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中医之“看山不是山”,满屏尽是“虚寒人”

初学中医的时候,当然,我目前仍然处在初学的阶段哈。

最最开始的时候,对照一些基础知识,普及文章,知道了“里虚寒”这么个名词,原来自己体质虚寒,娃也虚寒,于是很容易就识别并欣然带上了这顶帽子。也知道了一些体质相关的禁忌,忌生冷寒凉,这样,被保护得很好,深深受益。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圈子里个个都嚷嚷着自己虚寒,孩子虚寒,满屏尽是“虚寒”二字。脾虚、肾虚、阳虚、气虚、好像大家不虚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随之,各种温补的法门也是信手拈来。生病拿到药方先挨个儿查一遍药性,看看有没有寒凉,一堆温药里头发现一味黄芩、或者石膏,不好了这个医生给我开了寒凉药。弃之不用弃之不用!!  换个医生还是这样,开始怀疑人生,为什么我就遇不到好医生了?

怀疑就对了,没有质疑就没有释疑,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怀疑人家医生就不对了,咱得找原因。咱比他们懂得多?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的胆小,怕伤阳,对眼前的热证感觉束手无册,反复推敲,是热证无疑,下药慎之又慎,不够果断,结果热证治疗拖沓,伤了津液,本身偏虚的能量就不够用,还因津液所伤,阴阳互转,结果真的就变成了寒证。知道寒凉折损气血,却不想大热伤津也可能会是更大的伤害。这样的坑,估计初学路上不止一个人踩过。

后面也遇到一些案例,明明是身体有淤滞,有邪热牵制着气血,“哪里有邪气,气血就去哪里”  身体正常部分需要的能量就会不够用,就会有虚象,却一味的补虚不肯攻邪,补的速度跟不上消耗的速度,越耗越虚,最后真的虚了。这就是妥妥的“被虚”了。

避免“被虚寒”,首先你得知道你所认识的“虚寒”是否是真的虚寒。

以下这些症状,乍一看,是不是很像寒证,可能一看到就下了“寒”的结论,但到底是寒是热,需要结合其他证据整体判断,一个证据实际上有多种可能。

手脚凉,是寒还是热?首先,这个现象,气血不能到末端,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里虚能量供应不足了,还是中途哪里堵住了影响到末端循环,有水热结滞、有食积、或血瘀堵住了?又或者是身体调配能量到其他地方,比如表束了有表证也会手脚凉。

爱出汗,寒?热? 太阳中风津液不足有发热“汗出恶风”,阳明里热如麻杏石甘,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等“喘而汗出”,表里虚带湿热芪芍桂酒汤证出“黄汗”,阳明里实热承气汤“其人多汗”,阴证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流口水一定是寒吗?太阴里虚寒水饮上逆,太阳表证逆证也有可能,不止口水,鼻水泪水一股脑都往上冒,阳明里热碰上水饮往上还是会变成口水,脾虚肾虚的先不要急着考虑那么多吧,如果是小孩没准儿只是要出牙呢。

掉头发一定是肾虚吗?身体有淤堵也会导致气血供应问题也会掉头发,湿热阻碍气机也会影响津液化生输布导致掉发,遇到这些情况再去温补恐怕是越补越堵掉发加速。

舌颤就是肾虚?肾虚有可能舌颤,但是还有个说法叫“风性主动”啊,此“风”是热是寒?

爱睡觉,少阴病“脉微细,旦欲寐”,温病“多眠睡”,湿热笼罩的时候也是昏昏欲睡呢。

小便清,肾虚?太阳风寒常见小便又多又清,小孩子阳明病如果水喝的多,热大膀胱压力大,也可能小便次数又多又清量也可能不少。

咳嗽带痰,一定要算作太阴化个痰吗? 也得看情况,阳明热盛灼烧津液炼液成痰这种情况也许热去了剩下点痰身体自己就处理了。

睡眠不好,想事多了睡不好,胃不和卧不安,饮食积滞生热,痰湿阻滞郁热,津液不足都可能导致睡眠不好。

食欲下降 一般显示胃弱中虚了,需要建胃建中。但是,如果表未解且整体邪热重,机体抗邪,气血能量都调去干活了,自然顾不上胃,这个时候去热解表,邪气退了气血归位,可能里虚就自己解了。   

