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颠覆传统认知:唐玄宗统治的盛唐给中唐和晚唐埋下了怎样的隐患?

上次说到开元元年(713年)李隆基即位后,终于平息了“玄武门之变”以来李家的纷争,初唐的政治局势终于稳定了下来,那么大唐在唐玄宗的统治下迅速走向盛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仅仅半个世纪后就爆发了“安史之乱”,转而进入藩镇割据的中唐和晚唐呢?

初唐的门第

初唐时期,门第的地位极高,能否从初唐发展到盛唐,关键就看如何处理好门第的问题,打破这个制约国家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制度。

唐太宗曾命人编撰《氏族志》以确定各世族的排名,《氏族志》由山东名门的高士廉、关陇世家的韦挺、河西大族的令狐德棻、南方侨姓的岑文本进行编撰,结果是山东博陵崔氏排在了第一位。唐太宗无法接受,凭什么陇西李氏地位比博陵崔氏还要低?经过重修,最终将李氏宗族排在了最前面,接着是皇亲国戚,然后是博陵崔氏。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氏族志》并没有降低门第的重要性,只代表有皇帝做后盾的关陇集团,将向来高高在上的山东豪族给压下去了。由此可见,在传统的世家大族面前,就连皇帝都要忌惮三分,唐文宗想把荥阳郑家的千金许配给太子,郑家闻讯,甚至急忙将女儿许配给了博陵崔家。

要想真正撼动门阀,还得依靠代替“九品中正制”的新官制。唐玄宗时期,官制不再使用“上上”、“上中”、“上下”之分,而改为“一品”至“九品”。新的“官”分四种,分别是职事官、散官、勋官、爵。在实际操作中,一个人根据官种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品级。

九品中正制示意图

“散官”也被称为“正官”。“正官”指的是身份,比如“正议大夫”,代表四品以上的身份,但具体的职务是“尚书”或者“侍中”,也就是“职事官”。因此,“正官”只是一个身份,并不是具体职务,再加上“职事官”才能确定这个人是干什么工作的。

“勋官”是军功的赏赐。在“勋官”中有一些特殊的职位,比如二品的“上柱国”,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名词,并非唐朝所创,而是从北魏时期继承而来。军事出身的人,在唐朝可以有三个官品,“正官”可能是“正议大夫”,“职事官”可能是“侍中”,而“勋官”可能是“武骑卫”。

“爵官”继承自秦汉的“赠爵”,是朝廷赐予的,盛唐以后还在沿用,但已经没有前三种那么重要了。

唐朝官制示意图

这种繁复的官制是为了适应门第而特意设置的。门第子弟,朝廷会给予“正官”的官品,保持门第的优越性,门第贵族通过“荫官”很容易就能得到“正官”,但“正官”就是“散官”,所有人都明白,这个职位只是表面上的,并没有真正的权力。寒门子弟因为出身低微,被世家大族瞧不起,没有“正官”,但朝廷可以给予“职事官”,让他们有机会施展才华。

多官制并行,官制之间并不固定,形成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让人分不清谁的身份地位更高,这样一来,原本只有门第贵族可以担任要职的规矩就被打破了。

唐朝科举示意图

以前的门第,比如关陇世家,他们的后代很容易就能成为“正官”,但有了官品,并不代表真正有官职。“正官”比“职事官”要多得多,所以会有新的竞争,世家子弟很容易就能当上“正官”,“正官”的身份虽然好拿,但在竞争“职事官”的时候却处于劣势。

在现实的竞争中,形势越来越明朗,旧门第的人很难被纳入考量,“贡举”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为官资格。通过繁复而又巧妙的手段打破门第对人才的垄断,使各式各样的人才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这是成就盛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盛唐的隐患

盛唐虽然强盛,但却出现了两个问题,给中唐的衰败埋下了伏笔。一是重视文治,弱化了军事。没有强大的军队,也就不会轻易开战,军事行动也变得越来越少,这样的问题存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导致军队的废弛。二是“重西北轻东北”,高祖时期,全唐共有三百多个开府,关中地区只有不到一百个,而到了太宗时期,其余地区约有二百多个开府,而关中则扩大到了三百多个,所有的军队都集中在了关陇一带。

唐高祖李渊画像

这种改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兵农结合,有农才有兵,所以人口越多、农业越发达、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开府就越多。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开府都在人口稠密的区域,这些地方相对稳定,几乎不会有任何动荡,而需要军事行动的地方一般都是边镇,但那里开府数量少,一旦出了问题,很难从富裕的地方抽调军队过来。

这是府兵制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有开府的地区不需要兵力,而需要兵力的地区却没有开府。如何是好呢?只能打破兵农结合的思想,转向募兵制。考虑到隋炀帝把民众调往边疆征战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唐朝更倾向于雇佣兵力,不能服劳役的时候就花钱雇人代役,到了盛唐后期就发展出了募兵制。府兵制与均田制之间的联系是唐朝兴盛的根本,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就无法继续维持了。

隋炀帝杨广画像

同时,均田制还面临着无法摆脱的困境,即人口的迅速增加。农业结构一直是个历史难题,人力不足,劳力就不足;人力过多,耕地就不足。盛唐之所以衰落,是“盛极而衰”,社会稳定繁荣,人口激增,造成均田制无法继续维持。均田制要想发挥作用,就得有足够的耕地,也就是地要比人多。一般情况下,土地的增长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除非是战争时期或是灾荒之年,大量人口离开土地,才会有土地空出来,唐朝用来解决战争和粮食问题的均田制,在盛唐时期被破坏了。

