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力出一孔”与“利出一孔”的理论源头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81章的《道德经》前面37章论道,所以学术界称其为《道经》;后44章论德,所以也称之为《德经》。

圣人老子在写《道》时熬了二十一章,才首次正面点题,回应了何为《道德经》中的德?《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又有着什么关系?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先不急于解释这个几个字所隐含的深意,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华为精神领袖任总于2013年的新年致辞局部摘引。

“大家都知道水和空气是世界上最温柔的东西,因此人们常常赞美水性、轻风。但大家又都知道,同样是温柔的东西,火箭可是空气推动的,火箭燃烧后的高速气体,通过一个叫拉法尔喷管的小孔,扩散出来的气流,产生巨大的推力,可以把人类推向宇宙。像美人一样的水,一旦在高压下从一个小孔中喷出来,就可以用于切割钢板。可见力出一孔,其威力。”……“我们这些平凡的十五万人,25年聚焦在一个目标上持续奋斗,从没有动摇过,就如同是从一个孔喷出来的水,从而产生了今天这么大的成就。这也是力出一孔的威力。”

……

“如果我们能坚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下一个倒下的就不会是华为’;如果我们发散了‘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原则,‘下一个倒下的也许可能就是华为’。历史上的大企业,一旦过了拐点,进入下滑通道,很少有回头重整成功的。我们不甘倒下,那么我们就要克己复礼,团结一心,努力奋斗。”

任正非先生一定是深悟深解《道德经》的那类杰出的企业家。

摘引了一大堆任总的新年致辞,只是为了帮助我们消化理解“孔德(孔德之容)“这两个字:孔德 —— 大德、高尚的德。不再多废话了,整体消化一下”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八个字。

字面意思:让一切行为以道为准则,遵道践行,那么也就具备了大德了。

稍微深入一点的意思:有道行的人,都是遵道而行的人,他们都懂得遵道顺势而为,无为而为,于是他们就于无形之中具备了孔德之容(有大德的范儿)。

我们再深入一点点地用今天最通俗的语言理解一下:如果,你也想有大德的范、有大家的气质,那么,你也应该遵循道的规律做事。

以上种种就是老子首次解释的“道”与“德”。

以上种种就是老子首次点题,何为《道德经》?

那么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到底上哪去找这玩意儿呢?

老子耐心超好,细致地、不同角度地谈了20章,在21章中再一次调整角度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解释了一通。

关于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会持续解释说明道37章,到此为止已经解释说明了20章了,所以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答案。

关于到哪儿去找“道”这个玩意儿?这个问题也多次回答过,如果前面20章的各种回答,已经印象非常模糊了,甚至都想不起什么来,即便如此这也没关系,因为老子在《道》第21章中重点谈了这个问题,而且是用剥竹笋的方式来回答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恍恍惚惚的,漂浮不定的,不是五官可以识别的,这些都是《道》一直不停地在谈着的观点。

恍恍惚惚的道,还是有形象的,形象在哪?

“道生万物”,道的形象还是体现在天地之间的万物之上的。

说起来非常隐晦、非常深邃幽深的道,其实落实到了天地万物之上之后,也是有着精髓的,有其灿烂闪耀的一面的。

这种精髓是千真万确的,其纯度是非常高的,是绝对可以信任的。

关于道在哪?上哪儿去找道这玩意儿?这个问题老子已经回答完毕了。

如果我们还是云里雾里的,没搞明白,那么也不要紧,明明都知道,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

道生万物,万物遵循道的规律,最典型的大规律,或者也可以说事大道:万物都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定要在冬天吃茄子,一定要围着火炉啃西瓜的总是少数人,极少的那一族另类罢了。冬天的大棚是可以种植出茄子的,但是没有历经盛夏酷暑的暴晒,那么茄子是不具备阳气的,是无法形成茄子味道的,只是整了个茄子样子出来了而已。

关于道在哪儿?上哪儿去找道这个玩意儿?

儒家和佛家也各自有一套的。

佛家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比如,我们现在正在阅读的文章,还在作者煮史问道脑子里面,尚未书写成文的时候,这个文章就是空,啥也没有;写出来了,可以阅读,可以传播,那么这个就形成了色,就是色。其实,文章写不写出来,它都在,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以,佛说世间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色,所以佛家说道就是空,空就是道。

儒家说:格物。

儒家说道都在万物之中(这个跟道家有点相似,但是有区别)所以想要悟道,那么任何事物都需要格物,都需要去穷究事物里面深藏的道和理。

但是,在儒家学说体系里面,又没有一个非常清晰明了的格物SOP这类的文章,到底该怎么格?如何一物一物地格?儒家说不知道,这个要看悟性。

于是,就形成了守仁格竹这一典故成语。

王守仁,明朝时期的圣人,历史将其定义为: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

青年时期的王守仁立志成为一代圣贤,深度认可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学说,认为格物是悟道的正途,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持之以恒就能格出道理,格成圣贤。

王守仁首先从自己家里的竹子开始格起,王守仁对着家中庭院里面的竹子发呆,七天七夜专心致志地格竹子,终于把自己给格倒下了,大病一场,至于竹子里面深藏的道,依然还是没能格出来。

这件事成为了王守仁思想转变的一个拐点,从此开始对朱熹的格物论产生怀疑。若干年之后的王守仁终于悟道成为了一代圣贤,彻底否定了朱子的义理之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世人将王守仁的那一套称之为: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用四句话可概括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不展开,不多扯了,我们回到《道》二十一章上来,在回答完毕上哪儿去找道这个问题之后,老子还进一步强调了他自己的认知以及论证。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不管世人信还是不信,道都在那,一直都在,一直都没有变化,从古至今,这些信息都被完整地传递下来了,以供世人认知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

别怪我(老子)没有提醒世人,我(老子)就是凭借着道去认知这个世界(可以理解为整个宇宙万物)的起始和变化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与德是什么关系?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惟道是从
道德经读书笔记(21)——孔德之容
《老子本义》第二十一章
对道的把握需要悟性:《道德经》第21章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