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3年寸步不离,龙泉山上守碑人

53年前的8月23日,他得到一个命令:好好守住这个国宝,不要让人来破坏……到今天,他已近80岁,仍然与国宝寸步不离。

53年,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岁月。有人追名逐利,有人虚度,有人在命运的大潮中沉浮,有人甘过平淡如水的日子,还有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在很多人不知道的地方,凭信念和承诺一直坚守。

在成都的龙泉山深处,就有这样一个人,为了一句承诺,53年来只做一件事:日夜守护着千年国宝,寸步不离。

任凭山下世界如何变迁,他只安心隅居山上。从60年代到今天,在漫长的年月里,少有人知,他和老伴就在这件国宝的旁边,安家、种地、拉扯大两个儿子。儿子早已在山下安家,甚至孙子都已长大成人,可他还是不会下山。如今已年近80,腿脚行动极不方便,他却说自己有一天如果真是守不动了,还要换儿子继续守。

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放心不下?

对,是一件国宝,长江流域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南北朝碑刻——北周文王碑,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1968年石碑险些被毁,若不是他的拼命守护,这块精美绝伦的国宝今天将难以面世。与石碑同眠共度的近两万个日日夜夜,这块碑早已化进他的血液,成了他一生割舍不下的深深牵挂。

北周文王碑在龙泉山深处,前去探访的路并不十分顺畅。

地铁2号线终点站龙泉驿出站后,打车往龙泉山上走,新318国道盘旋在山上,还算平坦宽畅。但经一岔路口之后,国道换成了狭窄的山间小道,路面勉强只容一辆车通过,两边掩映着树丛,一面邻着山坡,对驾驶技术算是比较大的考验。

前去探访的山间小道,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行

半小时车程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从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城市里来到山间,心情自然是愉悦的。当天晴空万里,北周文王碑所在的大佛寺颇有遗世独立之姿态,掩映在蓝天、群山、绿树丛林里。

大佛寺,掩映在丛山翠林间

毫无意外,肖太发一定在此等待。看到我们来,他放下了手中剥了一半的玉米,拄着双拐往大门里面走,跨过高高的门槛,扶着椅子慢慢坐下。这短短两三米的距离,肖大爷却走了足足两分钟,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显得极为吃力。

肖太发

招呼我们坐下,关于他和这里的大半辈子故事,也开始从他口中细细道来。

“1968年,我25岁,是大佛村民兵连长,手下有300多号民兵。8月23号,我听到一声枪响,当时没有通信工具,枪声为信:响一声,连长开会;响两声,排长也去;响三声,全连都到。结果我5分钟就跑到了镇上武装部,当时的武装部长陈家顺交给我一个紧急任务:把文王碑守好,白天有人,晚上也要有!

肖太发从小在大佛寺旁长大,却不知道这块石碑的重要性。他问陈家顺,重要吗?陈家顺的答复是:守住历史,执行命令。为了在管理时有一个凭证,他还专门让陈家顺写了张纸条并盖章。

就在肖太发接到任务的当天,四个年轻人已经提前冲进大佛寺,准备破坏北周文王碑和佛像。肖太发立即冲进大佛寺,刚到门口,便听到了凿子的声音。

他上前用身体挡在石碑之前,驱离毁碑者。但是,此时的佛道二尊像面部已被损毁,北周文王碑上也被刻下一个字。他如果再来晚一步,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为担心夜里有人继续来搞破坏,当天夜里,肖太发便把铺盖从家里搬到了石碑之下。

肖太发站在石碑之前,为保护这块碑,他曾在碑下睡了半年

“当时下雨,水飘进来,被子打湿了而且一直干不了,我还是睡到这里。当时住在寺里的老年人还说下雨了,快进来躲一下。我说不,这个是我的任务,我的职责,守就必须要在这里守下来。”

此后,白天肖太发有工作要做,就让母亲来守。到了晚上,肖太发就一个人睡在碑下,一睡就是半年。后来局势稍稍缓解,肖太发晚上便不再睡在碑下,但依然没放松警惕。他又一个人搬进了大佛寺门口的偏房,自己砌起灶台,每日吃住在这里,开始了他漫长的义务守碑的日子。

紧挨着大佛寺的屋子,肖太发每天都睡在这里

在1986年之前,肖太发执行这项任务是没有一分钱报酬的,之后工资才从每月20块、30块、40块、60块……慢慢涨到了2017年的180块。2018年,肖太发得到政策照顾,工资涨到了每月2000元。

而肖太发,也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守成了一个弯腰驼背、行动不便的耄耋老人。值得一提的是,在肖太发看守文物的这53年间,这件千年国宝再未受到丁点破坏。

肖太发说,近几年来,到此参观的游客明显增多了。也许是国家对文物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媒体的报道也相继增多,总之,几乎每天都会有到访的游客,周末还更多一些。

每每遇到到访的年轻游客,肖太发总愿意担当起导游的工作,知无不言。

整个大佛寺既是庙宇,又像一座川西民居大院。这座大院的始建年份不详,现存建筑是清光绪十七年重修的。如今你看这座大院会感觉很新,是因为前几年才重新修缮的原因。但地面上铺的巨大石砖,应是千年前“原装”的。

