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沙河城文史概况简介

作者:胡顺安

2024年4月4日初稿,7日修订)

 

  

邢台经开区沙河城,是河北省政府认定公布的千年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古代南北御路(今107国道附近)与千年大沙河交汇处的北岸,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大沙河冲积平原。经度114.504962,纬度36.938481,海拔高度平均73.59米,镇域面积22.82平方千米。南与沙河新府一衣带水,骨肉情深;北与邢州古城隔河相望,交错互嵌。

  据《元和郡县制》《畿辅通志》《沙河县志》《山海经》等多种史料记载,沙河城古名沙河镇,源自古代御路上大沙河畔的一个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塞。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归钜鹿郡,三国时隶冀州广平郡,南北朝属南和郡(后一度属南和县)等,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沿沙河两岸东西扩延而辟设沙河县,沙河镇被选为县衙治所修寨筑城,外地人叫沙河县城为沙河城,古代志载名坊关,民间先后称作城关、温阳、举直(直辖之意,天宝年间)、太尉乡(此为宋璟故里,宋获赠太尉,故名),近现代开始,官方才先后正式命名为城关、沙河城。

沙河城仅作沙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就长达1400年,可谓历史悠久,积淀厚重,文化丰富。

一、历史悠久  独领风骚

志载,沙河城初建旧址,东去今三里许,位于大赵庄村北,仁里村南,仍有遗址废墟(坊传村民早年耕地曾挖出陶罐、方砖等)。

坊传,很久以前,沙河镇土著居民稀少。因商贸繁华,流动人口居多。秦末“巨鹿之战”后,项羽部落少数老弱病残留下屯垦。日久,他们与当地人通婚和贸易,人口繁衍,经济愈兴。

邑治初设,公廨(xiè)简陋,土墙环城,县衙居中,并于仁寿二年在城内修筑文庙和城隍庙。

因地处沙河下游洪泛区,城池屡遭水袭。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沙河县更名温州(坊称温阳),再修城池,土墙依旧,唯南北城门筑以石础砖壁,旁增马道。长方石匾阴刻“温州”二字,镶于城楼内侧上方。

公元621年,废州复县,俗名温阳(境内多通古碑和十里铺宋璟宋氏宗谱等足可佐证)。

武则天时期,沙河城大兴土木,加固城墙,翻新县衙,修扩文庙,并增高南北城门,扩为二层阁楼式,分别命名南“迎薰”(取《舜*南风歌》中“南风薰兮,解吾民之愠兮”句意,以“迎薰”二字名之,借指南门)、北“拱极”(也说拱辰,意思是拱卫北极星。《论语·为政》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后以喻拱卫君王或四裔归附。借指北门),刻于城楼外上方。同期,在城西约三四里处设计建造梵爱寺(印度传教,立碑为誌),俗称西大寺。寺内殿堂宏伟,翠柏高耸,是沙河城著名的古十八景之一(今仅存明朝古碑)。

唐末,滔天洪水再袭沙河城,墙圮城毁。

后晋开运二年(945)为避水患,祈平安,兴文运,固永久,根据沙河城“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临河道”的地貌特征,经过堪舆,决定将沙河县城西迁三里许的现址重筑。这是一块远高于河岸的宽大平台,仍在大沙河北岸。西有河水长期冲积而成的东南--西北走向、数十米高、绵延四五里长的大沙丘带做天然屏障。

新城墙仍以夯土为主,南北城楼及大门两侧保持旧貌。北壤平原,南衔古河,状如龟行,南首北尾,龟首沿御路伸至岸边,名曰“金龟探水(汲水)”,民间唤作龟城。城外有南河北溪盘绕,称之“龟不离水”。城内四隅凿积水坑,供龟足收藏,名曰“四足踏水”。

 

 

防水和泄洪遵照“小雨存四隅,大水泄南河”的基本原则。日常小雨细流,城内四隅水坑足可渗漏消化。偶有积水,也可存储,方便自用。倘若暴雨洪涝,则顺主街向南河流泄。

万一城门排洪不及,还在城池东南隅低洼处开挖了一条数百米长的地下泄洪暗道,直通大沙河,以备应急。此乃邢台古城建设唯一特色。

 

  

     在城池建设布局和肌理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与此相契合的理念,以南北御路主线为骨架,纵穿城池,交通、泄洪两便利;主街横向两翼辐射,渐次扩建成东西走向的宽街小巷,呈缓坡状,方便日常的小水排向四隅蓄水池。

县署居中稍西,坐北面南,三进院落,东西宽约百米,南北纵深二百多米。规制基本依旧,规模稍有扩大,功能得以改善。影壁,谯楼,厅堂,医学、阴阳,寅宾馆,册房,帑库,六房(吏、户、礼、兵、刑、工)等,应有尽有。

