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尘风雨我放歌,是非功过任凭说 丁 玲: ---- 有勇气选择,有能力承受

一次和闺蜜聊到苦难。

聊着聊着,有人聊到萧红,又聊到丁玲,不禁感慨,这两个文艺女青年的人生简直就是两部人生苦难史。

不知谁说:“萧红是自讨苦吃。”

又有人说:“丁玲也是,她若是在感情上自律些,怎会弄得自己一生坎坷,成为一道悲壮的风景?

彼时我正翻看着大量关于丁玲的传记,从丁玲自己所著,到各种大咖以及不知名作者写的关于丁玲的只言片语,我都一一翻来看:

毛泽东同志说:“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沈从文说:“她可以说乱得很,长得又不好……没办法,老太婆啦!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我只能穿越故纸堆勾勒出的迷雾,用文字“画”出我心中那个一生波澜壮阔而又苦难重重的丁玲。

01

白花、灵堂、死亡、噩梦……这些都是丁玲脑海里残存的关于童年的碎片。

在幼年丁玲的记忆里,她的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他不以金钱为意,常布施给穷人。”

然而,这个洒脱大方的好人,在丁玲四岁的时候,留下她和怀有身孕的母亲,死了。

孤儿寡母,几亩薄田,一间老屋……凄冷孤寂跃然纸上。

似乎,丁玲这朵娇嫩的童花,命运已定一一由母亲养育成人,等待嫁人。

母亲于曼贞的格局为她开启了一扇门。

丁母拐着一双小脚带着她去上学,母女同校,一时轰动武陵城。

拖儿带女,做家务,做学问,这劳累,家庭主妇们都懂。

要实现梦想,首先是要解放自己的身心,其次是学会时间管理。

丁母表现出了超强的意志力,她忍受着刺心的疼痛,用水把脚泡大; 她见缝插针地学习,常在孩子熟睡后挑灯夜战。

在面对被人嘲笑的困境,甚至是弟弟天亡的痛楚时,丁玲也未看到母亲真正低落过。

面对困境,母亲常教育她,“妈妈只希望你书读得好。有学问,有知识,这是比一切穿戴打扮都重要的,也是比一切财富都值得骄傲的。”

丁母这种对待困境的态度,是丁玲后来心理强大的一块基石。

女师结业后,丁母走上教育岗位,创办常德公立育德女校,担任平民工读女校校长等职,将自己活成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范本。

丁母是个女强人,有理想,有担当,勇于改变,总能“逢凶化吉”,这是她对丁玲最大的影响。

在后来长长的一生里,每当丁玲累了、疲乏了、遇到困境了、不知所措了、走投无路了,她都会到母亲的避风港静一静。

她知道,不管她病得有多重,母亲这儿总会有药和拥抱。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丁玲的坚强、热情、豁达,正是源自于丁母,从价值观到思维方式,再到为人处世的方式,她都从母亲那儿得到了文化养分的滋养。

她说:“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也是最好的教育,她是一个坚强、热情、吃苦、勤奋、努力而又豁达的妇女,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这一世,母亲是她最大的贵人,是让她忍受住最蚀骨的苦难、熬过最无望的等待、挺过最委屈的磨炼的力量源泉。

02

出走上海,是因闺蜜王剑虹的邀约。

在母亲的强力支持下,丁玲挣脱了包办婚姻的束缚,踏上了去上海的生命旅程。

两个女孩一起入读上海平民女校,每天接触新思想、新知识倒也快活。但平静的喜悦很快就被打破了。瞿秋白出现在她们的生活里,他鼓动她俩到上海大学念中文系,接着又在各自的心里搅起了感情的涟漪。

丁玲没想到,带给她另外一种人生的闺蜜,不知不觉成了她的“情敌”。

其实是很老套的韩剧桥段,就是姐妹俩都喜欢上了瞿秋白,而瞿秋白内心爱的天平却更倾向王剑虹。

丁玲是个识大体的女孩,她压抑失落,积极扮演着“媒人”的角色,成就了闺蜜王剑虹与瞿秋白的爱情。

这事当然伤了她的心,甚至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度压榨着她的精神。毕竟,那一颗憧憬爱情的浪漫的心,是从瞿秋白这儿开始的。

出于对闺蜜的爱,她选择勇敢成全,然后一个人回到家乡疗伤。

她以为等待闺蜜的是爱情甜美、婚姻幸福的圆满人生。然而,七个月后,传来了闺蜜王剑虹病逝的消息。

又过不久,传来瞿秋白再娶的消息。这在丁玲看来是不可原谅的情感背叛。

她愤怒地拉黑了瞿秋白。一直到晚年,她才试图和解并理解了他。

然而,即使拉黑了瞿,她也无法否认这个男人是懂她的,而且他在她心目中播下了的革命的火种却早已生根发芽。

他曾对她说:“你么,按你喜欢的去学,去干。飞吧,飞得越高越好,越远越好。你是一个需要展翅高飞的鸟儿。”

