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土难离——那些从未去封地终老京城的藩王

1、赵王朱杞

赵王朱杞是朱元璋第九个儿子,他出生在洪武二年,在出生一年后正好赶上了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册封皇子为藩王,因此朱杞得以和自己的八个哥哥一起受封为王,朱元璋第一次封王册封儿子们的王号绝大多数都是古代的诸侯国,朱杞被封为“赵王”,这个封号可是十分尊贵的王号,从这个封号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厚望。由于朱杞太小,因此虽然被册封为藩王,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决定他的封地,估计是在等待他长大后再决定。不过这个时候朱元璋册封藩王一般王号会和封地大体一致,例如秦王是西安,晋王是太原,燕王是北平,估计朱杞的封地也会是在古代赵国的统治范围邯郸一带。

不过朱杞并没有等到就藩的那一天,就在被封为赵王没多久,他就夭折在南京的皇宫中,年仅两岁,朱元璋对并没有对这个儿子进行任何追谥,此后他再也没有册封赵王,一直到朱棣夺位后,明朝才再次出现赵王,一直到明朝灭亡。

2、韩王朱松

韩王朱松是朱元璋第二十个儿子。朱松这个人史书记载“性英敏,通古今,恭谨无过”,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很满意,因此他决定赋予这个儿子重任。

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于跟随自己建立明朝的功臣很不放心,制造了数起大案,将他们杀了个一干二净。

朱元璋这样做虽然内部无人动摇朱家江山,但是外患无人抗衡,为此朱元璋不得不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己的儿子们。他布置了一条从东北到西北的防线,然后让自己儿子们统领大军防卫北方。

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开始重视东北地区,认为这里是明朝将来一个隐患,于是特意将自己三个儿子分封到这里组成一个铁三角,其中就有朱松。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封朱松为韩王,封地为开原。为了锻炼朱松,让他熟悉边疆战事,他特意让朱松还有同时被封到东北的沈王前往北方去见在北方镇守的秦晋燕王等系兄长,朱松兄弟二人走了五个月才观摩完回到了南京,结果令朱松意想不到的是他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朱松回到南京后,朱元璋已经年近七十了,而且这个时候太子朱标突然去世。老年丧子让朱元璋很伤心,因此他没有让自己的几个小儿子就藩,而是选择留在南京陪伴自己。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太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即位后最忌惮的就是自己的这些叔叔们,他认为这些叔叔尾大不掉,迟早是自己祸害,因此开始销藩,一时间总是人人自危。既然侄子大力销藩,怎么可能允许朱松前往就藩,给自己再增加一个麻烦,于是朱松只能无所事事的在南京待着。

朱棣早就对朱允炆即位不满,再加上朱允炆销藩,自己作为朱元璋活着儿子中最年长的肯定要被处理,于是索性造反。

朱棣造反后,朱允炆加紧了对藩王的控制,对于就藩的他鞭长莫及,但是对于留在南京的叔叔们,他还是能掌控的,朱松虽然没有像哥哥五哥朱橚和七哥朱博那样被关进监狱,但是也被监视起来,行动即位不便。

这样的日子延续了四年,最终等来了朱棣攻入了南京。朱棣夺取了皇位,朱松并没有感到一丝轻松,他虽然和四哥接触不多,但是敏锐的感觉到四哥同侄子一样,十分忌惮自己的这些兄弟,而自己就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一个成年的皇子,皇帝的兄弟长期滞留京城不就藩,是不是别有所图,一想到自焚的哥哥朱柏,朱松就感到害怕。因此在朱棣登基之后,朱松表示自己希望就藩。

朱棣并没有同意朱松的请求,他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自己起兵是以反对朱允炆迫害宗室,救助兄弟的借口,可是自己一登基就让兄弟离开繁华的京城去落后的外地生活,显得自己猜忌兄弟;另一方面就是朱松的封地,父亲定的是辽东的开原,那里是个战略要地,自己就是从镇守边关的“塞王”起家的,他不能让自己夺位的经历再次上演,因此他决定废弃亲王守边的政策,这样一来自然就不能让朱松去开原了。既然去不了开原,那么就得重新着一块封地,可是朱棣刚刚夺取皇位,实在没有功夫考虑朱松的新封地,于是朱松就这样尴尬的在南京继续待着。

