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屈原吃与喝

   

  自从屈原把酒与文化紧密结合,而写进诗词中,首创中国酒文化之先河,后经历代文人们的一再咏诵,酒的品位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并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饮酒也具备了较高的审美价值,成为文学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漫谈屈原吃与喝

文/朱吉红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1
屈原生于贵族家庭,年轻时曾身居要职,担任过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国宴上,他能吃到楚地最上等的菜肴。在吃喝方面,用现代的话来说,可算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
屈原的《招魂》中说:“稻粢穱麦,挐黄梁些。大苦醎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有大米小米也有新麦,还掺杂香美的黄粱。大苦与咸的酸的有滋有味,辣的甜的也都用上。肥牛的蹄筋是佳肴,炖得酥酥烂扑鼻香。调和好酸味和苦味,端上来有名的吴国羹汤。清炖甲鱼火烤羊羔,再蘸上新鲜的甘蔗糖浆。醋溜天鹅肉煲煮野鸭块,另有滚油煎炸的大雁小鸽。卤鸡配上大龟熬的肉羹,味道浓烈而又脾胃不伤。甜面饼和蜜米糕作点心,还加上很多麦芽糖。晶莹如玉的美酒掺和蜂蜜,斟满酒杯供人品尝。酒糟中榨出清酒再冰冻,饮来醇香可口遍体清凉。豪华的宴席已经摆好,有酒都是玉液琼浆。
在《招魂》中,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楚国宫廷宴琳琅满目的食材和美味,除了常规大米小米黄梁等主食之外,还有软糯的肥牛蹄筋,酸苦味的甲鱼汤,烤全羊,醋烹鹅,柴火鸡,煎雁肉,水煮鹌鹑蛋,卤鸡腿,焖乌龟。我们不难看出,正值春风得意的屈原,吃喝可以说荤素食材丰富,主副杂粮齐备,技法有烧、煎、焖、烤、煮等等。据考证,当时楚国宫廷里的食材有主食类、蔬菜类、肉类、饮料类,包括各类菜肴的佐料。
先说主食。当时,生活在楚地的屈原,每天的主食是稻米。《周礼》记载荆楚地区最适宜种植的谷物是水稻;《史记》说楚地百姓“饭稻羹鱼”;《汉书》也说江南一带“民食鱼稻”。据现有考古资料已证明,楚时已有粳稻、籼稻、糯稻。汩罗更是水稻栽培的发源地之一,在汩罗江南岸的黄家园遗址就出土了七、八千年前人工栽培稻的碳化谷粒。在湖北江陵纪南城楚国遗址的一个铸造作坊中,发现了五处被火烧过的稻米遗迹。据测算,这些碳化大米在当年的总量相当可观,这也是稻米作为楚人主食的有力证据。
颜师古注云:“《本草》所谓稻米者,今之糯米耳。”所谓糯米,实指粘性强,柔软可口的大米,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汩罗农村普遍栽培的万粒籼、红米冬粘(晚稻)、粳稻等。这是楚地的主食,至今亦然。其制作方法是,用推、碾、臼、筛、风车等传统的加工工具和方法,将稻谷加工成大米,用柴火和铁锅做成各类米饭,有炒米、炒米粉、炒干饭。《离骚》中说:“精琼靡以为粻”,“粻”即“干粮”,或将米磨成粉再炒熟以便于携带。《离骚》说:“怀椒糈而要之”,王夫之曰:“椒糈,以椒香渍米”。“ 渍”即浸泡也,以椒浸过的米,煮出的饭可能更香,相当于现在的香米饭。还有粢饭,是用糯米加粳米制作的一种小吃,如果用油炸一下则称为粢饭糕。
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小米和各类豆子。未去壳的小米叫做粟,豆类统称为菽。《墨子·尚贤》中说:“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楚地还有一种特色主食菰(读gū),也叫作雕胡,就是茭白的种子。汉代枚乘《七发》说雕胡饭滑软不粘,入口即化,所以雕胡饭理所当然地进入了国君的菜谱。《礼记》将雕胡饭、蚌蛤酱和野鸡羹这一套餐作为君主的日常食谱之一。
