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邢台沙河城及周边若干村名溯源的旧说新考

《邢台老沙河城人文历史》系列

邢台沙河城及周边若干村名溯源的旧说新考

-兼与《沙河县地名志》商榷和补正

        2019年初稿,2024-04-09修订)

作者胡顺安微信公号shunanhu     

  可以说,中国所有的地名,无论城市或乡村,都具有一定的来历和含义。虽然名称叫法丰富多样,却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有的取之于自然地理风貌、自然环境及地理方位等,如**峪(沟)、后坡、沙河、綦村、王硇、汪、百泉,洛阳(洛之北)、山东、济南(济水之南)、西南沟等;有的以历史人物命名,如广东茂名市(潘茂名)、河北秦皇岛(秦始皇)、山西左权县(左权将军)等;有的用公廨办公场所或地点取名,如奉天,南京等;有的是赋予某种蕴意,如保定,正定等;有的则按照群居的家族姓氏取名,如王瑙,胡家庄,冯寨等有的用军事驻扎地带兵首领姓氏或驻地与防守建筑称之,平原地区多叫营,山区常称寨(有时含贬义,指强盗聚集地)或堡(有地方读pu,同“铺”),游牧地区则多以旗称呼,有的则用古代驿站递铺命名,如张家营,蓝旗镇,十里铺堡/铺等。

还有的村名,包含着其他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典故,如救驾村,皇寺,凤凰村,鹤岗,赞善,青界,仁里村,大村,马河,天津,纸坊,搭裢,五里铺等。

   地名的形成,既有时代和文化局限性,早期的地名,因为文化和认知水平普遍低下,叫得非常通俗直白、特色突出,简明扼要、易懂易记,如蝎子沟,虎林,三门峡等,又通常夹杂着某种地理风貌属性,人文历史或典故传说,其中多数地名蕴含着一定的美好寓意或其他历史典故如仁里村,等

   通过长期研究,综合比较与分析发现,和地理风貌密切相关的村名居多(估计当时一方面是人们匆匆迁徙定居,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水平,依照居所的特点顺口取名,个性鲜明,简单易记,方便识别),家族群居或有历史典故者次之(或许为了突出和彰显姓氏特点)。

通常认为,“村”是自然群居形成的农民聚居小区。有时候也是对杂乱姓氏的散居地域的粗俗泛称;而“庄”则多是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族亲群居之处。

古代封建社会,有钱有势的人为了彰显威严或个性,还可以在“庄”名前冠以庄主姓氏初始居民或该处居民中名门望族的姓氏。比如胡家庄、王家庄、张峪、吴家寨等,含有富贵、庄重、高雅之意。一般来说,“村”散“庄”聚, “村”  “庄 ” “村”俗“庄”雅。

邢台老沙河城(古名沙河镇)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隋初之前,先后隶属晋、赵、巨鹿郡、冀州、广平郡、襄国、南和郡(县)等。自隋开皇公元596年置县,曾是沙河县旧治所在,仅作县城即长达一千四百年悠久历史。作为沙河县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中心,沙河城人文底蕴深厚,列入河北省千年历史文化名。早期沙河城辖区叫坊关,唐朝宰相沙河县籍宋璟赠太尉民间一度改称太尉乡唐朝天宝年间叫举直(首府直辖);明万历版县志又改回坊关。清朝乾隆版县志写作城关,这种称呼一直到1970年代后改名沙河城镇。

   沙河城周边村庄密集,名称各异,来历不一,但也具有前述特征。有的源于地理风貌,自然环境或地理方位,如东北流、大流、留村,洛阳、北阳,北街,南街,东南俎,等;有的以姓氏命名,如端庄、赵庄、张庄、韩庄、毛庄、郭龙庄、刘庄、王庄、潘庄、薛庄等;有的则和民俗信仰,历史传说或典故等有关,比如户村、仁里村、留客、十里铺、九家铺、六方、北俎、青介等。

   近年来出版的《沙河县地名志》《沙河市地名志》邢台地名志等对沙河城附近的村名均有简单列述。笔者长期研究,实地走访,发现其中若干撰述当地民间传说存在一定差别,存在不合逻辑或谬误甚至有的还存在严重自我溢美的杜撰和编造。估计当年的地名志编者没有长期深入实地进行系统考究,及至以讹传讹。

     研究沙河城及其周边村名的来历,一定要放在大的历史背境下去做。认真系统的研读各种史料与传说,综而合之,你会发现,沙河城附近村落名称的渊源,相当一部分与大沙河流域的水流及北边百泉水系的水文地理风貌,还有 “燕王扫北”“山西移民 ”等部分人文历史有密切关系。了解这些相关基础知识,是研究和搞清楚沙河城周边村名来历的重要前提。

  

   综合《华北水系水经注《山海经》和《史记》等文献, 约在一亿三千多年前的一次地壳活动中,华北地区断裂下陷,变成了与海洋连接的浩瀚大海,滔滔海水一直游荡在太行山麓。分布在华北西部和北部的众多河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涌入大海,经过漫长的岁月,填造了华北大平原。但是,平原上残留下尚未填平的洼地,形成了东部的大陆泽和一些湖泊。宋大观二年(1108年),黄河“北流”于邢州决口,大陆泽被大量泥沙灌入,湖底抬高,积水向北部和东部相对低洼处排泄,汇入宁晋县的泜zhī)泽。到中期,泽内中段脱水,分成“南泊”和“北泊”。“南泊”叫做大陆泽,“北泊”称为“宁晋泊”,两泊中间有新澧lǐ])河相通。两泊分隔后“南泊”有李阳河马河牛尾河、沙河、七里河、 北洛河(大沙河分支)等注入“北泊”先后有滹沱河、冶河、洨河、沙河、澧河滏阳河、清河等归汇,素有“九河下稍宁晋泊”之称。

  明清两代,水利不兴,河流阻塞,长期为患,两泊渐渐变为沼泽,并在上世纪初最终干涸。

史料记载,大沙河(明朝有一段时间叫刘泉河)源自辽州[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所在今山西昔阳县西南西寨村附近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620)复置,六年(623)移治辽山县(今山西左权)],水面阔十里。自西向东出牛神口后沿邢沙边界东行至大油村北折,到沙河城南复向东去,进入南和县境后称澧河。历史上沙河主河道曾多次移。到宋元时,自油村以下分为南北两支。起初,南支为主流,叫老沙河,经冀庄、普通店该段古称普通河、田村入永年,在鸡泽和洺水汇合后称沙洺河,然后北行到任县入澧河。

   南支流于1963年在油村修拦河坝后断流。而北支流叫新沙河或程寨河,原系沙河侧流,南距古县城约公里,多次洪水冲刷后逐渐北移,流量加大,河道渐宽。明清时期,这股水流分为两大分支。万历版《沙河县志》记载,城西南来的水流依然叫沙河(这就是现在的大沙河主流。其上游古名湡水,中下游因多经涤荡而成的子被称为大沙河)。西北沿西狼沟的水流叫洛泉/河/水从相关水流图上看,流经洛阳,马庄,九家,北俎,绕道东南方向。其中有两股细流分别穿越留客村到食膳铺,沿张庄向东和从西北经康庄村南--康庄铺汇入厂里村,共同流向留村

   如今所说的大沙河,实际上只剩北支流其实就是现在的主流。大沙河在沙河市境内长86.4公里(包括上游的古湡水和中下游的大沙河)。年径流量23万多立方米,多集中在讯期,系典型的季节性泄洪河。平时河道处于干涸少水或无水状态,几十里长的河床布满了黄沙白沙。历经唐宋元明清千余年多次罕见的大水洪涝,导致大沙河分成多股水流。由于主槽深度较浅,流沙难固。洪水来临时,势猛浪翻,黄沙上下奔腾,冲压田地,荡析村墟为患甚烈。旧时人们饱受沙河之苦,有诗云:“沙河空叫河,水少黄沙多,风起沙盖日,水来吞庄禾 ”,甚至连南北御路也成了危途,致使清代有人在河竖二十四块“指迷石”来帮人辨别道路。

   史料记载,大沙河大型洪涝有十四次。泛滥之水无渠道,无涯岸,造成河道主槽在城南游荡不定。因“迭遭水患,河道逐渐北徙”在城北支流遍以洛泉水(留客村北马庄村康庄村南食膳铺村南,即今留村路)的支流最具代表性。清朝晚期,大沙河主道漂移至沙河城南二三里,基本稳定下来。民国六年(1917年),洪水冲掉了大河铺/堤铺(今河南庄附近)和沙河城南阁楼。1956年、1963年,两次洪水,城池南边的主河道冲刷至现在600—1200多米宽。

 关于城北诸多支流情况分述如是:明朝时期,邢台县康庄铺东边有一条叫作魏郭桥河的水流,发自邢台县南康庄村东和厂里(也叫大厂村,即今邢台开发区南厂村)村西之间(据考实际是源自沙河洛阳村附近洛水的分支)流经沙河县东九家村北,进入北俎村和六方附近,当地人叫做西狼沟河(俗称小澧河),然后在东北流东边和六方西边汇入大流村留村。位于北九家村(即今东九家村)洛泉河(实际也为大沙河分支,与西北留而来的流经马庄的溪水为同源),水流如涌,并入狼沟河,注入留村,大流,持续南下,在北阳、南阳与大沙河主流汇合,入南和县。留客村的水沟是当时大沙河一个分支的走向,叫普通河(即无名河县志误注在城南十里,实乃与普通店的普通河名称混淆)。自西穿越留客,沿着十里铺--张庄,过大村分叉往东北方向流去,再南折迂回和北俎来的水流交汇于大流村东,一马平川的涌向留村,然后向南奔去。普通河这条支流当时虽然是不足百米宽的小河沟,但水量充沛,水流平稳,有利于农田灌溉。两岸是沙土混合的土壤,土质细腻,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农民屯耕。因此,在其沿岸,村落密集,人口密度大。现今的留村路北沿途村庄之所以密集的形成原因基本都与此有关。

   受上述水源综合作用力的影响,形成了沙河城北部、南部和东部的冲积扇平原以及沼泽地。

   上世纪初期,沙河城北的厂里(今南厂)村、东九家、九家铺、北俎、南俎以及青介村、善下村一带,水位很低,甚至地表到处是沼泽,芦苇肆意滋生蔓延。东部的留村、南阳、北阳村这一带地表水更是丰富,渗漏很慢,到处坑洼沼泽。每逢夏秋雨季这里很容易变成洪灾泛滥,漫无边际的汪洋。水流在此泛滥,流速极为缓慢乃至停滞,形成大片沼泽地。如果说宁晋泊是华北平原的大陆泽,那么留村一带绝对称得上是沙河城东边冲积扇平原的大陆泽。因此,这里旧时被沙河城人称作东泊(城东大沼泽地)。1980年代,沙河城附近的耄耋老人对此记忆深刻。日久,今大流村至留村区域储存的大面积水域从大流村东的几条水沟缓缓流向北阳和南阳村附近,与县城南部的大沙河主流汇合,形成漫流,继而绕道郭流/龙庄村入南和县境内。

   研究还发现,沙河城北边和东部的地质丰腴,大片湿地利于屯耕和生活。因而,村落密布,人口稠密;沙河城南边,由于洪涝频繁,大沙河道鹅卵石随处可见。两岸河床冲积平原积沙成丘,难以耕作居住。所以,主河道的南边沿岸村落稀少,人口密度小。

   秦汉时期,沙河城(古名沙河镇,而非县制的古城)位于大沙河下游,西部是干旱的丘陵地区,东部、南部和北部多系冲积扇平原和沼泽地。周边方圆百里流沙遍野,土壤贫瘠,草木依稀,流动人口多,定居人员少。巨鹿之战束后,项羽部落中的少数老弱病残在沙河北支流沿岸留下屯居垦荒,繁衍不息,渐渐形成一些村庄。多数村落是明代“燕王扫北”之后,部分山西移民奉旨徙此聚居成村。

