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语文(七下)《登幽州台歌》教学反思(共二篇)

初中语文(七下)《登幽州台歌》教学反思(一)

《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成功之处:

1、这是一首登高怀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这首诗篇幅虽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却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巨大概括力,在备课时想到如果不理解写作背景,学生会很难理解这些字表达的感情,所以详细准备了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以及课文中没有的注释,来帮助学生理解。也的确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2、诗歌的学习主要在于反复朗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中,安排学生自由读,小组读,齐读,指导后再读,在反复读的过程中,结合写作背景以及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与悲伤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不足之处:

但是尽管我准备充分,上完后反思,还是有很多不足∶

1、本节课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是我最大的失误。本以为一节课就学这么一首短诗,课上看书就能了解的,结果发现学生还是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课上有些迷茫。

2、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是学生理解本诗一道高坎,而我在相关资料介绍时,可能有点仓促,使得学生在听讲时感觉茫然,思考问题不够积极。

3、还是前面原因,导致学生不好理解,所以在讲课时我讲得时间还有些多,而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太少,没有达到让学生去感受诗文情境。

4、部分环节时间安排不好,应该再节省3分钟时间,最后让各组学生上黑板默写古诗。

总之,百密一疏,尽管课前准备得较充分,对各类问题也都预设并深入思考过,但是,课堂同时又是生成性的,学生的有些问题以及回答和我的预设会有不一样的情况,这就要求我随机应变,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多媒体的运用也较常规,这都是我需要进一步学习改善的地方。

初中语文(七下)《登幽州台歌》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我讲的是《登幽州台歌》这首古诗,这是一首登高怀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

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会到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希望同学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表现的哲理,让古代文化思想进入内心,滋润心田。

这首诗篇幅短小却具有高度抽象性与巨大概括力,备课时就感觉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准备了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以及一些教材中没有的注释,帮助学生来理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以不同形式来说出或是表演展示他们的感悟体会。为了能使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我特地准备了朗诵视频,感觉学生听完稍有体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我播放了本诗作者写诗前的坎坷经历的动画视频,感觉学生看的津津有味。

不足之处:

学生阅历不够,阅读此类哲理诗多有不解,宜用更多生动形象的故事加深他们对诗中所阐释的哲理的感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试卷讲评课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学案教学反思
初三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初中]关于“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