当然反过来,也有可能认识的热,也未必就是真正的热。比如以下症状

烦躁,少阳热会心烦,津液虚会烦躁不得眠,阳明热证会烦,里实还会谵语,有血热还会发狂。

小便黄一定是热吗?小孩子若是脾虚不化水湿,小便少也是常见黄的。

大便硬一定是热吗?也许只是脾虚动力不足,推动缓慢,停留时间过长,头上一段被吸干了。也许只是脾运化无力,津液转化输布不足,肠道失去滋养,太干了滑不动在肠子里头停留太久了。

孤证不立,只有多个证据指向同一个结论,才能得出辨证结果。所以,如果要讨论症状,一定需要完整的十问,单个症状猜迷一点意义都没有。

以上只是我随便列举的有可能迷惑人的一些症状,究其所指,也不是我三言两语概括的完的,如果要完全掰扯清楚,可能得几天。

再者,你所认识的虚寒又或者只是一种相对的虚。而这并不是病。

比如小儿,脏器未充盈,脾常不足,既然是“常不足”,那就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状态,用匹配这个状态的方式养护就行,用成人的消化吸收标准去衡量孩子,给他成人的饮食内容,他本身就是接受不了的,这是常识。一天两个蛋顿顿鸡鸭鱼,大人也承受不住这么多高能食物,身体的的一点能量都要用在消化这些高能食物并且把多余的代谢物排出去。另一种极端就是明明身体需要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能量,却偏偏过分忌口影响饮食均衡,越忌越虚弱。这些问题明明是大人的问题,偏要早早的给婴幼儿扣上一顶“脾虚”的帽子。

即使虚寒人也有可能得实热证,人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本身就在不断变化,外感内伤,虚实变化,身体出现失衡就要辨证施治,损有余,补不足,平衡能量,恢复秩序。

虚寒人很少有纯粹的寒,有寒就有淤,有淤就有热,越是虚寒的人越是容易上火。

比如脾虚的人,运化无力,身体容易湿盛,寒湿与湿热之间只有一把火的距离,这样的人如果内有湿热,再遭遇外感,最容易得的是温病。温病虚证,温病湿证可能同时到来。这个时候如果不辨证,全当风寒治疗,来个辛温汗法,后果可想而知。

摘两条《伤寒论》关于阳明误治的条文吓吓你们: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烟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误用辛温发汗,那就会更伤津助热,说胡话。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同样的阳明病,误用辛温发汗,是会把人治死的。

其实伤寒论在太阳病篇提纲文之后,紧接着就在第六条讲了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将温病特点与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区分开来,提醒我们临证擦亮眼睛。

人生病往往病情错综复杂,寒热夹杂,并不如所想的单纯寒热,那么用药也是寒热搭配,如外感郁热的大青龙汤,桂枝与石膏的搭配,治疗阴证痞结的附子泻心汤,极寒的三黄与极热的附子配伍等等各有其理法。

任何体质得了什么证当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药方本来就是因人而异,量体化裁,病情轻重,气血能量,体质等等都会兼顾,如果选择了靠谱医生,就请相信他们会护你周全。

师说:

所知障就是学习中医最大的拦路虎。

(所知障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

流派学术的出现,目的是补偏,中医历史发展也是这样的,有寒凉派,随之来个补土派,之后攻邪,又接着滋阴,然后温补,然后扶阳。以补偏为目的,以后又会进入相反的偏极一方去,所以学中医的一定要破除我执,不破不立。

由于清热解毒寒凉中成药和苦寒抗生素及输液的滥用,加之生冷水果维生素营养的宣传,空调冷饮生活方式的变化,造就了大把的“虚寒人”。学习过程中,本能的更加重视跟自己体质相关的内容,比较敏感地抓住跟虚寒相关的一切症状,本能的对一切寒凉小心翼翼,我们看到太多虚寒人所以更加小心重视虚寒,这本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光认识了“虚寒”却忽视了实热的存在,对明摆着的热证视而不见,这就偏离了中医之“中”道,偏向另一个极端,走入一种误区。每个人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理解,只有不断深入学习实践才能刷新认知,填充空白。自诩认知刷新较快,是因幸得良师益友指引,知初学中医当立足经典,有了坚实的底盘构架再涉猎流派学说,才能吸收到流派学说的精华而不是随波逐流,越学越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学问诊大全
辨别与去除体内湿气的办法
(16)中医入门:大道至简的奥秘
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什么?
微中医
秋乏来袭:秋天怎么睡得香、醒来不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