大佛寺,既是一座寺庙,又像一个川西民居大院

肖太发走在这个“大院”里

在院子的正中央有一个蓄水池,肖太发告诉我们,这个水池原先是庙里和尚的饮用水池,里面有一泉眼,可冒山泉水。不知什么时候,泉眼堵住了,现在已不可饮用。

正殿的内壁不是砖墙,而是一堵岩石,名为“丈六弥勒佛”的大佛,便是在这堵岩石上雕凿而成。这尊大佛高4.24米,刻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比著名的乐山大佛还早。大佛寺由此得名,大佛村也由此得名。

正殿的佛像

但极为遗憾的是,佛像面部遭到破坏,已难睹其真容。

在大殿的三对石柱上,分别刻有三幅楹联,佛像上方近房梁处,则是书有“天中天”的匾额。

在“天中天”大殿右侧有一小木门,这里的主角“北周文王碑”则处于小木门之后。

穿越小木门的过程实属惊艳。这是一个由屋内穿越到户外的过程,站在屋内,透过小木门,已经能够窥探到屋外的别有洞天。由肖太发在前领着,他拄着双拐一步一个台阶往上爬,我们本想扶一把,被他婉拒。也是,这条路他每天都要走上好几遍,哪用得着我们搀扶呢!

肖太发领着我们,穿过正殿右边的小木门,前往石碑

通过小木门,一面高近10米、宽10多米的巨石,蓦然展现眼前,这便是当地人称的“天落石”。关于这块石头的来历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大佛村方圆数公里范围内,绝无此类硬石。当地人便传说这是天上掉下来的!

而大名鼎鼎的北周文王碑,便雕凿于“天落石”上。

天落石四周集合了历朝历代的石刻,很值得细细观赏品味

此碑高2.24米,宽1.25米。碑帽浮雕朱雀、四小佛像。碑座刻有似巨龟的浮雕。

此碑与左侧为文王建立的佛道造像一龛,距今已有1400多年。碑文为楷书阴刻,一千三百余字,大致记录了当时在武康郡驻防的强独乐等将帅11人,为北周文王宇文泰歌功颂德,并依照风俗,在其死后建立佛道二尊像,以祈求冥福感恩悼念。其溢美之辞无不用其极。

北周文王碑上的碑文,也是极精美的书法艺术作品

宇文泰是鲜卑族人,是我国南北朝时促进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杰出人物,也是西魏晚期实际掌权人。成都及巴蜀地区曾归于西魏统治,为其立碑也就不足为奇。

这块碑,到底有怎样的价值呢?

北周文王碑是长江流域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南北朝碑刻,是中国唯一一处保存至今、以碑文的形式记录北周史事的石刻,康有为曾赞叹其“精美之独乐”。

2013年,北周文王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前它近乎被遗忘的命运终于被改写。

这53年里,肖太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早上6点起床之后,他会先围着大佛寺转一圈,卡卡角角都要去。晚上10点入睡前,他也要打着手电筒,拄着拐杖爬上爬下,去看看北周文王碑完好无损才能安然入睡。

夜晚,正在巡视的肖太发

如果有人带小孩子来,绝对逃不过肖太发的“火眼金睛”,不管当时手上做着什么活路,他都会统统撇下,跟着参观。

“就是怕小孩子调皮,万一往上扔石头或者爬到文物上,造成破坏就要不得。”

他不仅把大佛寺和文王碑守护的安然无恙,从80年代开始,他还陆续在大佛寺周边的山林里挖掘、寻找出了十余尊石塑佛像,都安放在寺院正殿内。

被肖太发挖出来的十余尊石塑佛像,大部分已被损坏

按理说,操劳了一辈子,本该安享晚年的肖太发应该好好享享清福了,可他还是坚持不和孩子们住在一起,依旧一个人住在大佛寺进门左手边的偏房内。因为里面有什么风吹草动,他能很快发现并第一时间出现。

看不到文王碑,肖太发比谁都心急。

这几年,肖老的身体也不太好,身患滑膜炎和骨质疏松,从前年开始,已经前前后后住了四次院,每次都要住院治疗半个月。每次在医院的日子,是他最最操心的,他不会让老伴留在身边照顾,而是嘱咐她留在山上替他看守。

肖太发和老伴走在石碑前

肖太发的老伴每天都要把院子全部清扫一遍,所以一进入你会觉得非常整洁

为什么如此执着?

“因为我承诺过,要把文王碑守好。如果哪天我实在守不动了,就换我儿子来守!”

坐在自家老屋吃晚饭的肖太发

或许,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巡视完文王碑回到屋里,肖老会想起53年前的那一声枪响,回味他绝不寻常的一生。

——漫成都.人物——

文字|十里

图片|漫成都、部分来源于四川日报

编辑 | 十里

设计 | 芃凡

监制丨王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刻有万尊小佛的石碑高5米、重20多吨,个人收藏往哪放?
【转载】五台山大显通寺
有着深厚文化沉淀的嵩阳书院
魔都传说 之 玉佛寺
寻隐,禅在湖山佳处
青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与消失的四方公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