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钧艺伉俪传佳话,携手开创钧瓷艺术“新传统”!学会手艺,收获爱情

在河南禹州的西南部,有一座被称为神垕的千年古镇,这里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千百年来,聚集了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青年艺术家刘红生、任英歌夫妇就生活在这里。他们是禹州钧瓷圈内有口皆碑的艺术伉俪,从人生伴侣到艺术知音,夫妻之间不仅在兴趣爱好上志同道合,在专业领域亦可互为师友,艺途相携,让人着实艳羡。

提到刘红生,无论是行业内的专家前辈,还是但凡有过交集的艺术家朋友,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其给予了高度赞誉。外表儒雅谦逊的他不太善于言辞,但在谈及自身所熟知的钧瓷艺术,就像是一触即燃的自带发光体,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尤其是坐到泥凳前,即便是默坐,亦仿佛有起伏的力量。气势,张力,节奏,恰到好处地贯穿在每一个动作里,伴随着泥料在拉坯机上的自然螺旋式上升、一张一收,顷刻之间,一件气势磅礴的器皿缓缓成型。关于拉坯,他说:“这是我在钧瓷创作中所喜欢的一种方式,泥料通过双手绽放出新的活力并充满生命的律动,我喜欢这种具有力量、速度并富有激情的创作!拉坯所呈现的形体丰富、多变性并富有美妙的律动令我迷恋 。”

刘红生作品《莲语》

刘红生擅长拉坯,这是众所周知的。其中,他还尤为擅长挑战各种高规格的大体量造型,体积的放大,不只意味着风险和难度系数的增加,同时更是一场关于平衡力与体力的终级考量。钧瓷之于刘红生,就像是上天赐予的特别礼物,在他自高中毕业以学徒身份加入钧瓷研究所,并拜时任钧研所技术副所长的任星航为师那刻起就已然埋下。在恩师的言传身教下,他不仅经过数年的基本功学习,逐渐从一名对钧瓷毫无了解的门外人士,成长为精通钧瓷制作的技术骨干,还成功地收获了爱情。

刘红生作品《城市花器·春》

刘红生作品《城市花器·夏》

刘红生作品《城市花器·秋》

刘红生作品《城市花器·冬》

任英歌,作为任氏钧瓷世家第十代传人,有人评价她为巾帼不让须眉的世家千金,她似钧瓷般温润,又似蒲苇般坚韧。从最初的启蒙和教诲,到无处不在的制瓷作坊,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尽情地滋养着这位土生土长的禹州女孩。她自幼跟随父亲任星航——钧窑钧瓷的国家非遗传承人学习钧瓷设计和制作技术,对于从拉坯、装饰到上釉、烧窑的每个环节都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她在最美好的年华,选择投身于这个看似枯燥且清苦的行业,并凭着骨子里的韧劲和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将生活装点成钧瓷般绚烂的模样。任英歌作品《筋纹杯》

任英歌作品《茶叶罐》

时光退回到2001年,在这之前,包括刘红生和任英歌在内的大部分钧瓷艺人,基本还停留在对传统的复制和模仿上。以梅瓶、观音瓶为典型的传统造型和以钧红、葡萄紫、玫瑰红等为代表的釉色搭配,几乎成为当时钧瓷的清一色标签。在父亲也是恩师任星航的支持下,他们开始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活动,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到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项目“禹州陶瓷高级研究班,再到于2016年1月结业的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每一次出行,除了眼界得到了提升,更是一次次从理论系统到个人心灵的重塑和再造。

任英歌作品《芳心罐》

一件手作器物的诞生,永远都会诚实地带着作者的气息,那其中包含着他的审美,阅历,还有脾气。无论是刘红生,还是任英歌,在他们的创作中总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让人感受到一股难以言状的,超脱于器物之外的力量,关乎宇宙、生命,又或者是哲学。这是神垕镇很多在传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钧瓷前辈作品中少有的气质。而这都得益于夫妇二人自入行以来,除了不断精进技艺,还对周围太过雷同和一味仿古的制瓷环境等系列问题的深度思考。例如在对青铜器、玉器的造型和纹饰研究之后,任英歌敏锐地发现它们与钧瓷也具有某种结合的可能性,通过移植与嫁接,完全可以实现与钧瓷的巧妙融合。因而,她开始在作品中大量植入传统艺术符号和现代美学元素,并大胆的运用线与面、曲与直、简与繁的对比关系,在流畅自然的设计造型中,寻求着一种既不失民族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双向平衡。

