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术理论课:什么是区域防守?

战术理论课:什么是区域防守?

2013年03月08日 01:21death7发表 转帖到微博

(一直以来),盯人防守和区域防守是两大主流防守战术。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讨论一下区域防守的不同形式,特点及其相应的优劣。

区域防守概要

区域防守可算是(现代足球中出现的)第一种防守战术。只不过,当时那种缺少战术组织的“区域防守”与如今比赛中的“区域防守”可谓大相径庭。毋宁说那是“混乱防守”。每名球员在场上防守时想跑到哪儿跑到哪儿,能不能成功抢到球,基本看“缘分”。

而当今比赛中的区域防守可一点儿也不“混乱”。随着现代足球中球员的运动能力,球商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球场上个人防守的覆盖区域越来越大,互相间的配合与协作亦愈加默契,区域防守战术便逐渐压倒盯人防守成为主流。同样的,球员相互间的以及(前,中,后场三条线间的)连接区域变得更窄进而能被更好的覆盖,而这些横向以及纵向上的过渡区域,正是局域防守中最薄弱的地方。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一个新的元素被引入区域防守战术,亦即空间压缩。这时候,比赛变得更加紧凑,而凭借对时间,空间以及类似造越位的足球特有规则的良好运用,球场上的空档——出球区域不断被压缩。正如萨基总结的此战术中的四个参考点:

“我们的球员有四个参考点:球,空间,对方球员和本方队友。他们在场上的每一次移动都应以这些点位准。每个队员都应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这次移动是以其中哪一个参考点为准的。”

——阿里戈-萨基

区域防守中,整只球队在补位和压迫防守时都应将之牢记于心,以避免阵型中出现空档,让阵型保持稳定,从而能彻底的执行区域防守战术。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说的以球为导向的战术方针并非这里所说的(以球为参考点的)区域防守。以球为导向的战术说的是球队整体和球员个人的站位和跑位均以球的运行为导向,虽然区域防守在一般情况亦遵从这一指导方针,但并非必须如此;相反,在执行压迫式防守和空间压缩时倒是对这一方针更加强调。

理论上来说,不以球为导向的区域防守也是可能的。比如早期在不少球队都挺常见的(防守方式),他们虽然执行的是区域防守而非人盯人,但其整体阵型既不会往无球侧适当拉升保护,也不会往球的方向压迫紧逼。

另一方面若以为萨基提出的这四个参考点只适用于空间压缩和压迫防守,便大错特错了。在一般的防守和进攻战术中他们同样会被用到。只不过这四个参考点在区域防守体系中还被用来对不同体系进行分类。

集体区域防守

首先我们来解释下集体区域防守体系及其各种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均以标准442平行站位为参考阵型

变化1:位置导向的区域防守

在位置导向的区域防守中,参考点是“本方球员”。这一种变化最简单的布置便是,整个球队总是如在一个封闭的方阵中来移动。在这个方阵中,每名球员被明确的安排在一个位置上,自然也只需顾及自己位置所对应的防守区域。所以,我们亦可称其为对位防守。

典型的例子是卢西昂-法弗尔麾下的门兴格拉德巴赫和较早时候瓦列里-洛巴洛夫斯基率领的基辅迪纳摩。在门兴的比赛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他们如何有效的来回移动和补位,却几乎不对对手或皮球直接施加任何压力。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对空间的控制来遏制对手的进攻。虽然看起来对手一直在阵型外围轻松传切倒脚,但是门兴的阵型移动和补位是如此的迅速和准确,以至于通常认为的在这一种布阵中会很开阔的边路地带,也不会给对手留下太多可乘之机。

同时,(在这一种变化中)也会注意保持阵型纵向和横向上的紧凑性。所以对手在这个“方阵”中当很难找到出球空间。若对手依然尝试强行在这些狭窄的空间中进行传切配合,那相邻的两条线(前、中、后场三线之二)就会相互靠近(根据不同的战术安排也可能是其中一条线向另一条线靠近)以封锁空间。这样对手便会不时被置于巨大压力之中,最终因为传球失误或其他技术性失误丢掉控球权。

这一变化中的两大特点是链式站位的中后场和对边路和直线(传球)区域的有的放矢。在这一阵型中对链式站位的宽度和球员间以及球队三条线间的距离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要求,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保证,三条线和球员间的连接和过渡区域必须尽可能的被压缩。

而在实际的效果中这一阵型通常看上去都会比较被动,毕竟当对手机智而谨慎的传切倒脚时,几乎不会受到任何压力。所以法弗尔在本赛季对这一阵型的实际布置,是有通过分割三条线之间的空间或适时的收紧三条线,以达到类似压迫防守的效果。

位置导向区域防守中阵型移动一例

位置导向区域防守的场景

对手试图从右路发起进攻,阵型从433逐渐变为4123,搭配两名拉得很开的边锋。为了绘图方便,我们就用了一个全线退防的442。

对手将球交到右路,整个球队随之集体向该方向移动。本来对对方右边锋来说甚为开阔的本方左路突然变得狭窄,对方于是很难将球安全的传到该边锋脚下。对方随之将球传向中路,球进入本方左前锋的防守区域,他于是上前对拿球队员进行紧逼,而整只球队便跟随其上压。

