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育渗透”之我见

渗透是一种物理现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渗透”一词有三种解释:

1.两种气体或两种可以相互混合的液体,彼此通过多孔性的薄膜而混合。

2.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

3.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语——德育渗透。比如“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渗透德育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等等。仔细品味关于“渗透”的解释,再思考“德育渗透”这个说法,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妥之处。

按照“渗透”的第一种解释来理解“德育渗透”,暗示了德育和学科教学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两种气体或两种可以相互混合的液体)。给人的感觉是原来的学科教学中似乎没有德育,有关部门发现了这一问题之后,提出了“德育渗透”的口号,出台了一些措施,要实现学科教学和德育的混合。但这样的“混合”有两个问题:第一,并没有设置“多孔性的薄膜”,而是采取增加压强的办法,将德育内容强压到原来的学科教学内容之中;第二,没有“化学反应”,只有“物理反应”,学科教学和德育仍然各自为战。造成的结果就是原来的教学内容要完成,还要挤出时间来补充一些有关爱国爱民族的、关爱生命之类的内容。现在的不少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方法。

关于“渗透”的第二种解释,可以在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雨水渗透泥土,成为地下水的一部分。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来理解“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应是泥土,德育就是泥水,所谓的“德育渗透”就是外来的德育从学科教学中透过,最后再回到学科教学之外去。显然搞“德育渗透”研究的每一个人,都不愿接受这样的解释。

根据“渗透”的第三种解释来解读“德育渗透”,也很有问题,德育是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的一种东西,是在某种外接力量的作用下,逐渐进入到学科教学中来的。

上述的三种解释,显示出“德育渗透”这个说法本身存在的明显缺陷:将德育看作是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的一件事情,德育和学科教学是两张皮,“德育渗透”的目的就是努力实现它们的合二为一。

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存在着大量的德育因素,这些因素就是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好素材。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德育因素不是外加的,而是隐含在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之中的,教师不应该从教学内容之外去寻找德育的元素,像贴膏药那样给自己的教学贴上一块德育的标签,而应该在教学内容之中挖掘德育的因素,很自然地实现育人的目标。

将“德育渗透”改成“挖掘德育因素”,教师在践行的过程中,目标会更清晰,德育会更有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等级达标“合格课”评估标准
(二)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学科渗德总结
家乡学科德育渗透教学目标
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江桥镇中心学校“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实施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