朱松很郁闷,他这个人很聪明,作为成年皇子,继续待在京城很危险,即使皇帝不怀疑自己,那些大臣也不会放过自己,毕竟按照礼仪,自己是没有理由留在京城的。同时伴君如伴虎,自己长时间待在皇帝身边,一言一行都要受到约束,说不定哪句话就会惹火了皇帝,从而万劫不复,因此他多次请求早确定封地前往就藩,但是都被朱棣拒绝。

朱松实在猜不透四哥为什么不让自己就藩,由于忧愁和害怕,他很快就病倒了,最后在永乐五年病死在南京,时年二十八岁。

朱松死后,朱棣自然很伤心,下令厚葬这位弟弟,将其葬在南京安德门外。本来朱松的事到这里就应该完结了,但是更凄凉的却在后面。

朱松死后,到了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终于确定了朱松的儿子新任韩王的封地,就是在永乐十五年死去的朱元璋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的封地平凉,因为安王无子除封,平凉有现成的王府等配套设施,于是韩王一系就此居住在平凉。

韩王去了平凉,朱松王妃冯氏自然跟着儿子去了平凉。由于明朝朱棣之后对藩王的控制越来越强,作为韩王不但不能去京城,就连自己居住平凉城没有皇帝的命令也不能随便出入,于是冯王妃死后,无法送往南京和朱松合葬,甚至于明朝二百多年间,韩王后代始终无法前往南京给朱松扫墓祭奠,从而造成天人一方的局面。

3越王朱瞻墉

越王朱瞻墉是明仁宗的第三子,但是他出身很高,他的母亲是明仁宗的结发妻子张皇后,故此他是嫡子,地位仅次于大哥朱瞻基。可是朱瞻墉没想到这种身份反而害的他郁郁而终。

众所周知,朱棣最喜欢的孙子就是朱瞻基,朱棣在这个孙子出生后就将其定为了第二继承人,在夺取皇位后永乐九年就封朱瞻基为皇太孙,明确了他的地位,但是对于其他孙子则没有过多的喜爱。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皇太子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新皇帝登基了自然要施恩儿子们,于是大哥被封为皇太子,其他儿子都被封为藩王,朱瞻墉被封为越王,封地为浙江衢州。

大位已定这个结局朱瞻墉从小就明白,他知道自己不能也没有实力去和大哥争,于是打点行李准备前往衢州过快乐的藩王生活。可是万万没想到短短十个月后,父亲突然去世,大哥登上了皇位。

朱瞻墉准备向大哥辞行,没想到大哥和母亲张太后却不同意,他们一直要求朱瞻墉留下来。

为什么母亲和大哥要自己留下呢?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皇位永远留在朱高炽这一脉。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但是他的地位一直不稳固,他的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

朱高炽突然去世后,汉王朱高煦一直想效法父亲朱棣发动叛乱夺取皇位,因此这个时候朱瞻基处境十分危险,并且朱瞻基这个时候没有儿子,如果朱瞻基有个三长两短,那么最合适的继承人就是朱瞻墉,如果他去了衢州,而朱瞻基不幸,那么远在衢州的朱瞻墉无论如何也无法抢在近在乐安的朱高煦继承皇位,到时候皇帝一脉就会转移到朱高煦那里,而朱高炽这一脉将会重蹈朱标后代的悲惨结局。

于是朱瞻墉只能隐身起来留在京城,作为大哥的备胎,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着,预防那个不幸的时候发生。

