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战堪称“上兵伐谋”的典范 李世民仅以6骑 喝退20万突厥大军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到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意思是说,历来战场上最上乘的用兵之道是凭谋略取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使敌退兵,之后才是使用武力来震慑对方从而取胜,至于攻城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伐谋”往往是在敌我双方实力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弱势一方的取胜之道,所谓伐谋者,以弱胜强,以险取胜。在笔者看来,最能体现“上兵伐谋”之精要的战役便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与东突厥颉利可汗的渭水之盟。

在这场几乎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李世民设下疑兵之计,以六骑喝退颉利可汗二十万雄兵,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在这场敌强我弱的较量中,李世民是如何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与谋略,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为新生的大唐帝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和时间的呢?我们下面来看来。

说起东突厥的这次侵犯,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叫“梁师都”。

梁师都何许人也?这并不重要,大家只需知道,梁师都在隋朝末年就割据夏州朔方,依附突厥对抗朝廷,大唐建国后第二年,梁师都便游说时任东突厥可汗(颉利可汗之兄)处罗可汗全力进犯大唐。

虽然此次进犯没有成功,但梁师都一直都在处心积虑的帮助突厥人,贼心不死,可见一斑。而玄武门之变后东突厥的这次进犯与梁师都有非常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此人谋划的结果,为何这么说呢?我们来看《资治通鉴》的记载:

“初,稽胡酋长刘成帅众降梁师都,师都信谗,杀之,由是所部猜惧,多来降者。师都浸衰弱,乃朝于突厥,为之画策,劝令入寇。于是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州,进至武功,京师戒严。”

此段记载的大意不难理解,就是说梁师都极力说服颉利可汗发兵大唐,于是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合兵二十万进犯泾州,兵临武功,长安开始戒严。武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位于渭水河畔,距离长安不足二百里。

此后颉利可汗一直打到泾阳,此处距离长安仅有四十余里,虽然尉迟敬德在此取得一场胜利,但突厥兵力众多,尉迟敬德也无法力挽狂澜,在加上守卫长安的兵力只有一万余人,李靖等大将大都在外短时间内又无法驰援长安,所以长安城危在旦夕。

虽然形势危急,但刚登基不久的李世民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怯懦,相反,他很从容,他抓住了一个机会,以此为切入点开始了他“上兵伐谋”的表演。

这个机会就是虽然有梁师都的策划,但颉利可汗依旧对长安城内部没有一个准确的了解,于是他派了一个叫执失思力的使者去觐见李世民,目的是为了探听长安城的虚实,而就是这个决定给了李世民反败为胜的机会。

执失思力来到长安后,便展现出他的傲慢,他对李世民说颉利可汗率领百万大军来攻打你了,执失思力此话的目的一定是想借此来暗中观察李世民的表现,如果李世民表现出一丝怯懦之意,那么他回去后将会毫不犹豫地劝说颉利可汗立即围攻长安,那么李世民是如何表现的呢?史书记载:

上让之曰:“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今先斩汝矣!”思力惧而请命。萧、封德彝请礼遣之。上曰:“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乃囚思力于门下省。

大意是说李世民很愤怒地斥责执失思力,我和你们可汗曾有过盟约,如今他背盟而来,我决定先斩了你以泄我心头之恨,然后再找他算账。结果此话一出,执失思力立即跪下请命,在场的大臣也都担心李世民此举会激怒颉利可汗,于是纷纷请求李世民让执失思力回去。而李世民却说道,此时放执失思力回去就是在向颉利可汗示弱,可以不杀他但不能放了他,于是便把他囚禁在门下省。

囚禁颉利可汗的使臣是李世民“伐谋”的第一步,目的就是迷惑对手,不让颉利可汗了解到自己内部的虚实,那么第一步完成后,就要实行第二步了。

囚禁了执失思力后,李世民便领着高士廉,房玄龄等五人出玄武门,骑马来到渭水河畔,与颉利可汗见面。而在他们六人身后的则是李世民布下的疑兵,因为当时长安守军只有万余人,如果令所有守军出动,那么一定会向颉利可汗暴露自己的兵力。

所以李世民对颉利可汗来了一次“空城计”,他令士兵举起旗帜,达到“旌旗蔽野”的效果,然后给颉利可汗一种错觉,让他认为守卫长安的士兵非常多,之后单独会见颉利可汗,斥责他的背盟之举,在李世民的威呵下,颉利可汗妥协了。

“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事实上,在颉利可汗还没有下定决心退军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经对此胸有成竹了,他曾对左仆射萧瑀解释过,颉利可汗经过自己的这一番谋划一定会退军,他说:

“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

李世民的这几句话准确地点出了此次“上兵伐谋”的精要,颉利之所以敢来侵犯,无非就是趁大唐刚经历了内乱以及权力的交接。如果此时闭门拒敌,那么他一定会认为大唐实力不济,如此一来,颉利定会全力攻打长安,到那时长安不保,大唐也将处在覆灭的危难之中。

既然抵挡不住颉利那只有以计谋取胜,此时我们轻装而来,显示出对他不在乎的样子,甚至扣下他的使臣,让他感觉到我们并不怕他。再加上我们后方所展现的整齐的军容,他们此次进犯本就是怀有戒备之心,如此一来颉利就更无法探知我们的虚实,最终只能退兵。

李世民仅以六骑喝退二十万突厥大军,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尤其是身为帝王敢于孤身犯险,此等魄力与谋略在众多帝王之中更是绝无仅有,笔者钦佩不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世民登基当天,长安被20万大军包围,是谁如此大胆?
长安保卫战:东突厥人的最后一次进攻
626年8月,东突厥兵临长安城,登基仅1...
李世民当皇上第二天,长安被包围,李世民用六个人解决20万大军
在登基后的第二天,长安城被包围,李世民用6个人解决了20万大军
李世民靠什么打败超级大国东突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