当时,楚国宮廷宴主食是五色米饭。据专家考证,楚人喜欢将大米、小米、新麦和黄粱混杂在一起做熟,类似今天的八宝饭,这样不仅营养丰富,颜色也更诱人。屈原《天问》中说:“咸播秬黍,莆雚是營”。《说文》云:“黍,禾属而粘也”。作为主食,应为糯高粱。小米,又称粟,有红、橙、紫、黑、黄、白等颜色,混合在一起做成小米粥或小米粑粑。黄色者即《招魂》中之黄粱,性粘、糯者为上品。洪兴祖引《本草》云:“黄粱出蜀、汉,商、浙间亦种之,香美逾于诸粱,号为竹根黄。”
楚人主食种类繁多,他们还会吃到少量的面食。有穱麦,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麦,用传统的磨、筛加工成麺粉,然后制成面条、烙饼、麦面坨、麦子窖(麦面芭芭)等。或将麦炒熟再磨成粉,既便于携带也便于冲食,因此《惜诵》中说:“愿春日以为糗芳”。“糗” 即为炒熟的麦粉或米粉。
战国时期甜食和点心种类丰富。《楚辞》中提到了粔籹(读jù nǚ)、蜜饵、粻餭(读zhāng huáng)三种食物,都是将米麦蒸、煎、炸或蜜制而成,像今天的南瓜饼,或小米面合蔗糖蒸的小卷。楚地还有一种特色甜品“楚酪”,就是楚式奶酪。包山汉简和马王堆汉简中有七八种米糕,在制作时分别加入蜂蜜、糖和梨、枣、棘(酸枣)、荸荠等不同食材,使其呈现出不同的风味。
那时,蔬菜类菜品很多。葵、韭、藿、薤(读xiè)、葱号称“五菜”,是战国时期人们最常食用的蔬菜。葵,指冬葵,叶、心均可食用。冬葵可腌制,称作葵菹(读zū)。藿,指豆叶,可生吃,也可做成羹。薤,民间称为“小蒜”、“野蒜”,一般生吃或腌制。韭、葱就是今天的韭菜和葱。
结合节令,他们还会采摘各类野菜。有胡绳,又名蛇床。春天一到,就采幼苗嫩叶焯后炒食。有蘋,俗称田字草,屈原《招魂》中说:“菉蘋齐叶兮白芷生”,春季采其幼芽蒸食,亦是祭祀佳品。有薇,俗名野豌豆,嫩叶、豆实均可食,炒、煮均可。有萹,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加盐即可食。有芰,俗称菱角,其制作方法是去壳,磨浆,煮熟,谓之菱角豆腐。屈原《离骚》中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有荷藕,楚地家常菜,炖、炒都可。“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有荠,今名射菜,嫩时炒食。屈原《九章·悲回风》中说:“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芷幽而独芳”。
据《江陵县志·外志·杂记》载:春秋末期,楚昭王因伍子胥领吴军攻楚而流亡在外,吴军撤走后,昭王乘船回郢,见江面上漂浮一物,形圆色白而微黄,直触王舟,昭王命人捞起,剖而食之,其瓤红如胭脂,味甜如蜜。昭王问群臣,群臣无一识其名,昭王遣使于鲁问孔子,孔子曰:“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时为正月十五,以后每至这一天,昭王便命人用糯米粉仿制此果,用山楂做馅,煮熟至浮出水面食之,这就是最初元宵坨的来历。

2
楚地江河纵横,湖沼遍布,盛产鱼虾。《汉书·地理志下》即载:楚“民食鱼稻”。可见大米是楚人的主食,鱼虾是楚人的家常菜。据《楚辞》所载,王公贵族的餐桌上却少见鱼虾,祭祀也仅见《大招》用了鲫鱼而已,这大概体现了“物以希为贵”的反义,正因为多了就不珍贵了。身为楚国贵族的屈原,每天的肉类菜肴很多,有飞禽类,有走兽类,有水产类。
飞禽类有鹄、凫、鸿、鸧、雉、鸿。鵠即鹅。凫即鸭子,古代未驯养时即指天鹅和野鸭。鸿即大雁。鸧即鸧鸹,又名糜鸹,体苍青色,疑为乌鸦。制作方法有“臇”,类似现在的炖,有“”煎”,即爆炒或黄焖。有斟,即调和或调制,他们会将炖好的野鸡或其他野味调好味,做成醋烹天鹅、清炖野鸭之类。
