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中华书局《老子》一书“阅读(应考)安案)

《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一说到“经”,我们马上想到《金刚经》《易经》《圣经》与《诗经》等文化典籍;然后立马又会想到“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句俗语。“经”本是“经典”的意思,为何诵读经典会用“念经”来形容,且“有口无心”呢?或许在许多人的意识中,都觉得“经”都是深奥晦涩的,非一般人看得明白,于是人人望而生畏,闻而心烦,谈“经”色变!以致在周星驰《大话西游》中,一变《西游记》传统,唐僧对付孙悟空的方法由念“紧箍咒”变成“念经”“唱歌”;一念一唱,孙悟空头痛欲裂,痛苦难耐,只好臣服顺从!

我们现在面对的《老子》这本书,又称《道德经》,也是“经”,同学们是否也有如此这般的畏惧心理?是否想象着如果展开《老子》,老子便立即变成“拍唱催眠之乳母”(钱锺书《小说识小》),让你瞌睡虫立马上来,然后酣然入睡呢?

这是一种误解,是意识当中先入为主的恐惧;其实《老子》它源自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它平易,简朴,自然,处处透着朴素的人生哲理,同学们如果以平常心来读,必然能收获人生的大彻大悟。不是这样吗?《老子》其实他就在我们身边。

一、从成语中看《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老子》就在我们身边,可以从《老子》一书中产生的成语之多表现出来。《老子》一书虽仅五千余字,而成语竟有六十四个之多。我们较为熟悉的有:

天长地久(七章)  上善若水(八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三三)  大器晚成(四一)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四四)  大巧若拙(四五)  出生入死(五十)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六)  福祸相倚(五七)  以德报怨(六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四)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六四)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四)  损不足以补有余(七七)  小国寡民(八十)  鸡犬相闻(八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一)……

这些成语,有的意思与《老子》书中的一致,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它强调人的欲望不能太大,要知足,要知道节制;有的在后世的流传中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功成名遂”,原指成就了功业,才有声名,是承接关系,后引申为功绩和名声都已取得,是并列关系。有些成语是《老子》的原文,如“大巧若拙”“福祸相倚”;有些成语是《老子》语的缩语,如哀兵必胜”,原文为“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成语,无论其意义在流传中是否变化,《老子》一书所出成语之多,就说明老子的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仍广泛的应用,就说明老子的思想已进入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液当中,说明他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不是吗?我们对身处困境的失意者,不是常用“祸福相依”来安慰,希望“祸”后为“福”?对于暴富不仁者,不是也以“祸福相依”来诅咒,让其“福”后为“祸”?我们期望人做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要不停积累,不是常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来鞭策鼓励?我们表扬年岁大的成功者,不是常称其为“大器晚成”?语言表达思想,语言的常用,即为思想的不过时,具有永恒的价值。因而,我们完全可以说:《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二、从对生活的反映看《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老子》就在我们身边,还可以从书里直接描述社会生活的文字中反映出来。《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是对生活的抽象概括,相对于史书与诗歌来说,它较为抽象;但其中也有许多章节、许多文字是对生活的直接反映。如三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为何古代战争如此的讲究“礼”反对“诈”,原因在“兵者,不祥之器”,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用之”,即使“用”也应“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如果“美之”,这是“乐杀人”。于是,出兵“以丧礼处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从中我们还知道为何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上将军居右”,为何“以右为尊”?因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用兵乃“凶事”“则贵右”。这是对当时社会生活与人们对战争认识的最直接反映,可见当时的战争思想。我们以此思想去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子鱼论战》,就明白宋公为何拒绝司马“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的建议,就能理解他战败后那句“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的淳朴天真之气。我们对威灵顿(Wellington)所谓“战败最惨,而战胜仅次之”(Next dreadful thing to a battlelost is a battlewon)这句话当有更深的体会。从老子此则论述中,我们又可看出当时的战乱年年,百姓的苦不堪言,让本应平和理智的哲学著作《老子》,也充满着愤怒的情绪。他不是断言“乐杀人者,则不得以得志于天下矣”?他在三十章中不是进一步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描绘战后情景不是说道“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他在四六章中不是把和平景象与战争进行对比道“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从对战争的揭露和当时人对战争的看法来看,我们可以说《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战乱这一现实,在《老子》一书中反复呈现,社会不公在他的书中也反复呈现。他在七五章中道:“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七四章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些言论,几可作《水浒传》的开篇卷语词,可以概括历代动乱的根源,甚至于现今社会也不无警示作用。孔子说“举直错(措)诸枉,能使枉者直”,子夏解释曰:“舜有天下,选于从,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孔子以为选择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从正面看问题;而背后的现象是“举枉错诸直,能使直者枉”“上梁不正下梁歪”“乱自上作”!老子就是从反面来看,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对百姓的生死挣扎、奔波无告,不诲言、不惧言,大书特书。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说,《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三、从排比、比喻修辞看《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除大章大块的反映生活、揭露社会之外,《老子》还善用排比和比喻说理;排比从生活出发,比喻以生活为基础。

我们先看排比修辞。如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六个排比句,从视觉、听觉、味觉和行动等几个方面展开举例,由表及里,推断出“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的观点。因为多而繁杂,让人眼花缭乱、五味杂陈、心思荡漾等感觉都是生活中所有的,我们都有感受,老子以此作为铺垫形成排比,我们理解起来不仅感觉亲切,且极富逻辑,我们极易理解。再如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前六句全为排比,“企者”“跨者”两句是活生生的生活,“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四句是在具体生活感知基础上的抽象。从中可见,老子说理,从生活中来,由浅入深,它不仅平易,而且逻辑性强,并不难于理解,因而我们可以说,《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再看比喻说理。第六四章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以下三个排比所组成的类比,都是自然与社会人生中的现象,我们都有生活的实感,用以论证为何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何“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都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极具逻辑性。第七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以自然界柔弱的水作比讲坚持不懈的力量及以柔克刚、相反相成的道理。这些比喻或来自人类的社会生活,或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说,《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老子》一书产生了如此多的成语,充分表现老子思想的魅力,似民族血液一般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老子》一书,有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反映,活生生的把那个时代展现在我们眼前;《老子》一书,谈论玄言哲理,阐明思想,处处以我们身边的生活、自然现象为喻,而那些现象就在我们身边,且千百年未变。因而,我们可以说,《老子》确实就在我们身边。凭此三点,当我们展读《老子》的时候,当不再像古人开玩笑时说的书卷似“拍唱催眠之乳母”,展读便酣然睡,而应似母亲、如母亲的乳汁,亲切温和地孕育着我们个体的生命与民族的精神。

(本文收录中华书局《老子》一书“阅读(应考)安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成书的神秘历史真相 上篇
老子之成语:人生智慧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
道不远人,道就在生活中
传统国学文化《道德经》第4讲
荐书:新编诸子集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