根据生活经验,这些人在选址时普遍考虑依山傍水,避风远灾,高处向阳,祈求福祉。故而,多选在水流平缓,土质优良的沙河北支流附近屯居。而沙河城南的沙河主道沿岸因地势低洼,洪涝频繁,沙滩较多,不便居住和耕种而很少择。因此大沙河道南北两岸的村落和居民相应形成一种明显差别现象,沙河南岸的村庄普遍较小,人口稀少。比如老庄、韩庄、高庙、周庄、王庄、毛庄、姚庄等;而大沙河北边的村庄稠密,人口众多。比如一个留村镇的人口,几乎周庄办事处辖区人口几倍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本文所列村名,以沙河城为中心,辐射周边方圆约二十华里为半径范围内的部分村落。全部覆盖曾经隶属沙河城镇旧治管辖的村落,适当兼顾周边原有或现存的留村(青介)乡,周庄办事处(原沙河淮庄乡)、原沙河县洛阳(东户)乡(现属邢台信都区李村镇)、原沙河县西北留乡(现属邢台信都区)等,以及其他相关的个别重要村落(虽然地理位置偏远或隶属其他辖区,如沙河市西部的西九家村,邢台信都区的户村、马庄,邢台襄都区的南康庄村等),因与本文所涉村落的形成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故而一并纳入,方便阅读,唯其简略提及而已。

   为了完成拙文,笔者遍查多种资料,上溯《史记》《山海经》《畿辅通志》地理志》《水经注》《郡县制《河北通志》《燕赵风物志》等,下及《顺德府志》邢台地名志《沙河县地名志》《沙河县志》等。甚至冒着酷暑,不嫌其烦,实地走访各种人士凡是本文所涉,沉浸图书档案,查看地方文字和碑刻携友逐村采风,了解坊间传说等。在走访和记录过程中,以史为据,尊重事实,对于可信度高的旧有资料尽量采纳;涉及民间传说,努力予以考证,或对其可能性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与科学的分析研判,斟酌选用。对一时难以考证的如查阅村志自述,虚假杜撰,溢美虚辞,甚至荒诞居多,罗列于,仅参考。

   历经三年多的深入调查广泛搜集,认真筛选,反复推敲,理性研析,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撰写草稿。又数载沉淀,几番修订,方成拙文不揣冒昧,公开发布,以作引玉之砖,也诚与有关地名志和村志的商榷和补正。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局限,谬误在所难免,敬希专家学者给予斧正善意批评,不吝赐教。或提供更加详实的史料,以期日后正完善。

   本文采写过程中,曾得到孔复兴先生高子英先生、李守国先生、陈春英先生、韩银海先生诸多社会友人不同程度的帮助一并聊表谢忱。

   以下村名基本采用汉语拼音首字母排序为主,先摘录《沙河地名志》邢台地名志或有关村志与村民传说的相关叙述,然后补充笔者搜集的资料相互佐证推究。涉及到一村分治或对应的村名时,一并提及以便表述和理解,例如沙河城的北街 /南街/ 北关洛阳村的东街/西街/北街 /又如东/西马庄,前/后大流,北/南阳,东/西赵庄,东/西北流,东/西户村,东/西九家,北/南俎等。

B

1.八里庄---1953年前俗称西八里庄沙河城西南大约八里地,故名八里庄现属沙河市周庄办事处。该村龙王庙碑文记载,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连续暴雨,山洪冲毁了八里庄(今老庄村,老八里庄的简称)。部分村民迁至村西另建新村,因位置在老村偏西,遂取名西八里庄。为祈求平安,村民曾自称叫太平庄恢复八里庄。

该村现有520多户,共2200人,以杨、侯、郑、任、张居多。耕地158公顷,多沙地,有林木。农历三月十九和十月十六庙会。

2.北流/留---东/西北流(留)

北流写作北留明代万历版沙河县志写作北刘村盖笔误也康熙版《沙河县志》写作北留村。北流/留,包含东北流和西北留两个村。

1东北流,也称东北留,在沙河城东北方向六七里处。现隶属留村镇。《沙河地名志》说因地处县城东北方向,故名东北流。

   新考为:大沙河沿西北流--留客--十里铺--张庄--大村路线的一条支流,到此分叉往东北方向有沟流水,与北俎的来水等汇合,然后迂回再往东南的留村和大流方向。有人迁来在这个分叉河沟的沿岸垦荒谋生,群居成村,以水沟流向取名东北流村当地人俗称北流,明万历版县志误作北刘村。

   据传,明清时期,东北流曾俗称东北汪(概因位于县城东北方向地势低洼,积水成泽而名)。

 传说,燕王扫北之后,该村人口骤减,数百口人只剩下田、于两姓氏几户人家。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迁来乔、张、王等姓氏定居。东北村的王家坟挖出一块金代(公元1115-1234年,介于宋后元前)石碑,刻有“东北流乡”四个字,证明该村在金代时期已经存在。乾隆版《沙河县志》记载,东北流村有禅花寺,元朝至元年间(1271年—1368年)建造。但据东北流村小学原校长李守国先生回忆,小时曾在禅花寺看到一通石碑,写有“禅花寺备于隋,建于唐,……”字样,石碑下端署“大明隆庆年重修”。

  

   东北流村现有717户,人口大约3300人,以王、李、杜姓居多,余为乔、侯、吕等姓,有耕地267公顷,产苹果、梨等。庙会为农历十月二十七。

2西北---原作西北流乾隆版和民国版《沙河县志》仍写西北流,在沙河城的西北方向约二十里处,是1980年前沙河县较大的村庄之一今属邢台信都区。

和东北流村相似,据考证,其来历也与大沙河分支的水流走向有关。明朝之前这一段的大沙河被当地人广泛洛(泉/河)水。在洛阳村西,洛(泉)水有一股分支回旋流向西北一个大面积的低洼,滞留成湖。有人迁来居住开垦,日久成村,故名西北流后写作西北留(盖因认为“留”比“流”吉利)明代当地人俗称北流、北留。早期,西北流毗邻沙河北岸,在洛阳村西的一个平台上。后遭水患,往北迁移到现址。村东南旧址依然是大面积的低洼积水,形成东西狭长的湿地,芦苇丛生,为邢台著名湿地景点。村民中以林,任,杜,张等为主要姓氏。村中有安庆寺,元统年(元惠宗年号,共两年:1333年-1335)建。农历二月十五,九月十三庙会。

3.北三里铺(清朝称三里铺,当地人叫三里墩儿),位于沙河城北阁楼北数百米,古御路西,刘胡庄东北角,古代御路递铺之一(根据位置,疑是县城总铺),距城南河堤铺三里多,故名。三四户城外菜民邻近居住,清朝末期尚存,张姓居多。上世纪初,居民分散至张庄、刘胡庄和十里铺,五六十年代还能看见土台遗迹,后被村民彻底损毁。

4.北阳/南阳村

1)北阳村,在沙河城东约五六公里处今属留村镇管辖。村名来源说法不一。

《沙河市地名志》记述,北阳村原名北杨村,以杨姓命名。村北有一杨将军墓地。1964年挖开时,发现少量汉代铜钱、汉砖、玉雕等。明朝燕王扫北时,杨姓绝户,北杨村改为北阳代替。

新考认为,北阳村或许在汉代有人居住,一直到唐宋元,人口稀少,且流动性大,形成稳定村落约在1366年,留村少数村民屯居开荒,人数渐多,长时没有确切村名,附近临时以留阳称之明朝中期,居民邀请留村重阳寺相传建于明朝正统1436年的高僧给住处起名。高僧思忖,这里位于大沙河之北,留村东南,已独立成村,“水北谓阳”原理,去掉留字,取名北阳曾写作北杨/扬村后回归原名北阳明朝万历版县志编里有北阳,当时可能是较大的核心村庄,类似现在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北阳现分为东、西两个村民委员会,共有898户,3786人,有57个姓氏,人口较多者有赵、刘、贾、张、史、王、秦、李等姓。有耕地368公顷。村中有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泰山圣母祠,是大沙河北岸现存比较大的神庙之一。农历二月十四、七月初十庙会。史料记载,因水丰草盛,明清时期,沙河县府在北阳村周边设有牧马场,共计一百八十顷六十八亩地。

2南阳位于沙河城东南约4.9公里处,北阳南,遥相对应元末明初,部分北阳村民发现南边几里处大片平坦地势,水源丰富,方便耕种和居住于是逐渐南移,日久成村。为表明自己来自北阳村,同时还与之有别,依方位,取名南阳或许也因村南也有河道而名之。曾写做南杨/扬村所以当地民间早时有“先北阳,后南阳”之说。

万历版县志记载,南阳村有明洪武年间修筑的中阳寺规模很小)。据传当地早期曾有村曰中阳,介于南阳、北阳两村之间,紧邻南阳,数户人家,后被水冲毁,居民就近挪到南阳村或大流村居住,中阳消失。

南阳现分为南阳一、南阳二、南阳三三个村民委员会。共有831户,3710人,以武姓最多,曹姓次之,余为王、翟、赵、游等姓。有耕地199公顷,传统耕作生产花生、西瓜南阳的西瓜在附近比较出名,曾因皮薄,瓤厚,煞甜,被列为沙河县四大闻名特产(北俎苇子,南俎席,南阳西瓜,洛阳梨)之一。

农历三月十五庙会。

5.北俎/(东、西)南俎村

   说起北俎/(东、西)南俎的村名,最好先了解一下“俎”。俎是古代祭祀时盛肉的器物,类似于四足的桌案,通常用一整块石料或木板做成。然后,再从北俎的村名和所处的地理风貌慢慢道来。

1北俎,传说原凤凰村无稽沙河城东北约七公里处,北界邢台,系一古老村庄,原隶青界乡(现取消)范围,今属留村镇管辖。

考古在村西曾发现夏商遗物,说明夏商时期北俎这块土地就已存在人类活动。但该村名字的来历却是和古代祭器石俎有关 (《沙河市地名志》) 。北俎村教育名士孔复兴先生提供的《北俎村志》云:“距沙河十余里,当南北之衡其以北俎名其村者在唐李时已然,……以先圣之裔避地居此其乡名取义得非以俎亚为孔氏之事而因以名”,只言孔氏后裔来时,北俎村名早已有之,不能说清北俎村名的来历。

   新考古时,北俎附近有一条叫魏郭桥河的水流,来自邢台县南康庄和大厂村(厂里,即南厂村)村西之间,实为沙河分支流经康庄村南到此融入。流经沙河县东九家村北,从北俎村南流过,当地人称之为狼沟河(俗称小澧河,明清《沙河县志》叫俎水河;《北俎村志》叫蘭沟。孔复兴先生认为“蘭沟”应是“狼沟”的音变)。北俎这里地势低洼,旱涝不均。有时连续干旱,农作物欠收,居民生活难以为继;若值雨季,百泉之水和西部山区沙河泄洪,造成大涝,冲毁村庄及农作物,积水连片。隋末(大约公元617年),为祈平安,居民商议在村南的河岸建造河神庙,庙前摆放石俎,定期祭祀。信徒纷沓而至,除了本地居民,也常有香客远道而来,甚至迁居于此。人们为了方便识别和称呼,以石俎或旁边俎水原点,按照在俎器四周不同方位名之。的叫北俎则称南俎北俎依然履遭水患,河神庙建,也难保平安。唐末,村民商议在狼沟河(俎河)岸改建普陀寺,主要供奉观世音菩萨,祈求保佑。历经数百年,普陀寺于金末1233年冲毁。元朝至正1342年,村民商议原址复建普陀寺。农历七月十五开光,即成北俎村庙会。