就在朱瞻墉神隐的时候,朱瞻基顺利的平定了二叔朱高煦的叛乱,然后有了儿子朱祁镇。看到大哥地位稳定,也有了后代,自己作为备胎就显得尴尬了,于是提出辞行,前往衢州,可是没想到他得到的确实最不想要的结果,走不了还要备受打击。可是张太后却不舍得让儿子走,因为这个时候朱高炽的皇子基本上都就藩了,自己要是想在看见儿子估计不知道得等到猴年马月,于是疼爱儿子的张太后不同意儿子去衢州。朱瞻基这个时候处于两难之中,如果让朱瞻墉走,他当过皇位继承人的事人尽皆知,到了地方难保不利用这个经历拉帮结派从而形成朱高煦第二威胁自己和儿子,如果不放他走,天天在自己眼前晃,自己看到他总感觉不舒服,毕竟他留下代表自己一脉断绝,这可怎么办?他采取了冷处理,就是不重用朱瞻墉,也不见他,让他始终作为一个闲散王爷,这样就无法威胁自己,这个结果让朱瞻墉很是郁闷,走不了还不被重视。

宣德十年,朱瞻基突然去世,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在张太后的支持下当上了皇帝,朱瞻墉作为皇叔还留在京城就说不过去了,于是申请去衢州就藩,没想到母亲再次拒绝了他,原因还是让他做备胎。毕竟这个时候朱祁镇只有九岁,能不能长大成人谁都说不准,如果他一旦去世,虽然朱瞻基还有一个儿子,但是毕竟年纪更小,如果这两个人都没了,到时候扶立朱瞻墉是最好的选择。

可怜朱瞻墉只能继续留在京城当起了侄子的备胎,或许是长年生活郁闷,在正统四年他在京城病逝,享年三十五岁,他没有后代,于是越王这个爵位被取消。

4滕王朱瞻垲

滕王朱瞻垲是明仁宗朱高炽第八个儿子,他是庶出,出生在永乐七年。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登上皇位后,马上把这个儿子封为藩王,封号“滕王”,封地定位了云南。

众所周知,云南距离北京万里之遥,而且当时云南属于未开发之地,朱棣当年计划把云南作为二儿子朱高煦的封地,结果被朱高煦驳回表示“我何罪,斥万里!”他把去云南当作了发配。

作为一名骁勇的战将,朱高煦都很怵头去云南,为什么朱高炽要把自己深宫中长大的儿子送到云南。这一切都是因为朱家三代人都希望加强对与云南的控制。

云南地处边陲,少数民族居多,再加上地势气候等原因,历代中原王朝对云南采取的都是间接统治。元朝消灭大理政权后开始完全掌控云南。

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等人率大军前往云南消灭这里的元朝残余势力,很快云南就被明朝收复,但是由于云南的特殊情况,朱元璋留下了自己的义子沐英镇守云南,此后沐家在云南开始发展势力。

对于这种状况,朱元璋朱棣朱高炽很是担心,尽管沐家历代对明朝皇帝都忠心耿耿,但他们毕竟是外姓,皇帝始终不放心,于是朱元璋派儿子岷王朱楩前往云南镇守,希望他监督牵制沐家,结果朱楩败下阵来。朱棣再次启用朱楩,结果朱楩实在无力对抗沐家。迫于无奈朱棣决定派儿子久经沙场的朱高煦前往,但是朱高煦醉心于争夺皇位再加上实在不愿意去云南,只能作罢。朱高炽即位后还是不死心加强对云南的控制,决定派朱瞻垲前往,谁料刚刚决定,朱瞻垲在转过年来疾病死,年仅十六岁,因为无子,滕王爵位取消,而随后的皇帝也就放弃了对云南加强控制的念头。

5卫王朱瞻埏

卫王朱瞻埏是明仁宗朱高炽第十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而且这个儿子是朱高炽最受宠爱的郭贵妃生下的,所以备受宠爱,朱高炽登上皇位后,封这个小儿子为卫王,封地为河南怀庆。

不过朱瞻埏命运十分不好,在他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朱高炽去世了,按照当时的制度,皇帝去世,后宫无子嫔妃要给皇帝殉葬,可是生下三个儿子的郭贵妃却突然被要求殉葬,后人猜测就是因为她受到宠爱,引起张皇后不满从而被逼殉葬。

