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湖边的信仰和传承――苏夫人姑传统文化

石湖边的信仰和传承

苏夫人姑传统文化

作者:老牛

清末至今,石湖边一直是座小有名气的侨乡,石湖边的侨民遍布世界,在多个领域里,都有石湖边村养育出来的精英。石湖边人在中西多种文化的熏陶下,有着非常深厚和极具广度的文化底蕴。

创业和建设方面,石湖边人在中华文化氛围里,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勇于开拓与创新,使石湖边村的过去得以先进地发展。

石湖边村虽然众多侨民生活在西方文化和信仰的环境下,面对西方文化的侵扰毫不动摇,一直秉承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用爱国、爱家的赤诚之心,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在历史长河里,弃之糟粕,汲其精华,弘扬千年文化,振奋百世家风。

石湖边人的信仰是神明和圣佛,但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良好传统文化教育下,发自心灵深处纯净、正义的信仰。

石湖边人敬奉的神明都是公平正直、善良仁爱的神明,有宽容大度、德高望重的三十四都都主为挡境;铁面无私、嫉恶如仇的宣王爷和关帝爷;雷厉风行、处事神速的上帝公等,更以有着“衍圣崇福,护国卫生”之圣誉的对山苏夫人姑为圣神,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致力于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

每年三月初三上帝公圣诞日、四月初一宣王爷圣诞日、十月初一都主公圣诞日,村里都必搭台请戏,举行民俗活动,创办传统文化文艺演出,宣扬正能量,传播着和谐、温馨、健康的风气。


腊月初三,苏夫人姑圣诞日。这一天是石湖边村人心中最大、最重要的节日,石湖边人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万里之遥,只要能够抽身,再忙碌都会回到村里来,参加苏夫人姑圣诞民俗文化活动,或参与商议下一年村庄公益事业建设大事,或踊跃题缘和捐款,争相为村庄村容村貌、文化文体、精神文明等建设尽一份力量,作出自己的贡献。

腊月初三,是石湖边村独有的团圆日,全村海外游子、遍布各地的人员、嫁出去的女儿欢聚在一起,满村洋溢着喜气,到处充满着温馨,乐融融的味道,弥漫着整个乡村。

01

苏夫人姑

对山苏夫人姑,生于大明洪熙乙己年(1425年)腊月初一。原名苏六娘,又名苏六治,泉州府晋江三十三都常春乡人,父亲苏启能。

六娘出身贫寒,天资伶俐,从小为家操劳。她助人为乐,尊老扶幼,勤劳勇敢,善良仁慈,个性刚烈,以“对山可移,我志不移”的言行,表达她不为人妇的誓愿,和对鲜有真爱的婚姻的坚决反抗。

她被卖到清濛蒙家作童养媳后,每天一大早从常春出发,去蒙家干活计和家务,傍晚做完活计返回常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坚决不在蒙家过夜,直到她16岁羽化升天。

她的一生很短暂,却在她身上集合了中华传统妇女所有的优秀品质,令乡亲们由衷地敬佩,结合她料事祸福多奇中的神奇的人生和崇高的懿行,化作对她的崇拜,相信她具有护佑苍生的神力,把她奉为神明。

泉南一带流传着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苏夫人姑民间传说,如“喜鹊相助”、“弓鞋化舟”、“古庙托婴”、“靖乱平倭”、“舍身救友”、“孝女负重”等,都是历代人们对她爱戴和敬佩的痕迹,展现了她行善积德,惩恶扬善的美德,丰富深刻的哲理,在泉州地区和东南亚华侨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夫人姑惟孝惟悌、爱国爱民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道德标准,融入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认识历史贤人、圣人的真实意义,从自身、民族、乃至国家,增进友爱和文明。

苏夫人姑信仰不是迷信。

探寻苏夫人姑足迹,对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核心价值观有着宽广、直接、美妙的体现,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02

