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揉碎课文讲《促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促织,就是蟋蟀。宫中喜欢斗蟋蟀的游戏,宫中是谁?是皇帝。否则谁有权力“岁征民间”?好的统治者应该怎么样呢?克勤克俭,“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就是应该勤勤勉勉,一心为国啊,公务之暇,娱乐一下未尝不可,但“岁征民间”,可见皇帝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啊,每年都要百姓上贡。天下有这种贪图享乐的统治者,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了。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此物故非西产,为何责令常供?小小促织,并非陕西出产,但是华阴令为了谄媚上官,却让当地老百姓进贡。在他眼里,自己的乌纱帽要重于老百姓的死活,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蒲松龄铺陈叙事,但在冷静的文字背后蕴涵了强烈的愤怒和不满。华阴令为了自己的仕途,让老百姓背负如此沉重的负担,冷酷!无耻!荒唐!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什么是“迂讷”?迂讷就是迂拙而不善于言辞,可见成名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实人,老实人更好欺负啊,所以成名才被奸诈狡猾的官吏报到县里,让他担任里正的差事。有些人不免疑惑,里正大大小小也是官,这一差事不好吗?里正主要负责征收赋税、排查户口等差事,在当时这可是一个苦差事啊,假如收不齐赋税,自己可要垫付的。老百姓食不果腹,如何缴税?因此大家都躲着,成名这一软柿子正是不二人选,不让他当,让谁当呢?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游侠儿为何要居为奇货呢?正是因为促织是要常供的,而陕西这个地方又是不产促织的,所以老百姓抓不着促织只能高价去买。因为一只促织,就会使好几家倾家荡产。买促织为了什么?是为了皇帝享乐的。皇帝乐呵一次,那是让好几个家庭倾家荡产的啊。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一种最无情的快乐。鲁迅说整个中国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不仅人可以吃人,甚至一只小小的蟋蟀也是可以吃人的。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成名是一个老实人,从老百姓那里征不来促织,只好把自己的几亩薄产变卖殆尽,他就是这种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折腾别人的人,他是一个好人,但当好人的成本太高了,不仅财产没了,而且儿子也死了。
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坏人是不要脸的。什么叫不要脸?就是损人利己后,心里非常坦然,一点也不内疚,吃得好睡得香。这样的人身体肯定好。
好人是要脸的。什么叫要脸?就是损人利己后,心里内疚,不舒服,觉得自己是小人,吃不好睡不好。这样的人身体肯定受影响。
或许我们会疑惑,这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矛盾吗?不矛盾,因为说这两句话的人站位不同——恶人从不说自己是恶人。
《道德经》讲得非常清楚:天地无亲,常与善人。老天不会特别照顾谁,但是常常会照顾真正善良的人。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厚道之人必有厚福,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蒲松龄在故事的结尾安排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成名因为自己的“长厚”,从此人生获得福报。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成名一筹莫展,濒临死境时,是驼背的女巫给了他一线希望,这就是高明作家的写作技巧,他们讲故事从不会将故事讲“死”,而是巧妙地设置伏笔和悬念。那么,既然以驼背女巫为代表的上天能够给成名带来希望,为何后文又让他陷入绝望了呢?这是耍人玩吗?这里只能解释,上天并非全能的,老天爷也是有自己的局限性的。谁是老天爷?谁见过老天爷?本质上老天爷只是个人想象出来的一种虚无缥缈的神,他是人在最无助时的一种思维反映。因此,窦娥骂老天爷“错勘贤愚枉做天”,其实,老天爷就是不公的,就是善恶不分的,就是没有博爱的,老天爷只是身处痛苦中的百姓的“迷幻剂”和“宽心丸”而已。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儿子是怎么掉井里的?是不小心呢,还是自杀?通过文本我们可以推测出儿子是“畏罪自杀”的。成名的儿子才9岁,一个9岁的小男孩为何要自杀?
有人说,自杀源于恐惧啊,儿子相信,老爹发现促织死了,一定会将自己活活打死的。活活被父亲打死,还不如自己跳井自杀呢。
我不认可这种答案,毕竟虎毒不食子,成名再怎么生气,也不至于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活活打死吧。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视频,儿子因为犯了错误,母亲生气地训斥了孩子几句,孩子就纵身一跃,直接跳楼,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再也不能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了。成名的儿子和现代跳楼的少年一样,他们都是生于一种无爱的家庭,即使父亲是爱儿子的,但他的儿子丝毫感受不到,在儿子眼里,蟋蟀的生命要重于自己。
本来小事一桩,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来解决,甚至不需要去解决,问题也会自行消失。但由于家长用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不但无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还会给孩子留下经久难愈的心理创伤,严重的甚至可以毁灭孩子一生。
后来儿子变成促织,是为了挽救整个家庭免受灭顶之灾,换句话说,个体是可以为整体而牺牲的。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妨把它看作中国人潜意识里的忠孝,儿子让自己“成虫”,来让父亲“成名”,而正是专制社会里家庭的悲哀。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蒲公大胆!“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在一个极度腐朽、极度黑暗的社会里,做一个人真是太难了,尤其是一个底层的百姓,如果连做人的尊严和快乐都享受不到的话,变成虫子又有何不好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九岁孩子的悲欢生死——《促织》重读(上)
《促织》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较好的杰出作品
部编版必修二《促织》1
“促织”为何是指蟋蟀
《促织》读后感(4篇)
蟋蟀和杜绝浪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