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岛黄台路小学到市北区实验小学的校史沿革

青岛市北区实验小学位于市北区丹东路17号,创建于1932年,前身系青岛黄台路小学,学校1959年搬迁至安东路15号,更名为安东路小学。1963年安东路更名为丹东路,学校随路名更名为丹东路小学,1997年正式挂牌青岛市北区实验小学。


学校原址在黄台路5号,现为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大连路校区附近,之前是德国殖民者的军用物资仓库,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用做青岛港务局的货场。


1932年成立黄台路小学,建校时将大仓库改造为八个教室和一个礼堂,并在此基础上新建两栋教学楼,上下各三间,楼下三间为教室,楼上三间为办公室。后来学校又修建了田径场和足球场,将学校大门改在了大连路上,校名仍为黄台路小学。

学校于1932年6月建成,8月份开始办公,9月5日正式开学上课。第一任校长为崔登贵,全校教职员工22人,共招收13个班,学生601人,其中包括1个幼儿班57人。


1934年7月,学校参加青岛市第三届学校成绩展览会,报送材料1200件,包括行政、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以86.64分的成绩获全市第八名(当时共有小学106处)。


1936年,黄台路小学的中国学生与日本侨民子弟打架,日本领事馆以势压人提出抗议,当时的市教育局为息事宁人竟将校长崔登贵撤职了事。


同年,原教务主任,著名诗人王亚平继任校长,王亚平任校长后,编辑、出版了《黄小月刊》,发表师生的作品。他还在学校组织剧团,编剧、演出了歌剧《红儿历险记》,以隐喻的手法歌颂红军长征。王亚平任教期间,学校的体育活动也很活跃,1934-1935年,市属小学足球比赛中连获两次冠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亚平任中国文联秘书长。

年轻时的王亚平校长


《避暑录话》创刊号见于1935年7月14日的《青岛民报》,王亚平校长与王统照、老舍、洪深、臧克家、孟超、王余杞、杜宇、刘芳松、吴伯萧、李同愈、赵少侯十二位新文学作家共同撰稿。

王亚平在黄台路小学任职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1935年6月,由郭沫若题写的书名《都市的冬》出版后,他立即寄给鲁迅先生求教,鲁迅在日记中记到:“亚平寄赠《都市的冬》一本。”他的第三本诗集《海燕的歌》是由王统照写的序言。



1936年春,李劫夫转入黄台路小学任美术、音乐教师,理念相近的几个人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筹建了青岛抗敌文艺协会。我们所熟知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方冰作词,李劫夫作曲并演唱的。《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脍炙人口的旋律也谱自李劫夫。
青岛民众教育馆全体职员合影,二排左三为李劫夫(李云龙)

1936年10月,王亚平在青岛参加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的群众议会,受到反动当局的注意并被通缉,被迫离开青岛。同时被通缉的还有教导主任张箕南,教师袁勃、李劫夫等人。


王亚平等人走后,赵校长任黄台路小学校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学校停办。

《青岛新民报》对黄台路小学学生增多情况进行报道。
1938年3月,日本侵略者强令黄台路小学等5所市立小学复课,同时侵略统治机构兴亚院青岛出张所向该校派出两名顾问,设立日籍“教育指导官”,实际掌握学校实权,推行奴化教育,宣扬“中日亲善”。

此时,学校有教职员工46人,学生1218人,25个教学班。1938年春,学校新建一幢2层教学楼,其中教室9间,办公室2间,面积约500平方米。

1940年,日伪教育局将桓台路88号的青岛私立承德小学没收并入黄台路小学设立分校,共计2个班,74人。同年,学校在校园前部靠近无棣二路处增建一幢教学楼,教室4间,办公室2间,教室门前有走廊,合计面积为365.17平方米,同时修建了校大门和靠近无棣二路的院墙。

