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底之光照耀黑夜独行的人——《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作品赏析

笔底之光照耀黑夜独行的人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作品赏析
▪️长庚【题记】年轻的美国作家安东尼·多尔撰写的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一出版即登上各大媒体畅销榜单,2014年底被超过30家主流媒体和书店评选为年度最佳小说,并于2015年获得普利策(虚构类)大奖。2015年8月中信出版社将这本充满才情和智慧的好书引进中国,从此中国读者也将有幸照耀到这束神奇的光芒。这是一本内容精彩绝伦、错综复杂的书,作者为了向人们呈现一个完美的故事不惜前后耗时十年。一个有丰沛情感和细腻的同理心、一个为一本故事书“上天入地”搜索考据、一个用良知与坚韧坚持寂寞写作、一个足以打动每位读者的作家,真是令人心生敬佩!于是,本期我将尽可能的从专业角度以较长篇幅向读者深度解析这本未来极有可能成为经典的佳作。先说说一个负责任的好作家能为他的作品付出什么代价?
篇幅精练细节完美
首先,如果你想多挣稿费,我想这本书里复杂的故事可以再灌水三倍都不止,但那对好作家和读者来说便是折磨。所以你能在本书中看到极其精炼的文字和虚构类写作少有的短小篇章。作家选择了让故事的主人公交替出场的布局结构,盲女玛丽洛尔和孤儿维尔纳各自领衔一篇,短的不过两百余字,长的也不会超过五面纸,这节奏何其紧凑?读者的阅读体验又何其愉悦?而制造惊悚氛围的副线人物军士长冯·伦佩尔单独出镜16篇,这个前珠宝切割师领命为元首搜刮珍宝,苟延于癌细胞摧残的身体,不切实际地希望能夺取巴黎自然博物馆镇馆之宝“海之焰”以期得到“魔法般的永生”……此时,我要赞誉作者在复杂的人性描写上细节运用的完美,纳粹夺宝人的心理活动每一次都能高度还原一个贪婪、愚昧、盲从、无助的人即可怜又可恨的人生状态。

细致前期背景调研
其次,书的末尾,你会惊讶于看到作者长长的致谢名单中,赫然在目的书中人物—弗朗西斯·热法尔博士,而且他还亲自带领作者去圣马洛实地探访。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完全虚构的小说,却发现它的博大精深源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人物原型。那饱满的故事得归功于巨大劳动量的前期工作:这其中一定包括采访和调研、实地考察,还有亲缘体裁(回忆录、游记、散文等)的收集整理。不难看出贯穿全篇的武器、无线电、海洋生物(主要是螺类)、医学、考古学、矿物宝石、机械、地理气候、物理、数学等科学和科技知识的积累,还有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和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宣传标语和口号,这些东西为故事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搜集、整理、记录、筛选会是一个多么庞杂而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作者还必需将这些收集来的资料制定写作策略,以便将自己吸收、转化的体悟通过故事传递给读者。如果你是一个想通过快速出版畅销读物赚取金钱的人,这种工程巨大的前期调研工作则一定会是马上被抛弃的“愚笨做法”。

巧妙架设叙事结构
再来,通常情况下,在写作领域,一个“化学价更高(high-valence)的故事,读者会投入更多的情感。”比如那种宝宝陷入险境的故事:车辆被盗,而后座还有熟睡的婴儿等等。作者几乎不需要特别的结构规划和修辞就能轻而易举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像本书两位主人公:一个是德国矿区孤儿,如果想逃离年满十五岁必须下矿挖煤的命运就得上战场,读者都明白无论那种出路都是悲剧的命运走向;而另一主人公是个身陷被侵略、被占领、被轰炸的法国领土,6岁即失明的女孩,颠沛流离的逃难,本已残疾的身体还要接连遭受亲人一个个的离去,最后孤身被困圣马洛小城里叔祖父的塔楼,这时候纳粹夺宝人还找上了门来……这样的剧情还需要什么特别厉害的文笔吗?恐怕是个能把话说明白的人,只要随便写写就能把读者牢牢攥在手心里吧?但我们的作家却不吝心思,构划了巧妙的叙事时间轴,在横向上从1937年至2014年按先后时间顺序,系统的叙述两位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而从纵向上着重于1944年8月7日至12日这几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是在整个二战史上关键的转折点,欧洲西线战场同盟军展开了大规模反扑,而8月这几天美军正对占领圣马洛等地的德军进行轰炸,我们本书的几位主要人物此时正身处遭受猛烈轰炸的小城中心。作者采用一章横线情节加塞一章纵线情节的电影蒙太奇手法,让读者在时间上、地域上、人物故事上不停地走钢丝、跳蹦极,你就可想而知整个阅读体验将会是如何的提心吊胆而又乐趣无穷?