为加强防卫,保境安民,不久在南北城门外分别增建了月城(注:在随墙而辟的城门外,再筑一道重门,以构成里门之外的又一道防线,里外门之间的围合空间犹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状如月牙,故名。民间谓之“瓮城”),北边月城门朝西,南边月城门口向东。同时,开凿壕沟,修建城隍庙。

城池新筑。因御道纵穿,为“避路中风冲”,遂在城池南北月城外约三四百米的对等处,各新建一座二层阁楼。阁楼一层是砖石台基,二层为木质阁楼,拱脊歇山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一则当作城郭外延的虚界和附属装饰性建筑,用来镇城、辟邪、纳福;二则可以登高望远,起瞭望报警作用;还可在此设关,盘查过往路人或迎送重要宾客。实乃一举多得。

 

     宋末,在北阁楼东南角增建一座佛教“准提庵”。

元代在沙河城池外部东南角和西南角邻河处新筑龙王庙东西俩院(明末清初移至城内北段路东,今扫帚街东端路南),并修建武庙和火神庙,分别供奉关公与火神。

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因罹1.遭遇;遭受(灾祸或疾病) 2.忧患;苦难水患,县治西迁三十多里处小屯。十八年(1505年)复还旧址)。重筑城池,复建月城、阁楼、武庙(即关帝庙)和南阁楼外的官厅,有关记述曾刊石植于北阁楼上,1950年代去向不明。

北阁楼旁植两米高的青石,上刻北关籍诸生李法则书丹的“大路然(即官道)。”据说,该碑现被村民埋做宅基。

唐、宋、元、明、清,五朝千余年,兵燹(xiǎn)不断,战火水患,沙河城池屡毁屡建,如文庙在宋朝大观年间重建;县署于洪武年间再修,等等。

每次修缮改建,沙河城的形制和规模造成多变,各种史料记述不一,如明万历年间,沙河城墙周长五里二十步,高三丈。南北二门重修后分别叫做“泳薰”、“拱辰”。隍(护城河)深一丈有余,阔两丈;崇祯十三年,知县崔忠英增修加高城墙,“广增五步,高节三尺。土城堞一律完整。此时,城池周长五里二十三步。城墙高两丈七尺,广(厚)一丈有奇,砖雉堞(又称齿墙、垛墙、战墙,有锯齿状垛墙的城墙。可用来作为守御城墙者在反击攻城者时的掩蔽之用)一千四百一十二。(城墙上排水用的)水道九十,炮台二十。(南北)城楼两座。四隅角楼四座。”《顺德府志》载称,明清时期沙河城南北城门部分的“砖城九十三丈七尺”等。

  

   清乾隆十五年(1750),沙河知县孙凤立请帑重修,沙河城池周长五里有余,高四丈,四隅有角楼,南北仍有雄伟的迎薰、拱极二门,门外分设南、北二关。南北阁楼也再得修葺加固(刊刻有关记述的四方石柱,现埋于北街村民胡东贵于北城门西侧北屋房檐下东部)。

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文庙东南隅重修奎楼一座。保留南北二门。隍深一丈有奇,阔二丈。护城河是旱沟,有池无水。

……

但是当地坊间长期传说,沙河城城墙的实际高度、广度和高度,都远超史书记载的数据。

从历史角度和属性方面深入分析,作为千年古县城遗留衍生的村落,沙河城核心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分布,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平原城镇属性。以千年古御路为主线,辐射两翼,其特点可粗略概括为“南北分段串主线,东西肌理各成片;大街小巷经纬明,宽窄有序多规范”“南北主道如树干,小街名巷似枝繁;主街领衔带两翼,纵横交汇真方便”。

民国六年,沙河洪水暴涨,南关阁楼和官厅被冲毁,独存城北阁楼。

1945年底,沙河古城的城楼(包括月城)均遭突然拆除,随后在城墙东西各开辟两个豁口,方便出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沙河古城墙的主体尚存。因为战备,城墙下面挖作防控地道。

1956年和1963年,两次暴雨洪涝,城池险些被淹。

1968年,县府南迁褡裢,沙河城开始被边缘化,日渐势衰。至八十年代初,农村兴起建房潮,村民纷纷毁城取土垫宅基,至此古城灰飞烟灭。

如今,沙河城的南边和东部尚存有合计数百米长的古城墙遗迹。

 

  

  北边残存北阁楼台基,破旧不堪,二层损毁殆尽,被列入“邢台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

根据调研,一千四百多年间,沙河城核心区在不同时期形成各种走向、长短不一、古存今废的巷子(包括知名古巷和无名小巷在内),粗略统计约二百条左右。

  

  

