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时期宣城地区书院的发展概况

萧寒 程龙伟

第680期

(本文系《明清时期宣城地区书院的基本特点、历史贡献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文的第一部分)新品上市推广硬盘序列号查询工具外国旅游

摘 要: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极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在中国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过重要作用。安徽宣城地区古代书院历史悠久,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宋元时期的肇兴阶段,明代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至清代达到了全面繁荣。基于历史上宣城地区的书院发展概况与基本特点分析,书院对地方政治文化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具有极其深刻借鉴意义。书院精神如何得以保留和传承,在现今重新焕发光彩,发挥历史作用,是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明清时期 宣城 书院 贡献 特点

宁国府的前身有宣州、宣城郡等称。南宋乾道二年(1166),“以孝宗潜邸升为府”,开始成为府级的地方行政区。此后,在元代改称宁国路,朱元璋吴元年(1367)复改为宁国府,清代沿袭,直至民国元年(1912)废止。自南宋时至清代,宁国府一直是“一府六县“的格局,下辖宣城、南陵、泾县、宁国、太平、旌德六县,府治设在宣城县,行政区划长期保持稳定。

(一)两宋时期

一般认为书院起源于唐末五代。宋代持续发展,成兴盛之象。据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统计,整个北宋(960年-1126)时期167年间,今安徽省区域内新建书院共四所(宋仁宗景祐年间1所、神宗熙宁年间1所、哲宗绍圣年间1所、徽宗崇宁年间1所),新建书院数量为北宋时期全国第四。[1]而在南宋(1127年-1279)时期,一百五十三年间安徽共新建书院12所(南宋孝宗末年3所、宁宗嘉定年间1所、理宗淳祐年间3所、理宗景定年间1所、理宗末年3所),重建书院2所,南宋有而未详南北宋建2所,共计16所,排名南宋全国第八。[2]

这些书院主要集中在安徽南部地区,宁国府境内的书院正肇始于北宋,发展于南宋。资料显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学士徐元功乞归南陵后,“延师训乡子弟”,建有黉堂书院。南宋嘉定年间,太平县西五十里有黄山堂,“诸峰翠列,一水紫环”,后由解元焦颐将其重葺,更名“城山书院”,其“二子归自淮右,读书其间,成文武二魁”。此外,泾县在宋代有峨岱书院和翠峰书屋。峨岱书院位于县西鸿峨山,为“宋进士文澄源、文洪源建”;翠峰书屋在县南承流山下,相传为“宋吴潜、吴渊读书处”。[3]

(二)元朝时期

元朝对书院持鼓励发展的政策,但今未见有元代宁国府书院的记载。总之,宋元时期只是宁国府书院的萌芽时期,但及至明清两朝,特别是明中后叶以后,宁国府书院发展开始进入了繁荣时期。

(三)明朝时期

明朝初期,由于官学的兴盛极大了挤占了书院的生存空间,书院的发展陷入沉寂期,以至于明孝宗称“本朝无书院之制”。此时宁国府书院发展与全国的情况是一致的。但是正德以后,随着官学教育功能的减退和学术文化思想的日益活跃,书院随之再度兴起。正德十二年(1417),宁国县知县王时创建明德书院,又名凤山书院,这是明代宁国府境内最早兴建的书院,其规模仅仅“中为正堂三楹,后为穿堂”而已。[4]

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宁国府书院的发展的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嘉靖年间,宣城新建有志学书院、宛陵精舍;泾县有水西书院、云龙书院、考溪书屋;太平县有天都书院。隆庆时,泾县知县刘世亨建有正蒙书舍和喻义书院。万历时,除对先前书院加以修葺、扩建外,也相继新建有敬亭书院、同仁会馆、赤麓书院、蓝山书院、龙溪书舍、籍山书院等。

