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1辑)曲江风采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1辑)

曲江风采

次日,苏轼和苏过在驿馆用过早饭,起身去参观张祠和风采楼。

张祠就是张九龄祠,又叫张曲江祠、张文献祠,就在州衙南面半里地,是张九龄的旧宅院。路上,父子二人谈论起张九龄的故事来,他的父亲张弘愈,和苏轼先祖苏味道同龄,曾任广东(唐时为岭南道)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和六祖父亲是同僚。张九龄从小受到严格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几岁就是闻名韶州的天才儿童。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成为岭南第一位进士,开始步入政坛。

次年凤阁舍人张说(年长张九龄10岁)贬官岭南钦州(今广西钦州),路过韶州,读到张九龄的诗文,十分赞赏。张说善于识人,一直对文坛新人十分照顾,对张九龄的人品才华大为赏识。

705年唐中宗复位,他回到朝廷任兵部员外郎。和张九龄认识后,谈论起来,他们居然是范阳的宗亲。于是两人以同宗相待,一见如故,保持了一生的友谊。

十一年后的秋天,韦璩(注1)正在韶州担任刺史,六祖已经去世三年,在朝廷担任左拾遗的张九龄,受到排挤(注2),请辞回家。而同时张说也贬官岳州。张九龄经过梅关时,发现道路破损严重,商旅匍匐山间,跋涉十分艰难。于是他上书,呼吁重修古道。

苏轼对儿子说:“张曲江在贬官后,反而作出了平时难得的贡献。他在诗里说,‘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感遇》《望月怀远》)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苏过勤学奋进,一直苦读五经诗书,本来去年可以在京城参加自己第二次省试的,因为母亲去世,自己在家丁忧,没有报名。他知道父亲一番开导的用意,岭南也是出人才的地方。心情豁然开朗了不少。

张九龄在岭南住了一年多时间,一天没耍成,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筑古道。每天忙碌于发动州县组织民工,搞好材料、工具、后勤,保障经费,煞是艰难。好在有韦璩等人的支持,工程进展顺利,没有出现什么波折,没有质量问题。不仅没有哪个官员贪腐,地方的官吏、豪强、富翁们,还比着捐款、施舍。

张祠堂是典型的大户庭院建筑,有四进院落,进了大门就是一个石板铺地的院坝,两厢是佣人、孩子居住的地方。走上五阶石阶,就到了正厅,这是族人接待、议事的场所。第二个院子是男主人主要的生活区域,第三个院子是家眷生活的区域。苏轼来参观时,房子已经被当作了张氏的祠堂,因此都空着。正中间,摆放了密密麻麻的的范阳张氏先祖的牌位。香火正弥漫着,如同有神灵在低语、注视。最后面一个院子是花园,旁边有数间书房,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

苏轼、苏过恭恭敬敬地敬香,礼拜先贤。张家族长听说苏学士来了,连忙带着附近的家族子弟跑过来,敬茶上水果,热情接待。张家此时在韶州已有十七八代,家族人口众多,重视教育,因此在外地做官的不少,在家读书、经商、做官的也很多。临时从附近喊来的族人,都是有文化的体面人。两家一谈论,原来从汉朝到唐朝,苏、张两家就很有渊源。苏味道比张九龄年长30岁,苏味道当宰相时,张九龄才刚考中进士。

张方平是宋代张氏一门公认的长辈。他发现、提携三苏,数十年关照苏轼哥俩,恩重如山。1056年,苏洵还是一介寒儒,苏轼、苏辙也不过是19、16岁的青年举人,张方平发现他们卓越的才华、人品后,亲自给好友欧阳修写信,推荐三苏。后来苏辙在“中央改革办”三司条例司工作,时常被吕惠卿、王安石打压,面临被治罪的危险。张方平直接找神宗皇帝,把他调到陈州,逃过一次大劫……类似的事情比较多。苏轼、苏辙对张方平尊敬非常,写信给他时,落款甚至称他为“世叔伯”。

这是苏轼一生中,对他人最亲密的昵称。在苏轼心中,张方平如同父辈。

苏轼和张家后生们谈论功课、学问,勉励他们向先辈学习,做到蕙心兰质,不负繁荣强大的大宋。

 韶州提刑司、濂溪书院、张祠、余相祠、风采楼位置图

张家和余家是姻亲,听说苏轼要去风采楼,族长很高兴,带着几位家人,陪苏轼去。

 风采楼其实是当地百姓对“风采堂”的亲切称呼,是余靖家家族的堂号,出自仁宗皇帝亲笔题诗。余靖是北宋名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欧阳修、蔡襄等是亲密文友,也是苏轼比较敬重的长辈。

余靖(1000—1064)字安道,号武溪,曲江(今韶关市区)人,是广东继张九龄之后的第二位伟人。他在天圣二年(1024)中进士后,先在虔州、宣州、洪州等地做小官。景佑元年(1034年)到京任秘书监,掌管典籍文书,到崇文馆校勘《史记》《汉书》《后汉书》。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因为被贬的礼部员外郎范仲淹辩护,与尹洙、欧阳修同时被贬,降职为监筠州酒税。不料44年后,苏辙也贬任了同一职务。这年冬天,苏轼才在大宋偏远的成都府路眉州眉山县的乡下出生。

风采堂(民国)

宝元二年(1039年)六月徙知英州,以母忧,未赴。这个任职经历,也和苏轼一样。

庆历三年(1043年)他升任谏院右正言,正直敢谏,去除贪吏,抚疲困民,与欧阳修、王素(王巩父亲)、蔡襄被誉为“四谏”。他在政治上提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清、公、勤、明、和、慎’的个人素养,把“清廉”“公正”放在首位,被称作“从政六箴”。他还三次出使契丹,妥善处理了复杂困难的宋辽夏关系。庆历六年(1046)后,迁将作少监、光禄少卿、卫尉卿,特许居住韶州。