  新考二:有说在俎河之北,为北俎,俎河南边名南俎。

另据坊间传说,在此祭祀的居民身份不同,居住的位置也因此有别,依地理北高南下,北尊南卑。孔圣人后裔孔天铎在元朝随父入沙河籍,官至金符管车千户兼邢州学校提举,逝后墓葬北俎村。明代沙河知县方豪曾撰写《元提举孔天铎墓记》并立石于此。孔姓和嫡亲侯姓周姓等因此显贵,居俎之北,就形成现在的北俎村(若按此说,则北俎村成于元朝,与村志所载“其以北俎名其村者在唐李时已然”相差数百年。待考)。孔、侯、周仍为北俎三大主要姓氏;身份卑微者(包括远道而来的其他香客)住石俎之南,即是后来南俎村。

   新考三:也有传言,西狼沟河附近曾有盛产石俎的祭器工厂,厂北边的村就叫作北俎,南边的村称为南但经分析,此地沼泽无石,运输不便,认为此说可信度低,不及前两者具有常理说服力。北俎村现属留村镇辖,有耕地370公顷。1036户,4451人,以孔姓最多村中有元朝·提举孔天铎墓)。其次为侯姓,再周姓,另有李、宋、张、吕、苏、孙、吴等杂姓,基本都是后来者。

北俎旧时村北有泉,四周多水洼地,盛产优质芦苇,一时美“邢台白洋淀”村民有种植和编织苇席的传统北俎芦苇名冠邢台盛极一时后因水位下降,芦苇绝迹。该村有粮食加工、饲料等企业,兴达饲料企业等闻名河北。

2南俎现叫西南俎民间依然习惯称南俎位于北俎村南沙河城东北约七公里处,归留村镇辖乾隆版县志写为大南俎。有说因在俎案或俎河之南而得名。早属青界乡(现取消)范围,今隶留村镇管辖。

该村现有298户,1282人,人口来源复杂。以王姓居多,周姓次之,余有孔、张、崔、潘等姓。有耕地108公顷,皆可浇灌

南俎村民擅长用芦苇编制密织的芦苇席子(旧时农村盖房顶用的建材),因手艺高超,产品物美价廉而名闻邢州。所以,邢台地区当年普遍流传着“北俎苇子,南俎席”之说。南俎村后来另择农历三月十九庙会。

3东南俎沙河城东北七公里多。清朝初期,永年县高固村几户村民游牧牛羊,来到南俎村东南二里处,见这里地肥草盛,方便生活,于是定居下来。当地人为方便称呼和易于辨别,把永年人聚居之处叫成东南俎(意思是在石俎俎河俎村东南方位),因其人少时晚,乾隆版县志写作小南俎。以前的南俎村,因为在东南俎的西边,自然就叫成了西南俎。早属青界乡(现取消)范围,今隶留村镇管辖。

   东南俎现有185户,721人,以苏姓居多,余为周、董、南等姓,有耕地72公顷,农历二月初八庙会。

 当地坊间传说“先有北俎,而后有南俎,最后才有东南俎。”

C

南场/厂村,也叫/场里,在沙河城正北七公里多,现属邢台襄都区。据该村干部自述,此处原一片沼泽地与北俎村沼泽地相连,芦苇茂盛。附近居民常来此牧马,逐渐叫作牧马场,因地处顺德府之南,名南马场。  

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张姓三弟兄,老大住邢台县张东村,老二住马场北边相邻的百泉村,老三就近在马场搭建草棚居住,垦荒耕作,维持生计。后陆续有人迁来居住,逐渐成村叫场里村(牧马场里的村),亦名大场(为简便厂)村。1950年代,为方便管理,厂里村北部分叫北厂,村南部分叫南厂。总计近两千人,张姓居多。

D

1.褡裢,南距沙河城约十公里,属今沙河市区直辖。原古代南北御路(官道)上一处驿站递铺,元时期称南中铺(据考,为邢州辖区南端最后一个递铺,本名终南铺,元朝也曾叫南终铺,明朝因避讳而改“终”为“中”),民间也有许(蓄)友店、海马镇等别称。

综合褡裢村籍高子英先生等提供的文字材料,明朝永乐年间,山西迁来李、樊、赵等几定居,在递铺旁边开设杂货店谋生,当时并未形成正式村落,无确切名称。坊传,明朝万历年间,历任贵州鎮远知府、石阡兵备道、陕西陇右参议的沙河许庄人许国秀(沙河县城立有牌坊),答谢曾居南中铺、后任鸿胪寺序班(从九品)的乡亲、恩师李成性(沙河县城立坊),筹资南中铺建造城墙和东西南北四座城楼(此说明显有违明清建筑的严格规制,不足为信。明代最为重视城池修建。根据《中国城郭都市社会史研究》等文献,清朝之前的都、路、府、郡、州、县等城池构筑的尺寸和城门都有严格规定,郡府以上四座城门为基准,普通县城两座城门,以下者不得僭越),城外有护城河环绕阁楼下有石桥通往四面八方。乡人铭记许国秀感恩看重友情的义举,称南中铺为许友店。城中南北海马大街两侧店铺作坊林立,商贸兴隆,坊间也称南中铺为海马店。因多以制作、销售线褡裢的店铺为主清朝中晚期,来往商客渐渐将其唤作褡裢店(乾隆版县志已有),一直沿用至今。

1903年汉铁路通车,在附近建火车站,该村称褡裢1969年,中共沙河县委和沙河县政府从沙河城迁来,使褡裢迅速发展成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而取代老沙河县城,改名褡裢镇,曾一度取消1979年置。

褡裢村现有村民1298户,5355人。有李、樊、朱、罗、赵、侯、元、傅、高等姓。有耕地85公顷,村民多从事工副业及蔬菜经营。

农历六月十三传统庙会。平时每逢农历初一、四、七日集市

2.大(当地人读dài)流---前/后大流

大流村,名大留村,东去沙河城3.8公里,现分为前大流和后大流两个行政村,隶属留村镇管辖

关于大流村的来历,有如下说法。

1)据说,明初,山西洪洞县的(李姓、董姓和任姓)三户连襟奉旨从山西迁徙北阳和南阳村之间叫中阳的小村居住耕作。后被大水冲毁。居民分散迁到北阳、南阳和西边三里处的流附近居住耕作。以村中东西走向的河沟为界,前街叫前大流,后街后大流。现在这里村民还习惯称前大流为前街,后大流村叫后街(持此说法者声称依据中阳寺石碑记载。但笔者在大流村走访时未见此碑。查阅史料记载,沙河县南阳村有一个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中阳寺,但没有看到关于中阳村的详细记述)。

据大流村出土的明朝万历三十五年立,知县谷师颜撰写的《大留村重修神女祠记》碑文显示“大留(流)地脊多沙,民俗务实而勤苦,井眼如筛,圃连阡陌,一簇烟火,桑麻鸡豚……村有古庙一所,……旧有正祠三间,内塑神女二尊,人号二仙娘娘庙,始建不知何时……”。

碑文写道“神女祠在前朝屡废屡修”,说明大流村可能明初有人居住,当时是否叫大流村或居民仍称中阳,无证可考本村有人说,唐朝武则天时期推崇建立观音堂,该村的观音堂应是唐时所建,以证明唐朝就存在大流村(还是只有人居住而无村名,俟考),明清时期大流村,大留村通用(推测这个大留村实际是指现在留村村域更广的辐射范围,石碑在多次大沙河洪流中反方向冲到现在的大流村。此说有可能,但孤证难确)。乾隆时期,已分前后大流。1774年,本村写成大柳村滋新庄(是否东边留村居民西移而滋生,待考)。道光年间改称大流村。之后,以村中水沟为界,始有前、后大流的叫法,沿用至今。

大流村的老人称,后大流村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证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此活动了(当然,未必能证明当时就有大流村的存在)。还有说附近挖掘出的汉代古墓,可以肯定汉代有人在这里居住生活。

目前现有资料可以证明,大流村的形成应该早于明代。清朝乾隆之前的各种志载未见前、后大流之分。

2)新考:大流村的来历,参考隋地理志、华北水系图、沙河县东部地势地貌等史料,根据字义,综合推测,应是源自西北方位洛阳村的条溪水与来自包括北俎村附近的水流等多股水在附近汇合后,由于这里地势平坦,外加原有如筛井泉,水面骤然变得为留村区域沼泽地之入口处,大流(宽大水流之处)由此得名。之后,这股水流或向东直奔留村洼地,或顺着大流村东的水沟往东南而去,涌向北阳村和南阳村,与沙河城南来的主流汇合,故而也曾短暂叫作南流,与(北九家、北俎附近而来的)北流对应

大流村,从开始建村就称大流(截止康熙版县志仍写作大流村),此后曾经叫过大留存、大留村(可能当时的留村包括现在的大流村范围?或这里就是留村区域松散居住地之一部分,留村、北阳、大流等处居民迁徙不定。留村地势比大流村低很多,早期积水滞留,盐碱地多,不适合居住耕作),也称滋新庄(根据康熙版县志图等显示和分析研判,另加从字义推测应该是附近某村如仁里村、东北流、中阳村、北阳村等扩散迁居滋生而成的新庄。按照就近迁移滋生的常理,很有可能是留村西南角滋生出的新村),清改大流村或大柳村(附近因水地曾有茂密柳林或高大柳树?),但依无前、后大流之说。清朝乾隆年间,村民以村中靠南端一个东西走向的水沟为界,南边的范围叫前街,后为前大流村;北边的区域叫后街,就是现在的后大流村。由此沿用至今。

前大流现有村民280户,1260人,以李姓居多,董次之,余为武、张、赵、郭等杂姓,有耕地82公顷。

后大流村现有413户,1780人,以徐、任居多,余为宋、郭、左、梁等姓,有耕地147公顷,农历二月二十四庙会。

大流村的村民来源复杂,有的是明朝洪武年间迁来,包括留村、北阳等互相迁徙的人大部分住在村南(即前街),基本以董、李姓氏为主,自述祖籍均来自山西洪洞县枣阳村。

据调查,大流村的任姓、李姓和留村、北阳的任姓、李姓为同源同宗,一脉相承。武姓和南阳的武姓也是一脉相承。郭姓和北阳的郭姓同源。推算大流村民应是有一部分源自留村大区域的村民迁来,或是来回迁徙

3.大【当地人读dài】村---位于沙河城东北方向约四公里处属留村镇。据本村吕氏始祖的石碑记载,明朝永乐年,山西太谷县吕氏中甫、万甫、千甫三兄弟迁徙到现在的大村北二里许一个当时叫做庄和顶的地方居住,附近有一个大沙丘。数年后,一场暴风刮平沙丘,露出一座小庙。吕氏兄弟及邻村几户土著居民认为此处乃吉祥之地,纷纷迁来建房定居。起初,这里仅有吕氏兄弟和几户土著居民,村子很小,又没有正式名称,邻村居民藐视其小,故意讥讽而虐称之为村。这就是大村的来历。经过近六百年的发展,如今,大村已经变成名副其实的大村现有774户,3357人,以吕姓居多,余为樊、李、赵、姚等姓。有耕地271公顷农历七月十七庙会。

4.东南庄--上世纪初,旧称东八里庄,在沙河城西南约五公里处,今属沙河市周庄办事处辖。据传,清朝大雨成灾,八里庄遭水冲毁,部分村民搬到老八里庄的东南定居,当时叫做东八里庄,以区别于旧村。因位于老八里庄(即老庄)东南,依方位在解放后改名东南庄。现有84户,338人。以张、刘二姓较多、有耕地30公顷,多沙土,有林木。

5.端庄村,位于沙河城西北二里处,属沙河城镇。传闻,该村始于明朝中叶,原名幸福庄先在东户村(原沙河县辖,今属邢台信都)紧邻南边因履遭水患,1950年代前后挪到沙河西北,即现京广铁路桥以西的河套,开垦河滩谋生。