苏夫人姑

苏夫人姑是泉州民间富有传奇的女神,关于她的故事既有民间传说,也有官方记载。从她的生平故事到官方的册封,都记述着她传奇的一生中,勤于助人,善良孝顺,一身刚烈正气。

她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是凝聚宇宙正气的神。

石湖边人对苏夫人姑的信仰,正是发自对苏夫人姑传奇人生的敬仰,寄托着石湖边人一心向善的愿望,胸怀家国天下的情怀。对苏夫人姑的信仰,付诸行动的是无私的奉献。

石湖边自古以来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开展和建设,从贫寒的艰苦岁月到富裕的小康时期,都在道路、教育、健身、文体等方面不断投入,高度关注。这些公益事业投入的资金几乎都是源自苏夫人姑的收入,为石湖边村的交通条件、村容村貌、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巨大的财力支持。

每年腊月初三,是石湖边人记念苏夫人姑诞辰的日子,村里男女老少只要能够腾出时间的,都争相到苏夫人姑庙义务做事,从十月底开始,全村打扫卫生,清洗苏夫人姑庙,搓丸子,检修等,大家把义务工作都做到巨细入微。

初三这一日,全村所有回得来的乡亲都回到村里,来到苏夫人姑庙,欢聚在一起,全村大团圆。这一天,大家都会做同一件事:捐资题缘,把心中对苏夫人姑的一片敬仰化作对支持村庄事业的一片心意,为村庄建设尽了一份绵力。

年复一年的建设,打造了美丽的石湖边村;年复一年的收入,资助了永不止步的石湖边。

苏夫人姑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在石湖边产生了虔诚的信仰,引导着全体村民对公益事业的无私奉献,为石湖边村营造了良好的风气;

优秀的苏夫人姑传统文化熏陶着每个石湖边人,苏夫人姑传传统文化有力地凝聚了石湖边村生养的人们。

03

苏夫人姑

石湖边人对苏夫人姑的称谓,通常是“啊姑”,或“老姑”。俗话说,姑疼侄,同字姓,反之亦然,侄对姑也总是在心里多了一份敬畏和尊重。

“啊姑”、“老姑”的称谓,是石湖边人对苏夫人姑的特殊情感,是亲昵的称呼,表达了石湖边人与苏夫人姑在情结上的亲切和亲近,是发自内心深处视苏夫人姑为亲人、尊为长辈的体现。

在石湖边村,安床、奠基、开业、婚庆等红白诸事,人们都会找苏夫人姑择日择时辰;求职、升迁、买房、出行,也会找苏夫人姑定夺;总而言之,但凡拿不定主意的事儿,就找苏夫人姑商量,让苏夫人姑拍板决策。

找苏夫人姑求得定夺,不是像别的村落那样,抬出神明摇神轿,然后燃香叩拜等着乩童、神婆作法引神上身,再传神旨;或者抽签卜卦,依时解签释义,费心猜想。这些做作都是迷信,很大程度上存在人为的意向,假借神旨愚弄于人。

找苏夫人姑求得定夺只需去庙里,燃上香,然后在夫人姑面前,呢呢喃喃地把要做的事和希望确定的时间说出来,再捧“杯”平摔落地,如是一阴一阳,则此事已定;两片都阴,则为不同意,得重新考虑再作询问;若是两片皆阳,是发笑了,必定存有疑问,需进一步细化,逐一商量化解。

这种方式的确也存在迷信心理的成份,但更多的是对苏夫人姑的信仰和崇拜,尊重与敬意。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小事自我作决定,大事寻求父母、长辈意见一样,为求得一份心安,同时也是征求长辈意愿的一种孝道,是对苏夫人姑一种无以辩驳的尊重。

苏夫人姑面前求“杯”的习惯,是石湖边村自古延续下去的习俗,是苏夫人姑信仰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弘扬苏夫人姑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把与苏夫人姑的沟通作为一种礼义的教育,促使石湖边人形成尊老爱幼、重于沟通的习惯,延续着良好的风气。