《青岛新民报》报道黄台路小学新屋落成礼延期公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青岛市政府接管青岛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局任命李万荣为黄台路小学新任校长。同年12月,李万荣因病辞职,教育局委派侯宾南继任校长。这时,学校有教职员工56人,学生2700人,共有44个教学班。学校改名为“青岛市市立市北区黄台路中心国民学校”。1946年,侯宾南因工作变动辞去校长职务。


1940年,侯宾南曾任平度县立初级中学校长,现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侯宾南在平度工作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为平度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成绩。

同年,教育局任命康清江为校长。行政上设有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并按高、中、低年级设级部主任3人。此时共有教职员工53人,学生3082人,设38个教学班。另外,还设有民众教育部2个班,也称“妇女班”,学生100人。

康清江校长被任命为“青岛市市北区黄台路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公函。

1945年12月,青岛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甄审运动。12月12日,“青岛市教员学生联谊会”在黄台路小学成立。12月16日,全市教师学生在黄台路小学召开大会,并决定当晚在全市张贴标语,口号是“反对不合理的甄审”“要求保障教师最低生活”。

康清江、徐方平要求政府增加小学教职员工底薪。
在中共青岛市委统一领导,地下党组织的全力合作下,历经几个月的艰苦奋斗,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甄审计划。波澜壮阔的反甄审运动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它规模空前、影响深远,在青岛学运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而黄台路小学作为这次运动的基地,也将永远载入史册。

马绪登——青岛(当代)名人,曾在黄台路小学成立的“青岛市教师学生联谊会”任主席。1947年到黄台路小学任训育主任。


1947年,地下革命工作者马绪登同志带领刘洪伦、仇铄民来到黄台路小学,他们团结戚玉琨、黎玉英、朱宁等八人开展工作。马绪登公开的身份是训育主任,他组建成立“学生监护队”,教育同学为群众、为学校服务。马绪登编写了队歌,歌词是:

我们是黄台路的监护队员,

我们要热心服务群众。

学校是我们的堡垒,

社会是我们的营盘。

教学生打成一片,

老师同学一致向前。

打倒被动习惯,

建立新天地,

努力吧!努力吧!

黄台路的监护队员。

前进吧!前进吧!

黄台路的、黄台路的、

黄台路的,黄台路的监护员!

马绪登经常组织带领同学们开展各种活动,如五月举行劳动纪念周,在进行爱劳动教育的同时还渗透革命主义教育。

1948年,黄台路小学有学生38个班,2678人;幼儿园2个班,96人。学校设有卫生室、体育室、图书室、阅览室等,配有颇为先进的教具和教学仪器,体育器材也比较全,同时学校的活动场地也逐年扩大,适合学生们在学校开展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管会接管青岛全市公办学校。同年9月,市文教局派卢云鹏任黄台路小学校长。当时教职工53人,学生42个班,1926人,另设有幼儿班2个,幼儿84人。

为了给学生创建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又在锦州路40号设分校一处,6个教学班,娄子泉任分校主任。该校区于1951年撤销,校舍划归吉林路小学。

卢云鹏任校长期间出具的转学证明


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并公布了中国少年儿童队队章。学校于1950年6月1日建队,每个班约有一半的学生参加少年儿童队组织,开展活动、进行训练。其中,曾有两个中队于国庆节参加了全市举行的少年儿童队大检阅,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1951年,青岛黄台路小学毕业证书

1951年,校长卢云鹏调至青岛市教育工会工作,市文教局派李明玉来校任校长。行政管理上,学校由市文教局直接领导,李明玉校长同时兼任市北区辅导员,处理安排市北区各校的教学业务。此时,学校课程设置与要求逐步完善,进一步建立和加强了业务研究组,重点贯彻省教育厅“关于贯彻全面发展的精神,继续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指示。老师们能按要求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的,切实掌握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学校还经常组织校内教学观摩活动,鼓励老师们互相学习。