走兽类有牛,除了日常的红烧牛肉外,作为朝廷高官的屈原更喜欢吃的是“肥牛之腱”,也就是将牛蹄筋加入各种香料后煮到烂熟。还有“炮羔”。“羔” 即小羊,类似今天的烤全羊。制作方法是将羊羔宰杀后去掉内脏,填充进枣,包裹好之后涂上泥,用火烧烤,烤熟后去泥,用米粉涂抹羊身,再放入油中煎炸成金黄色,最后加入香料炖煮,煮好后蘸甜酱食用。
还有猪肉、狗肉:《大招》中说:“醢豚苦狗,脍苴蒪只”。“豚” 即猪,制作方法是“醢”,即剁碎,就是将猪肉剁成肉丸子。“苦” 通枯。“苦狗”即将狗杀死,去掉内脏,使之枯干,做成狗肉干。“脍” 就是细切煎炒。“苴蒪”即蘘荷,根如姜芽,佐料。还有豺,豺即楚地民间所说的豺狗,制作方法是用豺狗肉加上蔬菜炖成汤。《大招》中说:“内鸧鸽鵠,味豺羹只”。
龟,在中原地区是一种神物,《礼记·礼运》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将龟与麟凤龙三神物并列,龟甲专用于占卜。但楚人则反其道而行之,首先楚人不信龟卜,屈原在《卜居》中就说:“龟策诚不能知事”。楚人用蓍草占卜,屈原在《离骚》中写道:“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藑茅”是一种灵草,专作占卜用,“筳篿” 是专用作占卜的小竹片。
在《天问》中,屈原甚至将龟与鸱同列为不祥之物,随后,中原的神龟更成了楚人大快朵颐的对象。据《左传·宣公四年》载:公元前605年郑灵公继位,楚王(时楚庄王在位)大概为了表示祝贺,派人送去一只大鼋(即大鳖,俗称团鱼或脚鱼)。他的大臣子宋和子家去见他,途中子宋对子家说:“我的食指在动,今天必有美味吃。”到了灵公那里,果然见厨师正在烹制鼋羹,香气四溢,二人相视而笑,郑灵公问笑什么?子家如实相告。稍时,鼋羹上桌,灵公只顾自己大吃大嚼,子宋谗得忍不住,用手抓了一块鼋肉吃了就走,郑灵公大怒,要杀子宋,结果子宋与子家先下手把灵公杀了。可见当时楚国的鼋羹对各国的王公大臣有多大的吸引力。
在楚国,人们做各类菜肴都会用各类佐料,盐、姜、葱、蒜、韮、醋等现代人们的常备调味品,在当时就很普遍,保证酸咸苦甜辣五味并用,口味多样。有椒,今名花椒。屈原《离骚》中说:“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方法是籽可泡酒,置菜肴中有香辣味,叶可混茶作饮料。有苴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桂皮、茴香之类。他们还用蜜、乳调色调味。他们会取鲜洁大龟,烹之作羹,调以饴蜜(甘),复用肥鸡之肉,和以酢酪(乳),其味清烈。
当时的烹饪方法有胹、炮、臛、和。胹即煮。炮即把带毛的羔羊(或肉)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烧烤。“鼎臛”即用鼎煮。和即调和,加进调料,使其芳香。还有炙、蒸、煔。炙,相当于现代的红烧。蒸,用笼屉蒸。煔,清炖。还有醢、脍、煎、烹。醢,剁成肉酱,大概相当现在的肉丸。脍,细切小炒。煎,同现代用油煎后小焖。
楚人对肉类最常见的加工方法是做成肉酱,叫做醢(读hǎi)。几乎所有的肉类都可以做成肉酱,常见有鱼肉酱、牛肉酱、羊肉酱、猪肉酱等。《周礼》中还记载了一些在今人看来有些奇特的肉酱:兔醢、雁醢、蟹醢、蚳醢(蚁卵酱)、蠃醢(螺肉酱)、蜱醢(蚌肉酱)。这些肉酱在当时应该是难得的美味,单就食材本身来说也不易获得。
最常见吃法是脍,就是将肉切成薄片或细丝,蘸佐料食用。所谓“脍不厌细”,脍肉切得越薄越细,便越易于食用。马王堆汉简记载的脍肉有牛脍、羊脍、鹿脍、鱼脍等。楚人常吃鱼,鱼脍也是当时鱼肉的常见做法,“鲈鱼脍”更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典故。
烤肉在当时叫做炙,楚地最常见的就是烤鱼。《礼记》中记载有烤羊肉、烤牛肉、烤猪肉,马王堆汉简记载有烤鹿肉、烤猪肉、烤牛肋肉、烤牛夹脊肉、烤狗肋肉、烤狗肝。《楚辞》中还有烤羊羔、烤鹌鹑和烧烤各种野味。