因此年纪幼小的朱瞻埏一下子就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或许是亲眼看到去、父亲去世母亲被迫自杀,他受到惊吓,身体从此不好,总是生病。

虽然母亲和张皇后不和,但是张皇后的儿子他的大哥朱瞻基却十分可怜这个弟弟,于是特意以他多病为由没有让他去怀庆。

朱瞻埏就此留在了京城,可是当他成年后,他就再也没有理由不去就藩了,朱瞻基还是不放心这个弟弟就这样就藩,为了留下弟弟,他特意交给弟弟一项工作就是祭祀祖陵。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和打仗,其中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宗是至关重要的。

本来这些事都需要皇帝出席,但是作为皇帝日理万机,而这些祭祀活动一个接着一个,而且异常的繁琐,时间特别长,如果皇帝亲临那也就别干别的事了。为此皇帝实在抽不出身,于是经过变通,皇帝无法出席可以委托一些地位高的人代表皇帝主持,因此明朝皇帝经常派驸马和一些没有实际工作的的王侯替自己干这些事。

朱瞻基看到弟弟无事可做,为了留他在京城,特意授权他代替自己出席各项祭祀活动,去天寿山、去南京,去凤阳却拜祭各位列祖列宗。

于是卫王开始了马不停蹄的拜陵活动,成天往返各地各处,成天去拜祭祖宗。或许是长时间的奔波劳累,很快朱瞻埏就病倒了,到了正统三年就去世了,享年二十二岁,早早的去见了祖先,因为没有子嗣,卫王被取消,他的封地最后给了二哥郑王。

6许王

许王朱见淳是明英宗朱祁镇第四子,他是庶出,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父亲明英宗就带领大军出征瓦剌,结果全军覆没,自己成了俘虏,叔叔朱祁钰当了皇帝,而他就在这个时候出生,当时是景泰元年。

朱祁钰登基的时候有个条件就是将来要要传位给明英宗封长子朱见深,这就说明英宗是正统皇帝,他的儿子必须享受皇子待遇,因此朱祁钰还是按照惯例在景泰三年封侄子为许王,由于年纪幼小,故此没有决定他的封地。不过这个时候朱祁钰已经开始谋划自己这一脉取代朱祁镇,因此朱祁镇已经被囚禁在南宫,朱见深也被废,自然朱祁镇其他的儿子也不会受到重视,在转过年来朱见淳就夭折了。

朱见淳死后,因为他是许王,大臣认为需要亲王礼仪安葬,但是朱祁钰认为这是故意太高朱祁镇,向自己示威,表示朱祁镇是正统。于是朱祁钰表示朱见淳年幼,不必采用,降低规格安葬。

7忻王朱见治

忻王朱见治是明英宗朱祁镇第八子,他也是庶出,出生在天顺二年,这个时候朱祁镇已经复位,夺回了皇位,故此他赶上了好时候,从而恢复了皇子的待遇,不过因为年幼,朱祁镇一直没有册封他为藩王。到了成化二年,大哥宪宗朱见深才封他为忻王,这年他才九岁,朱见深没有来得及为他选择封地,他就在成化八年去世,没有子嗣,王爵直接取消。

8申王朱佑楷

申王朱佑楷是明宪宗第十四子, 也是他最小的儿子,他出生在成化二十三年,他出生没多久父亲朱见深就去世了,作为哥哥的明孝宗发挥了长兄为父的作用抚养弟弟长大,并且在弘治四年册封这位弟弟为申王,并且为他选择了封地叙州,同时还给他去了妻子,准备让他们一同前往叙州,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弘治十六年,朱佑楷突然病死,从而没有就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初期在云南的四次建藩都失败的原因
彩云之南——朱元璋祖孙三代魂牵梦绕却无法触及的云南
朱瞻基和亲二叔朱高煦的烧烤事件
朱棣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却对图谋下毒的儿子毫无办法
朱高煦想学他爹(朱棣)造反,却二十几天就被平定,遭活活烤死
朱棣的二儿子死的有多惨只是伸腿绊倒了侄子,便被活活烤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