隋朝三征高句丽示意图

土地不足,需要授田的人口过多,于是产生了严重的问题,一是官员可以随意分配土地,破坏了均田制原有的公平性,二是官员的权力和地位得到提高,因为分配的决定权在他们手中,这种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地方官员的腐败。

这种情况后来在清朝也发生了。清朝盛衰的关键转折点是乾隆到嘉庆这段时期,不能完全归咎与嘉庆无能,王朝的稳定与繁荣导致人口激增,远远超出了预料,也超出了官僚体系的处理能力。人口是历史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一个国家从兴盛到衰落的重要因素。

乾隆皇帝画像

从盛唐到中唐,律法制度也被破坏了。其根源是该制度的最高权力者是宰相而非皇帝,宰相是律法的最高执行者,而皇帝不受律法的制约,按理说不应该插手律法的运行。

在玄宗朝以前,无论皇室发生了多大的动荡,哪怕是女皇武则天中断了大唐的统治,也始终有手握实权的宰相出面稳定政局,比如狄仁杰和张柬之,武则天对相权也很尊重,但玄宗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后,皇帝的权势削弱了相权,导致原本应该由宰相负责的律法体系失去了独立性。

《五王醉归图》中的唐玄宗

这些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发展起来的基本条件都被破坏了,盛唐自然也就结束了,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进入了中唐。

中唐的割据

节度使安禄山坐拥强大的军事力量,不受朝廷控制,这是“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可原来的府兵制已经处理不了如此严峻的问题,所以只能授权让各地募兵,并将军队管理全权委托给当地节度使。赋予节度使在当地“节度”的权力,即统一指挥和控制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安史之乱”带来的混乱。

唐平安史之乱示意图

这是一种极大的权利,“安史之乱”平息后朝廷再想收回,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节度使本意是为了弥补兵员的短缺,但府兵制再也无法恢复了。从节度使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希望恢复到以前的正常秩序。

“安史之乱”不是外患,而是内讧,并没有波及到边疆,所以节度使也不会只局限于边陲,而是遍布全国。到了最后,这些原本用来执行军事任务的节度使,变成了分裂大唐的藩镇。

德宗朝经过杨炎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政治恶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改革的关键在于两税法,使朝廷的赋税更加充裕,但也意味着“租庸调”的正式结束。

租庸调制示意图

自德宗以来,朝廷在财政方面有了一个特别的分类,叫做“不申户口”,也就是说,一些户口不用上报给朝廷,直接上报节度使就可以了。地方不用把资源交给朝廷,于是地方的资源就会越多,朝廷的资源也就越少,约束和镇压地方势力的力量势必越弱。

中唐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割据,但“安史之乱”后藩镇如此之多,为何大唐依然保持着表面上的统一,没有立即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呢?

唐朝藩镇图

原因之一,是因为节度使一般都不是当地人,在当地建立了军队,但无法完全信任手下的官兵,表面上仍然服从朝廷,为的就是在需要的时候,用朝廷的权力来震慑下面的人。另一个原因,是德宗时期对漕运制度进行了整饬。当时,北方藩镇已经成立,大部分赋税都给了地方,于是江南的经济就成了唐朝的命脉,好在隋朝建立了水路运输体系,南方的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向关中输送,支撑着朝廷的统治,北方藩镇的财政状况也要差一些,这才让他们无法继续进逼。

中唐的历史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数百年的门阀政治走到了尽头,以前的政治都是按照世族的等级来决定排名,在中唐以后,排名需要重新界定了。

晚唐的宦官

让重新排名变得更加复杂的是“寒门”与“豪族”的区别,但现在已经不是“豪族”一定在前,“寒门”一定在后了,而是两种身份的人各自聚集在一起争权夺利,一旦僵持不下,宦官就有了插手的空间。

高力士脱靴

盛唐以前,宦官问题基本不存在,中唐以后,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外朝相争必然会想方设法地拉拢内朝的宦官,这是汉朝就上演过的发展模式,但是唐朝宦官和外朝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汉朝有“清流”的观念,将太学生、士人与宦官区分开,前者认为自己的地位比后者要高。在唐朝没有这种区分,外朝势力与宦官势力的关系不断变化,时而结盟时而对抗。

李德裕会客图

从中唐到晚唐,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宪宗朝,宦官开始获得参与政事的权力。宦官的力量大到什么程度呢?宪宗为宦官所害,而敬宗也为宦官所害,两位皇帝都死于宦官之手,这还不算什么,宪宗被宦官铲除,穆宗就是宦官所立,宦官害死敬宗后,立了文宗。后来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宦官所立,昭宗之后,只有哀帝在位两年,见证了大唐的终结。

杨贵妃上马图

晚唐时期,宦官主宰着政治,甚至连皇位也掌握在宦官手中,所有的皇帝都是宦官立的,宦官被铲除,李姓宗室也就不复存在了,唐朝就成了藩镇的天下。由中唐至晚唐,藩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本土化,成为地方上真正的统治者,根本不需要朝廷。

晚唐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皇帝,就是因为宦官有自身缺陷,当不了皇帝,只能不断将李家人推上皇位,这时的皇帝基本上已经失去了意义,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宦官撑腰。宦官的时代一旦被终结,李家皇帝自然也无法独存,这也就意味着李唐王朝的灭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唐朝时期的节度使是怎么设立的朝廷最后为何无法管辖
为什么盛唐最终会灭亡?透过白马驿之祸,探析唐朝灭亡的多重原因
唐朝“中兴三次”的三次指的是什么?
千古风流人物白居易•卖炭翁
唐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不除节度使撤藩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