煎肉,西汉扬雄《方言》:“凡有汁而干谓之煎。”当时人们已经会提炼荤油,叫做膏。《礼记》中提到用膏煎猪肉,《楚辞》中有“煎鰿(读jì)”,就是煎鲫鱼。干煎在当时叫做熬,马王堆汉简中有干煎猪肉、干煎鸡肉、干煎野鸡肉、干煎兔肉、干煎鹤肉、干煎雀肉、干煎鹌鹑、干煎大雁肉、干煎天鹅肉等。
蒸肉,《孟子》记载曾有人给孔子送蒸猪肉。《楚辞》中有“烝凫”,就是蒸野鸭。马王堆汉简中有“烝鳅”,就是清蒸泥鳅,还有几种蒸鱼。肉脯,就是将肉加入姜、椒、盐等调味料煮熟后再晒成肉干。《礼记》中有鹿脯、野猪脯、麋鹿脯等。马王堆汉简中有牛胃脯。
在楚国宫廷,肉类菜肴更多,有红烧牛腱、清炖鳖裙、炙烤羔羊、酸味大雁、黄焖野鸡、油炸天鹅、酱淋卤鸡、龟羊汤等。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一青铜炉盘,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炉,炉下有三足,炉盘中有一洞眼,出土时炉盘中还有木炭。炉口沿有三根铜立柱,立柱上是与炉盘一样大小的铜盘,出土时盘内尚有鱼骨。专家考证,这是我国最早的火锅实物。
日常生活中,楚国人普遍喜欢喝羹。羹就是指将食材熬制成汤,这是当时最常见菜,马王堆汉简中记载了五大类二十多种羹。用纯肉做成的肉汤叫大羹,有牛首(牛头肉)大羹、羊大羹、鹿大羹、豕(猪)大羹、豚(小猪)大羹、狗大羹、凫(野鸭)大羹、雉(野鸡)大羹、鸡大羹等九种。
楚地的特色是鱼肉羹,《史记》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据典籍记载,楚人能吃到鲤鱼、鲢鱼、鳙鱼、草鱼、鲫鱼、鳜鱼、鱤鱼、黄颡鱼、团头鲂、三角鲂、红鳍鲌、鲨鱼、白鲟、中华鲟等几十种鱼,这些都可以做成鲜美的鱼肉羹。
还有就是龟肉羹,《楚辞》中有一道菜叫“臛蠵(读huò xī)”,蠵是指大龟,汉代王逸注:“有菜曰臛,无菜曰羹。”这应该是一道由龟肉和蔬菜共同熬制而成的美味。还有一道菜叫“胹(读ér)鳖”,就是炖甲鱼。虽然肉羹极其美味且品种繁多,但作为普通百姓家常菜的还是菜羹和豆羹。

3
战国时期,酿酒技术非常有限,酒体也很一般,但当时的楚国人已掌握了熟练的酿酒技术,学会用麦曲和白蘖(读niè)酿酒,曲是发酵的粮食,蘖是发芽糖化的谷粒。《楚辞》中说“吴醴白蘖,和楚沥只”,就是说把吴地人酿的醴酒和楚国清酒调和饮用。醴酒的酿造时间较短,《释名》说:“醴,礼也,酿之一宿而成礼,有酒味而已也。”醴酒是一种度数较低的甜酒。清酒纯度较高,在酿造过程中要反复加入酒曲,封存发酵。《楚辞》说要经过四次复酿,最后滤掉酒糟,才可得到美味的清酒。
当时的楚国的酒水种类很多。有酒、醴、沥。宋玉的《大招》曰:“吴醴白蘖,和楚沥只”。王逸注:“言使吴人浓醴,和以白米之曲,以作楚沥,其清酒尤其美也。”是由白米加曲,发酵酿制而成,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低度白酒。王逸注:“再宿为醴”。“浓醴” 应是很醇正的甜酒,通过多次酿造而成。沥,王逸注“清酒也”,就是现在的米酒。还有糟、酾,《渔父》中说:“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说文》段注:“带滓之酒谓之糟”,洪补注“酾,薄酒也”。总之,糟、酾皆为薄酒,非佳酿也。还有密勺,即加了蜜的美酒。
当时,楚人已经懂得了勾兑酒的方法,而且饮酒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诗人的屈原十分擅长“调酒”,各种配置酒在屈原的作品中非常之多。可以说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文化,其在“饮酒”上的造诣,远远超过了当时动就酒池肉林的各国王室,可算是“饮酒专家”。
 在屈原所调的几种酒中,最独特是是“椒酒”。《九歌·东皇太一》:“奠桂酒兮椒浆”就是指的是把桂和椒置于酒中稍加浸泡,使其有桂、椒之香气。用花椒炮过的酒。如果说饮蜜酒是为了取味,饮桂酒是为了取香,那么饮椒酒,味和香一定是可以兼得的。花椒的确是神物,不仅有治冻疮、治疥疮等功效,消毒杀菌的作用也特别突出,如今,许多家庭酿酒还沿用先辈用花椒水洗缸的办法来给发酵所用的地缸消毒杀菌。