任英歌作品《筋纹杯》

相比较夫人作品的小巧与细腻,刘红生的创作大多气势磅礴。但他并不局限于单纯的体量挑战,而是综合地糅合刻、塑、雕等诸多装饰技艺,并尝试着用不同的烧成方式,尽可能地寻求一种能将钧瓷之美最大限度发挥的表现形式,《蝶恋花》就是这种尝试成果的典范。

刘红生作品《蝶恋花》

作品灵感来源于毛主席诗词《蝶恋花》,器型源自映山红,象征着对红军、对长征精神和伟大革命领袖的歌颂和热爱。在绚丽多彩的釉色中,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于花口下方跃然而上,简练酣畅的线条,将蝴蝶的轻盈灵动演绎得活灵活现。该作品还曾入选2016年国家博物馆工美双年展,并以80万元的高价成交,成为该届双年展最大亮点。

任英歌作品《饕餮洗》

好的艺术作品或许没有具体的标准,但至少不能缺少感动。在刘红生、任英歌的创作里,有让人感动的东西,它们不矫揉造作,不张扬,就那般安静、朴素地存在于器物中。在刘红生看来,用心创作的器物,不仅好用,还会有着某种独特的艺术性,因为创作者的初衷和思想灵魂都已经寄托在泥土的每一次拍打中,寄托在对器型的每一刀修整中,寄托在制作器物的漫漫时光里。只要静下心来,把身心交给泥土,器物本身就会给出最合适的答案。他还将工作室命名为“游心斋”,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乘艺而游心,用心而为,又不为一技一艺所羁绊”的美好期待。

刘红生作品《螭虎花器》

冯骥才先生在《俗世奇人》中曾说:“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须得有绝活。”无论是刘红生的拉坯本领,还是任英歌的浮雕技术,对于每番手艺的练成,是岁月的沉淀更是匠心的坚守。而艺术家艺术成就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基因和底层修养决定的,落到作品上的,是手艺,更是心智。作为从事有着上千年传统的钧瓷创作,注定也难逃对于像“传统和创新”这样老生常谈的话题讨论。关于这点,刘红生直言道,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艺术,是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而现代的生活点滴和自然的万物生发也能不断地触发创作灵感。例如有的作品源自于时代而融入传统,有的则是对美好自然的尽情演绎与表达。因而他将自己的艺术风格定位为“新传统”。传统是技艺、工艺的传承与传统,新是元素、表达形式的突破与创新。他觉得每个时代,都应该有特定的特征和印记。

任英歌作品《牛头洗》

在国际化的语境中,如何以现代艺术的语汇,做富有东方传统气质的设计,并真正完成一次有效的对话,这是值得一生探讨的课题。就好像艺术家们都崇尚知行合一,然而大多数人却走不到那么远。称精品者,已然凤毛麟角,称神品者,更是寥若晨星,称逸品者,则要修行三世,当属旷世风华。或许只有真正大胆地突破古今中外之间的那道屏障,才能真正将传统落地当下。在向“新传统”前行的路上,夫妻二人已然载誉无数,硕果累累,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他们都像是一个普通地不能再普通的手艺人,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境界。事实上,在这些耀眼的光环背后,在泥土看似宁静无声的表面下,那些看不见的设计风格和情感才是艺术家最本真、最热烈的表达,而这也是他们愿意终其一生去追随的信仰。

刘红生、陈路茵作品《月相》

刘红生和任英歌夫妇

刘红生简介

1974年生于河南禹州,1993年进入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参加工作,师从任星航先生学习传统钧瓷烧制、成型技艺及实验。1999年至今工作于禹州市星航钧瓷有限公司。中国陶瓷工艺大师、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设计大师、河南省劳动技术能手、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真品仿品展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钧瓷精品创作中心签约艺术家、河南省钧瓷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许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昌市拔尖人才、河南工艺美术馆研究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雕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国家职业(技能)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师、禹州钧瓷窑炉博物馆副馆长、禹州市星航钧瓷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任英歌简介

1975年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任氏钧瓷世家第十代传人,1993年进入禹州钧瓷研究所参加工作,师从任星航学习钧瓷传统制作技艺。1999年至今工作于禹州市星航钧瓷有限公司。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设计艺术师、河南省劳动技术能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禹州钧瓷窑炉博物馆钧瓷传统工艺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钧瓷传统工艺研究和钧瓷造型设计、禹州市星航钧瓷有限公司设计师。

文章转载于《上海工艺美术》2019年第3期(總第141期),2019年9月15日出刊。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31一1198/J,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 1005一071X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职称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刘红生
豫瓷名匠名作大拜年刘红生篇
【钧瓷网】三八妇女节,致敬女钧瓷匠人
2021年7月河南游记之——从神垕古镇了解中国钧窑
刘志远
没看够《国家宝藏》?没关系!看看它的基因密码也一样惊艳! 听云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