再说说一个有才情的好作家能为读者奉上什么样的文字?
书中那数不尽的妙语连珠来自人类智慧和想象力高空的绝妙的比喻,随便举几个例子都能碾压一众匮乏的大脑。雄奇的自然现象描述
韦尔纳·普芬尼希和妹妹尤塔生活在德国埃森城外矿区,是父母双亡的孤儿。这个绝顶聪明的小孩用自己捡来的废品拼凑出的收音机收听法国电台的节目,一个温柔睿智的法语男声正在给孩子们上自然课:“大脑被禁锢在一片黑暗之中……然而我们心里的世界却充满光明,涌动着色彩和变化。所以,孩子们,看不见丝毫光亮的大脑如何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充满光的世界呢?”;随后电台里的男声用诗意的语言解释煤的形成:“……那块煤曾经是一株绿色植物……生活在一百万年前……甚至一亿年前。你们能想象一亿年有多长吗?哪棵植物的每一片叶子在它度过的每一个夏天,都在竭尽全力地获取阳光、转换太阳的能量……然后它死亡、倒下……后来腐烂成泥碳……在土地里堆积又堆积,经过了很多纪。‘纪’的意思就是……甚至你的一辈子和它比起来就像吹过一口气……最终,……被人挖出来……你把它填进火炉里。此时,今晚,那一束一亿年前的阳光正温暖着你的房间……”与此同时孤儿院里两个十三四岁的大男孩正摩拳擦掌响应元首的号召加入希特勒青年团,成为“暴力少年”……我有时候觉得一本好书的力量、对知识汲取的渴望和对自身卓越的期许就如同煤炭,神奇的像“那一束一亿年前的阳光”随时需要随时可以来温暖你的心房!

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
安东尼对人类情感的了解有多细腻深刻?看看作家如何描写马内科太太离世后女孩的内心世界:“马内科太太去世好几个月了,玛丽洛尔还在期待老女人上楼的动静……但是她再也没来过。”思念,对逝去亲人的深刻思念都会希望哪怕是魂魄能够归来也好啊!“她独自站在马内科太太的房间里,闻那里的薄荷味儿和蜡烛味儿。60年的守护。女仆、护士、母亲、同谋、顾问、大厨—马内科太太为艾蒂安(玛丽洛儿的叔祖父)做的何止一万件事,那么为他们全家又做了多少呢?街上,德国海员醉醺醺地唱着歌;屋里,壁炉上的蜘蛛每晚织出一张新的网。这对玛丽洛尔而言是双倍的折磨:其他一切生命照旧,绕太阳转动的地球也没有为此停留哪怕一秒钟的时间。”给予盲女无尽温暖和慈爱的马内科太太从她的生命中消失了,而世界却照旧运转。这沉重的孤独感和失亲的痛只能由她独自承受。