苏夫人姑信仰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振奋了石湖边千百年来的良好家风。

04

苏夫人姑

苏夫人姑文化的传承,对石湖边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在苏夫人姑文化营造的和睦、团结、共进的氛围中,数百年来石湖边村取得了祥和、稳步、快速地发展。

古时候,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农耕劳动量是很大的,多数家庭为了种植足够的庄稼以养家糊口,不得不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无遐顾及在家的孩子。能走能跑懂得找吃喝的大孩子尚且好办,幼儿的照看便成了大难题。

出于对苏夫人姑的崇拜和信仰,于是,人们把孩子抱入竹轿椅,放在苏夫人姑庙里,寄托着安稳的希望,下地干活去。

说来也奇,据说凡是寄于苏夫人姑庙里的孩子,个个都不吵不闹,乖乖地待着一整天,等天黑时分妈妈来抱回家。因为这奇特的现象,让石湖边人更对苏夫人姑无边法力深信不疑,加深了信仰。渐渐地,“古庙托婴”的神奇就这么流传开来,延续至今。

当然,托寄的心理是迷信,但事实却真实地存在。这是苏夫人姑文化和信仰的独特之处,一方面,和其他女神或冷艳无比,或凄寒瘆人的雕塑形象截然不同,苏夫人姑塑像恰到好处地展示着母性的温柔、慈爱、端庄、甜美,给了孩子们一种如在母亲怀抱的温馨,也给家长一种特别放心的感觉。另一方面,广为流传的苏夫人姑传奇故事深入人心,对她的爱戴和敬仰,才是人们安心托婴于古庙的定心丸,而满堂幼儿的环境,也许正是孩子们需要的氛围。

幼儿的托寄,使得最多劳动力投入生产成为可能,免于牵挂地全心耕作,让石湖边人免于饥寒的困惑,生活滋润,小家碧玉;让石湖边人有更多的精力,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为村庄培养人才,光耀门庭。

至近代,清末、民国、抗战时期兵荒马乱,耕作已不能保证温饱。这时期很多人想到漂洋过海去南洋谋生,真正去的并不多。俗话说,走船跑马无三分命,那时的航海技术落后,船只又很小,在汪洋大海里,常被吞没在惊天巨浪里,一帆风顺的祝福,是所有漂洋者最大的愿望。漂洋过海,需要的是勇敢,最重要的还是对安全的信心。

石湖边人就是凭借着对苏夫人姑神力的信任,把“摔杯”作为内心最强的安慰,坚定地鼓起了勇气,终成闻名遐迩的侨乡,得到仅次于漳州寮的美誉。

应该说,是苏夫人姑文化深刻的哲理,指引着石湖边村走向时代的辉煌。

05

苏夫人姑

解放后的新中国初期,闭关锁国,百业待兴。在中华大地上,需要恢复荒废数十年的一切需求产业,谈何容易?一切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一波接一波的运动,使得百姓再无瑕顾及民间信仰,苏夫人姑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在这时期被深藏在乡亲们心底,遗忘在历史的角落。

四清过后,石湖边人开始寻求发展村庄经济的途径,历经辛苦的奔波,先后建造了碾米厂、糖厂等集体产业,这时,石湖边人猛然感悟,传统文化的遗落造成的凝聚力散失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大锅饭养成的懒散,传统信仰的消失凐灭了集体上进心,集体事业成了消极的事务。

是年,初露新角的一代乡贤苏明发重拾苏夫人姑文化,呼唤了海外的游子,由海外侨胞架起电线,挥别煤油灯时代,为往后石湖边村的发展提供了电力的支持。

在村里,对外最初产业――洗陶泥组群登场。原来农耕用途,只够人力拖板车通行的道路已难以承担重负,修路扩宽迫在眉睫,而农业社时代,资金却是天大的难题。正在大家一愁莫展的时候,腊月初三,海内外乡亲和亲戚不约而同为苏夫人姑诞辰纪念日慷慨缘题,一天工夫,修路资金筹够了,还富余了不少钱。次年开春,开始大兴道路建设,从山仔路口修到村里,全程八百米的平坦大道铺就而成。