      现在沿南北主街,从头到尾,既有明清两朝的老房子,也有民国时期的旧建筑,还有近年来的新农舍。新居张扬,旧宅隐市。新老结合,商居相邻,疏密有度,点面成网,肌理相间,相映成趣。信步游走,既可在曲折的百年小巷唤起古老而浓厚的乡愁旧忆,又可在农舍新居感受新颖扑鼻的时代气息。

沙河城的建设格局,如同“散珠落银盘”,老宅新居,交替隐现,变化无常,时代穿越感很强。

空中鸟瞰,两千年的大沙河环绕沙河城,蜿蜒东去,形成“古河抱城”“玉带束腰”的独特景观。

  


二、 位置重要  兵家必争
 古书谓沙河城“地介邢(州)、洺(永年洺河)之会,南北官道之冲”。因古代御路和清末平汉铁路南北纵穿全境,且被大沙河东西腰斩,沙河城被誉为“古赵北之咽喉”,乃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如汉代刘秀、王莽在此追杀;秦末著名“巨鹿之战”中,项羽率兵强渡大沙河,留下霸王沟、霸王掌的传说,解放战争时大军南下激战沙河城,等。

  

  

三、文脉薪火相传,才俊代有人出

秦汉时期,沙河镇沙多地瘠,村稀人少,流动性大,教育史无可考。

隋设沙河县,作为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沙河城的教育自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

在县城修建孔庙(即文庙)后,开辟古代沙河教育新纪元。这是早期官办教育机构,身兼教育管理和儒学普及的重任,使沙河城(包括沙河县)的教育向前推进了一步,教育模式稍微正规,内容益加丰富。给少数经济富裕的黎民子弟提供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个别官商富户的子弟仍可接受简单的私塾教育。

 

  

  

  

研究显示,局限于当时社会发展和经济状况,教育对象依然是以贵族子弟为主,普通百姓的子女除了极少数能接受学期不等的简单读数识字,深入一点的,可以通读《百家姓》、《三字经》、《蒙学》、《千字文》、《论语》等。总的来说,很少有机会能接受正规的持续教育。

史料记载,宋元两朝,沙河城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A官办儒学和个人私塾并存。前者给普通子弟提供了一定的受教机会,私塾学堂授馆为经济条件优渥的家庭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教育。比如邢州知名隐士、沙河城籍的李元恺,去山区设馆授学,普通家庭孩子无力接受。

B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或宗教性,尤其是阶级性十分显著,官宦子弟和商贾富户可享特权。

C教法是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维护“师道尊严”。教育的专制性特别明显。

D学校教育和社会生产脱节,主要是传递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道德或宗教知识。

E教育的祭祀对象:儒学祭拜孔子,工匠祭祀鲁班。

沙河城在明代设有几所私塾,有宗祠办的供本族贫穷子弟读书的义学,也有收费的私塾,当然也有富裕文人举办的义学。私塾先生根据学生多少,年龄大小,因人而异,自定内容,抄写教案,分类组织教学,学期不限。

明朝末期,时局动荡,文庙几乎处于半关闭状态。书院和义学日渐兴起。到清朝,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史料记载,康熙十七年(1677年),沙河知县徐人龙在文庙东边建立社学;康熙二十四(1685)年,知县谈九乾在县衙西边的察院旧址设立襄南书院;嘉庆十六年(1811),知县傅钟瑑(zhuan)在文庙明伦堂后开设温州书院;同治十三(1874)年,知县李福田在文庙内的义路(一门名称)东捐建温泉书院(后改做沙河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校);城内贡生马汝霖等在三元庙开办三元义学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科举改做学校并在文庙内成立官立高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有说光绪三十一年),在县城文庙内的教谕署成立师范传习所。学期三个月,规模简陋。同期设宣讲所开办社会教育。每届在县城集中授课,讲习国学。宣统元年(1909),在石公祠(文庙训导宅东边,祭祀清朝石威毅)旁院增办劝学所,作为全县教育主管机构(民国二十二年改称教育局),劝导督促各小学次第开办。

由此,沙河县的公学日多,私塾渐绝。

宣统二年(1910),在忠义祠设学校(旧址在文庙棂星门内,后移建到文庙内训导宅东)。

民国南北统一,沙河城的学校教育恢复原状。

民国元年(1911),沙河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改称沙河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八年(1919)改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民国十八(1929)年更名为县立第一高级初级小学校。民国二十八年(1939)改名沙河县立第一完全小学,胡道昌任校长。

按照近代学校教育的定义,沙河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堪称沙河古城乃至沙河县历史上唯一一所体系完善、设施多样、最早可以称得上学校的地方,教育质量也是沙河县有史以来最高的学校,为全沙河县书生所向往。