这样,(在防守时)能步步为营的压迫对手,纵然偶尔略显被动。那由此换来的回报则是一个更稳定和紧凑的阵型,因此对手要想在三条线之间的区域进行传切配合就会很困难,而通过三条线之间的靠拢,更能进一步减少对手的出球空间。

变化2:球员导向的区域防守

在球员导向的区域防守中,基本阵型则以“对方球员”这一参考点为准来移动。本方队员在自己应覆盖的区域中,根据与自己对位的球员的跑动而移动,以时刻与该球员保持恰当的(可随时上抢或干扰的)距离。

这一种区域防守与人盯人防守区别也很明显:在人盯人防守中,本方队员会时刻紧跟对方球员,甚至经常被安排专盯对方某一球员。而在这一种区域防守中,本方球员首先要保证覆盖自己场上位置附近的区域,然后会选择离自己最近的对方球员进行看防。

当然此种变化某种意义上是介于位置导向的区域防守和人盯人防守之间的折中方案。相对于人盯人防守,其优势在于本方队员之间的空档不会(因紧盯对方球员而)过大;相对于位置导向的区域防守,其优势则是本方球员依然能与对方球员保持较近的距离以便随时上前干扰或抢断。

球员导向区域防守中阵型移动一例

球员导向区域防守的场景

当球传到对方右边后卫脚下时,球队整体随即向左移动。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两名后腰与之前有所不同的移动:其中一名后腰向(最靠近拿球队员的)的对方右中前卫靠近,而另一名则向对方中锋靠拢。本方中锋的移动同样以自己的对位球员为准,不过并非像传统的人盯人那样,而还是保持在自己的位置所对应区域中:他更多的是阻断了对方两名中前卫身后的后腰接应的路线。

这样一来,所有的传球路线和出球选择都被直接的(通过移动防守覆盖范围或临时切换为人盯人)或者间接的(通过靠近对方球员或压缩空间)阻断了。当然,还有另一种方案,本方靠右的那名后腰可以朝对方靠左的中前卫移动,而本方的右边锋便可继续站住自己的位置。

对方的右边卫并未冒险将球直塞给边锋而是回传给中卫。本方球队随即整体上压,中锋不再待在对位球员附近伏击而是直接转为逼抢。无球侧的边锋则往边路拉;当对方的中卫接球调整好准备出球时,强侧的本方边锋也已来到对位的对方边卫附近。在中路,本方偏左的后腰上压不仅挡在了对方偏右的中前卫身前,更是“突然”便可以随时开始紧逼对方的后腰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球员导向的区域防守不同于位置导向的区域防守之处在于,它并非像后者是在等待靠近或紧逼对手的机会,而是主动寻求这种机会。其与人盯人防守的区别则在于,并非要对对方队员如影随形亦或适时交给队友(来继续如影随形),而是要将其置于防守区域内,以便在需要时随时靠近紧逼。换句话说,这种防守其实并非是着眼于对方的某一个或几个球员,而是着眼于他们身旁的活动区域和(如何保持)上抢距离。

变化3:空间导向的区域防守

第三种变化,参考点是空间,相比球员或位置导向的区域防守来说,要少见得多。此种布阵中,球队整体的移动是为了占据和封堵当下可带球或出球的空间和区域。

这种防守纸上谈兵时听起来好像挺智能:空间将被挤压,对手在逼抢的压力下将很难做出连续的短传配合。可是现实中,当对手有针对性的做出应对时,便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了。(为填补就近区域)暴露出的尤其是无球侧的空档很容易被对手利用,一举将该阵型摧毁。

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巴伦西亚对阵马拉加的比赛。巴伦西亚意图通过空间导向的区域防守来限制马拉加流畅的传切配合和小范围内形成的人数优势,结果彻底失败。

空间导向区域防守一例

空间导向区域防守的场景

这里,(防守一方)很好的为我们诠释什么叫顾此失彼。球还是首先传向对方的右边卫,本方随之整体朝向新的空间移动。

但他们并没有要靠近或压迫任何对方球员,于是对方将球传向中路,这时他们再次随之移动以占据新的空间。然后呢?

