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参考消息独家|穿梭于中苏间的抗战“特种部队”
userphoto

2022.10.06 山西

关注

【原标题】穿梭于中苏间的抗战“特种部队”——回望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烽火岁月

他们在苏联远东驻训,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大多是打游击战出身,后来变身“特种部队”;他们与出兵中国东北的苏联红军并肩战斗,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

文/本报驻哈尔滨记者 韩宇 管建涛 闫睿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一支神秘而特殊的队伍:他们在苏联远东驻训,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大多是打游击战出身,后来学习掌握了无线电报务、测绘、爆破、攀岩、跳伞等技能,因而被视为“特种部队”;他们活动于中苏两国间,与出兵中国东北的苏联红军并肩战斗,加速了日本关东军的覆灭和中国东北的解放。这支部队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

1943年10月5日,东北抗联教导旅野战演习后摄于北野营。(资料图片)

为保存力量赴苏整训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一支抗日劲旅,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的一支英雄部队。1940年前后,这支遭受重大损失的部队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开始向苏联境内转移。

东北抗日联军为何向苏联转移?这支部队为何穿梭于中苏边境?彼时东北抗联的重要会议为何在苏联远东召开?

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地区是东北抗联的发祥地和主战场之一。抗联11个军有5个军诞生在三江地区,有8个军曾经战斗在这一地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地处三江平原,今年76岁的佳木斯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富宏博从资料柜中取出一本本研究记录,向我们揭开这段历史记忆。

1936年至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东北抗日武装的中流砥柱。但1938年以后,日本关东军连续开展“大讨伐”,推行“归屯并户”“集团部落”政策和经济封锁,试图隔断东北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日伪当局消灭抗联的图谋虽未得逞,但抗联部队损失严重,原有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大部分被破坏,游击区被压缩。”富宏博说,抗联部队从1937年的3万余人,减到1940年2月的1800余人。

摆在抗联领导人面前的是如何保存现有力量生存下来,以利于日后开展抗日斗争。

南满、吉东、北满各省委和抗联各部领导人迫切希望召开全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领导人的联席会议。1940年1月24日,中共吉东、北满省委代表联席会议在苏联伯力(今哈巴罗夫斯克)召开。第一次伯力会议后,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达成互相支援、互相合作的协议,对转移到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部队,苏方不仅予以承认,而且还为其提供方便条件。

自这一时期起,抗联部队陆续入苏。抗联第一路军和第二路军道南部队从珲春、东宁一带过界,第二路军从乌苏里江岸的饶河、虎林一带过界,第三路军从黑龙江流域的萝北、瑷珲(今黑河市爱辉区)一带过界。从1940年末到1941年初,先后入苏的抗联部队有500多人。

为了便于对过境部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在苏方帮助和支持下,东北抗联在苏联远东双城子(今乌苏里斯克)和伯力附近设立了南、北两个野营,便于抗联过境人员整训和伤病人员治疗等。

一些研究学者介绍,建立两个野营后,抗联战士抓住时机学习更多的杀敌本领,一旦条件许可,随时准备重返东北战场。

有专家介绍,东北抗联部队进入苏联整训,除了有抗联自身的迫切需求外,也有苏联方面因素。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需要掌握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军事部署的情报,这也是苏联同意东北抗联进入苏境整训的重要因素。

1941年在南野营整训的部分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资料图片)

练就“虎口拔牙”的本领

有关专家介绍,由于过境到苏联的东北抗联部队是东北抗联一、二、三路军的分散部队,没有统一领导,给组织和管理带来不便。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提议将两个野营集中起来,成立一个统一领导机构,以便加强管理,提高军事政治训练水平。这个建议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远东军司令部认可。

1942年8月1日,东北抗联教导旅组建工作完成,由周保中担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教导旅又称国际旅,全旅共有官兵1000余人。教导旅保持独立性和抗联单独的组织系统。

“我们接受苏军的援助,按特种部队标准训练,但部队领导权由抗联党委独立行使。”曾在教导旅接受整训的抗联老战士李敏生前回忆说,她当时成为中国首批具备空降能力的女特种兵。

抗联教导旅为何要按照特种部队标准训练?这要从它被赋予的任务和使命说起。

自1940年冬南北野营建立后,除因执行特殊任务被派遣返回东北的小部队外,其他过境部队大部分留在野营整训。

原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赵俊清介绍,抗联野营建立后首先要进行政治学习,学习中共党史、中央文件,其次要进行军事训练,除步兵队列、射击、刺杀等训练外,主要进行系统的现代化军事训练和特种技能学习,主要有滑雪、泅渡、操舟、测绘、照相、无线电报务、汽车驾驶、跳伞、攀崖、爆破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文化水平较低的战斗人员之外,还有一些指战员学习了俄语、朝鲜语、日语的日常用语。

旅长周保中不顾自己伤病在身,先后多次参加跳伞训练,其中一次因降落伞主伞发生故障而险些负重伤。但此后他又积极参加跳伞,站到训练的最前列,为大家做榜样。

在苏军和抗联领导人共同努力下,抗联教导旅进行对日军事侦察、搜集日军情报,完成多项特殊任务。富宏博说,抗联部队入苏整训,不仅保存了一支我党领导的独立武装,还创建了中国第一支特种部队。当时的苏联远东军总司令阿巴纳辛科称赞教导旅:“你们是虎口拔牙式的侦察,得来的情报既有价值又及时。”

抗联教导旅使用的电台 (何山 摄)