此时,文庙完全废弃。公办学校建设增加,民间绅士等也多兴捐建私学,把沙河老城的平民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民国《沙河县志》记述:沙河城绅士王经魁首董学务。嗣后办学士绅或游学东瀛,或卒业省城师范,如刘鸿俊、郑前士、张贵新、刘景琦诸人,皆号称明达,任事既专且久,锐于有为,始终不怠。

民国四年(1915年)在城内的梵爱寺内置师范传习所。民国八年(1919年),在文庙东边的玉皇庙后院设师范讲决所。民国十九年(1930)和二十三年(1934年)在玉皇庙后院分别设置乡村师范学校和简易师范学校,学制二、三年,最多四年。毕业生达二百七十多人,基本上可以满足沙河县的小学教师需要。

民国八(1919)年,在沙河城常平仓旧址(县衙西边路南,旧察院署改建)设立县立女子初级小学校。民国十二(1923)年,改作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十八年(1929)改做县立女子高级初级小学。后再更名为县立第一女子完全小学校。但其实女生很少,可能源于老百姓普遍对女子读书的认识不足。

     后来在县城内开设沙河县第二初级小学。同期在北关开设初级小学校,还在县城文庙内和北街租赁房屋,开办县立民众教育馆。民国十三年(1924),更名通俗讲演所。民国二十年(1931),移建文庙内,复称旧名,规模扩大。

1945年,沙河城解放,城内许多寺庙和民宅广泛被借用和占用(比如龙王庙变成了东风小学,东方红小学,城关中学;关帝庙设置农中;文庙变作识字速成班等),广泛开展了针对普通大众的短期扫盲教育和识字班教学等,为沙河城教育的普及、全面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坊传,明清至民国,胡氏为沙河城首户名门望族,出仕或经商,实力雄厚,大多数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是府衙工作的重要生力军“沙河秀才出坊关(沙河城),坊关秀才多胡氏”为当时的历史写照。

1949年新中国建国,沙河县全域举办的各种学校教育和讲座,基本上以沙河城胡氏为主打。

当时普遍处流传一种说法是“沙河老师,城里最多;城里的老师,姓胡的最多”,堪足佐证。

     沙河城的教育薪火相传,延续不断,培养了很多人才。

     综合《沙河县志》《畿辅通志》《顺德府志》《邢州风物志》《沙河县胡氏族谱》及网络等多种信源,千余年间,沙河城历史上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唐朝著名隐士李元恺及其弟子宋璟(宰相);明代湖广四川参政、奉政大夫、文林郎、户部郎中胡三省(从一品);明朝户部郎中、奉政大夫、文林郎胡邦俊;明朝山东济南府知府李宗爱(沙河东北流村人),明朝万历年间陕西通判(后晋升从二品官职)胡锡;明朝行草书法家李法则(北关人),明朝嘉靖年间文华殿中书胡嘉猷;明朝镇江府知事胡琏;明朝鸿胪寺儒官胡光;民国中国银行总行行长襄理兼会计部主任、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嫡传弟子胡俭珍;民国直隶教育厅督学兼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教务长胡人椿;中共福建省第一书记侯振亚(胡家大院外甥,幼时丧母,长住胡家至山西求学);曾供职政务院秘书处后任外国专家局长、联合国驻京办事处联络官胡俭椿,等等。近年来也是人才辈出,恕不赘述。

 
四、 底蕴深厚  文化多元
1)文物与历史建筑丰富
    两千多年的历史恩赐,让沙河城变为邢台历史文化的重要宝藏之一,拥有了许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重要文化意义的稀世珍品,例如邢台唯一的汉代穹顶无量寺;被誉为中国金石界“三绝碑”、颜真卿撰文书丹的唐朝名相宋璟神道碑;后晋沙河古城墙遗迹和泄洪暗道(邢台唯一)遗迹;唐朝梵爱寺古碑;明代梅花亭;乾隆皇帝御笔《梅花赋》、《东川诗》、《古梅图》;被誉为河北第三、邢台第一的宋朝复建的沙河文庙大成殿;宋代阁楼遗迹;千年城隍庙遗迹;元朝关帝庙遗址;明朝湖广四川参政、敕封“文林郎”、奉政大夫、户部郎中胡三省故居遗迹暨中共第一届沙河县委成立遗迹;明清传统沿街商铺;清末民初县衙遗迹;明朝关帝庙遗址;明清龙王庙遗址;清朝沙河县官办盐店;明清传统民居,1950年沙河城中学遗迹,1952年沙河人民礼堂遗迹,1946年沙河县第一书店遗迹,1946年沙河县第一邮局遗迹等诸多历史古迹和遗址。还有千年古槐挺立不朽、明朝皂角树枝繁叶茂,点缀镇域,竞相映辉。

