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优雅的长短句节奏


            
优雅的长短句节奏——读莫愁湖楹联六  刘宗意撰文

 

一个在法制方面没有突出贡献的民族,对诗词的格律却是一贯的十分讲究,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有严格的规定,这说明,人的情感表达在这里是受制约的,不能随兴。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在当代人诗词和现代诗之间取舍,人们更喜欢现代诗的自由。

 

有人在总结诗词韵律的时候得出三点:平仄、对偶、押韵,却没有提到长短句的节奏,这很奇怪。诗歌是具有音乐美的文字,长短句的节奏美本来应该是诗歌的特色。

 

【节奏组合是最早的音乐】

 

在古老的地球上,起先只有声音而没有音乐。我猜想,人类的祖先最早是在敲打器物中创造出音乐来的。

有人说:“音乐是有组织的声音”。《礼记·乐记》说:“声成文,谓之音”。最先出现的音乐肯定是单音调的打击乐,就像现在的锣鼓之类,它是靠打击点数的组合来表达情绪的。长的、短的点数交错,就是节奏。人类对音乐的认识,首先是从组织“节奏”开始的。

 

还可以想象,这种“节奏”也帮助人类祖先发明了诗歌,因为诗歌是有组织且有节奏的文字,并且是可以唱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诗经》里多是四字句,按理说,应该是长短句的组合,才符合自然的节奏。难道是那个删节《诗经》的孔夫子故意干的?这个人超喜欢“规定”国人的思想行为,所以一直被统治者尊崇。

 


【长短句自由组合是楹联的特色】

 

后来有了五言诗、七言诗的一统天下,并出现了法度森严的格律诗。我想,那一定是受到了古代官方“正声”音乐的约束。而李白却只顾玩不守规矩的“乐府诗”,自然就成了与众不同的“诗仙”,任由杜甫去享人间“诗圣”之名。

 

宋词的出现终于打破了固定字数句的统治局面,长短句诗歌一跃而起,可能是由宋代的世俗化所造成。以后的元代戏剧就不是“正声”了。不过,宋词的长短句还是被像律诗那样限制了,有固定的“词牌”,好在还可以“自度曲”,自创词牌。

 

现在,玩宋词的人只管字词平仄,照牌填词,不去管长短句的节奏美。玩楹联的人也还是不厌其烦地学着诗词平仄,还讲究各句结尾字的平仄,依然没有人去讲楹联长短句字数所产生的节奏。

 

我认为,长短句组合已经形成楹联最重要的“句节奏”。宋词词牌严格规定了一首词里的长短句样式,而楹联的使用长短句是没有限制的,这是楹联区别于诗词的一大特色。

 


【学会使用长短句节奏】

 

“鼓点”是最典型直观的节奏,长短句的组合就如同鼓点组合。楹联是非押韵的长短句,写楹联的人需要从鼓点里体会节奏的跳动与和谐,才容易把各种不同字数的句子组合好。有些词牌具有节奏相当美的长短句组合,比如“念奴娇”等,都可以学习。

 

学楹联起步从几字句的组合开始呢?

其实长短句也只有下面几种句式:一、二、三、四、五、六、七字句,再多的字数句都是少字句的扩展或组合。

一字句是帮衬调配的,不独立使用;

二字句在宋词里有,宋词是配乐唱的,但楹联不用唱,用了二字句,语气不能通贯,所以楹联中不独立使用;

三字句经常是一、二字句的组合,也会是特定词组,经常在长联之中引发、过渡到实际议论,也有把几个三字句作为急促的短节奏强调,高手会用得很精彩;

四字句是最常见句式,跟成语类似,平仄要求简单,容易上手,在第一篇里我讲过,不赘述;

五字句(五言句)来源于律诗,语句平稳,平仄要求较高,用在结尾句的不多;

六字句跟四字句类似,平仄简单,意思可以表达完整;

七字句(七言句)也来自律诗,最复杂也最能够表达思想,节奏悠长,所以大多用在联句结尾。

还有一种很连贯的多字句,多到十几字,近乎口语,经常是高手的自然杰作。

 

“4+6”句式,我建议初学者就从它入手,先避开平仄复杂的五字句、七字句。体味楹联句式组合的节奏感。来看看莫愁湖楹联里的这种组合句式:(□是平声,■是仄声)

 

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烟雨;

 ■   ■  

王侯事业,都如一局棋枰。——清·张兆鹿

 □     

 

因为句子都是双数字组成,“词节奏”平仄交错即可。楹联的好坏并不在于长短,也不在于用什么样的句式组合,艺术审美的第一要素是思想,句式的使用只是工具,但你不熟练使用工具,也就不能创作出有思想的作品。

“4+5”句式的节奏效果不好,一般不用。

 

“4+7”句式,最常用,不过里面的七字句的平仄要难一些,跟七言格律诗的平仄要求一样。如清代程文炳楹联:

