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氏人物】拒元扶宋忠心耿——礼部尚书苏奉礼后裔、抗元著名将领苏十万

拒元扶宋忠心耿

——礼部尚书苏奉礼后裔、抗元著名将领苏十万

 【苏氏典故】“闽南大侠”——苏亿  

 苏十万(字留义)不是苏刘义

苏十万(约1232年-1280年),原名一侯,字万仁,号留义,排行纶千五,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善均里(今雷峰镇长基村石城)人。为宋太中大夫、翰林院太博学士、国师校书郎苏总龟三世孙 ; 礼部尚书苏奉礼后裔。官武职忠义军都指挥使,为德化宋末组织义军抗元的著名将领。

苏十万其祖世代仕宋,五世簪缨,幼承庭训勤学经史,长习骑射,熟谙武略。性慷慨豪爽,毅然以高标自恃,名义为重。平生忠肝义胆,诚以待客,温恤贫困乡邻甚多,人皆乐与交游。
正当苏十万风华正茂之时,元兵南下,席卷宋室江山,铁骑所至,血腥镇压。
南宋咸淳十年(1274),元军迫近临安,朝迁危在旦夕,下诏天下忠臣义士勤王。苏十万捧诏愤慨激昂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况吾祖世食宋禄,那忍夷虏铁蹄践踏!正宜精忠报国”。遂聚邑中豪杰,仁人志士,募举义兵,以今德化县雷峰镇长基村罗城寨、南埕村天平城为据点,屯兵积粮,自己尽捐家资充作军响。顿时,肖田、蔡径、涂坂、相安及全邑各里乡民纷纷响应,参与义兵行列,统属苏十万指挥,遂有“一呼十万”之称。
正当集上万精兵赴援朝廷之时,有人劝之:“今敌势方炽,破京城掠内陆,君以万众赴援,何异驱羊扑虎乎?”十万义正词严答之:“夷虏入侵,黎民遭殃,驱凶虏收河山乃义战壮举。古云: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力济,国家养育臣民,今日有难,自当竭力报效”。兵至半途,惊闻临安失陷,张世杰、文天祥扶二幼主赵昰、赵昺退至温州。十万赶到温州接驾入闽,共扶赵昰即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十万受封为殿前都指挥使,匡扶宋室。时元军气炽势锐,闽陷入粤,昰、昺二帝相继殉难后,十万不屈,突围返回德化,于七台山的彰武寨、天马山的岭头寨和水府(注)等处再聚义兵,利用山陡林密等复杂地形,层层设防,用“竹林弓、蓬丛箭”的伏击战术继续抗击元军,前后与元军相拒七载。元军持诏招降,十万答曰:“吾身为宋将,愿决一雌雄,死而后已,安肯屈身求荣乎!”然终因大势已去,兵穷无援,元至元十七年(1280)被围于七台山下水府,在大地村雷鼓潭混战阵亡。清乾隆版《德化县志·人物·忠烈》载:十万“被刺挺立不仆,血渍石上朱殷不灭”。
苏十万妻王氏,生子道隐,字志士。苏十万殉难后,家族被清剿,其子埋名隐姓,潜徙山坪一带(今属三明市大田县屏山乡内洋村)繁衍。
苏十万,讳一侯,字万仁,号留义,南宋末元初·德化县善均里(今雷峰乡一带)长基村石城人。德化苏氏名人、宣和进士苏钦后裔,日增公长子。

清·道光《福建通志·卷190》 载:“苏十万,钦裔孙。宋亡,破家募义兵拒元。屯天平罗城诸山。后战败于水府,被杀,挺立不仆,血渍石上,朱殷不灭。邑人建水府庙祀之。”乾隆《永春州志》、《德化县志》也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苏一侯自幼聪颖,素习骑射,熟谙武略。秉性高标拔俗,慷慨豪爽,忠义恳诚,常能温恤贫困乡邻,人皆乐与交游。
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迫近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朝廷危在旦夕,诏示天下忠臣义士勤王。苏一侯闻讯邀集平日好友、乡亲,慷慨陈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况吾祖世食宋禄,正宜精忠报国。”遂尽倾家资以充军饷,募集义兵,据境内的罗城寨(今属德化县雷峰镇长基村)、南埕的天平城等处为据点,屯兵积粮;又以县南的肖田、蔡径和城西的 唐寨、涂坂宫、相安院为大本营。德化等各地群起响应,参加义兵,遂有“一呼十万”之说,故俗称“苏十万”。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罗城山》载 :“罗城山在(清泰里)萧坑社长基乡。宋·苏十万募义兵拒元于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天平城山》载:“天平城山在(清泰里 )南埕乡。宋·苏十万屯兵拒元处。”

(传说中的水府旧战场)