在当时的楚国,最具传统特色的酒要算“香茅酒”了。《史记·货殖列传》:“蜀汉江陵千树桔,包茅橘柚。”杜预注曰:“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缩酒即楚国的沥酒、纵酒、清酒是也。茅草叶的两边有许多毛刺,利用包茅上的毛刺粘附酒糟来滤酒,与北方周人用竹筐滤酒是有很大区别的。它的最大特点是,茅草自身有一种特殊的芳香气味,在过滤酒液的同时,使酒液带来上了它的香味,所以楚人叫它香茅酒。
他们还会把甘蔗、水果等轧成蔗汁、水果汁,还有今天的红枣汁、绿豆汁等。根据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句可以看出,采木兰或秋菊,合以蜂蜜蔗糖,调以清淳的山泉水,榨成木兰蜜饵汁或秋菊蜜饵汁作不饮酒者之饮料。更有“冻饮”的喝法。冻饮就是冰镇。这种时髦的饮酒方法,直至现在还有很多地方在沿用,仅此一条称屈原是“饮酒专家”就没什么问题了。
《招魂》中曰:“兰膏明烛,华灯错些。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酎饮尽欢,乐先故些。铿钟摇簴,揳梓瑟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此时此刻,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场景是:楚国贵族们燃起明烛,撞起编钟,敲起大鼓,各种各样的佳肴、美酒和饮料摆放在宴席上,歌妓舞女一齐登场,唱完《涉江》,又唱《采菱》,人们举起酒杯、你斟我酌,相互把盏,饮酒作乐,喝了醪糟沥渣(挫糟),再喝冻饮果酒,还可以喝各类饮料,直喝得天昏地暗,醉意朦胧。正好应了现代一句俚语:“酒醉还需酒来解”,也正如“解铃还需系铃人”一样。不管是举行宴会还是祭祀亡灵,都可以证明楚人嗜酒的风气。
我们都知道,屈原一生中经历了两次流放。流放期间,朝廷再不会给他发“工资”,等于断了“口粮”。流放期间,他到底是怎样生活,平时吃什么喝什么,却是只字未提。《史记》只有一句记载:“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这对一个高傲的贵族而言,不仅失意而且难得体面。

此时,孤傲的屈原不得已以香花香草代之,依然表达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贵精神。当然,以屈原的贵族精神、高傲气质和洁癖性情,他在流放期间的谋生手段,只能是自食其力,别无他路。因为他庙堂担任过三大夫,负责宫廷祭祀当过巫师,还当过太子老师,只能放下身架,为当地乡民主持些巫事活动,充当巫觋、工祝,或者当一名私塾教师,换取些生活费用,吃到楚国人们最普通的饭菜是没有问题的。
屈原一个贵族知识分子,更是一个富于创造能力、感情激越的诗人,饮酒寄情,酒借屈原之口流传万世。历史的长河趟过悠悠岁月,一如屈原笔下的《离骚》《九歌》,缓缓跨越岁月的星空。的确,自从屈原把酒与文化紧密结合,而写进诗词中,首创中国酒文化之先河,后经历代文人们的一再咏诵,酒的品位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并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饮酒也具备了较高的审美价值,成为文学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活在战国的屈原一生都能吃到什么
《芈月传》话历史:楚人楚酒楚文化...
推介中国名著《楚辞》
《楚辞》赏析讲义(第1讲:概述)
《山海经》成书时地及作者新探
楚辞诗词-365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