 两千年大沙河、汉代无量寺、明代梅花亭、乾隆梅花赋碑廊与唐相宋璟神道碑,由东南而西北呈勺状,序列两隅,多景托城。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众多,邢台乡镇唯一
    沙河城镇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代藤牌阵”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朝胡氏“豆面印花染艺”、“孙氏太极拳”;百年“燕赵老字号”马家熏鸡;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鼓阵”;三百年胡氏香油、百年聂氏烧饼、百年李氏豆腐、百年南氏理发、武术摔跤、形意拳、八卦掌、洪拳、梅花拳、手工剪纸、沙河刺绣、手工针织、荆编工艺、手工粗布、踩高跷、滚绣球、猪八戒背媳妇、小鬼拉碌碡等,不胜枚举,堪称邢台乡镇第一和唯一。

 

  

  

 

   

3寺庙林立  多元兼容
沙河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一千多年间,寺庙云集,儒、道、佛,多教并存,如汉代始建的无量寺,宋朝复建的文庙,唐朝的梵爱寺,宋元时期城隍庙和火神庙,元朝的准提庵和龙王庙,明代的关王庙,三官庙、三皇庙、玉皇庙、地藏庵,清朝的土地庙、观音堂等,据统计,高峰期时,沙河城建造大小庙宇多达二十有余。如今尚存无量寺遗迹,沙河文庙,城隍庙遗迹,龙王庙遗迹,关帝庙遗迹,火神庙遗迹等。

 

  

  

  

  

  众多的寺庙,造就了沙河城密集的庙会,活跃了商贸。会因庙起,庙以会兴。古代沙河城一月仨庙会,三天一集市,人来人往,也随之产生了丰富多元的宗教活动和地方民俗文化,如祭孔、请神、娱神、祈雨、纳福、打醮(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庆丰收、扭秧歌、排鼓阵等,庙会宗教活动和特色民俗,从而助推了宗教祭品和农产品交易兴盛。

1950年代,沙河城核心区还保留七个规模宏伟,档次高端和声名显赫的第一档次重要寺庙,由南而北依次是:火神庙,文庙,城隍庙,梵爱寺,龙王庙,关帝庙(武庙),准提庵。另外两翼还有无量寺,观音堂等。文庙、城隍庙和梵爱寺,绝对是其中前三名,各自占地十几到二十多亩,规制巨大,殿堂宏伟。继而是准提庵。火神庙虽然也远近闻名,但规制最小。  

4轶闻趣事众多
沙河城积攒了许多故事和传说,诸如项羽“巨鹿之战”强渡霸王沟,文庙门前不干池,唐朝宰相苏味道与文友李元恺,隐士李元恺拒仕,宋璟后裔铁帽秀才,颜真卿书丹宋璟碑,乾隆和沙河城隍庙,宋璟持服守孝,武林高手胡老兵大闹天津,欧阳修拜谒宋璟碑,胡俭珍点穴震日寇,白寿章笤帚写标语,胡氏联手锄奸记,(明朝太仆寺寺丞)李廷修醉卧北阁楼,抗日英雄苏爱送信记,梵爱寺唐凤柏的传说,西大寺的古井,明朝顺德府同知范志懋剿匪记,等。

其他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唐朝吏部尚书颜真卿,元代天文水利学家郭守敬,明朝太仆寺丞李廷修,明朝万历皇帝,清朝康熙、乾隆等,都曾莅临沙河城,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留下轶闻趣事。

5)传统民居 各具特色
      按照常识,住宅的地理位置、建材选用、建筑风格等基本上可以间接反映一个人或家族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和文化品位 

     局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等因素,1950年之前沙河城及周边的民居,普遍低矮,建材低劣,建筑简陋。多数为单门独户,没有成型像样的院落,凑活着居住。这样的民宅一般位置较偏僻。经济稍微殷实的居民,住宅多是“一进一”(即一个门,一套院落),一进二(一个门,两套院落)规制的四合院,位置相对来说也比较好,如临街或交通方便。

普通民居的墙壁以夹板夯打的粘土干垒墙为主,或以土坯配麦秸泥垒砌,外表糊一层白灰保护,样子好看。多数房顶为麦秸泥做成,偶有使用简单的青瓦,或炉渣、碎砖头掺合白灰捶打而成。平房顶内部,通常是木头梁檩结构,再覆以苇席(家境好的,用板砖铺就),冬暖夏凉。条件优渥的住户,民居外墙用单层裱砖,内体为土坯,中植隐柱,或在重要点位垒砌立体砖柱,增强墙壁支撑力。房顶为硬山顶拱脊瓦房。