明代晚期以后,呼应着政治的剧变和讲学人才的调零,宁国府的讲学活动逐渐衰微。如水西书院“自徐布政榜、赵太仆健殁,讲会寝辍”。[5]天启年间,魏忠贤当国,矫旨尽毁天下书院。宁国府书院因之盛极而衰,走向下坡路。崇祯初年,诏令兴复天下书院。崇祯八年(1635),宁国县知县谢绍芳新建有谢侯书院。同年,知府徐大仪、府学训导陈景华、太学生沈全昌倡捐重修了正学书院。但是,明王朝的统治也走到了尽头,宁国府的众多书院最终在明末的兵荒马乱中,相继倾圮废弃。

(四)清朝时期

清朝初期,因顾虑书院会成为聚集汉族士人以煽动排满危及统治的情况发生,清廷对书院持抑制政策。顺治九年(1652年),即规定“不许别创书院”。但在限制书院发展同时,清廷又施以笼络的手段,目的是纠正明代中后期书院“风议朝政、裁量人物“的学风,使其完全掌控在己下,从而有限制地延续和发展。

在此情况下,顺治朝至康熙朝前期,宁国府不少书院得到了恢复。如顺治八年(1651),太平县知县陈善政重建明末倾圮的天都书院,建成后,“中有讲堂,前有凌云阁,左有房舍三间,前为大门,周置墙垣”;又如康熙十六年(1667),宁国县知县马光因凤山书院久废,于县西津桥东浒改建西津书院。[6]其他的,如水西书院、云龙书院、籍山书院、太学书院等都得到了重建,但规模已不复明代盛时旧观。

清康熙末年,由于政权的日益稳固以及源于正统的自信,清初严格限制各地书院发展的政策开始逐渐松动。雍正十一年(1733),世宗谕令各省会建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7],甚至赐帑金给某些省会书院作膏火,开始大力扶持书院的发展。对各府州县的书院则规定“或是绅士出资建立,或地方官拨公帑经理”[8]。同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并走向繁荣也为书院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

康熙晚期到乾隆时期是清代宁国府书院发展的高峰。云山书屋、震山书院、紫山书院、峨岱书院、春谷书院、横渠别墅、旌阳书院、毓文书院等一批新的书院被建立起来。如旌阳书院,为乾隆二年(1737),“知县纪咸以兵备道旧署改为之”,有地九亩,正厅、后楼、左右厢房各三间,厨房、左右房各一间等。乾隆四十八年(1783),南陵知县周学元劝谕各乡绅士分任捐资,于察院故址建春谷书院,“设立号舍,为县试童生之所”。[9]原有的书院如水西书院、天都书院、敬亭书院等也不断得到修葺増建。敬亭书院因是府属书院,更是得到了地方官的特别关注。

敬亭书院,原名正学书院,明万历时建,后废弃。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府佟赋伟重建,增置明诚堂、敬义,藏密,经义,治事四斋舍、南楼、鲍孝子祠等共三十二楹;并倡捐置田九十八亩、地,山各六亩、屋三十六间收租,作书院经费;“延延经师,立斋社长,聚六邑之士,春弦夏诵,歌咏之声音不绝于听”[10]。此后,雍正五年(1727),知府黄叔琪重修。乾隆八年(1743年),知府蒋大成请于安徽巡抚给匾,改名“敬亭“;十七年(1752),知府宋敩、知县贵中孚倡捐修葺;三十六年(1771),知府狄咏篪又重修。

此外,一些书院的规模也扩大了。如旌德县毓文书院,有正屋一堂计走间三进六厢,共有108号房间;另有“文星楼三层宝塔一座、适意亭一所、左首游廊八间、右首游廊九间、方圆池二口、右首厨房四间、厕所二间”等,花费商人谭子文银一万五百余两,规模堪称宏大。

咸丰、同治年间的兵燹使宁国府书院遭受了一次浩劫。宁国府境内是太平军与清军、地方团练拉锯的重要战场。战火兵锋所及,宁国府境内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受到了重大破坏。战争的破坏,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结构的变迁,对晚清宁国府书院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太平天国自兴起时就实行对传统儒家文化持敌视、禁毁政策,如占领南京后,就曾下令:“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加之双方之间的反复鏖战,社会秩序动乱让一些暴民也乘机兴风作浪。这使得宁国府境内教学设施、典章文物等遭受灭顶之灾。首先,书院自身便受到了直接冲击。咸丰十年(1860),宁国县西津书院毁于兵火,南陵县春谷书院更是“房屋田产,荡然无存”。