对的,无球侧出现了大空档。当然,任何一种区域防守(至少是带有空间压缩意图的)在执行时,时而都有可能出现空档,不过在执行空间导向的区域防守时,空档简直像与生俱来一样不断涌现。而且这种空档大到并不需要长距离对角线转移才能扯开,稍微狡猾点的对手利用连续短传配合都能扯开并加以利用,如上例。

在巴伦西亚对阵马拉加的比赛中,巴伦西亚对这种防守的尝试就彻底失败。

变化4:可能性导向的区域防守

在可能性导向或者叫球导向的区域防守中,参考点正是球——怎样的出球路线是危险的,怎样防范?整只球队根据球在这一秒的位置以及下一秒对方由此会创造出的(进攻)可能性,移动和补位。

斯旺西是实践这一战术的代表,而巴萨的压迫防守中亦有它的影子。这一战术中最重要的就是队员们需要随机应变,在场上思想统一,否则此阵将漏洞百出,不堪一击。

可能性导向区域防守一例

可能性导向区域防守的场景

初始场景同前,区别是之后防守方的移动。球还是先传到右路——“本方”左路,本方阵型随之移动。本方的右后卫这时察觉到:“我X,这时候他们要来脚对角线转移,就搞毛了”,便不再拘泥于后防线的链式站位,而是稍往右移动。

本方左前卫将对方右前卫置于防守区域内时,偏左的后腰则将对方直接将球交到突前中锋脚下的路线封死。左中锋将对方右中场置于自己防守区域的同时,他的搭档右中锋则根据预判上压。

为什么要这样跑位呢?我们接着看形势的发展。对方拿球边卫冒险将球传向中路,本方的左中锋试图断球,未成功,遂顺势前压,将对方右边卫置于防守区域内。而另一名中锋这是便可紧逼上抢对方拿球的后腰。

整只球队继续上压,弱侧远端的边路球员这时也更多的向边路靠:若本方成功断球,便能顺势扯出空间;若对方仍能继续控球,那也能防范对方直接的大脚转移。。

个体的区域防守

根据具体情况,(教练)布阵时有时也会派上个别的“区域防守员”与盯人防守混合使用。哪怕这并非一种常见战术,我们还是来简短的看一下其中两种可能的布置,只是他们在具体执行时会不尽相同。

变化1:自由人

足球史上最知名的不受位置约束的球员便是自由人了。传统的自由人通常在本方防线之后活动,没有固定看防对象,以便随时填补空档。通过派上自由人,能有效防范人盯人防守中出现的空档——当其他队友在前面轮转盯人时,自由人就像浪花中的礁石(--|||),哪有空档哪就有他,然后截断皮球或补防漏掉的对方球员。

1975年欧洲超级杯拜仁慕尼黑在对阵基辅迪纳摩的比赛,在整体进行人盯人防守的同时派上贝肯鲍尔打自由人

变化2:补位者

也有一些球员在场上是在本方防线之前自由移动;有时甚至是在一个区域防守的阵型里。他们通常在阵中与其他队友独立开,或者执行另一种区域防守。比如在其他队友都进行人盯人防守或球员导向的区域防守时,本队的保护型后腰就有可能是本方中场唯一需要随时站住自己的位置的,进行位置导向的区域防守的球员。

又或者,前场的一名十号球员同样可以作为“猎狗”,对方倒脚倒时球传到哪儿,他就扑向那儿。这样,虽然先发中写着他是十号,实际上他会经常回撤协防,让阵型更紧凑。

后话

其实,还有很多。还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作参考点,只要凭感觉想想在压迫式防守特别是前场逼抢中,还有那些要素,将其作为参考点,便能构建起一种可能的区域防守。比如“盯时间”,“盯球”或者“盯结构”,甚至“盯跑位”,等等,不一而足。

同样的,在上述各种区域防守之中,亦能衍生出不同变化。一般需要考虑的是补位,(不同位置和风格的球员)参与防守的方式——参见C罗的扑抢,防线上各球员的具体站位和分工,有可能出现的(阵型)不对称,退防结束后如何变回基本阵型,等等。

以上所列,不过是对两种比较常用的和两种不大常用的区域防守的粗略概要;四种之外,还有数种变化;四种之内,亦有不少乾坤。

当防线中一名球员失位以后,整条防线如何相互补位?丢球后是应该就地反抢还是尽快退防回位?防守时到底如何分工,压上的球员该如何就地反抢,留守的球员又该做什么?谁什么时候保护?

此间变化,因比赛中无尽的的组合和纷繁的面向,趋于无穷,也由此将足球这项运动变得充满无尽可能。

哪怕本文所析、如今已成各队标配的区域防守,其实也很难对其下一个清楚的定义。大多数球队会(在几种变化中)随机切换,并灵活的辅以因时制宜的盯人防守,在比赛的不同阶段祭出不同的防守策略。比如,当对手从后场开始发动进攻时,为了保持阵型的稳定和球队的组织,通常会先进行位置导向的区域防守,当对手逐渐推进到前场,则会逐渐切换到球员导向的区域防守,以便本方球员伺机可以更快的上抢。而在进行压迫防守时,则通常会使用可能性导向的区域防防守,以便更好的封堵可能的传球线路。只是想要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防守准则,断是无处可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足球战术丨区域盯防和人盯人的演变以及哪个更好?
「收藏」教你如何全场人盯人紧逼防守
[足球战术发展研究]第一章:聊一聊自由人
[虎扑战术板]篮球比赛的策略
兄弟篮球防守和进攻玩法解析
灌篮高手海南有应对山王的策略;海南的全场盯人战术或对山王无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