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核”今昔谈

为弄清楚历史上的“考核”,本人翻了一下书,好像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就有了考核制度,不过那时叫拿“考牒”。当时,法家人物如李悝、吴起、商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制措施,中间即有一些对于大小官吏的考核条例。在李悝制定的《法经》中有规定:丞相受贿,左右伏诛;将军受贿,本人处死。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云梦秦简,在那一套秦简中有不少秦国对官吏的考核、奖惩制度。资料显示,那时各县每年必须上计于朝廷,所谓“上计”就是地方官必须每年将自己辖区内的民生诸事写在木“券”上向国君和中央政府汇报。当中央政府主管考核的官员收到下面送上来的“券”后,将其剖分为二,中央留下右券,下面的官员留着左券,上面根据券上的内容来一一考核、检查下面的工作。检查的内容繁多,有以下方面:田野耕作、手工生产、城墙修筑、仓廪管理、财务帐目、决狱正误、军事训练、战马饲养等等。

经考核,如果上级对下级满意,称为“最”,如果不满意称为“殿”。(《汉书音义》:“上功曰最,下功曰殿。”)那时的考察不是走过场,考察大员检查考核的内容很具体,比如到某地检查粮仓时,倘发现仓库有“容指”的缝隙,老鼠洞超过了三个,粮食有霉烂现象,管事的人都会受到惩处,严厉一点的惩处还将失职者流放。

战国以前,对官员的考核较为粗放,汉代时形成了系统,到了唐代则趋于完善。有历史学家总结,说唐代盛世景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当时对官员的严格考课、奖惩有直接的关系。

汉代以后,对官员的考核称为“考课”。“考”是考察官吏任职时的表现,“课”是核实的意思,即看其是否依照法令或中央政府的指示办事。对于“考课”的做法,宋代政治家苏洵有一段话:“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

汉代时,对于官员的考课不仅严格,还立即兑现奖惩,赏的方式有增俸、升官、赐爵、休假;罚的方式有降俸、贬官、免官,表现太差的官吏还有可能被治罪。

到了唐代,考课制度比汉代更为完善,为了搞好考课还得专门成立一套班子,照现在的话说,事先要成立一个“考核委员会”。那时是由尚书省吏部的“考功司”主管此项工作。与汉代相比,唐代对于官吏的考核有了统一标准,称为“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每个被考核的官员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个等级来衡量,如果拿当今一些被揭露有问题的官员来说,既贪污又渎职,则只能被评定为“下下”,那时的说法是“贪浊有状”,“有状”即“不正常、问题严重”。

唐代时,主管考核的官员不但要将被考核人员的成绩通知本人,还要将其公之于众,具体方法是“悬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月”,此举的目的莫非是让当地民众知道自己父母官的成绩如何。某官如果认同上面对自己考核下发的成绩评定,则前去领一个“考牒”,反之,被考核的人可以向上申诉,叫“便任披陈”。

在唐代,考核完毕之后,该受到嘉奖的会受到嘉奖,该受到惩处的也会受到惩处。凡考核成绩在中上以上者都会受到晋级、加禄的奖赏,处在中中者能勉强保住其原来的待遇,下下者则要被免职、下岗。考核成绩被评定为“中下”以下的人,虽不会被免职,但待遇会被下调。

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本人十分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那时府、州共计三百五十多个,对于那几百名都督、刺史,他都十分关注。史书记载,他将那些地方官员的姓名记录在屏风之上,常常熟悉那些名字,如果哪一位有了善举、政绩,便将那个人的事迹简要罗列在其名下。对于唐太宗而言,那些选拔出来的地方官员就是他的眼睛和耳朵,地方上发生的诸事都得靠他们汇报上来。

到了宋代,官员的考课有了一些变化,是按照官员在任时间的长短来提升,其余还是沿用唐代的一些做法。

明代初期的考课还算认真,明中叶以后,宦官的权力增大,原有的一套官吏考核制度受到不利影响。

到了清代,考课就流于形式了,那时有了买官卖官的现象,在这种大形势下,对于官吏的考核则是走走过场,认真不起来了。对于各部的官员,雍正有个评议:“实能办事者不过一二人,其余庸禄无能之人,偷惰安闲,实属冗滥。”