苏十万集上万义兵勤王,有人劝之:“今敌势方炽,破京城掠内陆,君以万众赴援,何异驱羊扑虎乎?”苏十万答曰:“夷虏入侵,黎民遭殃,驱凶虏收河山乃义战壮举。古云: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力济,国家养育臣民,今日有难,自当竭力报效 。”兵至半途,惊闻临安失陷,张世杰、文天祥扶幼主赵昺退至温州,苏十万赶赴温州接驾入闽。
时元军气炽势锐,闽陷,昰、昺二帝入粤后相继殉难。苏十万返回德化,在七台山彰武寨和天马山岭头寨再聚义兵,利用山区丛林茂竹复杂地形层层设防,用“竹林弓、蓬丛箭”继续伏击元军。苏十万前后与元军相拒七载。元兵持诏招降,苏十万答曰:“吾身为宋将,愿决一雌雄,死而后已,安肯屈事求荣乎!”

(复建中的水府祖殿)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兵穷无援,苏十万在七台山下水府被围,混战阵亡,死于水府雷鼓潭。清·乾隆《德化县志·人物·忠烈》载:苏十万“被刺,挺立不仆,血渍石上,朱殷不灭。”
苏十万死后葬德化清泰里之南,后人称为苏墓山。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 ·山·苏墓山》载 :“苏墓山在清泰里之南,山形如壶。其东有苏十万墓。”
苏十万妻王氏,生子道隐,字志士。苏十万死后,家族被清剿,其子埋名隐姓,潜徙山坪一带(今属大田)繁衍。苏氏族人也分头迁移至今宝美,葛坑,春美,大田等地。
后来元朝为笼络人心,敕封苏十万为武烈苏王,谥师汤。妻王氏赠一品夫人,随苏十万壮烈殉国的苏氏族亲,受谥封称号者达四十一人。邑人感苏十万忠义节烈,先是水府山下大地村先民将其塑像于大坛宫中(相传当年塑像中塑有大地村先民在雷鼓潭所拾得其遗骸),称为 “苏公尊王”,供人瞻仰膜拜。因此此庙宇便名为“苏公尊王”大坛祖殿。随之在隆泰宏祠、双翰屏山(今属大田)也立庙塑像祀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水府山》载:“水府山(位于在坊里茅岐社)林壑幽窈。宋·苏十万庙在焉。”
渐渐地其偶像遍布各地。明清时期,苏十万香火、偶像传到台湾,为台湾同胞所崇奉。
后来一名士曾降乩在庙中题云:“不负心,预天做去,大丈夫,一呼十万,何妨称兵,称贼、称霸、称王?”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邑人李道泰为之对曰:“肯回首,立地便成,好男子,百炼千回,自是可鬼、可人、可仙、可佛!”
清·乾隆间进士、德化县令鲁鼎梅谒庙凭吊并题诗:“十万横磨剑气吞,英雄成败未须论。一拳石染生前血,几笔乩游死后魂。”
后人又有诗赞曰:“山河破碎夏倾忧,义士丹心愤国仇。雪霾万里孤臣老,光岳千秋正气酬。诸葛未亡犹是汉,伯夷虽死不从周。英雄成败应难论,天地咸钦草木讴!”
水府山下大溪村大地自然村大坛祖殿有古楹联曰:“雷鼓潭苏公尽瘁,大宫炉火非凡。”“十万英声扶宋祚,千秋义气薄天南。”“拒元扶宋忠心耿,秉忠报国壮志巍。”“非夸三次金包像,但羡七载铁肝肠。”“十万尊王府第,万千弟子平安。”

(祀奉苏公尊王的大坛祖殿,摄于2009夏)

元朝定鼎之后,为笼络人心,敕封苏十万为武烈苏王,谥师汤,妻王氏赠一品夫人,随苏十万壮烈殉国的苏氏族亲,受谥封称号者达119人,明朝时苏十万再封武烈尊王。此后,邑人感苏十万忠义节烈,先是水府山下大地村先民将其塑像于大坛宫中(相传当年塑像中存有大地村先民在雷鼓潭所拾得其遗骸),称为“苏公尊王”,供人瞻仰膜拜。因此此庙宇便名为“苏公尊王”大坛祖殿。随之在隆泰宏祠、双翰和屏山(今属大田)也立庙塑像祀之。渐渐地其偶像遍布各地。明清时期,苏十万香火、偶像又先后传到台湾,为台湾同胞所敬仰、崇奉。

作者:生活路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记】苏符墓砖记
《铜山三苏记:苏公笔》
《宋拓西楼苏帖东坡书髓》第三册匋斋旧藏本
天河|九大姓氏祠堂,车陂人独特的精神家园
却扫编/南宋·徐度|诗论
黄氏世家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