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亲爱的梵高先生,整个世界都愿意做你的听众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见到烟。

梵高,他自私,他无赖,他偏执,他失常,但他是不朽的艺术家。

他失去了唯一的朋友,也失去了一只耳朵。他一生坎坷,最终在麦田里结束自己的生命,成为百年之谜。

生前,没有人能记住他的名字;死后,全世界奉他为艺术大师。

文 | 梁湘

来源 | 美读

ID | meidubook


1888年,梵高离开巴黎,来到了普罗旺斯的阿尔勒。普罗旺斯,是薰衣草的故乡,可真正吸引梵高的,却是令人灼目的烈阳,与一望无际的原野。

彼时,梵高正处于深深的忧郁中,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弟弟提奥难以支撑的累赘。


于是,他只身一人逃离了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了法国东南部的偏远小镇。

他深深凝视着面前的麦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

《麦田》

两年后,正是这样的一片麦田,掩住了梵高中枪的身体。子弹洞穿小腹,留在了梵高的脊柱里。

生命一滴一滴地从伤口处涌出,一息尚存的梵高慢慢踱步,离开了身后不断回旋、嘶叫的鸦群。

《麦田群鸦》

没人知道他是如何中了弹,梵高闭阖的双眼沉默如迷。

几天后,这位年仅37岁的画家死在了弟弟提奥的怀里。

他以为自己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但其实,即便那幅画,也是弟弟提奥做局,托人购买,特意给自己的哥哥加油鼓气罢了。

生前以400法郎卖出的《红色葡萄园》

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直到死去,梵高也并不相信,自己其实是一个天才。

他永远不会知道,一百年后,他的《向日葵》会以42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那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更是创造出了7150万美元的天价。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他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画家,他原本遭人诟病的一生也被人拾起,化为了传奇。

于是,人们开始研究起梵高真正的死因。

多数人坚信,这位特立独行的画家,一定是死于自杀;也有证据迹象表明,是某位凶手开了枪,让梵高的灵魂从伤口里破洞而出,弥漫在了乌鸦盘旋的寂寥荒野。

《露天咖啡座》

21世纪,英国著名的电影工作室BreakThru Films和Trademark Films开始筹拍一部名叫《Loving Vincent》的动画电影。

制作团队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油画电影作品。

《星月夜》

这部译文为《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的电影中,全片都在借一名邮差的视角,探寻梵高真正的死因。

可正如电影里,与梵高暧昧不明的玛格丽特对邮差阿尔芒所说的那句:“你一直想弄清他的死,那你知道他是怎么活的吗?”

是啊,死亡固然是永恒,可那短暂的活着,才是我们最该知晓的绮丽。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电影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威廉·梵高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津德尔特市集中心的牧师公馆。他有一个哥哥,只是这个素未谋面的哥哥,一出生就死去了。

梵高出世时,恰好是这个哥哥的忌日。他也随之,继承了这个原本属于哥哥的名字。

文森特·梵高的弟弟提奥,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倾听者,支持者。

但在他们小时候,并不知道彼此会有如此之深的羁绊。那时的梵高,一心想成为一名牧师。

自小,梵高就被母亲封闭在家中,禁止与“底层阶级”的孩子们玩耍。

《梵高和母亲》

性格孤僻的他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进而,丧失了与人正常社交的基本能力。

人前沉闷,人后极度情绪化,非常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他需要一个信仰,来安放自己躁动而惊恐失措的内心。

然而,尽管梵高通过了神职测试,顺利成了一名助理牧师,并且在蒙斯近郊的博里纳日传教,但是他并没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牧师。最终,还被逐出了教会。

那一年,梵高26岁。

《梵高自画像》

失去工作后的梵高,并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家人。他失去了布道的权利,被那些最接近神的人们所遗弃。

尽管自小的家教,都严令禁止梵高与下层阶级厮混,可他仅有的积蓄,只能让他和穷苦的人民生活在一起。

背离了神明,但他仍能从那些所谓的下层贱民身上看到某些光亮。

这一次,他想起了画笔。

《播种者》

早在18岁时,梵高便有了作画的冲动,只是这一念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阻止。

现在,他用颜料,记录下了穷苦的煤矿工人,记录了这些工人常年在矿洞里不见天日的工作。

他们的肌肤和煤炭是同一个颜色,他们的挑担的脊梁被压到变形。

梵高画下他们的劳累,画下他们的沉默,画下他们的无望,与他们最后的坚持。

《吃土豆的人》

梵高在他的书信里写道:

“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一块耕地上的犁沟,一片沙滩、海洋与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绘对象,这些都是不容易画的,但同时都是美的。终生从事于表现隐藏在它们之中的诗意,确信是值得……”

在此之前,梵高没有受到任何正规的绘画训练,他仅有的,就是他的眼睛,他的双手,还有那颗愿意触摸痛楚的心。

《阿尔的黄色小屋》

梵高把画拿到正统的美术学院去请求专业人士的指点,却又遭到碰壁。

那些人不理解梵高眼中的美,对矿洞的幽暗与工人脸上的深纹嗤之以鼻。

怀才不遇,无人理解,没有积蓄,没有朋友。

梵高被巨大的寂寞攫住,想来想去,唯有自己的弟弟提奥可以依靠。

于是,在这种几近荒凉的心态下,梵高重返布鲁塞尔,他心中有无限苦痛想要跟弟弟倾诉,有无限的色彩想要涂抹画布。


那是1880年冬天刚开始的时候,梵高一路跌跌撞撞,背着画板在人群里穿梭。

后来,他在写给提奥的信里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见到烟。”