1955年,青岛黄台路小学毕业证书

1953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要办好一批重点学校”的工作指示,学校被确定为青岛市重点小学。市文教局的许多工作都是以黄台路小学作为试点,总结后推广。如试行的五年一贯制,就是在宋淑芳老师、柴雨华老师的两个班进行教学实验。同时,学校推行五级制记分法,试行小学生守则,开展全市性的小学教学研究活动。学校经常组织开展市区级公开课,市局领导也经常到学校蹲点、指导工作。全校教师决心大、干劲足,工作积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黄台路小学成为全市有影响力的学校之一。



郭兰亭校长,女,1925年出生,现年97岁,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自1960年3月至1982年12月期间任学校校长、书记,并于1972年至1977年期间兼任临邑、无四、大连、丹东等七校联合支部书记。郭兰亭校长是学校建校后第一任女校长,也是在任时间最长的校长。在担任校长的22年中,她带领全体教师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959年,青岛市教育局决定将黄台路小学校址转给青岛十三中学。同时,在安东路下段的一处外贸仓库空地建立新校舍。新校舍于1960年3月交工,教室24间,办公室6间,储藏室2间,面积为2614.29平方米。黄台路小学迁入新址后,更名为安东路小学。郭兰亭接任赵玉堂校长工作,担任学校校长、书记。

1963年,安东路改为丹东路,学校也随之改为丹东路小学。

1962年,青岛安东路小学毕业证书


1966年,青岛丹东路小学毕业证书

岁月无声,万物有迹,每件老物件都是那个年代的斑驳印记,是岁月的“留声机”。这些毕业证书承载着殷殷学子关于童年时光和学习生涯最难忘的记忆,见证了学校从黄台路小学到安东路小学,再到丹东路小学的历史变迁。


1966届校友李青,依靠记忆手绘1965年的丹东路小学校园全景。


新建学校的东面是一处山坡,校园内既无正规操场,也无通道花木。不仅如此,学校周围没有建设院墙,与周边道路连接,校园内行人不断,声音嘈杂。学校师生在郭兰亭校长的带领下,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挖土平地,凿石开山,栽种花果,美化校园,并在周边织纱厂、远洋公司等单位赞助下陆续修建起学校的围墙、传达室等基础设施。至1982年,学校不断完善基础建设,陆续建成小礼堂,修建60米跑道,校园地面铺设水泥板,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校园环境更加整洁美观。

1978年,丹东路小学被定为市北区重点小学。1978年-1979年,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


1980年,学校少先队开展大队活动“乘火箭奔月球”,全市各小学大队辅导员来观摩学习。
1978-1980年,学校开展“说话课”实验,并被列入市区语文教学实验班。
1982年,学校艾幼筠老师被评为青岛市优秀班主任、青岛市语文教学能手。

1985年后,学校制定“校训”、“校规”、“校歌”。1986年开始,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后改称信息技术课)。1987年,丹东路小学校有学生17个班,757人,学前班4班,幼儿200人;教职工52人。1992年,据省教育厅部署,该校校园改造,新建了教学楼等。1994年,该校被市政府定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

1997年,丹东路小学更名为市北区实验小学,由原市北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张伟任校长。2000年,学校被授予全国创造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创造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示范学校、青岛市艺术示范学校、青岛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青岛市德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1年,该校被授予山东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校长栾文彝带领下,青岛市北区实验小学更是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


一代代教师奋斗不息,无私奉献,为后学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九十年来,一代代学子辈出英才,遍结硕果,为母校增添夺目的光辉荣耀。

悠悠岁月,光阴荏苒。历经风风雨雨,一路发展壮大,直到今日的繁荣昌盛,青岛市北区实验小学九十年光辉岁月传承,在一代代校领导的引领下,学校名师荟萃,育桃李满天下,积淀下厚重的教育文化底蕴。

本组图文编辑源自青岛市市北区实验小学、青岛市志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青岛私立小学
青岛市重点小学及学区房分布一览
重磅推荐:青岛最全的学区房攻略,没有之一!
入学一网通办 青岛市内四区及高新区公布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
儿童入学24日起网上采集信息
万字长文,青岛最全最新的学区攻略,没有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