村中《三家圣母庙碑文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改称太平庄,有祈求太平无患之意。1963年再遭大水冲毁,端庄全村搬迁到京广铁路以东,河道北岸现址。历次洪涝冲袭,让村民对神灵保佑丧失信心,人们毅然改成以主要姓氏端姓命名的村庄。现有385户,1631人,仍以端姓居多,余为王、胡、侯、陈、李、籍等后来杂姓。耕地32公顷。

备注:查询康熙之前历版府县志,均未见端庄字样。乾隆版《沙河县志》建置篇才始出现端庄,属“北路”。

6.段庄,东去沙河城方向八公里左右,隶留村镇辖。古代曾叫段庄泊,意指此处水泊成片,茅草遍地。据说明朝永乐元年,一户段姓人家迁此居住。永乐二年,山西曲沃县一李姓迁来,还有本地留村的赵姓,高村的阎姓,中旺村的梁姓等。因段姓来的最早,就叫了段庄,以姓氏得名。现有132户,大约500多人。有李、赵、张、苑等姓,已无段姓。耕地94公顷。农历正月廿四庙会。

G

1.高庙村,沙河城西南约华里处,现属沙河市周庄办事处辖

来历查无稽考,多为村民坊传

A此处曾有一僧人居住,乐善好施,美名远扬。去世后,就地落葬。香客在其坟墓灵台(注:灵台,《庄子·逍遥游》中用来形容人的心灵或思维的宝地。比喻人的心智清明、聪慧,有才智、有见识)周边筑一高台保护,并建庙纪念后来逐渐有人在此屯居,故名(摘自《沙河市地名志》)。

B早期此处低洼平坦,积有水坑,有人开荒屯居,因河道,饱受水患。为防涝保安,筑高台,居其上,庙祈祷由此得名。

C原址固有黏土高台,上有唐朝天宝年间建造的佛庙,谓之高庙。庙住高僧,佛光灵验,香客众多,日久成村,因以庙名。

D据高庙村新植《释加牟尼佛庙碑记》记载,大禹治水后,大沙河几经变迁,在南岸(此说不符沙河水系变迁史,大沙河故道早期在现址南边)剩下一高土台。唐初,几户人家迁此屯耕。某日,有僧至此说土台下藏有珠宝,乃佛祖为拯救此地生灵,防御水患而置。果真,历次洪灾时,村民逃到土台上避难,安然无恙土台被称为救命福地。唐朝天宝年间,有人发现台上有尊乘马车石佛像佛祖显灵,遂捐资,焚香敬。后该僧入住,诵经伴佛,功至圆满。此前,土台附近虽有人居住耕作,但村名。因庙高台,便以高庙称之。

E高庙村籍韩银海先生研究成果描述,很久以前,因河水冲刷,高庙村附近逐渐形成冲积凸起的土坡沙丘,隋唐时期有先民迁来开荒,依坡傍河居住。

 唐天宝(742-756)年间,有高僧云游到此,勘察为风水宝地,村域地形,宛如巨龙,土台似首。土坡延伸,犹如龙脊。台下藏有宝珠,有避水护佑百姓之功。随后,佛祖半夜遣村中骡马驮来石佛、石车,置于台上。次日,居民惊诧看到台上新起庙宇。根据2018年在村北一里许的河道处发现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苏姓砖券墓志铭“西侯村北一里,葬地东去沙河县五里,……南去故侯亭一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高庙村东旧铁路桥东百余米处发现一块后唐同光二年(942年)墓志铭,有“惟大唐境安国军邢州沙河县太尉乡东侯村,百姓陇西郡李怀宝墓志铭”等字,综合推测,唐朝天宝年间,此处有一座因某封侯建造的亭子,俗称侯亭,亭毁后,旧址被称为故侯亭,东西各有村,因方位而分称东西侯村,或本系一村,因亭隔而叫东西侯村。这说明,至少在公元755-942年之间,高庙村叫西侯村。此后可能因战乱或水灾而一度无人居住,亦无其他资料佐证历史和村名更换。大约到宋元或明清时期,可能又有人迁来在高凸的平台屯垦并重筑佛庙,而改称高庙村。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为“革新庄”,不久即废,恢复高庙村名。

G 新考:根据康熙版沙河县志图、明朝顺德府志、地理志等多种史料显示,综合早期走访调研,元朝之前没有高庙村的信息。明朝中期始有高庙,但康熙版县志图显示,高庙村还在沙河城池正西,东为韩家庄,位置均明显处于城西庄范围,并未在县城西南的现址。有可能在乾隆时期迁到现在位置,与之前的西侯村不一回事。村北近年挖掘出的唐朝碑刻,只说明当朝这里曾建有侯村,侯亭,后被洪水冲袭,人员去向不明,也无法证明其与现高庙村来历存在必然联系。清朝之前的史料,未见关于沙河县高庙村任何信息。可能此处长期荒凉,人烟稀少。推理高台应是宋元两朝多次洪水冲积而成,明朝建造小庙,有僧居住,香火不旺。后渐有人邻庙居住开荒,人们取高台与庙宇各一字而成高庙村名。后再遭水患,高庙村民迁到沙河城西韩庄西邻,到清朝初期,康熙版《沙河县志》显示高庙仍在此处,可能中期(乾隆版始见记述离县城五里)陆续回迁旧址。

  


该村现有近300户,1400人左右。以刘、韩、张、石姓较多。耕地73公顷。农历十一月初一庙会。

2.郭龙庄沙河城东稍南20里处,今属留村镇辖。村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但都没有文字和物证。

1)据传,唐末,沙河县古城位于现址东去三里,大赵庄和仁里村之间。在未遭洪水冲毁之前,郭龙庄在赵庄、大流附近位置沙河水流经大流村、北阳村、南阳而绕道于此,这里居住一部分人,水流穿村而过,入南和境内。曾经称作郭流庄。清末,该村写作郭龙庄(《沙河市地名志》)。

2)有郭龙庄村民自述,明朝初期,该地只有龙姓几家开荒为生,后来从山西迁来郭、张等姓氏。陆续从本县郝庄、端庄迁来郝姓、王姓等。未几,永年县歧辛寨迁来郑氏。至此,该地正式成为村庄。因为郭姓为村里大户,外加龙姓是这里的建村始姓,合在一起故名郭龙庄。

新考:唐末,沙河县故城尚存,城墙东郭(古人县城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围区域“郭”)一带有龙姓流民散居,未成村落。后遭洪水冲袭,城毁村亡。邻郭而居的龙姓迁往现址,故名郭龙庄,缘于音误,曾被错叫郭流庄。清朝乾隆年间改回原名,但村中已无龙姓。

另说:初有溪水绕城外东郭流淌,数户人家依郭邻水而居,故名郭流庄,后遭水患,迁徙现址,故名郭流庄。

现有723户,3290人,以王姓居多,余为贺、郝、张、郑、丁等姓,有耕地243公顷,多沙地,产花生、西瓜,农历二月初五、七月初五庙会。

H

1.韩庄原名韩家庄现在沙河南岸,107国道和京广铁路之间,西南去沙河城2公里现属沙河市周庄办事处辖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山西人韩克让携弟克义祖籍榆次县迁至沙河县西部河头村。嘉靖初年,河头村韩姓先祖流寓到沙河城西沙滩开荒谋生。起初,只是三四户群居,没有正式村名,当地人随口叫城西庄。后随人口繁衍,清朝正式命名韩家庄。因城边耕地明显不足,人们逐渐去城西南河道开荒。清朝康熙年间,风沙水害频发,而族人耕耘之田多在沙河南岸,清朝中期,城西庄韩昌一家率先西移邻河岸开荒居住(起初在京广铁路以西的地方),后人遂陆续迁来居住。因以韩姓起始和为主,仍叫韩家庄,简称韩庄。民国六年,一次洪水将韩庄村中的水沟冲成小河,韩庄分成东韩庄、西韩庄。民国二十九年县志才开始正式出现韩庄名字。

康熙版《沙河县志·县境图》等多种史料显示,以及早期走访,康熙年间,韩家庄仍在沙河城池西邻。乾隆年间,韩家庄大部分人陆续分迁韩庄或高庙村。韩庄开始在京汉铁路西边,高庙村相邻。1963年沙河大水再次冲袭后,韩庄整体从京广铁路西搬迁铁路东边现址。

韩庄现有近400户,大约1300多人,韩姓居多(高庙村的韩姓一脉相承,祖坟仍在沙河城西邻,城里人谓之高庙坟,其实多为高庙韩姓的祖坟),余者为近年来外地迁入的任陆等少数姓氏。农历二月二十五庙会。

2.河北庄---位于沙河城西南4.6公里处,临沙河故道,现属沙河市周庄办事处辖。坊间传说,该村历史上与附近的八里庄、老庄、东南庄同为一村,因距沙河县城八里而叫八里庄,也称太平。清朝同治年间,一场特大洪水将该村冲毁,原址(老庄,即老八里庄)留下少数人居住,其他人纷乱迁至四周居住,分成了老庄、东南庄、八里庄与河北庄四个村。因该村位于沙河古道以北,故名河北庄,也名北八里庄。至今,这四个村的诸多同姓还互相来往。以张、赵、解、郭为主。张姓来自本县的留客村,赵姓来自邢台南康庄村,解姓是解放时来自沙河城南街(考证系册井村的一脉),郭姓来自河南孟州玉寺等。现有84户,358人,以张、赵二姓较多。多沙土,有林木

3.河南庄。古代,在沙河城南阁楼南边二公里许,原有一驿站递铺,明朝叫大河铺,清朝初期叫河心铺,后因洪水冲袭,迁邻河堤,改名河堤铺。有永年、鸡泽和大名县等地的难民前来附近垦荒居住,日渐成村,住户极少,数十人。民国六年,沙河发洪水后,河堤铺与南阁楼一起冲毁,有的人迁居沙河城西南的淮庄村(今属周庄办),有人搬到沙河县城东南的里首村(今属南和区)。遗留的几户居民不愿迁,不再保留体制名称归沙河城南街管辖,被称作南街十队村民,因位于现河道南,也有人称之居住地为河南庄。现划沙河市周庄办事处管辖。

4. 户村---/西户村

户村,原名护村,包含东护(今写作户)村和西护(今写作户)村两个行政村落,分别位于沙河城西北方向大约4.6公里5.4公里处。今属邢台信都区管辖。

1) 东户村的来历,常见的有两种说法。

a原名护村,据传是唐朝看护宋璟墓地者聚居的地方。公元737年,宋璟辞世,子孙虔奉遗约,将其归葬于祖籍沙河县(曾隶南和郡辖)十里铺村西的祖坟。唐玄宗派遣人马护送宋璟棺椁,并在宋璟祖坟处敕建宋文贞公祠和修筑宋璟墓园,内有颜真卿撰写书丹的宋璟神道碑文。当地俗呼这里为丞相坟护送人员奉命就近居住,世代看护宋璟墓地。人们将这些护坟人居住的地方叫护坟(人)村,简称护村。他们起初居住在墓地西一里久而久之,逐渐西移开荒居住,分成东、西护村(甚至包括部分原沙河县的洛阳村民)。后代因忌讳护坟人的历史身份和称呼,逐渐把“护村”改写成户村。西户村因为焦姓族人居多,一度曾叫焦家庄,简称焦庄。许多学者认为此说可信度比较

b另一种说法是,东户村清朝以前曾叫南护村。传为纪念一位保护村庄免遭水患的神仙老婆婆而得名。后将护村简写为户村。

1980-1990年代曾为洛阳(东户)乡政府驻地。

东户村现有706户,2950人,闫姓居多,余有赵、张、尤、陈等姓。耕地144公顷,多梨树,农历二月初一庙会。

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东户村南发现东户村遗址(为方便称呼和辨记而以户村命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此处早期存在人类活动,但无法证明是户村的关系),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主要文物有钻孔石器、鼎足、红陶钵、彩陶片等初步确定为仰韶文化后冈型文化遗址。

2)西户村位于沙河城西北方向约11华里处。传名焦庄,明遭水患后改称西户村。现有368人,1610人,以焦、闫二姓为主。有耕地53公顷。有梨树。(摘自《沙河市地名志》)