他不知道,正是心里的这团火,让他燃成了举世闻名的画家,燃成纵使扭曲却依然绚烂的星夜。

他也不知道,在这个时候,自己生命的进度条,已经过去一大半了。


梵高的一生,有两团最大的谜。一是他真正的死因,一是他被割掉的左耳。

在传述最多的版本里,是梵高亲手割掉了自己的耳朵,仅仅只为取悦一名妓女。

名人的爱情最容易引人好奇,现如今,无数画迷都在想象,到底是怎样的人,才会让梵高如痴如醉,意乱情迷。

《自画像:失去左耳的梵高》

1873年,梵高20岁,在伦敦。那时,他爱上了自己房东的女儿。

这或许是梵高第一次直面自己懵懂的感情,勇敢求婚,却遭受了拒绝。

后来,在经历失败的神职之后,重返布鲁塞尔的梵高又爱上了自己的表姐。这一次,梵高被表姐愤怒羞辱,伤得体无完肤。

两场爱情的挫败,让梵高一蹶不起。这个时刻,只有弟弟提奥愿意接纳他,于是,梵高去了巴黎,与弟弟住在了一起。

《夕阳下的波拉德柳树》

可梵高除了画画,什么也做不了。尽管他与当时的知名画家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可他耗尽心神创作出的画作,却无人购买。

他已经快35岁了,可他连自己的日常起居,都支撑不起。

这是一种巨大的丧,无论是出于爱情、画作、金钱,还是出于自己渐渐老去的年龄。

于是,他逃走了,逃向了那片最后淹没自己的麦田。

《雷电云下的麦田》

那是普罗旺斯-阿尔勒-拉马丁广场上2号的“黄房子”。1888年的初夏,梵高在这里住了下来,没想到,这里却迎来了一位至关重要的客人。

保罗·高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他的经历,后来被英国作家毛姆写进著名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当然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而在我们这个故事里,他是梵高的偶像,是最想接近的巨人,甚至,从某种角度说,是梵高心底浓烈爱着的人。

为了迎接高更,梵高特意布置起自己的房子,在为高更准备的卧房里,放满了自己画的向日葵。梵高认为,高更一定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些画。

梵高生前创作的11幅《向日葵》

可事实上,高更的来意可能并不纯粹。

当时,很多画家愿意走近梵高,都是在觊觎弟弟提奥的资金,高更也不例外。

都是为了钱。

况且,梵高与高更终究个性差异太大。高更反叛、我行我素、自负甚深,而梵高先天癫痫、亢奋、幻听、自我毁损……两人相处在一起时是很大的磨难。

于是,就发生了那桩惊骇的割耳事件。

《耳朵缠着绷带的肖像》

在后世流传最广的说法里,彼时的梵高爱上了一名妓女。

某天,妓女与梵高开玩笑说“你的耳朵真好看,我想要”之后,陷入狂爱的梵高真的割掉了左耳,送给了妓女。

也有某些声音说到,当时,面对那名妓女,梵高与高更引发了冲突,于是,愤怒的高更,举起了自己的佩剑。

是高更,这位梵高最敬仰最想庇护的人,割掉了梵高的耳朵。

无论如何,真相已经无从显现了。高更断绝了与梵高的往来。梵高失去了高更,也失去了自己的耳朵。

两人曾互赠自画像

乌鸦的叫声越来越让人心神不宁,梵高的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际。一切在旋转,大地、麦田,还有星空。

两年后,这片麦田里响起了一声巨大的枪鸣。没人知道梵高倒下时,眼睛里看到的,到底是怎样的场景。



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这个愿望终究是实现了。

如果你有幸去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你会看到后人特建的梵高美术馆。

《盛开的杏花》

那里,馆藏梵高黄金时期最珍贵的200幅画作,还有梵高的几乎全部的书信。

那散落在星夜与麦田的一生,被慢慢拾掇,和永恒站在了一起。

有人开始反思电影《至爱梵高》里那句并没有真正得到解答的台词:

“你一直想弄清他的死,那你知道他是怎么活的吗?”

是啊,他到底是怎样活的呢,梵高,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梵高自画像》

抛开后世对他的渲染,不得不说,梵高这个人,他自私,他无赖,他偏执,他失常,他不屑世事,他自命不凡。

他不是流行文化中,符号般完美的偶像。他也不是值得推崇,值得效仿的楷模。

可他的回眸中总有一重难以自抑的寂寞和悲伤。洗去时光的滤镜,一切都变回冷漠与真实,忽然发现19世纪末和现今也没什么不同。

《两朵剪下的向日葵》

一百年前真的曾经生活过那样一个执拗的精神病,他出生,他梦想,他绘画,他失落,他死亡。

他用颜料涂抹爱,他渴望被爱,他强硬地反抗生活,最终又被生活吞噬。

他只是一个不愿妥协,坚持要按自己意愿活下去的普通人。

恰如芸芸众生中,每一个渺小的我跟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有人敢,像梵高那样活着?
梵高之谜
【7.27】梵高之死
《梵高》
梵高:我是个一事无成、乖僻古怪、令人做呕的人...
后印象主义先驱-梵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