当然,本书中还有太多如母螺内的珍珠一般令人过目难忘的细节和美妙语言,不胜枚举,读者可以选择自行前往体验。即使只是抛开故事本身,仅仅作家的文字都是这部作品值得反复推敲、欣赏的。以上这些美丽而又睿智的片段仅仅是本书中无数刻画人物、昭示性格,铺陈情节之句栉字比中的冰山一角,如果你是个喜爱月章星句而又急性子的读者,我建议您可以在读完第48页幼年的玛丽洛尔参观自然博物馆听到了著名的、重达133克拉的蓝宝石“海之焰”那神奇动人的传说,就可以直接翻到本书492页,去感受一下作者如何妙笔生花,用精密的自然知识加文学手法,以四百字的篇幅来描写一块来自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宝物矿石,便可极速对作家之写作才情一饱眼福。

最后说说一个有良知的好作家如何通过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表达情感和价值?
表现战争受害者
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几乎已经被半个世纪以来的文艺作品写烂了,安东尼·多尔该如何突破呢?第七章里作家安排正在接受淋巴癌治疗的军士长冯·伦佩尔再次以第一视角登场,这一次他穿上了没有口袋的连体衣被带到一个四面窗户都已封死的房间,被告知需要轮班连续作业十小时进行分拣、打磨、鉴定,鉴定什么?鉴定如山的,从犹太人身上掠夺来的珠宝。

而在故事的末尾,劫后余生的玛丽洛尔和叔祖父花了好几千法郎,雇了调查员翻遍了德国档案也未能找到父亲达尼埃尔·勒布朗的下落。这让我想起二战中国战场,我的祖辈也有这样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地失联,留给亲人的是一种难言的痛苦和迷失,还有经年累月、越来越渺茫的希望。人性的挣扎
除了在叙述架构上的另辟蹊径,作家还格外擅长刻画人们的痛苦和无望,即深刻又充满意象和画面感。例如描写主人公德国少年维尔纳身处纳粹精英学校的那段情节。好友弗雷德里克是一个热爱鸟类的纯真少年,因为遭受着由校长发起的、其他“元首的少年先锋队员”们参与的霸凌,维尔纳虽看在眼里内心却无力挣扎。他试图劝弗雷德里克逃回柏林暂避风头,而对方回答“或许,我们不再做朋友更好……”作家接下来用他超越常人的敏锐感官、超凡的小说架构和充满灵性的文字为读者奉上几段维尔纳的内心世界。现在维尔纳的心飘回孤儿院阁楼和妹妹身边,“他看见尤塔垂头丧气的脸,看见她在摔碎的的收音机残片前弯下腰。他预感到一个虚无缥缈但是不可抗拒的东西要毁灭这一切。”随后隔着叙述玛丽洛尔主线情节和纳粹夺宝人冯·伦佩尔军士长副线的两篇,维尔纳再次登场。纳粹精英学校“无以复加的残忍行为”最终还是把消极抵抗的弗雷德里克推上了绝路。维尔纳抱着一丝希望前往医务室,“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可维尔纳的心却被老虎钳一点一点地夹碎,世界像被催眠了,迷茫而迟钝,他拉开医务室的门,顺着自己的胳膊望过去,仿佛探向湛蓝的深海。”坐在浸染着弗雷特里克鲜血的床上,“护士的脸看起来那么遥远,一个面具套着一个面具,再套一个……”接下来隔开玛丽洛尔故事铺陈的一篇,作家再一次把读者的目力引回这个德国少年。新的“雅利安”少年们来到了学校,“在维尔纳的眼里,所有的男孩都得了魔怔,好像他们每次吃饭时装进锡杯里的不是冰凉的舒尔普福塔的矿泉水,而是让他们时刻疯疯癫癫、目眩神迷的兴奋剂,好像只要他们沉浸在这种艰苦的生活和训练中,让他们的皮鞋乌黑发亮,就能抵挡步步逼近的痛苦的巨浪。”这些都让维尔纳动摇,“他最想念的是尤塔:她的忠诚、她的倔强,她总是知道什么才是对的。”“但是,维尔纳软弱的时候…”他又开始迷失,“他憎恨妹妹的那些品质。也许她是他生命中的'不纯净',他信号中的静电干扰…”其实少年心中更多的还是恐惧“那些混蛋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的。”在教授离开的日子,维尔纳“打开以前福尔克海默从豪普特曼办公室借来的根德收音机,漫无目的地调来调去,找音乐,找回声,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找什么?”而读者知道,作家已经用他神奇的笔把这个在纳粹统治者扭曲的教育下尚存一息善良的德国少年的心路历程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作为读者,读到此处我们已经知道维尔纳在找什么?他在找自己,他在找良知!

