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淅川文化散文之三:九重名字的来历

  

“九重开,灵之游”。九重镇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镇,大渠的开挖必将打开九重的天这不仅使九重镇名扬四海、威震宇内,而且伴随穿镇而过的大渠也将给九重镇带来勃勃生机和灵性。



淅川文化散文之三

九重名字的来历

文/朱吉红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九为阳,为大;重为迭,为多。天下再大,大不过九,再多多不过重。“九”“重”二字合在一起形成了无与伦比的高大广远。
天地万物的总称谓之宇宙。宇宙有多大?《淮南子·齐俗训》曰:“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宇宙谓之最大故称为九重。天下帝王最高,旧时帝王所居之处称为九重。
然而,今天的九重既不高也不大,它就是淅川县东南边缘的九重镇这里以前属邓州市管辖。
关于九重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有一家富户,这户的老太太为了躲避算命先生说她要死于虎口的灾难,大动土木,修建九重院来化解认为九重院最高最深,只要她深居在院内不出门,老虎是找不着的,更伤不了她。
据说多年后的一天,一个猎人拉着一只死虎从九重院的门前经过。得知这一消息,这位老大太来到猎人面前,心想:“啊,我的灾难可过去了!九重院的大门前,她用手拍着这只死虎的头说:“原来就是你要吃我呀!”不料这只死虎坚硬的胡须一下子刺伤了她的手,不久,这位老太太就得了破伤风不治而亡。
这一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解放前后,这里叫九重院却是真,从早些时期的地图上就能查到,这里的地名的确叫九重院。
古时邓县穰郡,因为这里在穰郡的最西南边,古称穰西下肃里。“下”是低三下四的“下”,“肃”为拜,杜预注:“肃,手至地,若今壹。”
《说文·手部》:“壹,拜举首下手也。”段玉裁注:“凡不跪不为拜,跪而举其首,惟下其手。是曰肃拜。汉人曰壹。”“里”是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二十五字为里。
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此地下肃安乡称为九重里。在明清时期九重里闻名于豫、鄂、陕等地。
据记载,公元1368年,朱元璋发兵攻打元军,南方已被明军所占7开始进攻元大都(北京)惠宗皇帝携嫔妃、太子近臣移祚北逃,诏忽必烈第九子脱欢的四子——淮王铁木尔不花监国与忽必烈第九子脱欢三子的四子义王和尚辅之。
当时任监国的淮王铁木尔不花已83岁高龄。这次辅佐惠宗皇帝北逃,吉凶难卜,自己死不足惜,惟独担心的是他子孙后人的安全,因此在大都失陷之前,命其侄义王和尚率兵十五万带其家眷逃离京城。
《元史》载“诏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而命和尚佐之……帝出入,常与俱,侍从帝左右”说明了和尚与顺帝、监国的三者关系(顺帝为淮王之孙、和尚是淮王的侄儿,祖孙三代)。和尚是脱欢三子宽彻普花之四子,被封为镇殿王。
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拥兵自重,危及朝政,和尚以帝之意将其一干人马斩之。顺帝念和尚率部镇殿有功,镇邪除奸,保卫朝纲,故封义王。
七月二十八日,顺帝带太子及家眷10万兵马逃回漠北八月二日大都被破而徐达执其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尔及参事正事郭庸等五人戮之,并获宣让王、镇南王、威顺王三王爷的六个儿子,唯独不见和尚。
史料记载:“及京城将破,即先遁不知所之。”其实在大都城将破之时,八十多岁的监国淮王授意和尚(时下四十岁左右),下携亲兵家眷及其子孙近千人出齐化门,意欲北归
往那里逃呢?当时,北边长城雁门关一已为明军把守,无奈义王和尚这支人马不得不率众从南出逃,经濮阳时,与明军遭遇,大战而败,史称“濮阳兵败”。
兵败后,向西经新乡渡过黄河遂将淮王铁木尔不花之孙,也是他的堂侄,接行奴一隐居到现在的镇平晁陂一带,把淮王铁木尔不花另外两个堂侄否家奴和报坚奴分别隐居在新野和唐河一带才摆脱危险的处境。
而义王和尚怕自己名声显赫,恐有不测,继续携眷潜逃,逃往哪里才能躲过灾难经卜算隐居九重院能逢凶化吉。
元亲兵家眷被打散,镇殿王和尚只好率领亲兵约百人护四王子继续南逃,至南阳镇平境内,安顿好四王子及随从家眷在晁陂隐居下来。他带领长子脱脱木尔(汉名王廷玉)及少数兵丁继续南行,打算去甘肃成县投奔父亲宽彻普花,不料中途劳累过度,不能成行。