广泛开展游击打击日寇

尽管抗联主力转移到苏联境内,但东北抗联对日作战一直没有停止。在苏联整训的同时,抗联野营、教导旅积极派遣小部队回中国东北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日寇。

抗联野营建立后,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和补充,抗联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在王明贵领导下,于1941年3月回到中国东北,开始在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活动,捣毁敌人据点,袭击车站,破坏日本人经营的木材采伐场、金矿,给敌人很大打击。

1941年7月末,抗联第二路军第二支队队长王效明带领的小部队,从苏联坐船过乌苏里江在饶河县西林子一带上岸,后又到宝清等地,王效明及时报告了饶河一带的敌情。1941年夏季,北野营派出多支小部队,主要是联系失散部队、宣传抗日救国主张,了解敌人边防军事部署情况等。

被派回中国东北的小部队,人数少的三五人,多的二三十人不等。活动时间有的十几天、两三个月,最长者一年以上。他们基本是执行综合任务,寻找失散在东北的抗联人员,建立抗日据点、发展抗日成员,调查日伪的政治统治手段,搜集日伪军事设施、兵力部署、交通运输,乃至反动团体的所在地及其构成特点、民心动向等各种情报。有的小部队则是专门承担战略侦察任务,主要侦察日本关东军部队的工事构筑、军事飞机场和兵营的位置等。有时对一个目标要进行持续两三个月的观察。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1年春到1943年夏,仅东北抗联野营和教导旅派遣的小部队就有数十支,累计人数超过300人。总的来说,1942年以前派出的小部队以执行综合任务为主,1943年以后主要以完成专项军事侦察任务为主。

黑龙江省穆棱市有一处秘密的国际红色交通线:穆棱市桦木林子区域第21号界碑,距离南野营120公里左右,掩映在崇山峻岭间。当年,抗联教导旅小分队经常在这里往来于中苏两国。这里也是交通员最常用的情报交换站。

在穆棱市下城子镇孤榆树村一处东北抗联密营纪念馆,县文旅局副局长原辉介绍,1943年,东北抗联教导旅派员在狍子沟村建立了情报站,成为教导旅在国内设立的一个重要情报点。

“抗联撤到苏联后,东北地区抗联基本处于低谷,但穆棱在1941年之后依然有抗联人员活动,这些人员都是抗联教导旅返回人员,进行侦察和袭扰破坏。”

“野营和教导旅小部队的军事行动中,牺牲和失踪200余人。”富宏博说,小部队的侦察员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英勇战斗、热血牺牲,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东北,加快了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步伐。

配合苏军作战的东北抗日联军骑兵队(资料图片)

“牡丹江黎明前的闪电”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抗联主力部队和分散活动的小部队指战员在教导旅统一指挥下,加紧准备参加全国抗战的总反攻。

1945年7月下旬起,东北抗联教导旅选派指战员组成多支伞降先遣小部队,空降到东北的佳木斯、牡丹江、鹤岗、辉南、长白、磐石、海伦、海拉尔、通辽、赤峰等市县,为苏联红军正式对日作战、出兵东北做了先期准备。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先期潜伏的抗联人员和苏军一起向日军发起进攻。

在牡丹江市西安区海南乡红旗村有一处烈士陵园,抗联教导旅伞兵孙成有烈士纪念碑就坐落在此。“每逢清明节,村里一些群众就会自发前来祭扫。”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丁德强小时候经常到这处烈士碑前祭扫,据他介绍,“五四、七一的时候,附近一些单位也到此组织活动”。

孙成有烈士碑文上详细记录了7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1945年8月,为配合苏联红军出击日本关东军,抗联指挥部选派人员空降至日军后方,为苏军搜集情报。共有五个小组,孙成有在第四小组。由李明顺、赵魁武、孙成有和姜德4人编成的战斗小组,午夜时分降落在沙虎南沟(今海南乡红旗村),孙成有因降落伞未打开而壮烈牺牲。

今年90岁的李忠文老人当年就在村里,那时只有十几岁。李忠文回忆说,孙成有是第一个跳伞的,日本人当时知道有人跳伞牺牲后,还来寻找遗体。

孙成有牺牲后,侦察小组成员在当地群众掩护下秘密开展工作,掌握了大量关于牡丹江、海林一带的军事情报,为解放牡丹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英雄壮举被誉为“牡丹江黎明前的闪电”。

一些学者认为,抗联教导旅回国后编成东北人民自卫军,为解放东北和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东北抗联将士配齐装备,统一着装,于9月初开始分批返回东北。回国的教导旅指挥员担任苏军占领各城市的卫戍副司令,清剿日伪残余,维持社会秩序,扩建人民武装,很快站稳脚跟。

抗联归国官兵300多人分散在东北57个战略要点。他们以中共党员的身份,在东北光复后的特殊历史时期,抢在国民党接收东北之前,为初创东北根据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抢运日军武器弹药,放手发展地方武装,建立各级人民政权,迎接八路军、新四军进入东北。此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抗联部队扩编起来的东北人民自卫军统一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序列。东北抗联正式完成了自己的光荣历史使命。

赵俊清等专家指出,东北抗联教导旅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进行抗日游击斗争,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以及东北回到人民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刊于《参考消息》2021年6月17日第10版

“牡丹江发布”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来 源 :参考消息

编 辑:臧 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主席问:抗联不撤到苏联会如何?周保中答:可能一个也不剩了
新中国首次授勋仪式上,他是唯一一位着便服接受勋章的获得者!
东北抗联的最后岁月
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闻所未闻的艰苦斗争
杨靖宇:为何拒去苏联
悲情英雄赵尚志与东北抗联(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