是的,他懂她的欲望,懂她想要走向高处、走向开阔人生的愿望。

带着悲伤的心情,丁玲离开上海,虽未恋爱过,内心却早已沧海桑田。

她企图在新的城市寻找到生机和希望,借此将过往翻篇,于是她去了北京。

她懂--放下,才能获得重生。

03

在北京,她认识了胡也频----一个扮演她弟弟给她送花的文艺男青年。

和胡的爱情是一个从01的过程。

最初,胡也频对于她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微不足道就像是沈从文对她的描述:“这个圆脸长眉的女孩子,即如女子所不可缺少的穿衣扑粉本行也不会,年轻女子媚人处也没有,故比起旁的女人来,似乎更不足道了。”

但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男子,却有着锲而不舍的“厚脸皮”精神。

暑假,她从北京回到湖南老家休假,他跟到湖南。

“我母亲诧异这是从哪里来的访问者,我也诧异这个我在北京刚刚只见过两三次面的、萍水相逢、印象不深的人,为什么远道来访。”

如此鲁莽冲动不顾他人感受的人,按丁玲的性情,她是不会爱上的,可后来怎么就与他同居了呢?

有资料提到,面对满天飞的相关绯闻,叛逆的丁玲非常愤怒,赌气说:“本拟到北平后即分手,但却遭到友人误解和异议,我一生气,就说同居就同居吧……”

一个会劝女同胞们“用脑子”工作与生活的丁玲,是不会真正同居的----所以,很有可能真如某些丁玲研究者所说的,他们只不过是同住罢了,是同住的恋人关系。

丁玲曾说:“也频这个人真是纯洁得很,这样纯洁的人只有一个朱谦之,'五四’时代的,他没有和他老婆发生关系,五年没有发生关系。”

早期的丁玲和胡也频,大概就是复制了朱谦之夫妇的同居模式。

如果说那个人们以为的开放、洒脱、狂野、热烈的丁玲是A面的话,在性方面保守矜持的丁玲是B面。

丁玲晚年说:“我要保持我自己的自由嘛,我觉得要是和你发生关系,那就好像定了。”

虽然和胡也频“同居”,但只要不发生关系,她就不属于他,她依然是自由的,自由到依然可以拥有好多奢望----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爱想爱的人,完全不受束缚。

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浪潮下,丁玲爱上了冯雪峰。

如果说胡也频冲动,冯雪峰则是十分克制; 如果说胡也频单纯,冯雪峰则是十分沉稳。

很显然,克制的、理性的冯雪峰才是丁玲的菜。

但显然胡也频不愿意放手,丁玲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于是,就有了丁玲将自己置顶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提议:三人一起住。

三人很是经历了一番挣扎,最终,理智的冯雪峰自愿出局。

1925年秋,丁玲与胡也频结婚,那段惊世骇俗的三人行爱情终于落幕。

儿子蒋祖林的诞生,让俩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命运就是时不时让人添堵----193127日,28岁的胡也频牺牲。

丧失爱人的丁玲开始笔耕不辍地写作,将苦闷再次写进小说里。

彼时,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爆红,重新为她带来瞿秋白和冯雪峰的关注,这两人在政治思想与文学才华上始终引领着她。

而她本人的内心也有股永不放弃的力量,这股力量将她从浓郁的市井生活里,推进了辽阔的革命江湖里。

04

19335月,丁玲被捕了。

她与冯达、潘梓年一起被押往南京软禁。而告密者被怀疑正是冯达。

胡也频去世后,冯达以保姆般的角色出现在丁玲的生活里。丁玲饿了,他会买菜煮饭……丁玲很享受这种事无巨细的照顾。然而,就如茨威格所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一段日子,让丁玲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以至于他成为她一辈子都不想提的人。

争议点在于----她与背叛者冯达在囚禁期间同床共枕,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其实,她的内心也是撕裂的,最初她自杀过----她把头颈伸进绳套,一脚踢翻了凳子。

冯达救了她。

苏醒后的丁玲,玩命般地忍着暗无天日的囚禁日子,在无我的状态里苟活,盼着一线生机。

一男一女,囚禁在同一片天地,同睡在一张床上,然后有了女儿蒋祖慧。

女儿的诞生更是让丁玲有了一身的非议----同叛徒嫌疑人冯达一直同床共枕,还生了孩子……她怎么就不和冯达划清界限,自证清白?

丁玲对那段日子的回忆是:“实际我心中成天装着一盆火,只想找人发泄!