在山西晋城矿务局工作的西户村籍焦拉仓先生给笔者提供了若干文字,对西户村的历史有所补充。笔者稍加编辑,以供参考。认为,西户村中的焦姓家族系周文王后裔,迁居至此,坊间俗称焦庄。焦姓先祖怀念文王,取文王时的周都所在地陕西户县为村名,故名户村。他提供的《石刻碑铭记户村》或许可以作为进一步的借鉴:明朝后期“户村”并不带“西”字。户村闫氏祖碑铭文记载了西户村曰“户村”焦先生文字自述,其先祖在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来。当时迁来弟兄两个,洛阳村东街为老二,西户村为老三(老大在洪洞故居守祖),至今两村焦氏辈分不乱,因外交需要,焦姓先祖便提议将村庄命名为“户村”,是为纪念“文王迁都户县”一事此事大约发生在明成化年间。他认为东户村最早的居民乃是西户村闫家之分支。

因移民政策,先后有多家从山西洪洞迁来,与闫家共同居住。他们向东南方向开发土地,使得南边的闫家驻地逐渐形成一个村落,便形成两个“户村”。那时两村人称两个村子分别叫作“东头”“西头”,或者称东边的村子为“东边的户村”。因该村最初居民是从户村迁去,又在西户村东边,天长日久逐渐演变成“东户村”,而西边户村仍叫“户村”,所以今日东户村与西户村都有闫家居住。

户村的村名加“西”字大约从清末开始(其实,乾隆版《沙河县志·建置志已分有东、西户村,之前史料也曾出现沙河东、西户村之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进行户口普查,政府严格管理,为区别两个户村,命名原户村为“西户村”,于是沿用五百余年的“户村”之名消失。

一九八三年沙河县编篡的《沙河县标准地名资料汇编》云:“西户村原名焦庄,位置在今村东南4里处,后为大水所冲,遂迁现址,改名护村,谓托神保护之意,后讹护为户,并为与邻村区别加一西字,沿用至今”。

新考:综合多种史料和走访调查并认真研析,东、西户村,存在一定历史渊源。目前得出的结论,唐朝宋璟墓园看护人聚居之处---“护村演变而来。原称护村,后随人口繁衍,逐渐沿河岸向西北挪移,村落扩大,初以东西方位分别称之护村东头和护村西头。史料显示到清朝初期还这样称呼。后为方便管理,改称东护村和西护村,进而简便为东户和西户(康熙、乾隆年间史料有载)(民国时期,东户村因在西户村东南,也曾名南户村,而西户村却并未与之对应称北户村)。东、西户村主要姓氏,包括附近洛阳村的同姓,经考证均系同宗同源,一脉相承。

其他史料和传说,根据分析研判,只作为部分居民来源或生活居住的参考,无法足够证明其与户村村名来历的关系,至少可信度较低。而(宋璟墓园看护者聚居地)护村演绎成户村的溯源说,其合理性和可信度基本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5.淮庄位于沙河城西南约4公里处的京广铁路西侧,今属沙河市周庄办事处辖1970-1990年代曾为沙河市淮庄乡政府驻地。据说,元末明初,该村居民多住在沙河城南的河堤铺附近,十几户人家。以王姓村民居多,原名王庄。明朝弘治、嘉靖年间,几次大水冲毁村庄,有村民迁至沙河城东南三十多里地的里首村(今归南和县);有淮姓村民迁入此地居住因淮姓人丁兴旺,且乾隆年间,淮姓族人在河南做了府官,作为嘉奖,后该村更名淮庄。民国时,村东曾有小任庄(四五户居民,后入住八里庄),今无。淮庄村现有199户,仍以淮姓居多, 800人左右。南近沙河故道。农历十月十一庙会。

J

1.(冀,当地人读jie),原名冀家庄,在沙河城西南3.8公里,今属沙河市周庄办事处辖。史料记载,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永年县南伊固村几户冀姓人家迁到此处开荒谋生,后有刘、张、杜等杂姓陆续迁来,逐渐发展成村,以姓氏取名冀,清末简称现名687户,3050人,现以刘姓居多,次为杜、张、郭、冀等姓。耕地197公顷,多沙质土。农历七月十五庙会。

2.九家(家,当地人读jie)---/西九家

九家村,原指沙河城西边约22公里大沙河南岸的九家村(也即现在沙河市的西九家)。民间传说,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救秦王李世民于西九家村北的河套中,后有人迁居附近,就依此典故叫做救驾村,后来简写成九家村。此说流传甚广,明清县志均有记载。

另据《顺德府志》载,唐初,尉迟敬德曾在沙河流域的西部救得秦王,当地村庄故名救驾村。明朝燕王扫北之后,该村居民或死或逃,只有一户幸存(据考证,燕王扫北时,主要是杀戮抵抗的官兵,很少乱杀无辜百姓,县西数十里偏僻,交通不便,遭杀戮可能性较小)。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八户人家,加上本村遗留的一户,共计九户人家,故名九家村。明朝万历版县志曾将其写作西九家村(盖因位于沙河城西部)。

朝时期,西九家村有几户村民嫌西九家村地瘠势陡,诸多不便,遂迁居沙河城北御路上十里铺北边不远处,马庄村东边,沿洛阳村--马庄村流向的洛泉河沟耕作谋生,日渐成村。因源自九家,怀念乡情,村民依然自称九家村。为了区别开来,人们把位于西部山区的九家村叫西九家,东边的叫做东九家。

明朝万历版县志有载西九家村、九家(此指沙河城北的九家村)和九家铺的字样,未见东九家”之说截止万历年间,九家仍为沙河县重要村落之一,列入编里,类似现在乡镇政府驻地康熙版县志县境图显示九家村;乾隆版县志将九家村写作北九家(盖因位于城北之故)。

  1)东九家曾名九家,北九家,位于沙河城5.5公里处,现属沙河城镇618户,2450人,以张姓较多,余为薛、魏、韩、樊等姓,耕地196公顷。明朝万历版县志记载,村东南有洛河泉,平地涌出,灌田入浪沟河附近多枣树。今俱无。农历十月初十庙会。

2)西九家,亦名九界、救驾位于沙河城西部约22公里的沙河南岸山坡上,现属沙河市綦村镇辖。有315户,1600人以侯、刘二姓居多,余为傅、胡、王、黄等姓。有耕地138公顷。农历二月二十二庙会。

3.九家(家,当地人读jie)--位于沙河城北5.6公里处,京广公路,现属沙河城镇

刘顺超先生实名博客撰写的《千年古县(沙河市)》这样写到:相传,早期,东九家村北边有一眼甘甜泉水,泉眼上建有一个古亭,名曰“德泉亭”(考系康熙年间沙河知县谈九乾1687年修建,后损毁。搜索参见网络拙作《邢台古御路南端“得泉亭”的故事》)。过往路人常在此歇脚饮马。此时,东九家村一户薛姓人家看到这里人气旺盛,认为是谋生好地方,就在此搭建简易房,开设饭铺,招牌写的是“东九家饭铺”。日久,人们逐渐叫成了九家铺。后来陆续有韩,樊等姓氏迁来居住,逐渐变成了东九家铺村。

新考,实际上,这是古代官府南北御路(官道)上北九家村口设的九家递铺,简称九家铺,介于北边康庄铺和南边十里铺之间,为邢南辖区十大递铺之一(余者分别是:五里铺,康庄铺,十里铺,北三里铺,大河铺/河堤铺,河口铺,普通铺,葛村铺,南中铺,曹庄铺)。明代万历版《沙河县志·村镇篇》记载有九家铺,说明该村此前存在,早于康熙时期成村之说

清末在九家铺村北距沙河城15左右的御路房,有清道光三十年立的沙河县和邢台县的界碑(现已断),上刻“沙河县北界”。碑高约2米,宽约1米,厚约0.3米,存沙河市文管所内。

现有109户,470多人,以韩姓居多,薛姓,樊姓等次之。村中有耕地34公顷。

K

1.康庄沙河城北边沿107国道7.8公里,今属邢台襄都区。村中挖出的村碑记载,该村原名康家庄,简称康庄。因在邢台市南,为区别于邢台市北康庄村,名南康庄。村中赵姓,田姓等居多。

新考:古代,这里是古代南北御路上四通八达、交通方便的多向路口。坐贾(gu)行商,贸易兴隆,后来逐渐有人迁来居住,日久成村。根据《尔雅》“四达(通达四方)谓之衢,五达(通达五方)谓之康,六达(通达六方)谓之庄”,故名康庄。

2.康庄铺,位于沙河城北边7.8公里左右,康庄东二里,今属邢台经开区代管这是古代官府在南北御路(官道)上设置的一个驿站递铺,邢南第二铺(第一是五里铺),因靠近康庄村,故名。村民范姓居多。

L

1.老庄,俗称老八里庄古名八里庄,因西南距沙河城约8里而得名,今属沙河市周庄办事处。该村石碑记载,八里庄村始建于唐朝,临沙河南支流。明清时连遭水患,人们期盼平安太平,曾一度叫太平镇,属于县内规模比较大的村镇之一。在一次巨大的洪水彻底冲毁村庄后,村民纷纷搬迁至附近居住另建新村,分裂成东南庄、八里庄等几个村。留守居民居住的旧址依然叫做老八里庄,简称老庄。现有村民157户,大约700多人,以贾、侯、张、赵、郑、刘、韩、任、李等姓氏为主。有耕地43公顷,多沙地,有林木。1960年代前,村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关帝庙(后损毁)。十月初八庙会。

2.刘庄,沙河城西南约3.1公里处铁路西侧,今属沙河市周庄办事处。据传系清代永年县邓底一刘姓人家迁此始建,故名刘庄。后来,附近毛姓居民前来居住,甚至超过原始住户刘姓。现有37户,共164人,以毛姓较多。耕地10公顷。

3.留村,在沙河城东北4.8公里处,现沙河北岸的最大乡镇—留村镇政府所在地。系周边古村之一。

关于留村的来历,说法众多。

1)旧时亦写作流村,可能因古时村周多泉流而得名;也可能是古代留住内迁降民之处而得名。摘自《沙河市地名志》。

2)传说原称流村,盖因多股水流交汇此处,水草丰盛,土质肥沃,引来人们聚居成村,叫作流村(汇流而成)。

3)又传,明朝隆庆三年1569沙河大雨成灾,洪水爆发,冲毁该地域许多村庄。留村也被冲毁大半,留下部分村民坚守家园,故名留村(留守下的村庄)。

4)最新考证,留村原叫流存,留存,大留村,区域范围很广,包括现在大流村区域,甚至包括北阳村、南阳村、六方范围。早期,留村是指大沙河北岸多股水流在大流村东部逐渐摆脱侧向约束,沉积而形成的低海拔冲积扇平原(这一大片区域,而非特指某个小点)。所以,留村附近区域的地势平坦宽阔,大沙河北边几股支流由西而东,与北俎来的水流汇合于此,滞留不走(留存),积水成泊。有人发现此处地势平坦,土质细腻,水量丰沛,方便屯耕,便搬来居住耕作,逐渐成村,故名流存,也叫留存(盖因认为“留”比“流”吉利),后写作留村或大留村。因位居河北岸,也曾名留阳(此指一大片区域,明清时期可能是乡镇政府驻地)。另外,几百年来,但凡大雨或河水猛涨,周边很多水都是流到这里低洼地带积存起来,四处一片汪洋。所以,早期的沙河城老年人把位于东边的留村叫东泊(意指沙河城东边的湖泊)。因为常年积水和潮湿,留村成为城东主要盐碱地带。笔者儿时曾随父到此搜刮硝土,回去熬制,当做自制鞭炮的原料。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留村地表水依然十分浮浅,挖坑一尺见水。

据传,起初,留村住户极少。宋元时期,居民渐多。当年由于留村到处是洼地,而且常遭受水患,难以长期稳固定居因而,留村居民在附近来回迁徙,也有人把留村叫成流村(流动的村落),从而成为附近大流村、北阳、南阳等村落形成和居民构成的重要来源之一。还有一个说法是,大流村少数村民来此垦荒耕作,后形成留村。不管这两种传说是否成立,留村居民和周边村落的很多居民有着相当密切的渊源关系(包括天然的感情亲切)是毋庸置疑的。据笔者走访考证,留村、大流(杏花村)、北阳和东北流村的李姓,留村与大流、北阳、仁里村的任姓,留村和大流村的董姓等这些同姓,大部分是一脉相承。

近年来,有考古学者曾在留村西二里许的地方(编注:大流村附近),发掘出经过鉴定认为是东汉前后的遗物,并命名此处是“留村遗址(只是证明此处早期存在人类活动,不能证明东汉即有留村的存在)”。亦或,留村和大流村曾经同为一村(编注:留村就是大留村?大流村也即是大留村的衍化?),后散迁分裂?