这一篇末尾,维尔纳的大脑一边回想恩师的洗脑,但另一边却回忆起小时候和妹妹躲在阁楼偷听法语电台的话“睁开你的双眼,孩子们,在他们永远地闭上之前,尽可能的去看。”当读者呼吸急促、心绪难平地读到这里,仿佛由“斐波那契螺旋线”引导一般盯在这句本书将反复出现的句子上,而就在上两章众多秘密其中的这一个已揭开,广播里这句话其实出自玛丽洛尔死于一战炮火的祖父之口,这黄金螺旋的结构审美展现着作家高超的技艺。我们担心少年的命运,但这时我们知道他会慢慢觉醒,因为那看不见的光随时在将他的善性指引。

施暴方也可能是受害者
作家还有一种本领是让我们痛苦。维尔纳被侏儒教授恶意地送上了对俄战场,加入了老朋友小巨人福尔克海默搜捕敌电台的小队。“他们有时候遇见拉囚犯的卡车,福尔克海默……坐直腰板,搜寻和他一样高大的人,每看见一个,他就拍一下仪表盘,……刹车,福尔克海默只穿一件衬衫跳下车,像根柱子似的戳在雪地里,他和护卫说几句话,然后挤进囚犯堆里。”“脱。”“几乎每一次大个子俄国人都能听懂照做。一个魁梧的俄国男孩露出世上再没有什么能让他震惊的表情,除了这个:另一个巨人,而且正一步步地向自己靠近。”“……只有当他要靴子的时候,他们一反常态……像受惊吓的大马一样眼球乱转。维尔纳明白丢掉靴子意味着死亡。但是福尔克海默站在那里,等着,巨人和巨人的对抗。不过通常是囚犯屈服。”像孩童一般纯真善良的福尔克海默,少有的出场次数也无法阻止读者喜欢上他,但我们却看到了战争如何摧残和泯灭人性,尤其是在这个少年巨人身上,他公然在寒冷的冬季战场打劫俄国士兵,置他们于死地,这是巨人和巨人的对抗吗?还是战争奴隶与战争奴隶的互戕?

“看不见丝毫光亮的大脑如何为我们呈现一个充满了光的世界呢?”——送给本文读者的话
为了不至于闹出孤陋寡闻、敝帚自珍的笑话,在决定写作这篇文章之前我特地阅读了《哈佛非虚构写作课: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以积累专业写作术语知识。然后又马不停蹄地核实了书中所有令我困惑的相关专业问题。然而本书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却还是让我感觉力有不逮,无法做到深入浅出的分析作家及其作品的魅力。我认为好的作品、经典佳作都是能让人静下心来系统地思考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什么呢?生存的目的和价值便是其一。这样的作品有的时候是一种启发、有的时候是一种引领、有的时候是一种分享、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解答,是可以“让你的心智得到伸展、生命得到增强”。正如书中“闪烁着人性原初的善良”的维尔纳,最终为盲女带来了希望之光,他对玛丽洛尔的拯救同样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这是一本可以改编成电影但不能被替代的“文字有大美”的书, 而其中闪现的人性大美更是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达的主旨。注:谨以此文献给我可爱的儿子和默默奉献的丈夫,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才能成就一个大龄文艺女青年在一地鸡毛的庸常生活中享有一块安静读书、写作的绿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任何人都无法战胜的光!
读书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战争之殇,救赎之光
海与雪
没有谁的生活,是不艰难的
回念战争,缅怀生命
​一上线就放出4集,Netflix又奉上一部惊艳限定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