行至邓州西下肃里北荒芜之地安顿下来,后改蒙古姓氏为汉姓,姓王取名“成”,过起了打猎放牧营生,后取汉人孙姓女子为妻,生子二人。王成墓有记载“本元宦也,而逸于明……”、“南奔镇邑卜居穰西下肃里”等语。
元朝在中原大势已去,镇殿王和尚便隐居下来。他审时度势,企图东山再起,复元灭明于是在后半生招兵买马,屯兵励练于王盘(今厚坡镇王河村),屯积粮草,可久与北元朝廷联络不上,只好作罢。
但他时时刻刻怀念在大都的皇室生活,不忘金壁辉煌的宫廷于是在晚年选择了距下肃里东一公里处修建了一座宫殿式的九层大院,为掩外人耳目说夫人算命要死于猛虎,故建九层院为防虎患。
九层院的修建及王成让其儿孙、随从与汉族姑娘通婚,大大地提升了在此一方的威名。他和睦乡邻,乐善好施,深得众乡亲拥戴。特别是与汉人通婚,形成了一种民族融合,蒙汉一家亲的大好局面,为在此地立住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了九重大院后,又先后在南五十米处修建了雨(御)花池、雨(御)花园等几处景点。王成的良好品行和卓越能力,得到了周围十里八乡的认同,人们慢慢地淡忘了下肃里,而九重院不知不觉中取代下肃里。
这支蒙古族的掌门人义王和尚是不是因为隐居九重院后才安身立命、兴旺发达不必考究,或许是天意,或许是巧合也或许像是《汉书·礼乐志》中说的“九重开,灵之游”那样,“卜居九重”真有点灵验,反正这支蒙古族落地生根,百业居兴。
六百余年来,九重院始终被称为王姓蒙古族的老家,外居的王姓蒙古族为感念其堂叔义王和尚带其逃难之恩,年年来九重院看望其叔叔,久而久之形成了年年来九重祭祖拜年之俗。
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解放初期,随着土地改革,农村公堂财产已不复存在而断续。
由于旧时不敢承认其真实身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才上报九重王姓为蒙古族,但当时无人考证,没能正式录入。

1982年,随着国家民族政策越来越开明,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各级政府实事求是,多方取证,九重王姓族人及迁至邓州、本县厚坡、香花等地的族人才得以恢复蒙族民族成份。
如今,“九重院”这个地名早已从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九重镇,“九重院”这座带有神奇色彩的古建筑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的新九重。但只要跻身在老九重街上,从那些明清时期残留下来的大砖小瓦粗木檩的古老建筑物中,不难品味到九重院的风情。
“九重开,灵之游”。九重镇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镇,大渠的开挖必将打开九重的天这不仅使九重镇名扬四海、威震宇内,而且伴随穿镇而过的大渠也将给九重镇带来勃勃生机和灵性。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知道唐诗中有一首三十年才写成的诗吗?
三十年来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
1、赵孟頫《雪岩和尚拄杖歌》2、赵孟頫《崑山州淮云院记》
元史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四○别里古台 ○术赤○秃剌
王福厂《题淮云院记》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九集——运河重镇-道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