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军原创 |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昨晚华雅智航线上读书会第九期第1本书《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第一讲直播结束后,有一位妈妈给我留言:

每次看着女儿写作业磨磨蹭蹭,错误百出,我就窝火,每次都忍不住吼她一顿,但吼完之后真的后悔。有一次睡前女儿跟我说“妈妈,你生气的样子就像恶魔”,瞬间泪奔不说遇见孩子,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吗?可我却仿佛遇见了恶魔般的自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在有关亲子关系和父母关系主题的一对一创伤疗愈中,随着来访者对事件的回溯,我的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一幅幅父母对着孩子发脾气画面画面中父母歇斯底里,面目狰狞,但自己却沉浸其中不自知,我都能感受那一刻父母对孩子是如何暴跳如雷的 

这本书中讲到孩子是天使和恶魔的结合体,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对领导谦卑有礼,对同事客客气气,和朋友谈笑风生,情绪失控的时候对自己的孩子变凶神恶煞斥责喝骂更有甚者武力相加。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的父母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脾气?

接下来的内容,我从三个看起来互不关联的角度做个简要梳理,家长可以沿着这几个方向深入学习探索。

(一)

在火爆脾气的驱动下,我们往往无脑地忽略了引发生气的事件本身,任由我们的坏脾气对孩子的伤害一步步升级,最后一地鸡毛不可收拾,事后自责不已。

其实,很多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本身没错,往往是父母的情绪失控而已,孩子是引爆父母情绪导火索,而不是给父母制造情绪的根本

很多因为亲子关系初次来华雅智航咨询的父母,一开始大多抱怨:吃饭磨唧还挑三拣四;房间和玩具从来不收拾;她的全心付出孩子视而不见,反而和她对着干,让她失望;迷恋玩手机,怎么说也不听,真是气死了;孩子早上不起床,搞得她一天的心情都不好等等,把亲子关系不佳的原因归咎于孩子。

有的父母还越说越来气,大动肝火,述说中好像是孩子犯了多大的错

细究下来,多数情况下父母生气,更多的原因是父母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然后自己的不满、委屈、愤怒等情绪过度反应让孩子产生误解和被拒绝的感受如此反复,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互动模式驱使下,父母和孩子都深受其害。其中,对孩子的伤害无疑是最大的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孩子也不例外,而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一般是和父母学习的孩子表达自己情绪时,会特别注意父母的表情、肢体动作和言语的等对待自己的方式从而习得这样的模式

而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常常带有自己孩童时期的经历和感受所以,父母跳出或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平和自己的情绪,是给孩子良好的示范,也是孩子能否可以管控自己的关键。

(二)

此外,人的大脑进化有三个阶段,从生理到情绪脑,最后再到思维它们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脑这三种功能各异的部分,单从字面意思看,就容易理解为是大脑功能的逐步完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或书籍进一步学习了解。

当思维脑发达的时候,分析、逻辑、推理等能力就强大。在生气前就会觉察自己为什么生气自己的内在需求是什么然后再去和孩子表达需求,而不是表达负面情绪,指责孩子惹你生气。

的确,对孩子发脾气很容易,但表达情绪很难,因为情绪的背后潜藏的是需求。这需要我们不断通过学习和联系,提升自己觉察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强化我们的思维脑功能的过程。我常常讲:“可以情绪化,但不说情绪话”往深了探讨,也是这个原理。

亲子互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往往是因为父母对问题处理不当或者是父母处理问题的能力没有提升才产生的

父母对孩子想要发火时,承认自己很生气想清楚自己生气的根本原因,和孩子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那就别把负面情绪带给孩子如果是孩子的问题,那就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的行为,我会有怎样的感受。

比如玩这么长时间的游戏,妈妈当然很想满足你,但是眼睛需要休息而且还有功课要完成,对不对?另外,可以多用“我”为开头的语句去和孩子交流,也可以教孩子用“我”开头,这样的交流更能和孩子之间表达自己的心声,同时也倾听了孩子

我们对孩子表达的应该是需求,而不是愤怒

有时孩子不听话,可能是因为大人给的信息太多,要求这个要求那个,还不准这个不要那个,别太高估孩子的逻辑理解能力,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要求他们。不如清晰明确地表达出希望孩子要做的,而不是不要做什么,这样孩子才能明白行为的导向。

类似这样沟通的话术和技巧,在我的《情绪管理·有效沟通》工作坊中会有很多很多,由于今年疫情,这个课程没有安排,有意向学习情绪管理和有效沟通的父母,可以关注华雅智航明年的课程安排。

(三)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人格结构的PAC理论,该理论的观点认为每个人心中同时藏着父母(Parent)、成人(Adult)与孩童(Child)三种心理状态,一直蕴藏在潜意识当中,在不同的触动下会相互转换。

在亲子关系中,适时地运用PAC理论中的三种角色,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能适应孩子的心态和需求。

比如,在孩子学习上,家长可以用“成人状态”的理智,引导孩子学习;在孩子生活中,可以用“父母心态”的支配,关心孩子的起居、爱护孩子,给孩子最充足的陪伴;在孩子休闲中,可以用”儿童心态"的纯真,把自己当作孩子的玩伴。

PAC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如果做父母的能够多学习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对亲子沟通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亲子教育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精进的艺术,父母要不停的学习和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如果发现自己经常对孩子发脾气,习惯用暴躁情绪对待孩子,而且已经影响或者伤害到了孩子,那么一定要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坏脾气,以免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了孩子的好脾气,亲子共读如何做更好?三点符合幼儿心理
如何破解“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
比起控制情绪,你更需要学会和情绪好好相处
心理学中的高情商是指的什么?
和情绪做朋友,亲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如何让小“磨人精”变乖?理论 实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