    据调查,民国时期,沙河城核心区住宅质量比较好者,北街有张赞家族,张士栋家族,裴清正家族,胡道德家族,胡道平家族,胡人春家族,胡道章家族,胡道合家族,胡人麟家族,胡人龙家族,胡道恒家族,胡勤田家族,胡勤经家族(胡家大院建筑群主体代表),胡俭珍家族,胡勤慎家族,胡道山家族,胡道昌家族,胡道贞家族,董连家族,赵勤义家族,高德义家族,胡人元家族,等;南街有南段的赵如峰家族和尹梦笔家族,一户张姓大夫家族,中段的商户郭姓家族和财主李姓家族,南街北端路西的胡姓家族等,都是核心区民居的杰出代表。

这些家族经济富裕,重文、习武或经商,住宅多为“一进二或三”规制的四合院,而且主房多系抱柱出厦的青砖蓝瓦房,材质上乘,布局合理,建筑精美,风格独特,设施齐全,“安全、采光、通风、排水和交通,宜居舒适、主厢分明”为体用,处处彰显“端庄、规矩、忠孝、义气、祥和、辟邪、趋利、祈福、美观、节俭”等文化核心,具有浓厚的北方汉族民居特色。其中因先祖胡三省、胡三顾、胡邦俊、胡锡、胡嘉猷、胡琏、胡光等在朝高官,尤以胡人元、胡勤经家族的“五进”并列多层院套院的胡家大院建筑群最具影响力,三米宽的高大广亮门楼,横嵌五排粗壮门钉、上下包有宽厚铁箍的朱漆大门,内置仪门、影壁和过厅,门前石狮镇宅,置上马石,北边立有牌坊和旗杆,族人钟鼎鸣食。胡家大院建筑群南北三百米,东西二百多米,几乎占据沙河县城黄金地段的四分之一,是明清时期县城内唯一和县衙大门规制相当的民宅大门,享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礼遇。

 

  

  

  

  

  

  

  

  

6)明清两朝古坊众多  历史典故激励后人

 根据历版《沙河县志》等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现将明清两朝的沙河城部分古牌坊和旗杆的概况整理简释如下:

1.承宣坊(承宣,本意是继承发扬,此指替上级宣传昭告。语出《汉书·匡衡传》),在县衙东,十字街口西三四米处,南北向,横跨西街,为四柱二楼石坊,宽四米多,高五米。承宣坊在中国古代起到表彰、纪念、导向或标志的作用。通常多位于府衙前街旁的承宣坊,有时候其功能大约类似于政府大门,旁边通常设立政府公告栏。万历年间,承宣坊改称“一方表率”坊。康熙年间保存完好,乾隆年间倾圮。

2.鸿胪坊,为鸣赞胡光立。志载,胡光,沙河城北街人,曾任两当知县,后任鸿胪寺鸣赞(鸿胪寺,明清时期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为九寺之一)。鸿胪坊初建在沙河城北街中北段“胡家大院”大门南约二十米处,扫帚街口之北,系大型石坊,宽至道路两界,四柱三楼,高五六米。牌坊上有多种雕饰。康熙年间保存完好,乾隆年间倾圮。后再筑于北街胡人元、胡勤经“胡家大院”门口西南。1985年,据多位耄耋老人回忆,这个牌坊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损毁,同期损毁的还有胡家大院门口北边的石头旗杆。

3.紫诰重封坊(紫诰gào指诏书。古时诏书盛以锦囊,以紫泥封口,上面盖印,名;重封,意为加封两爵号),在城内十字街口南百米官井附近,为明代石阡兵备道、陕西陇右参议许国秀立。许国秀,字振宇,沙河县许庄人。初由举人授武功令,历迁荆州同知,石阡兵备道等,后官至陕西陇右参政。该坊系大型石坊,四柱三楼,宽五米,高五米多。牌坊上有多种雕饰。上世纪中期损毁,石条用于南街小学建设。

4.飞腾坊(飞黄腾达之意),于南街,石坊,四柱三楼,宽四米多,高四米多。为举人李宗立。李宗,景泰四年(1453年)乡试举人,登封县知县。康熙年间毁圮。

5.鸣阳坊(蕴凤鸣朝阳之意),大型石坊,四柱三楼,宽四米余,高近五米。为举人赵有初立。赵有初,成化七年(1471年)乡试举人,任扬州府同知。康熙年前已毁坏。

6.世科坊(希望人才辈出之意),大型石坊,为举人申政立。康熙年间倾圮。申政,沙河申庄人(有说沙河留歇村人),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乡试举人,任巩昌府通判。

7.青霄坊(青霄 xiāo意为巍科、高第,指古代科举考试名列前茅),大型石坊,为举人申志立。申志,沙河县留歇村(有说沙河县申庄村)人,景泰四年(1453年)乡试举人,官职不详。康熙年间倾圮。

