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犯错误最少的皇帝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598 128日-6497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794日-649710日在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在位23年,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是反隋建唐的功臣,曾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天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649年逝世,享年52。他是中国历史上犯错误最少的皇帝之一,是一个值得称颂八的历史人物。

   第一,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的统帅下,推翻隋炀帝暴政,建立唐朝,统一全国的头等功臣617年,李世民鼓动李渊起兵反隋,晋阳起兵。李渊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起兵反隋进兵隋大兴城(长安),为建立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其一,破薛举,浅水原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其,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铲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胁。其,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武德四年十月,封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封为秦王。

   第二,玄武门事变事出有因。有人对玄武门事变颇多微词。其实,许多史料记载,此次事变的挑起者并非李世民,而是李建成和李元吉。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共同排挤李世民。同时,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此后,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李建成曾经下毒谋害李世民。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诉了秦王: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7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建成、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如果李世民不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肯定要被除掉,唐朝历史可能要改写。事变发生后李渊出于无奈,禅位让权,只能说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是唐朝之幸也!

   第三,李世民开创著名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之一。李世民继位后,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巩固边疆,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加强文化建设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贞观二年(628年),当时的人口已因隋末战争而锐减,此时唐朝只有二百九十万户,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第四,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犯错误最少的皇帝之一。李世民是个既英武又善辩之人,有鉴于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炀帝杨广本人亦以雄健尔雅善辩闻名,隋却因此铸下灭亡的大错,因此在位期间,李世民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200多次,在廷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这是他少犯错误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他有一个好妻子--长孙皇后。长孙皇后非常宽容和顺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 

范太史集》卷27(宋)范祖禹》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唐太宗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时文德皇后谓帝曰:触忤陛下帝曰:魏徵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於廷。帝大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帝乃悦。臣祖禹曰:诗人美后妃,辅佐君子、求贤审官,国家将兴,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若长孙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谓贤矣。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这两句话。这是他少犯错误的原因之二。其三,他重用的是魏征﹑房玄龄﹑褚遂良﹑王圭﹑杜如晦﹑虞世南等一批良臣,加之他知人善任,成就了他励精图治的治国精神

   面对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现一些过失。首先纳谏不如贞观早期积极,比如贞观十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其次奢侈之风日重。不过晚年他还是能反省自己过度奢糜的错误。司马光说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惭德多矣。同时,太宗晚年也有早年的清静转为奢纵,营建宫殿,计划封禅泰山等,并自辩百姓无事则劳逸,劳役则易使魏征因此谏到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不过由于太宗晚年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也能进行调整,因此虽然太宗晚年存在这些过失,最终没有出现败亡的危机,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维持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历史上的今天夜的尽头,便是黎明(转载)2012-06-15 10:30:0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世民统治时期都有哪些人造反?他们的下场是什么?
唐名相 房玄龄一生的故事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顺序
魏征被唐太宗称为镜子,为何在魏征死后,他却砸了魏征的墓地?
唐太宗为何没杀功臣,四个因素决定了他与刘邦、朱元璋不同
父子皇帝的“暗战”:李渊才能出众,绝不应该被忽视|历史上的今天(9.2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