是的,冯达,是人,还是鬼?她不知道。但是,她需要活下去。

可是,在孤绝的黑色海面上,在一条被捅了个窟窿的船上,为了使船不要沉掉,丁玲的解决方式是:借助男人有力的臂膀,先去堵那个船窟窿。

然后,船到岸后,再和那个人一刀两断。出狱后,她和他果然断绝关系,再无联系。

所以,对于她与冯达之间的同居关系,这只是一个女人在无能为力下采取的一种策略,她说:“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只是,她没想到自己的自救举措,会在若干年后为她带来灭顶之灾。

但无论如何,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大概就是丁玲面对苦难的底色态度吧。

05

囚禁结束后,丁玲去了延安,成为第一个抵达延安的文艺女青年。

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丁玲渴望新生。

人们以为那个在感情的刀尖上反复受伤的丁玲,会收敛性情,不再卷入感情里了。没想到,她接下来的这段感情,更是闹得更加沸沸扬扬。

尼采曾说:“就算人生是出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完这出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

丁玲就是如此。

那个在文字里纵横捭阖的丁玲,再一次玩起了姐弟恋。

这一次,是名副其实的姐弟恋,且在这一段感情中,丁玲非常主动,她表现得像个勇猛挺进的女将军。

老年的陈明曾回忆:“那是在一个小饭馆里,我说:'主任,你也应该有个终身伴侣了。’

丁玲反问我:'我们两个行不行呢?

我听了吓了一跳。

事后,我在日记中写道:'让这种关系从此结束吧!

她看到后,说:'我们才刚刚开始,干吗要结束呢?’”

丁玲的锲而不舍让二十出头的陈明压力巨大,为了摆脱这位大姐,陈明剑走偏锋----和剧团里的一名女演员闪电式地办了婚事。

然而,婚姻的围墙没能阻断情丝,反而让墙里的陈明开始思念起墙外的丁玲了。

本来相差13岁年龄的姐弟恋就够让人嘲讽。而陈明偏偏先拉一无辜女孩下水,夫妻双方有了孩子后,又离婚转头投入丁玲的怀抱。

这,更是点燃了当时的舆论。

丁玲再一次将自己置身于险境,也证明了瞿秋白对她的了解,他曾这样说她:

“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19422月,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人们的嘲讽声中正式结为连理。

他们的婚姻不被祝福。然而,丁玲不在乎。

大概是有生命力的女人一生都会有多段感情吧,她们用感情来充实自己的命运与性情。

回顾丁玲的几段感情,如果说瞿秋白的底色是矛盾,那么丁玲也把这种矛盾的特质融进了性格里,如果说胡也频的底色是天真,那么丁玲则是把天真带入了性格里,如果说冯雪峰的底色是沉稳,丁玲就把沉稳揉进了骨子里。

经历过大火快煮、小火慢烹的丁玲,遇到陈明时,刚好熬成了恰到好处的高汤能经得起诋毁,也能抵挡得住流言。

面对铺天盖地、近乎万剑穿心的闲言碎语,丁玲并没有愁肠百结,反而取消关注流言蜚语,别人说别人的,她活她的,她对陈明说:“随他们说去,让他们说上几年,还能说几十年?”

活得自我,得首先强己,这是丁玲此时的格局。

内心变得强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在文学上的硕果也越来越多,她完成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接着又写《在严寒的日子里》。

然而,磨难还是来了!

但她没选择消极逃避,而是迅速过滤痛苦,进入解决问题模式。

磨难中,她与陈明相约:“一不能疯,二不能死。”

这是具有雄性荷尔蒙气质的果断战略,她准备好了打持久战,她准备勇敢地捍卫自己的骄傲。

论际遇,够她自杀N回了,可是她却一股脑活到了八十二岁。

复出的耄耋老人仍坚持写作,生活里的风雨雷电也没能劈掉她写作的热情和对人生的热忱。

她的状态始终很饱满,七年,她出版了八本书。

面对她的这种精神状态,美国诗人安格尔说:“我真不懂,受了罪,挨了打,坐了牢,没有半点怨,还笑得这样开心,好像谈的是别人的事。”

说到底,人生不就是由苦难以及攻克苦难的过程组成的吗?

只不过,面对苦难时,她是个姿态很飒的狠女人。她既能在阳光雨露里成长,也能在电闪雷鸣的黑暗里蓄能。

对她来说,她所有的“自讨苦吃”,只不过是逼迫能量裂变的催化剂。

回头看,她的一生跌宕起伏,被命运眷顾过,更多的是被命运不断抛弃。人生几多风雨,多少恩怨烟消云散,多少人杳无音信……当一切褪去,自身的力量经过沉淀,反而成为穿透岁月的熠熠生辉所在。

终于,身经百战的她,进入一个百毒不侵的状态,谁也伤害不了她,却唯独放不下陈明,在临终前她对陈明说:“你太苦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征文作品展·说爱情 | 丁玲的爱情总是惊世骇俗(有声版)
沈从文回忆录曝光的民国奇女子,二男一女三人行,同时拥有“许仙”和“法海”的爱情
民国有位才女,一生经历四段感情 期间,她曾同时爱上两个男人,并大
【文艺众家第 166期】张廷珍||三个女人半支花
丁玲:被囚狱中3年,和叛徒嫌疑人同床共枕,狱中生下一名女婴
丁玲的四次婚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