留村现为政府驻地,分为留村东、留村西两个村民委员会。共有4523人,以李姓居多,余为侯、任、谢、董、赵等,共73个姓氏,有耕地283公顷。

明朝正统年间,在留村南靠近中阳村,建有中阳寺(编注:相传,后因重阳寺僧在秋季庄稼高深的某日中午,劫持并奸杀从北俎回北阳婆家的新媳妇,触犯众怒,烧寺驱僧。重阳寺自此消失)。留村庙会为每年农历四月初五(重阳寺开光日)、九月二十一(重阳寺焚烧日)。

4.六方,原名六间房,距沙河城东北6公里处,今属留村镇辖。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有李姓兄弟三人从山西迁此而居,垦荒谋生。起初,他们用树枝茅草搭起来简易住房,共居一室。经多年辛苦劳动,李氏兄弟共盖了六间新房,在草棚成堆的地方鹤立鸡群,成为地标。于是,邻村村民叫这里为六间房村,简称六房,后演变成六方。该村现有250户,大约1000多人,仍以李姓居多。有耕地83公顷。村西口庙,农历二月十九庙会。

5.刘胡庄,位于沙河城西北约公里处。村名来历三种说法。

1)南邻北关,古亦名三里铺,传原名六户庄,后写作刘胡庄;也说此村系古代留住胡人之处(笔者存疑:胡人是羯族人,胡人石勒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建立赵国,定都襄国,史称后赵。远早于下一句所说“村民最早是明代山西迁来”数百年,自相矛盾)。现村民最早是明代由山西迁来,村中仍有明代古槐。---《沙河村名志》

2)建于元朝原是六户为县城种菜的菜农就近聚居,日久被称作六户庄。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姐妹三家。大姐二姐分别居住留客村和张庄,三妹一家住六户庄。至清朝,原来六户庄逐渐被按谐音叫刘胡庄。

3)最新考证,刘胡庄原名六户庄,始建于宋末元初,系为城内种菜的六户菜农聚居之处,起始并无村名,居民也不固定。明清时期有张姓、樊姓、马姓迁入。且樊、张两姓人丁兴旺,自此,居民以樊、张二姓为主。郭、胡、冯、姚等俱是清末民初或1945年后才从本县其他村迁来。而据调查早期的六户庄根本没有刘姓和胡姓村民居住。六户庄后来误写成刘胡庄,也是近百年的事情,之前查无史料记载。1928年出生的沙河城籍退休教师申清廉先生说,三里铺并非刘胡庄,刘胡庄也从未叫过三里铺。明代万历版《沙河县志》及之前其他史料看不见六户庄的记载。康熙版《沙河县志·县境图》在三里铺旁边看不到刘胡庄的字样;按照乾隆版的《沙河县志》县境图和前人描述,北三里铺为古时官办驿站递铺御路西边,刘胡庄东北角,但和刘胡庄是两码事。刘胡庄内有大古槐,专家估约800-1000年左右,但大古槐无法证明以前的刘胡庄村,说不定六户庄成立之前就有槐树存在。两者并无必然的内在因果关系。

刘胡庄现有163户,712人,以张、樊、姚姓居多。耕地28公顷,西靠京广公路,路西有无名烈士墓。

备注:查询康熙之前历版府县志,均未见刘胡庄字样。乾隆版《沙河县志》建置篇才始出现,属“北路”。

6.留客,坊间俗称留歇,位于沙河城西2.8公里,今属邢台信都区。唐朝,留客村西北建有文贞公宋璟的丞相祠和墓园以及颜真卿撰写书丹的宋璟神道碑。墓园门口朝南,就在留客村西北墓园周边松柏苍翠茂密,为当地一景。东边御路过往行人在食膳铺吃饭后,经常到这里停下来歇息游览一会儿,再继续赶路。后来有人发现商机,在此筑简单茅屋,供过往客人食宿歇住,逐渐发展成村庄。当地人因此称之留歇儿村(编注:本指客人到此停留歇息会儿,也客店主人挽留客人歇息之意)。村民嫌留歇一名不雅,乾隆时期改称留客,至民国沙河志依旧录为留客,但当地坊间仍习惯称之留歇。上世纪八十年代,留歇村民郑重申请恢复旧名“留客”,并在所有场合如是自称

 该村现有876户,3576人,村民以申、张、韩、武、尤、李等姓为主。耕地207公顷。上世纪末,村中还有一棵明代以前的古槐,今存枯形。农历二月初十庙会。

7.刘庄,位于沙河城西南3.1公里处。清朝康熙年间,永年县邓底村一户刘姓人家迁至此地开荒谋生,逐渐繁衍成村,故名刘庄。人口很少,邻河多沙。

8.洛【当地人读lào】阳沙河城西北约6.6公里处,曾是沙河县较大村落之一,旧时称洛阳镇,万历年间已成重要村落之一,列入编里,类似乡镇政府驻地1958年为洛阳人民公社驻地。今属邢台信都区辖。

唐相宋璟辞世,归葬于祖籍沙河县十里铺村西之先茔,来自洛阳的随行官兵奉唐玄宗之命就近屯垦,看护宋璟祠堂和墓园,日久形成护村(即今邢台信都区户村)。后随着人口繁衍,有护村村民沿大沙河支流北岸,西北移至此处居住耕作。他们追思先祖,怀念故乡洛阳,便将村南的沙河支流也叫作洛水(又称洛泉水、洛泉河洛河,融古人“水之北为阳”的说法,名洛阳村(康熙版《沙河县志》误作落阳)。另据考证,洛阳村的焦姓、闫姓与东南角的户村的同姓同宗同源,一脉相承。

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洛阳村东区域(今西户村北至马庄村南一带)小溪数条,水丰草盛,沙河县在此设洛阳牧马场,共计二十余顷地。在西户村北有洛阳村的姓祖坟。据说,麻姓家人经常亡故,在此沙土浅埋,溪水浸泡,外加马粪遍布,坟茔周边土壤十分肥沃,坟地的几棵梨树生命力旺盛,所结梨子硕大,皮薄,汁多,甘远近闻名,传为清朝慈禧太后喜欢的贡品,誉满邢台,上世纪曾流传“北俎苇子,南俎席,南阳西瓜,洛阳梨”之说1970年代,平坟铲树,坟平树失,真正盛名美味的洛阳梨自此绝迹。

民国时期,洛阳以村中水沟为界,分为洛阳南,洛阳北。1950年代,中间水沟填平。洛阳村现分为洛东、洛西、洛北三个村民委员会,共1497户,6255人,以张、焦、范、李四姓居多,余为宋、赵、尹、麻、郭、阎等姓。耕地111公顷。农历三月初三、六月二十七庙会。

M

1.马庄—东/西马庄

  

村名来历有二:

1)原名孝义村,在沙河城西北方向公里左右今属邢台信都区。因村风古朴,崇尚孝义而得名。也有村民说其先民来自山西孝义,后人为纪念和铭记祖籍而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为孝义。---《沙河市地名志》。

2)新马庄和西边洛阳村之间,有一道沙河支流冲刷的河沟,自西南稍偏穿过村,流往九家铺。河沟两岸,地肥草。明永乐年间,沙河县将马庄村南至户村之间二十一顷肥沃土地设为马场,名洛阳牧马场。寄养孽马460匹,儿马92匹,骡马396匹及其它马匹,计约近千养马人在马场东北居住,经常遛马,附近人称之遛马场或遛马庄,俗名遛马,一度写作留马或马庄。后有从山西孝义村迁来几户人家与养马者聚居,正式成为马庄村明朝在马庄建造一座关帝庙,现仍于东马庄村边。清朝时期,因人口繁衍,村庄东西扩延,为方便管理,以东西方位,将马庄分为东、西马庄。

东马庄现有547户,2250人,以翟姓居多,杨、张次之,余为常、侯等姓。有耕地149公顷,产梨,农历二月十九庙会。西马庄现有654户,2780人,以邵姓居多,郝次之,余为阎、杜等姓。有耕地158公顷。

2.毛庄,位于沙河城南4.3公里御路旁,南临沙河故道,今属沙河市周庄办事处。据说清康熙年间,沙河县南部的兴固村有几户毛姓族人迁古御路上的河口铺附近,开垦荒地谋生,日渐成村,依姓氏取名毛庄。因人少,又称小毛村(乾隆版县志)。后有元姓居民迁入,而且元姓繁衍甚快,成为首姓。现有188户,以元姓居多,毛姓次之。近千人。多沙质土。

P

1.潘庄---位于沙河城东北约7.7公里,原隶青界乡(今取消),现属留村镇辖。据传,明代以前,该村有五户人家。燕王扫北之后,该村只剩杜姓一家。永乐年间,潘大荣一家从山西洪洞迁来后,潘姓人丁兴旺,后入为主。附近遂将该村称为潘庄。其他姓氏大部分是清末民初迁来。该村现有368户,大约1600人,仍以潘姓居多,还有少量张、周、王、杜等姓人家,有耕地133公顷,皆可浇,农历二月十三庙会。

 备注:明朝县志、府志未见关于潘庄的文字信息。

2.普通店,位于沙河城正南约6.4公里处,今属沙河市桥东办。根据《沙河县志》《水经注》《华北水系图》等资料,古代大沙河有一条名曰普通河(实为无名)的支流经过这里,河上有御路石桥。官方在桥头置驿站递铺,叫普通铺,附近建有官办旅店饭店之类,俗称普通店(是明清时期沙河县四大店之一,余者为高村店,新城店等),俱因普通河而名。

R

1.仁里村--位于沙河城东北2.5公里处。“应该是出自《论语.里仁》,可能因风俗淳美而得名。另古曾写作任礼村,也可能因姓氏而取名。”(《沙河市地名志》)

仁里村,东北沙河城公里处,今属留村镇辖。隋唐时期,沙河县城在仁里村之南,大赵庄村北。古城北边居住一个智慧仁者,善待邻里,讲究礼仪,颇具儒风大雅,深获周边居民的尊重和爱戴,纷纷见贤思齐,迁来聚居附近一时风俗淳美,声誉卓著,故名仁里村。仁里,取于《论语*里仁篇第四》“子曰:里仁为美(意指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也说源于何晏集解引郑玄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仁里村还曾写作仁礼村。又因任姓居多,也曾写作任里/礼村。于是又有人臆测可能因姓氏而得名。查阅后赵石勒时期的文字记载,秦朝雍大族迁入到襄国(沙河县曾隶属襄国)仁里的文字,估计也与此有关。该村现有332户,约1380人,绝大多数为任姓。有耕地104公顷。

2.荣庄---亦名新荣庄,以姓氏得名。原本位于沙河市西北部,在沙河县朱庄水库南岸。村史记载,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安居,开荒耕作。1970年,因修建朱庄水库,该村按照规划地处淹没区。1973年,荣庄往东迁至东九家村东2公里处,1975年完成,称为新荣庄。现有127户,553人,仍以荣姓居多,次为奚姓,还有张、李、王、吕等姓,有耕地40公顷,多可浇。