8.尤漳三锡坊(“尤漳”合释概义为特别靠前,高低有序等;三锡,指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三种器物),系明代大型石坊,在北街,为鸿胪寺序班李成性立。李成性,邑庠廪膳生,生卒年月和经历不详,妻孟氏节孝彰闻。康熙年尚存,乾隆年间毁圮。

9.桂林毓秀坊(此“桂林”,指文庙大成殿前的桂花树丛,比喻培养像桂花品行一样的优秀人才),为儒学文庙立,在文庙门口西,南北向,大型石坊,宽五米多,高五六米。东邻还建有两座小型的简易木质牌坊,分别叫做“振起人才”和“主持名教”。康熙年间尚存。乾隆年间倾圮,再筑。民国1940年代倾圮。

10.胡三顾、胡三省、胡浩、胡锡、胡人元等人的牌坊分别为四柱三楼、四柱三楼、六柱六楼之类的大型石坊。分别于不同时期先后敕建在胡家大院门口南北和北关阁楼外路东的胡氏墓园(志载胡三顾另有神道碑),后毁圮复建。胡三顾,北街人,明朝新泰知县,政声卓著,后晋五品;胡三省,北街人,族谱和县志有载,隆庆四年(1570年)乡试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初授阳谷知县,后调洪洞县令,升任湖广四川参政、敕命奉政大夫、文林郎、给事中、户部郎中等,从一品:胡浩,明代胶州同知;胡锡,字子授,陕西庆阳府通判,升辽东安乐州知州,万历年间登极,连晋两级,官至从二品;胡人元,吏部注册知县,沙河城“棋杆墩儿”地名的来历即源于人元公。

11.节孝坊,小型石坊,在北街中南部路西水井旁。儒童李令誉妻樊氏,年十八岁守节。事孀姑以孝闻。崇祯三年(1630年),知县左佩玹奉旨建此石坊旌表。后值寇乱,樊氏投井亡。牌坊于上世纪中叶毁坏。

12.彰善坊,中小型石坊,是表彰功德善行的建筑。清朝建在北关街东。褡裢店村民、武生樊泽和沙河城邑庠生韩有光等,为人忠厚,乐善好施,美名远扬。乾隆年间,同列于“彰善坊”旌表。

13.母节子孝坊三个,均系小型石坊。分别为:

A在北关外,为任周氏及任万库立。周氏,任孟扬(民国版县志“任古扬”,俟考)之妻,万库之母。廿niàn岁而寡。坚定顽强,孤苦抚养万库成人。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按台吴题请奉旨建造“母节子孝”坊。周氏享年八十三岁而终。

B 周文运之母张氏,廿五岁寡。守志抚孤,备尝艰辛。天启五年(1625年)按台宋题请奉旨建坊,以“母节子孝”旌之,享年八十二岁。

C 在北关街西。为杜张氏及后任张氏立。乾隆年间尚存,后毁圮。

14.皭然不滓坊(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出污泥而不染。皭jiào :清白;洁净),小型石坊。在北关,为李董氏立。志载仅此,详情未知。

15.贞节坊,两个小型石坊,一在南街糠市街口南,一在北街中北段路西,分别为南街尚赵氏(廿四岁寡。家贫无资,矢志不渝。上事祖翁姑婆,下抚稚子幼侄,三十年如一日)和北街胡张氏立(张氏,洛阳监生张和之女,生员胡文谟妻。夫患股疾,经年不起。姑姑也高年龙钟,呻吟床褥。张氏多年侍奉。翁姑相继辞世,年廿八而寡,遗一子一女。张氏辛勤抚养成人)。

16.旌节坊,表彰贞节之意,小型石坊。为居民张俊(安邑人,志载系明朝成化年间沙河典史,县令的佐杂官,未入流,无品阶,掌管缉捕、监狱)妻子李氏立。李氏,二十五岁而寡,勤纺织,孝舅姑。育子琏成人。贞洁守妇道。正德元年(1506年),知县张谨奏请建旌节坊旌表。

17.贞节之门坊,小型石坊。为赵之垣妻杜氏立。夫之垣患病十几年,杜奉事唯勤。及垣故,杜氏悲痛欲绝,誓不再嫁。万历四十年(1612年),知县杜旻(min)奉旨建造石坊为“贞节之门”。

18.旌善坊(表彰善行),小型石坊。在北关准提庵附近。为郭钟宝立。志载,郭钟宝,清静寡欲,乐善好施。冬月煮粥制衣给贫者,岁以为常。捐地三十余亩给准提庵内的宏济堂(福利院)等。乾隆九年(1744年),县令尹侃详请刊名。