同时,战乱造成了本地区人口的大量死亡和流失。同治二年(1863),曾国藩在给清廷的奏报中写道:“徽、池、宁国等属,黄茅白骨,或竟一日不逢一人。”[11] 人口的丧亡、流失造成了书院无法及时补充生源,从而造成发展困境。而缙绅、士人阶层在战乱中的流失,则对书院在战后的恢复造成了极大影响,这也是战后宁国府书院恢复缓慢的原因之一。

随着战争的结束,社会秩序重新稳定,经济也开始逐渐恢复,文教的发展又开始得到重视。这一时期,宁国府书院得到了短暂复兴,不少为战火所毁的书院被重建。同治四年(1865),宁国县知县蔡锋禀请兴复西津书院,“书院月课以众浔滩捐,存款发商生息,永为西津书院诸生膏火,并捐俸置学田若干”。[12]泾县知县吴鄂也因县内书院多“毁于兵燹,致学士无所观摩”,于光绪五年(1879),“与琴西方伯筹复泾川书院,藉众力集捐万元,先在城内公地建市房四间,又买宣邑西河镇市房两契,编为忠信两号业,一俟捐齐收毕,尽买市房藉租息以供考课”。[13]光绪十六年(1890),知县张源漆劝谕各乡绅士分任捐货重建了春谷书院,其中如“李麟厚堂输款四百金”,“儒生徐尹十一亩献于书院邑士,为膏火贺”。此外,天都书院也在同治八年(1869)得到重修,泾县还新建了三隅书院。

甲午战败以后,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峻危机。救亡图存,实行变革已经刻不容缓,而实现救亡、变革的关键一点就是兴学育才。书院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积弊太深,难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掌握西学的新式人才。光绪二十年(1901)发布上谕:“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则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4]。

此后,受各地书院改制浪潮的推动,宁国府境内的一些书院纷纷改为新式学堂。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城县知县刘开就崇正书院改设宣城县高等小学堂:泾县三隅书院改为泾县三隅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旌德县凫山书院改为旌阳高等小学堂;南陵县春谷书院改为春谷高等小学堂。光绪末,太平县仙源书院改为仙源高等小学堂。[15]至此,宁国府的书院教育也就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第一章第二节,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P69。

[2]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第一章第二节,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P119。

[3](清)洪吉亮纂,李德淦修:嘉庆《泾县志》卷8《书院》,嘉庆十一年刊本。

[4](明) 梅守德,贡安国篡,陈俊修:万历《宁国府志》卷9《学校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23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

[5](清)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12《修葺水西书院记》。

[6](民国)李丙籚纂,王式典修:民国《宁国县志》卷6《学校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7](清)素尔纳等纂修:《钦定学政全书》卷72《书院事例》。

[8](清)托津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5《礼部·学校·各省书院》。

[9](民国)徐乃昌纂,余谊密修:《南陵县志》卷8《学校》,民国铅印本。

[10](清)沈廷璐:《重修正学书院记》,光绪《宣城县志》卷8《艺文》。

[11](清)曾国藩:《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清)李瀚章,李鸿章编纂:《曾国藩全集·奏稿(2)》,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P798。

[12](民国)李丙籚纂,王式典修:民国《宁国县志》卷6《学校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13](清)吴鄂:《泾川书院纪略》,光绪七年刊本。

[14](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改书院为学堂上谕》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P4719。

[15](清)冯煦主修,陈诗礼总纂:《皖政辑要》卷52《学科》,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P497。

作者简介:

萧寒:安徽合肥人。安徽区域文化独立研究人,安徽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合肥市民俗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地方文史暨民俗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程龙伟:安徽淮南人。华夏茶书院院长、知名茶人、紫砂文化学者、茶事活动策划人,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宣城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安徽省一个县,人口超30万,2000多年不改名!
明清时期安徽第二大商帮
宣城经济社会文化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九十九卷
明清以来宁国府民间信仰的传播与分化(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