道路的通达,促进了石湖边工业化高速发展,村民收入每年成倍增长,经济实现了腾飞。同时,人们意识到苏夫人姑的强大凝聚力,意识到,弘扬苏夫人姑传统文化,对乡村建设的无以替代的重要性,领悟了苏夫人姑文化传承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984年,为了把苏夫人姑信仰更好地传承,避免精神形象过度抽象化,石湖边村为苏夫人姑重塑实人大小,且手脚可以活动的雕像,还原苏夫人姑美丽温柔、仁慈端庄的形象,把信仰的传承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石湖边经济的迅速、稳步发展,2008年,石湖边村组建护国宫理事会,在这以后的乡村事务中,精诚管理着护国宫的一切事务,建造老人活动场所,组建腰鼓队、花篮队、唢呐、三通鼓、建设篮球场,有力推动石湖边村文体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营造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06

苏夫人姑

苏夫人姑文化始于和石湖边建村几乎同一时期,对苏夫人姑文化的传承,始于崇拜,盛于信仰。


但从石湖边村史料中,苏夫人姑文化传承数百年间都是在寻常百姓家,其塑像一直侍奉在旧村角落下田洋村民家中。都主公宫建成后,苏夫人姑随之移入都主公宫供奉。

1984年重塑神像后,一度寄奉于苏家和家,依旧住在百姓家。几年后,苏夫人姑搬到村中心二队保管房,从此,苏夫人姑才有了独自的神祗供百姓供奉。在苏明发的奔波下,发动海内外宗亲和本村捐资。于1996年底,苏夫人姑庙奠基开建,1998年落成,苏夫人姑入住新居,庙名“护国宫”。

护国宫区域总用地4900平方米,主体三间张建筑,座向西偏南,用地160平方米,双侧各两层护厝,各用地120平方米。门前院落1000平方米,右侧一座150平方米的戏剧台,山门设置在左侧,山门外停车场1100平方米。院前围墙外预留1000平方米空地,拟留待日后作其他用处。

护国宫造型宏伟美观,布置和谐优雅,又有苏夫人姑的亲切感和亲和力,自落成之后,便成为村民最喜欢的去处,初一十五香客络绎不绝,平时老、中、青、幼聚集道院,温馨如家,笑语风生;入夜,中、青、少年轻歌曼舞,一派世外桃源般悠然。

护国宫的建设,给苏夫人姑独受供奉的安身居所,更有力推动了苏夫人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进乡村文体活动的开展,带动着全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腰鼓队、花篮队、唢呐、三通鼓、广场舞等的组建和经费,篮球场、老人健身器材等,都来自于人们对苏夫人姑文化传承的捐赠。苏夫人姑文化的传承,营造了石湖边村热情、融洽、灵动的生活氛围,促进石湖边村团结、互助良好风气的形成。

因为信仰,才能凝聚。苏夫人姑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人们把心底里对苏夫人姑的敬佩和爱戴化为信仰,弘扬着苏夫人姑的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爱国爱民的精神,在石湖边形成强大凝聚力,连结了海内外,举全村共同力量,不断为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为美丽乡村建设与推进做出巨大的贡献。

07

苏夫人姑

石湖边人的苏夫人姑情结,实际上不同于一般的信仰,和意义上的迷信。在苏夫人姑传统文化传承上,以及日常的民间活动中,迷信只占据非常小的比例。

但凡乡村建设,石湖边人都喜欢把希望寄托在苏夫人姑的护佑。在项目筹备时,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像到,又能做件让老祖姑开心的事业了,或想着,又为老祖姑办了一件大事了。……就这样,大家心思同样的目标:花老祖姑的钱,咱得让老祖姑高兴。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自发捐资、自发参与建设,自发出谋献策,全村都在义务劳动,却都充满着成就感,争先恐后。