Q

青介---也写作清戒/界(古代“戒”通“界”),位于沙河城东北方向八公里左右,系一古老村庄。曾为青介乡政府驻地,后合并归属留村镇管辖。来源有多种说法。

1.据说,村名由“清戒(界)”演变而来。1950年以前,该村有寺庙,庙碑记载称,附近众多信徒经常前来寺庙祈祷,环绕寺庙聚集而居。信徒告诫自己要遵守佛教准则,防非止恶,增强自律。让身心完全清静,做事要符合戒律要求。于是,很多居民做事谨慎,自律自戒,不做违反清规戒律之行为。整个村子形成了村风淳朴,达到佛教中“清介有守”的境界,故名清界/

2.这里居民古时村风淳朴,清正耿介,当地高官称之清介,后来逐渐演变成青介。村民以此作为居处的名称。

3.又传,寺庙附近曾有一甘甜清泉,饮之,顿觉内心清爽。周边汩汩流水,水洼连片,是一处清静安宁的地方。居住这里内心清静,可以达到佛教所说的清净之界。清界取自佛教“清静之界”的涵义。据当地老人介绍,早年的古庙碑文核对,“青介”可能系“清界”二字衍化而来。

村旁曾有古代陶器出土。考古学者在该地发现一些石斧、石刀、泥陶等遗物,认为是夏商遗址,命名为青介遗址。由此认为4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人类活动,远早于沙河县置县1500年的历史,但无法证明与青界村名的渊源

现有503户,2060人,以刘、温、李姓居多,余为王、杜、苏、孙等姓。有耕地204公顷,有中学等。农历二月十八庙会。

S

1.沙河城--古称沙河镇,曾名坊关,太尉乡,举直乡,城关乡民间俗称沙河老城或老沙河城。地处沙河下游的北岸,107国道东边。1968年前为沙河县旧治所在,后作沙河城乡镇政府驻地。

据传,沙河城源自古代南北御路(官道)上一个商贸集散重镇和军事要塞--沙河镇。春秋战国时期雏形已具,驻军把守。坊间逸闻,巨鹿之战,项羽率部强攻大沙河,留下沙河城西的“霸王沟”遗迹。战后,其部落少数老弱病残屯住开垦,当地土著居民通婚贸易,沙河镇更加繁荣

史料记载,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归巨鹿郡;汉属襄国,南北朝到隋朝初期隶属南和郡(县)

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以沙河镇为原点,沿沙河东西广延,南北适度拓宽,独置沙河县沙河县城,即沙河城,初始坐落今沙河城镇大赵庄村北邻公廨初设,城寨简陋。因盗匪猖獗,袭商扰,公元598年修固土城。不幸,城池遭水火兵燹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为避水患,祈平安,再筑城池,更名温州(源自沙河西部汤山有温泉),石匾刻字,镶于门楼内侧上方。新建城郭,土墙环,唯南北城门石础砖壁。唐睿宗垂拱年间到武则天执政时期,大兴土木,加固城垣,翻新县衙,修扩文庙。同时加高南北两座城门楼(为二层阁楼形式),分别命名“迎薰”(迎接南来暖风。语出《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熏风)“拱极”(犹拱辰也,拱卫北极星。《旧唐书·礼仪志二》:“叶台耀以分辉,契编珠而拱极”),刻于门楼外上方。在城西三四里许的地方(沙河城现址西北隅)建造梵爱寺,后人俗称西大寺(大赵庄村北的无量寺为东大寺)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朝名相、沙河县籍宋璟被追赠太尉,民间把其故乡沙河城叫作太尉乡。

唐朝天宝年间,坊间叫沙河城为举直乡。

唐末,洪水滔天再袭沙河城,墙圮人亡。后晋开运年,经过堪舆,沙河县城西移三里,迁到现在位置重建,仍筑土城规制依旧,规模扩大。县衙居中靠西,坐北面南;城隍庙邻于西;文庙复于东南,武庙(关圣庙)坐城北。

宋朝在南北城门外修筑瓮城(亦叫月城),并在南北城门外数百米的御路上,各增建二层阁楼一座。既作城池外郭虚延,也当迎送贵宾界点,兼供瞭望和查验过往行人的关卡。同时在南关设置官厅,元朝在北阁楼东修筑准提庵。

空中鸟瞰,整座城池,状如寿物,曰“金龟汲/探水”沙河西南环绕,名“玉带束腰”“古河抱城”。

  

县志记载,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因罹水患,将县治迁西部三十五里处小屯(沙河市新城镇位置。小屯,即短暂小驻)。十八年(1505年)复还旧址。重筑城池再次修扩,建瓮城,北瓮城门朝西,南瓮城门东。新修的北阁楼植巨石,上书“大路然(即官道)。”

唐宋元明清五朝千年间,沙河城履遭水火战乱建(如文庙在宋朝大观年间重建;县署于洪武年间重建;万历年间,沙河城城池周长五里二十步,高三丈。南北二门重修后分别叫做泳薰,拱辰。隍深一丈有余,阔两丈,等)。至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再修,周长五里有余,高四丈,四隅有角楼,南北仍有雄伟的迎薰、拱极二门,门外置南、北二关,检查过往行人。

明清时期,沙河城先后叫过坊关,城关,主要范围包括今北街(十字街口往北到北城门范围)、今南街(十字街口往南到南城门范围)、今北关(北瓮城外到北阁楼区域)、南关(南瓮城外至南阁楼区域,已无),四个核心区域。

民国六年,大沙河河水暴涨,冲毁南阁楼、官厅和南瓮城南关消失。

  

  

  

1945年秋,沙河县解放。当年年底,沙河城南北二门拆毁,东西两墙各挖两个豁口出行,内行谓之曰破气

1958年,城关人民公社成立。为方便别管理沙河城据实划分为北街,南街和北关三个行政村,基本保留原有主要范围

1969年沙河县政府迁往县南褡裢两千多年辉煌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沙河城,至此开始衰落。城内历史建筑尚存晋代城池和泄洪暗道遗迹、宋朝文庙大成殿,宋朝北阁楼遗迹,龙王庙遗迹,城隍庙旧址,唐朝梵爱寺遗迹,旧县署局部遗址等。

现在民间所的沙河城,主指核心区北街、南街北关个行政村落(有时周边人在外地也自称沙河城人,因沙河城知名度高之故)。

核心区共1700户左右合计约近7000人。查阅材料显示,共有75个姓氏,胡姓最多余者有段、郭、赵、李、张、王、苑、高、阎等。有耕地226公顷。

北街,古代指城内十字街口以北至北城门的范围,店铺林立,官商聚居。现今范围扩展城内外。村民三千多人,胡姓居首,赵姓位次,余者为李、张、王、韩、苏、韩、马、申、高、樊、程、苑、苏等。

南街,古代指城内十字街口以南到南城门的范围,廨署密集,公务重地。现今范围扩展城内外。村民约两千四百人,苑姓居多,余者为赵、李、闫、郭、胡、高、王、张、解、苏等。

北关,位于沙河城池北瓮城门外,现今范围扩延周边。古时,官府曾在设置关卡,检查出入依方位取名北关。明朝之前,虽有几户外来难民搭棚散居,并未形成正式村落。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住户渐多,才正式命名北关行政辖区(志载的实际区域包含关圣庙到北关阁楼附近

现有140户,大约700人。以王、郭二姓较多,余为段、郑、李、胡、贾、刘、孟、邵等姓,耕地36公顷。

沙河城现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孙氏太极拳和豆面印花染艺,以及燕赵老字号马家熏鸡

明清时期,沙河城寺庙林立,庙会众多。解放后,政府大肆裁减庙会,现在沙河城每年还有农历四月初八(城隍庙)、六月初一(龙王庙)、九月十八(文庙、武庙与准提庵同祭)、十二月初一(梵爱寺)的四大庙会。

沙河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一言难尽。详情可搜索网络有关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邢台沙河城简介等拙作。 

2.善下---善南/善北

善下,在沙河城东北方向约二十余里,早隶青界乡(后取消),现属留村镇辖。据,元之前,叫“善遐”村风淳朴,乐善好施。灾害年间,行人路过,该村多人行善施舍,美名远扬,故名“善遐”。     因早时村民文化普遍低下,字难写,后人逐渐简写成“下”。明代万历版《沙河县志》即写作“善下”,自此始传。截止万历年间仍为重要村落之一,列入编里,类似乡镇政府驻地

1966年该村挖掘陈家坟,出土金代石碑,落款是“金国圣旨”“善遐镇”,说明这个村落早在金代(公元1115-1234年)就存在了,而且当时属于规模比较大的村镇。

1974年又在善下村西北约1公里处挖出石刀、石镰、石镞zú,箭头)、残蚌、鬲足、绳纹罐口沿、兰纹陶片、黑色陶片等,于是命名“善下遗址”。该遗址近似正方形,边长约百米,文化层厚度在0.3米至0.7米之间。初步研究大部遗物属商代后期。人传此处原有人居住,称为“于岗”(缺乏足够证据链证明考古器物与善下村名演变的关系)

1962年,为方便管理,善下村被分为善南、善北两个行政村落。共1292户,4650人,其中程、侯、赵、魏四姓较多,余为尹、任、郑、周等姓。有耕地406公顷。农历二月二十、四月初一庙会。

3.申庄沙河城西南3.5公里处,属沙河市周庄办事处辖。以申姓人户起始和为主而名。该村家谱资料显示,明朝万历年间,申太始祖第五世孙途径此地,发现这里土质肥沃,东西走向的两条小河流水潺潺,草木茂盛,便在此定居,逐渐发展成村,故名申庄。大约五六百人,据传是该村西部不远处的上申庄村迁来。

4.十里铺位于沙河老城正北约2.8公里,今属沙河城镇。《沙河县村名志》说,由古御路旁的一处递铺发展而来。清乾隆皇帝南巡时曾驻此村,故亦名食膳铺(实际上明代万历版《沙河县志》已作食膳铺)。

实际新考为:十里铺,乃距县南大河铺十里,源自古代沙河镇南北御路上的一个官办递铺,今属沙河城镇。综合多种史料,春秋战国到隋朝时期,南北纵穿南和郡(县)沙河镇(隋中始置沙河县)区域交通官道上有八处官办驿站递铺,自北而南依次有:九家铺、十里铺、北三里铺(总铺)、大河铺/河堤铺、河口铺(约在今沙河市东毛庄村和姚庄村位置)、普通铺(今沙河市普通店村)、葛村铺(今沙河市葛村西)、南中铺(今褡裢镇,原名南终铺,终南铺。明清时期附近曾临设曹庄铺),是古代供传递政务和军事情报的官员在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十里铺初设时小。

唐开元年间,驿递遍布,在全国达1639个。沙河城北的十里铺因了本村唐朝时任宰相宋璟的缘故,得到重视而修扩规制大大超越附近其他各铺。

公元737年,宋璟辞世,子孙虔奉遗约归葬公于沙河县太尉乡丞相原之先茔”。护送宋璟棺椁的人员奉命敕建宋璟墓园,并屯居附近,看护坟茔。同时,唐玄宗安顿十里铺的宋璟亲属享受官俸,协助照料墓园,举行飨礼,接待各地前来祭祀的宾客。宋璟族人及其亲友在附近开垦荒地,邻递铺开设饭铺,除接待来宾外,还方便路人吃喝,增加收入。厨师厨艺非凡,食客盛赞如享皇宫膳食。于是,这个饭铺被称作食膳铺。日久,食客纷至,人气愈旺。十里铺逐渐成村但当时人口较少,四周荒凉