接着他知虔州、谭州、桂州。回朝任给事中、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户部侍郎。

嘉祐元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到汴京省试,余靖又不在京城,改知谭州。1057年苏轼回川守孝期间,余靖先知青州,后转吏部侍郎。1059年,三苏回到汴京,这时交趾侵犯邕州,全国震动,在京城的余靖被仁宗委以重任。当时苏洵文章在京城是热门,可是苏洵对余靖十分敬仰,于是写了封信给余靖(《上余青州书》),赞誉他“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因为文友和欧阳修的关系,三苏和余靖于是熟悉起来。可是余靖很快动身赴任,深习兵法的苏洵很遗憾没有机会出征疆场,继续留在京城编写《礼》书。此后三苏和他再没有见过面。

嘉祐五年(1060年)八月为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后授尚书左丞、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知广州。平定战乱后,仁宗皇帝御笔褒奖:“风采第一,广南定乱,经略无双”。英宗即位后,余靖回京述职,在南京染病去世。追赠刑部尚书,谥“忠襄”。

“五经”中构建的国家文明体制,其实一天也没有实现过,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在北宋,中央政权的格局仍然是皇权至高无上,更糟糕的是原来汉唐体制也没有了,宰相职权被分割到尚书左右丞、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手中,也就不存在了宰相集团和皇帝班子“共治”天下的二元体制。皇帝还直接掌握御史台(乌台)、谏院、隍城司(情报机构),所有军事行动派内臣做监军。真实天下安危,系于一身。皇帝的素养、风格,不仅决定了干部的任用,还影响着千家万户。只要巴结了皇帝,何愁不飞黄腾达呢?于是这些干部,不得不挖空心思投机取巧,唯皇帝的喜怒哀乐是瞻,变本加厉出“成绩”,以求晋身提拔。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担任多年地方长官的余靖,居然在谏院时,一反大家敷衍溜须的作风,他的矛头直指皇帝,几乎每次上朝,都要给宋仁宗提出尖锐的反对意见。大家都为他捏把汗。好在他遇到了一位开明的皇帝,仁宗皇帝虽然脸上尴尬,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冷静采纳。一位开明的皇帝,知道说顺耳话的大臣多,敢说逆耳话的,才是朝廷最难得的。余靖成天批评皇帝,不仅没有被扣以“某某诗案”的罪名,还能够继续在谏院工作,反而得到仁宗皇帝的嘉奖、重用。

可见仁宗皇帝确实有博大的胸襟,识人用人的才能。这在古代帝王中,也是凤毛麟角了。可惜苏轼虽然被仁宗皇帝发现、破格使用,但是仁宗已是暮年。主持制科考试回宫,他还是为发现苏轼苏辙哥俩高兴,对皇后说:“为儿孙找到了两位宰相”。可惜仁宗之后,接连的英宗、神宗、哲宗都没有仁宗的水平,识人用人的气度越来越差。

苏轼从进入仕途,就刚直敢言,见识深远,这很为富弼、韩琦、欧阳修、张方平等人称道。在王安石变法开始后,张方平还实名推荐府河任职资格的苏轼担任谏官。王安石哪里会让苏轼这个不同意他意见的人在谏院呢?可是朝中也没有哪个大臣信任自己,不得已他破格推荐自己的门生、“副县级”干部来担任这个副部级职务,而且为了除掉苏轼,还发动新党爪牙查找苏轼罪证。实在找不到,就捏造苏轼四年前扶柩返川,存在偷卖私盐、苏木等罪行。盐巴古代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走私盐巴是重罪。于是神宗皇帝、王安石发动全国七路调查。几个月后,罪证是子虚乌有,但是也没给苏轼什么说法。

张方平气得直接写辞职报告,到陈州任知州,苏轼也一再请求外任。这就是1071年,苏轼到了杭州任通判的具体原因。

正是谏官不易的缘故,欧阳修为余靖撰写神道碑说:“公为人资重刚劲,而言语恂恂,不见喜怒。自少博学强记,至于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外鐕浮屠,老子之书,无所不通。”大书法家蔡襄也称赞说:“好竭谋猷居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

余靖的著作《武溪集》就是以故乡武江命名,其中《修州衙记》《真水馆记》《望京楼记》等大量诗文,描写了岭南的风物,对当时宣传两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余靖后人隆重接待了苏轼,并陪同他们一行去文奎楼旁边的余相祠参观。这座老宅院,是余靖居住过的,已经是州里纪念余靖的祠堂。

苏过没有见过余靖,但是读过他的诗文,这次近距离感受这位刚正勤勉,文采横溢,胆识过人的先贤,十分感动。当官就是为民报国,就要有舍身的精神;蝇营狗苟之辈,必然害国祸民,遗臭万代。他和张九龄一样,生于岭南,建功岭南,百姓肯定会世世代代颂扬他的不朽功勋。苏过晚年从政后,没有辱没父亲的教诲,在短暂的为官生涯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被当地的百姓铭记、颂扬了近千载。

注:

1、现有资料介绍韦璩和张九龄的关系,说张九龄是晚辈,韶州刺史韦璩在张九龄少年时就有知遇之恩,提拔了他。这是错误的说法,两人年纪几乎同岁,张九龄在朝廷中任职时,和韦璩同在长安,两人是朋友。再次见面,是二人在韶州,而此时韦璩才担任刺史一职。

2、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因“封章直言,不协时宰”,引起宰相姚崇不满,这年秋天,他请辞归养。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九龄与六祖惠能
风度阁赋【飞鸿侠隐】
曲江张氏
张君政(张九龄的曾祖父)
风采堂原有楹联赏析
岭南千年第一人—张九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