从历史的角度看,什么时候中央政府对于下面官吏的考核做好了,做得周全了,国家就治理得好;反之,国家就治理得不怎么样,有时甚至一塌糊涂,清朝就是一个例子。

再回头看看当今的干部考核制度:从全局看,普通公务员的考核还算周密,只是对一定级别干部的考核还有待完善,这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落马的某市委书记说过一句话:“官做到我这一级,管的人就少了。”

某高官也说过类似的话:“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我而言,如同是牛栏关猫,进出自由。”

从实际案例看,大约没有一个卖官帽的人卖出第一顶即被弄下台,案发时往往已卖出了几十上百顶,有人主要的“收入”即靠卖官。再说贪污受贿吧,问题曝光后,一些人早已犯下“大案要案”,弄得性命不保,设想某人“常在河边走”,刚将鞋子弄湿了一点就有人在一旁提醒,还不至于落得个难以自拔吧。从此看,干部监管制度的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现实中,有些干部只重视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考核,如果材料上有上一级领导督办的指示,久悬不决的问题不用多久会弄个水落石出,否则,不是无人问津就是久拖不决。普通百姓反映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反响,至于咨询则更是无人答复。林毅夫曾作客CCTV,说过一段经历:改革开放初期,他泅渡海峡从台湾来到北大,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来北大讲学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推荐赴美攻读经济学博士,临近毕业他写信给北京的一些单位表示愿意回国效力,可是没有一个单位曾给予任何答复,一封信都没收到。可以说,对于人家的咨询不理不采,也是某些职能部门考核不达标的体现。真不知这是什么在作怪?走过场的考核只要上级满意就行,针对老百姓的考核就不怎么当作一回事。其实,老百姓时时刻刻都在考核自己的“父母官”。下面向上面建言献策,有益的建议被采纳,百姓对于民生问题满意了,则说明管理者考核过了关,否则,他的考核就不及格。有些干部忽视了百姓的考核,认为此种考核不会影响自己的升迁,而只有上司对自己的考核才至关重要,试举一例:前些年本市一些中巴车在市内呼啸而行,频频酿成重大交通事故。晚报上隔不了一阵即登出中巴交通肇事的图片,要么有中巴冲进路边店铺,要么有中巴冲过大桥栏杆悬挂空中,甚至还发生过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尽管情况令人胆战心惊,可没有人出来过问一下,你只能在心里猜想,管理交通的官员专车接送,更少有机会在马路上行走,再危险也危险不到他们头上。但令人奇怪的是,难道这些官员坐在办公室也不看一看报纸?怎么就没有人因此而丢乌纱帽?

对于中巴在市内超速行驶,本人找到知情者了解原因,匪夷所思,原来承包市内各线路的老板给司机下达了每一趟的限时规定。为做到准确无误,在城区的某些路口老板还设立了打卡机,司机的工资、奖金全由打卡机说了算,这样一来,中巴怎能不疯狂?

若在唐代,这种管理交通的官员必须受到惩处,搞考核时最多也只能得一个“中下”,评语中会有“职事粗理、职务废阙”一行字。

可以推断,市民中早有人向有关部门提出过质疑,也有人献言献策,可是,阅读、处理那些群众来信远没有他升官固宠、争权保禄重要,所以有些事也就任其泛滥了。至此可以来一个小结:官员通过上级的考核故然重要,通过老百姓的考核更为重要。老百姓这一关通过,他才是众人皆说好的官,否则,说他好的总是有限的那么几个人。

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的“四善”说
瞧瞧唐朝领导干部的年度综合考核
文言文传记类常用词汇总
古代很多官职为何有左右之分? 古代官员上任后也有试用期吗? 帝王如何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
中华民族绩效考核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