1750年秋,乾隆经沙河,闻听这是宋璟故里,便“停驾驻跸”。他致祭宋璟墓,游玩梅花园,吟诗作赋,兴趣盎然,手绘古梅一本。沙河知县将乾隆御笔赋、诗、画刊刻于石,镶嵌在明代梅花亭北侧的梅花堂内壁上,称之为“乾隆御书石刻”。食膳铺老板也用当地特色食材“古城御藕”和“醋溜豆芽”款待乾隆。美味佳肴,清脆可口,乾隆直赞胜过御膳,食膳铺名声再次鹊起。

明清朝,食膳铺盛名至极,一度取代十里铺本名。但食膳村/铺的文字记载却最早见于明正德年间(1517年)沙河知县方豪撰写的《续宋文贞公神道碑记》。而自清末至今,当地更多人习惯称其十里铺。

十里铺现有耕地1818亩居民512户,2196人以陈姓居多,次为唐姓,余为宋、王、张、胡、齐等姓,胡姓是清末民初由沙河城迁该村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藤牌阵”,以及宋璟族谱、乾隆遗物等。

200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生莅临十里铺视察。

庙会两个农历正月二十二和九月二五。

W

王庄---沙河城西南4.1公里处,今属沙河市周庄办事处。《沙河县地名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永年县赵木联村一户王姓迁开荒谋生,代繁衍,逐渐成村。由于王姓最先入住,故名王庄。村民大约有300多人。

X

1.新建----位于沙河城正北约4.3公里处的京广路东侧,今属沙河城镇。原名奚沟,在沙河县西北部今朱庄水库的南侧山脚下。1975年因修水库需要而迁此,因系新之村,名新建,新生之意。现有73户,305人,以奚姓居多。耕地14公顷。

2.杏花村,曾名杏花庄,位于沙河城东3.4公里处,今属留村镇。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来张姓一家及其两女、女婿,大女婿姓董,二女婿姓李。起初,三家都住在大流村。后发现村西一个沙丘地势高,土质不错,可以屯耕,还有几株杏树连片成荫,方便歇息。于是,李姓搬来开荒,并搭棚居住。后来,邯郸肥乡县迁来梁姓也居住于此逐渐发展成小村,并没有正式名字。有人称之李庄或梁庄。明末,一位南方举人赴京赶考,途经此地,因天色已晚,投宿人家。李姓村民热情招待,谈话间,顺便邀其为这里起名。次日,举人环顾四周,发现几株粗大杏树连片成荫,而且杏树是这里的主要特色和标记。当时正值阳春三月,杏花盛开,争芳斗艳,令人陶醉。于是,“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句悠然涌上举人心头,他脱口而出说就叫做杏花村吧。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现在。

上世纪才有王姓迁来。该村现有156户,682人,仍以李姓居多,次为梁、王等姓。有耕地43公顷。杏花村民自述与前大流和留村的李姓是同宗近源。

3.薛庄---原名薛家庄,距离沙河城东北约九公里处,原隶青界乡(后取消),今属留村镇辖。明初,薛姓人家迁此建庄,以姓氏得名。

现有251户,1040人,仍以薛姓居多,余有郭、叶、潘、张等姓。有耕地83公顷,皆可浇。农历二月初三和十月十五庙会。

Y

姚庄---沙河城正南约五公里处,今属沙河市周庄办辖。原村在沙河南岸河口铺附近,传系明代兴固一姚姓人家迁开荒谋生,逐渐繁衍,陆续有元、高、阎等姓入住,壮大成村。1963年沙河大水冲毁全村,村民南迁现址另建新村,仍名姚庄。现有366户,仍以姚姓居多,余有元、高、阎等姓,共1413人,耕地64公顷。南近沙河故道,多林木,农历十月十一庙会。

Z

1. 赵村--东/西赵村

赵村,位于沙河城东北约9.4公里处,原以赵姓为主聚居的村落,故名赵村。分为东/西赵村两个行政村,原属青界乡,今属留村镇辖。查阅史料,该村明朝初期已经存在。开始居住沙河县西部,后东迁至此。      燕王扫北之后,赵姓基本上消失。嗣后,山西迁来李、周 任等姓氏到此屯耕,恢复生机,延续旧名。为与沙河县西部赵村区别开来,依方位称之东赵村。后来,东赵村逐渐扩大,为了方便管理,在东赵村内部以东、西街为,分成新的赵村东街(简称赵东,或东赵村)、赵村西街(简称赵西,或西赵村,但与沙河县西边的赵村无关)两个行政村。共574户,2530人,以郭姓居多,次为王姓,余为李、张、石、节、潘、周等姓,有耕地185公顷,农历二月初二、十月十五庙会。

2.张庄--北张庄/南张庄

张庄,以张姓居民为主而取名。现在的张庄依方位分为北张庄和南张庄两个行政村落。据传是同一个村落一分为二成现状。

1)北张庄,原名张家庄,俗称张庄。位于沙河城北偏东2.6公里处以姓氏得名,成于明朝。据传,明朝永乐2年,山西洪洞县迁来张赵两姓。张姓人口繁衍比较快,于是取名张庄。赵姓人丁不旺,后渐外迁。清朝乾隆年间,北张庄曾叫梅花庄。1945年解放后,恢复原名。因县南边有个张庄,为区别开来,根据地理位置称为北张庄。北张庄村现有361户,1426人,以张姓居多,余为赵、苏、段等姓,耕地121公顷,农历七月初三、三月二十二庙会。

2)南张庄,在沙河城西南4.7公里处,京汉铁路以西,北邻沙河故道,以村民姓氏取名。人口数少,又名小张庄。今属沙河市周庄办辖。据南张庄村民自述,明朝永乐年间,张氏先祖从山西迁至沙河城北边的张庄(即北张庄)。清朝康熙后期,北张庄的张姓四世祖携子迁至县南赵泗水村。乾隆年间,又迁此地,逐渐繁衍成村,仍名张庄(曾叫南大张庄)。另有说法是,附近周庄(古名曾叫南大张庄,相对于村南的小张庄而言)的张姓因发洪水而迁居村南的沙河古道之南开垦居住,繁衍成村。因村民以张姓居多,俗称小张庄或南张庄,以区别于沙河城北的北张庄村(或之前的原南大张庄)。据考证,南北张庄和周庄的张姓系同宗同源。该村现有136户,600多人,仍以张姓为主。耕地38公顷,多沙土质。

康熙版县志未见北张庄信息。

3.赵庄---大/东/西赵庄

赵庄,沙河城东南约三里处,分为大赵庄,东赵庄,西赵庄,俗称三赵。其中大赵庄人数最多。平时所说的赵庄主要是指人口居多的大赵庄村为代表。

赵庄来源,说法不一。

1)《沙河市地名志》记载,明朝燕王扫北,赵庄人口骤减。新村只余郑姓几户。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来李氏兄弟两家和遭遇洪水冲毁的尹庄迁来几户定居在此。这些人们都是历经战乱和自然灾害的患难之众,希望能安居乐业,免遭灾害和迁徙之苦,把新居住处取名兆庄,预兆美好的村庄。大约二百年之后,村西南出现了两个以赵姓命名的村庄,即东赵庄,西赵庄。“兆庄”也被人顺口叫成了赵庄。但因为兆庄人口发展很快,人数最多,为区别于村西南的赵庄,兆庄就被称做大赵庄。东赵庄叫做小赵庄。西赵庄是东赵庄的几户人家在东赵庄村西开垦荒地,逐渐居住形成小村,故名西赵庄。

2)东赵庄、西赵庄的传说---两村位于大赵庄村南,南临沙河,依方位分称东、西赵庄。据传东赵庄建于明末清初,起初只有侯姓,原名侯庄(据考,唐朝时期的沙河城侯庄在高庙附近);西赵庄原名杨庄,俗名杨三家,意思指总是杨姓三家,发展不大。后因赵姓兴盛起来,改为赵庄。据考证,东赵庄自古以来没有侯姓存在,而杨姓也是清朝迁来。

3)另有传说,东赵庄原系沙河县南边的中旺村一赵姓弟兄俩和杨姓人家因常年打官司迁居在县城周边,清末逐渐发展成村。赵姓族人繁衍迅速,人数多,以此姓氏取名赵庄。因在西赵庄东边,故名东赵庄。但据村民自述,东赵庄比西赵庄产生的时间早,而且西赵庄村民是东赵庄村民的外迁。

4)综合各种信息考证,秦朝之前,南北古御路上的沙河镇是一座军事要塞和商贸重镇。东汉殇帝刘隆元年(公元106年),沙河镇建造一座无量寺(无量是佛语,指宗教普度无量众生而应具有的精神。有说是因大殿拱券顶,中间没有过梁,故名无梁寺,村民俗称没梁寺),香火旺盛。有外地赵氏兄弟常来礼佛,就近居住开垦,繁衍子嗣,逐渐成村,以姓氏取名赵庄。

哥哥住北,弟弟住南。哥哥家人丁旺盛,但只生育了三四个女儿,没有儿子。后分别招王姓、李姓等入赘居住。王姓住东,李姓居西。赵姓哥哥夫妻去世后,赵姓断绝,只留下赵氏女婿王李姓氏的后人。王李两姓人口繁衍快,数量大,成为赵庄的主要居民。大赵庄虽无赵姓,但人们依然按照早期的习惯称其赵庄。

家在村南的弟弟,生育儿子,但人丁不旺,男性少,女性外嫁。始终发展缓慢。

为方便称呼和识别,当地人把北哥哥一支多的居住地叫做大赵庄。南弟弟人口少的居住地称为小赵庄。

乾隆五十九年秋季,大水冲毁赵庄。后重建。

清末有杨姓(只有弟兄三人)等入住。据说杨姓刚来时曾与赵姓发生耕地纠纷,讼事纠缠很久。后来,杨姓人口有所增加。清朝中,小赵庄有人陆续在村西荒滩开垦居住,渐成新庄。为区别,称其西(小)赵庄。之前的小赵庄叫做东(小)赵庄。乾隆版县志建置篇载:北路辖东小赵庄,西小赵庄,说明此时已经分开。

清朝末期,大赵庄村逐渐有张、郑、程等姓迁来居住,人数剧增。现有420多户,2000人,以李姓居多,余为王、程,张等姓。村有耕地78公顷。农历二月初一庙会。

 因为赵庄在新县城东边,村口的无量寺后被当地人俗称东大寺。

现东赵庄有123户,556人,以赵姓居多,次为杨、郭等姓,耕地30公顷,有造纸厂等。西赵庄124户,438人,绝大多数为赵姓,耕地18公顷,多沙质土。

4.周庄,位于沙河城南约5公里处,沙河故道北岸,今属沙河市周庄办辖。原名南大张庄,与沙河城北边的北张庄相对应曾以张姓居民为主(据传,该村张姓来自沙河城北张庄)。清康熙年间遭水患,把村庄冲开。张姓多数迁到沙河故道南岸居住和耕作,叫小张庄,也即现在的南张庄村。而留下的部分因为周姓迁入并成为大户,改名周庄。该村现为沙河市周庄办事处驻地,有157户,720人,周姓居多,次为韩张等姓。有耕地56公顷,西近京广铁路,东有公路。南邻沙河故道。农历二月二十庙会。

5.竺村---原名竹村,原属毛庄村之一部分,位于沙河城南约5.3公里的公路东侧。据传,民国六年,一场洪水冲垮了毛庄村,几户村民选择搬迁到旧村南一里地处盖房居住。当时八户人家,四十余口人。因房前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水沟,沟边长满毛竹芦苇,村中几位年长者看到翠竹茂盛,便给居住之地起名竹村。不知何时,人们逐渐把竹成了竺,沿用至今。现有71户,以元姓居多,共288人,耕地16公顷。

   2019年初稿于邢台,2024年孟夏修订于沙河城陋室

关注微信公众号shunanhu,阅读更多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沙河会谱(收藏版)!
南掌北掌话春秋
沙河市上申庄
记住乡愁,邢台17个古村落全攻略
山东滕州市赶集时间表
滕州市赵氏宗亲分布村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