19.劝善坊(劝人行善积德),在北关。志载仅此,详情未知。

20.木石旗杆,有三根,先后为北街进士胡三省、胡三顾、胡人元敕建。分别位于北街胡家大院大门北边、城北胡氏墓园门口和胡人元族人新迁坟茔旁。

(附注:旗杆,中国古代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通常竖立在府前、宗祠或墓园。一是光耀门楣;二是激励后人积极进取)

(7)商铺林立 贸易繁华

    沙河城是有两千多年商贸历史重镇,解放以前,核心区沿街各种商铺和作坊林立栉比,经营范围甚广,多是小手工艺品、皮货、铁匠铺、杂货摊、理发、弹棉花、卖烧饼、凉粉和其它小吃等。间或有以品质高档的杂货店或农产品深加工为主,金银器店、药铺门诊和其他次之  

     沙河城的传统商铺,基本属于“前市后坊(居)”结构,面阔两三间,进深不足四米或稍多一点。条状木质板搭门,非常狭窄,仅容侧身进出。单坡瓦房,抱柱出厦。胡家大院门口附近到南街十字街口往南五十米,是整个县城经商和居住的最佳黄金地段。

 

  

清末到民国二十五年,沙河城沿街著名的商铺,按姓氏和经营范畴分类,主要有胡氏家族的糕点铺、油坊、染坊、门诊、药铺、木行布匹及杂货店等;苏氏杂货铺,高氏药铺、董氏杂货店、张氏理发店、李氏杂货店、苑氏杂货店、闫氏粮店、闫氏颜料店、张姓皮货店、郭氏商铺等。

同期按商号分类,县志记录的部分知名商号有:文泰玉,全兴号,三义成,同泰成,崇盛泰号,同盛号,中兴长号,截泰永号,鸿泰来粮店,长盛,义聚恒,大合堂(胡正哲经营药店及门诊),成衣局,同聚泰,协和同,节泰祥,裕顺和韩,天和堂号,福庆祥,积兴义,庆有余号,信盛公号,义兴长号,益合堂(公),等。

其中,胡氏油坊和染坊、高氏药铺、董氏杂货店、张氏理发店、闫氏颜料店、张姓皮货店、郭氏商铺以其做人诚信、商品和服务优质而闻名遐迩。最为著名者,是胡道平的“全兴号”豆面印花技艺从明朝到民国,生意兴隆,产品畅销京津冀鲁,还辐射至东南亚和日本,近年来被评为河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道奎家族的油坊,董连的商铺,高清雲的“天和堂”药铺,弓尽臣主办的“益合堂(公)”门诊,都是远近闻名的佼佼者。

除少数明代建筑外,大部分系清末民初的建筑。无论哪个档次,尽管风格各异,依然能看出在历史跨度中不同时代的一些风貌。 

 (8)历史上重要建筑、文物与名木古树

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1950年前,沙河城区域内曾经有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或建筑群,其中包括唐朝梵爱寺(仅存遗址),宋璟故居遗址(仅存遗址),宋璟碑刻,宋璟墓园(仅存遗址),后晋年间沙河城墙(仅存遗迹)和泄洪暗道,宋代复建的沙河文庙,沙河城阁楼,沙河县城隍庙(存微小遗迹),汉代无量寺,沙河城武庙(仅存遗址),沙河城龙王庙(现存清朝遗址),沙河城胡氏墓园(仅存遗址),沙河城胡氏宗祠(仅存遗址),沙河城胡家大院建筑群(少量遗迹),乾隆御笔梅花赋和梅花图,明清梅花亭,明清时期古碑刻,清朝沙河县法院,清朝沙河县官办盐店,明清古商铺,明清传统民居,清朝平汉铁路遗址,明朝古槐和皂角树,1950年的沙河中学遗迹,   

1951年沙河县人民礼堂遗迹,1946年沙河县第一书店遗迹,1946年沙河县邮电局遗迹,等。

  

  

目前,沙河城依然保存有唐朝宰相宋璟宗谱《温阳宋氏宗谱》(隋唐时期沙河县一度在坊间俗称温阳),明朝湖广四川参政、户部郎中胡三省的《沙河县胡氏族谱》等。

两千年的沙河城历史,堪称半部沙河县史,底蕴深厚,内容丰富,是邢台人文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以为邢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砖添瓦。  

沙河城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值得有识之士和远见的领导关注和抢救保护!

2023年5月6日初稿于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沙河城 陋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邢台故事-沙河城的历史
说说阜城县的来历
千年沙河文庙或将迎来修复的契机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运城临晋县衙(下)【圖文】
知否?知否?900年来乐亭寺观庙宇、名家宅第……竟是如此这般
话说东至之——大成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