 

六代莺花,并作王侯清净地;

 ■    □□■■

一湖烟水,荡开儿女古今愁。

 □ ■   ■■□□

 

  清代佚名楹联: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  ■ □□■■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   □ ■■□□

 

四字句导入情境,七字句铺陈发挥。四字句找到对仗词容易,但七字句就看一锤定音的功力了。这种句式写好,楹联就算学会了。

 

下面的一副还不是“4+7”句式,后面的七字其实是“2+1+4”,不是“七言句”,平仄就简单,尚不熟悉“五言”、“七言”平仄的人,不妨这么玩,自己调配平仄交错即可,不算严格:

 

湖以人传,英烈 是 一生事业;

■   ■□  □ 

楼由棋胜,江山 留 万古精神。——清·汤铨

    □□   

 

下面一副清代沈锽楹联的是“4+3+6”句式,也避开了复杂的平仄,中间三字也可不问平仄:

 

江水东流,淘尽了 千古英雄儿女;

 ■ □      ■ □ 

石城西峙,依旧是 六朝烟雨楼台。

 □         

 

 

下面清代王大经的楹联是“4+1+4+7”句式,你可以看到一字句的帮衬和调配作用了:

 

国手棋高,喜 局定平成,六代江山还旧壤;

 ■      □ ■ □□■■

楼头酒暖,看 窗开罨画,一城烟树入全湖。

  ■     ■ □ ■■□□

 

上面几副的句式很不拘泥。写楹联不是先设计好句式,而是在写作中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时取舍,你可以写各种不同句式的楹联,久而久之你就是高手了。

 

“5+7”句式,算是一种比较标准的楹联学习句式,各句的意思都比较完整,其中“五言句”、“七言句”又是格律诗的基本模式,比较稳重。会诗词的人应该容易入门。

 

风景宛当年,淮月同流商女恨;

英雄淘不尽,湖云常为美人流。——清·单之镇

 

变化的句式。变化才能体现出节奏美。下面谭嗣同所撰莫愁湖联为“5+6+7”句式,由于是单字数句中夹了双字数句,节奏有了变化,十分优雅,这就是单、双字数句交错产生的效果。(里面五言句、七言句的平仄都是变式):

 

身是六朝人,依然乐府江山,谁教匆匆后来事;

家临九江水,为忆洞庭烟雨,可怜惘惘昔年游。——清·谭嗣同

 

下面一副看起来是比上面的一副联多了个四字句,但后面的七字句其实并不是七言句,而是“3+4”句:

 

劫后此登临,往古来今,不过一局输赢,惟我有 英雄涕泪;

湖中留图画,琼楼绮阁,仅剩六朝粉黛,问谁识 儿女情怀?——清·范家祜

 

长短句是接近口语的,但节奏感比口语强烈。有节奏的口语是楹联的一大进步,下面的莫愁湖楹联可以看出清代人在这方面早有作为:

 

说甚么 英雄,自古迄今,这一个湖名偏属儿女;

幸留得 我辈,探幽选胜,看六朝山色来上楼台。——清·徐执瑑 



长联的句式。对于几十字以上的长联,是需要考虑长短句搭配的,否则读起来节奏会很别扭。下面这副莫愁湖联的搭配就不错,读起来很上口:

 

儿女忆前朝,金汤几易,居然 人地齐名,纵吾情、行吾乐,便 时时诗酒留连,六代风骚难尽兴;

英雄争先着,胜负无常,却又 输赢有定,际其盛、底其衰,看 岁岁荷花荣落,千秋世局总如斯。

——清·来亦颠

 

也有用词累赘、节奏不好的,看下面“4+3+4+6+7”句式的一副:

 

来游凡几,不提防 瓦砾场空,回思画意重重,白酒黄花浑一梦;

报国何从,且整顿 湖山名胜,留取泥痕点点,残棋剩粉亦千秋。——清·蒯德模

 

感觉其中的六字句太突兀,删掉反而好。

 

【楹联最终将弱化平仄,而强化长短句节奏】

 

 

楹联没有固定句式,随你发挥运用。楹联长短句,实际上打破了诗词讲究平仄(“词节奏”)的定式,虽然目前还没有走出平仄的阴影,这跟楹联界“官方”的压制有关,但很多人已经更乐于扩大长短句“句节奏”的作用,淡化平仄“词节奏”的作用,相信将来的楹联只会在局部注意到字词的平仄声,而不会再去跟诗词平仄挂钩,必然会强化自己优雅的长短句特色,这也是楹联的出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词概述
宋词创作的关键:把握好特殊句型
元曲与宋词在内容、形式、语言、风格上的区别(转)
怎样快速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诗词格律与写作」 词的格律基础(上)
对联文体特点及对仗与声律原理(刘太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