大家虽念叨的是老姑的护佑,付出的却是积极和努力;大家都把希望寄予老姑的灵圣,却都巨细入微地做着自己领取的任务;决策在“摔杯”时已经定下了,遇到难题时大家同心协力,解决问题,丝毫没有把事情寄托于神力,而是把共同的信仰拧成一股力量,共同奋斗。因此,对苏夫人姑的信仰,不是迷信,是奉献的精神。

与苏夫人姑的人神沟通交流,对于石湖边人基本就是心灵的诉说,寻求安慰的占卜。是以对苏夫人姑的尊敬为心理出发点,把征求苏夫人姑意愿作为准则的行为,这是信仰,也可以理解为孝道。人们对待苏夫人姑不是对神的畏惧,是对老祖姑的亲昵和依赖,因为是祖姑,是亲人,是血脉相连的长辈。小到一记奇梦,大到村庄活动,都必遵循苏夫人姑意旨。

这是民间长达数百年养成的惯性。在迷信的心态下,一般认为老人和幼儿天黑之后是不宜靠近或在神庙里活动的,因为神明也是属阴,神差同样是鬼魂,接近了,容易染了晦气。而苏夫人姑身边,任何时刻给人们的,都是一种宁静的温馨,无论是刚出生的孩子,还是垂暮老人,都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安全感。

于是,大多数乡村公共事务,人们都喜欢以护国宫为议事地点,久而久之,便成为习惯:村民小组、老人会的会议室都设置在这里。

08

苏夫人姑

苏夫人姑传统文化的传承,数百年来苏姓各村沿着同一起点,依据各自不同的村情,逐渐衍生不尽相同的传承,演化了信仰的多样性。

这传承内容的取向上,取决于组织者的意愿和机构的定向。

石湖边对苏夫人姑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苏夫人姑的生平事迹的感动,对她抗倭平乱的爱戴,由敬佩与膜拜发展而来的信仰,传承她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善良仁孝、爱国爱民的精神,在长达五百年的历史上,深深地扎在每个石湖边人的心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初始几百年,是文化传承的发展过程,在农业时代,主要是民俗和传承的磨合,人们的需求和希望较为一致,因此,形成了一段很长的稳定期。期间,对文化传承起主要作用的是乩童和神婆,他们的行为多少能够起着导向作用。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功利对村民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前所未有冲击,过去自发信仰和民俗活动的维系,逐渐失去导向作用。

2008年,为了更好地弘扬苏夫人姑传统文化,更好地宣扬苏夫人姑传统文化的核心意义和价值,推动石湖边公益事业建设与时共进,让苏夫人姑信仰带来的传统美德更好延续,由石湖边村老人会牵头并组建了护国宫理事会。

十多年来,护国宫理事会精诚工作,管理着来自苏夫人姑诞辰纪念日及其他民俗活动人们的捐赠物品和款项,精打细算,周全筹划,把资金运用尽可能达到最大效益,在人们心中,获得了高度信任。

理事会的成立,加强了苏夫人姑传统文化和传承的宣传,修正过去分散传承所出现的某些意识偏离和错误,明确和规范了信仰的具体目标,以“弘扬祖姑传统文化,振奋梅峰百世家风”为宗旨,带着人们走上弘扬苏夫人姑传统文化的新旅程,为振奋家风立下不朽的功勋。

理事会的建立,有效分担了村民小组和老人会日常事务的负担,也在宗亲事务方面承担了一份职责,在完善乡村财务管理方面,和公益事业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作者:老牛 ),由(苏氏信息平台)苏耿仁进行整理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于子嗣问题
福建莆田:嵩山寺
组织开发福州陈靖姑旅游专线,每年举办“祭拜陈靖姑遗址”    张祖仁说福州民间神道信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福州人的一种爱憎分明,福州人的神道信仰内容五花八门,其中以“陈靖姑”的“娘奶庙”、王天君、普渡
道教神话:临水夫人陈靖姑——妇女幼儿的保护神
陈十四:比妈祖还早的保护神
福安罗江街道"福水宫"与陈靖姑的信俗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