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榆树市种榆书院咋建起来的?聚成发烧锅功不可没!

在榆树,曾经有一座种榆书院,是清代榆树市的最高学府。

那么,种榆书院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聚成发烧锅功不可没!

聚成发

聚成发烧锅第一代传承人姜言润临终前,对聚成发烧锅第一代厂长姜振海、第二代传承人李博炎说,要在当地结交权贵,避免遭遇不测。

这话说完不久,负责打理日常工作的李博炎就接到了官府通知。原来,姜振海在筹办聚成发烧锅的时候买了很多土地,但是仅和里正口头协议,并没有办理相关手续。随着姜家的生意越来越大,就有人举报姜家私吞土地。

当李博炎把这事和姜振海说清后,可把姜振海吓坏了。这事可咋办呢?第二代传承人李博炎是孤榆树屯的坐地户,他提议能不能找找黑林子太平川举人于凌云。

那么,于凌云是谁呢?

于家大院

如今,在榆树市提到于凌云,还有很多人知晓,“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如今还传为佳话。

据说,于凌云的先人祖籍山东莱州府潍县小东庄,即今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东庄乡小东庄村。于氏家族的第一代于居安,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江湖郎中,靠行医治病养家。乾隆五十年(1785年),潍县遭遇荒旱,物力维艰,为了躲避自然灾难,于居安便带着十三岁的儿子于龙川离开了家乡闯关东谋求生计。

数日奔波,一路劳顿。正当于居安父子为前程烦忧时,遇见一位相士告诉父子俩,一直向北行,看到“牛上房,车上树”,便可扎下根来。于是,于居安带着儿子,一路北行。一天,父子俩走到了孤榆树附近,小龙川突然看到一头牛正在房顶上吃草。原来,孤榆树这个地方,当时盛行挖地窨子,老牛在平原上吃草,也仿若爬到了房顶。再一扭头,一台纺线的车子正好挂在一棵大树上。“这不就是车上树吗?”父子俩走了数月,终于落了脚,此处就是孤榆树大干州。于氏家族总觉得“大干州”对“于(鱼)”不利,显赫之后,便将“州”字中的水借给“大干”,更名为“太平川”,“太平”二字一直沿用至今。

于龙川有三子,长子于凌奎、次子于凌云、三子于凌辰。龙川三子尚幼,即教育其读书上进,至晚年又嘱其长子凌奎奋发图强,来保证两个弟弟攻读学业。

长子于凌奎,颇具乃父理念,“出室耒耜,入操筹算”,勤於农事,家到小康,尽心供其两个弟弟读书。据说两兄弟进京赶考时,年逾花甲的长兄于凌奎亲自驾车相送,待金榜题名回乡时, 又出迎50余里,至今舒兰市法特镇头台村东大桥迎接。

功夫不负有心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凌云、凌辰兄弟同登乡榜,考中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凌辰赴京殿试,高中二甲进士。

于氏门中,凌奎有七子,长子于若霖、次子于观霖、三子于荫霖、四子于衡霖、五子于钟霖、六子于藻霖、七子于蔚霖。其中,于荫霖考中咸丰年间己未科进士,于蘅霖考中甲戊科进士,于观霖和于钟霖同年考中,为光绪丁丑年进士,其余三个儿子也都是附贡生。值得称道的是,七子于钟霖还是翰林院学士,官至记名御史;三子于荫霖亦是翰林院编修,还官至湖北荆宜施道,广东按察使,云南、安徽布政使,湖北、河南巡抚。按照清朝的吏治,各省巡抚皆是二品官员,于荫霖因其卓著的政绩,被皇上破格赏赐一品顶戴花翎。于荫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民间素有“包青天”的美誉。《清史稿》对于荫霖的评价极高,称其不畏权贵,屡次弹劾与俄罗斯议和大臣崇厚,为大清争回“天山界地数百里”江山。

2005年由当地著名企业家陈柏华先生投资重建

就在李博炎和姜振海念叨于凌云的时候,没想到他来到了榆树。

当时,于凌云已经考中举人,要回报家乡,修建种榆书院,给孤榆树屯的读书人提供一个读书和考取功名的场所,添置科举考试的童试场所考棚,让黑龙江的考生也到这里考试,还想修建文庙、魁星楼,用来带动孤榆树屯学童们读书的气氛。

李博炎和姜振海找到了于凌云,明确表示要带头捐款捐地,修建种榆书院、魁星楼。就这样,姜振海捐赠了190垧地、2200吊银子。那时的姜振海已经是孤榆树屯非常有名望的乡绅,他一带头,很多商人响应,大家捐地捐钱,很快筹建种榆书院的事情就有了眉目。

看到姜振海非常热衷家乡建设,于凌云帮他补办了土地手续。就这样,姜振海的生意做的越来越大,相继创建了聚成发烧锅、德兴涌烧锅、功成德油坊、功成当面粉作坊、德行当客栈等老字号,成为榆树首富。

魁星楼

修魁星楼、建种榆书院、教授生徒,开榆树崇文重教之先河,为榆树培育了读书育人风尚,从而推进了榆树教育的发展。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榆树官府在种榆书院创立第一所小学堂榆城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建为榆树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附设师范讲习班,开始正规学校教育。庶民子女人学者渐多。至此,榆树的教育逐步由私塾、学垫、书院向官办学校发展,由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变。目前这两个建筑已被重建,不仅恢复了历史文化古迹,也成为了当地新的人文景观。

不过,就在1874年,聚成发烧锅的第一代厂长姜振海、第二代传承人李博炎相继离世。随后,第二代厂长、第三代传承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都是谁呢?请看明日文章。【作者:每日汉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吉林文化|叔侄五进士,一匾留青史
史海钩沉: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榆树市黑林镇太平村里有个清代吉林第一进士家族
1812年的榆树市,为啥成为东北白酒中心?政通人和
百年历史文化名镇——黑林镇
榆树
榆树,我的家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