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育小窍门:换个角度接纳孩子

  大人们的主观看法,往往和小孩子的看法不同。有时候并不是对与错,而是好与不好的问题。这时,我们如果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赞同小孩的建议,无形中对他是一种打击。他毕竟是孩子,他的精神承受能力还很低,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请满足他的请求吧!

  如果小孩子一早起来,要求你让他穿昨天买的新衣服,你可不要说:“等明天再穿好不好?”对他来说,你答应让他今天穿是他的选择,明天穿是你的选择,他为什么必须什么都听你的呢?如果你换个角度,就答应他吧!我想他会很高兴,这一天会表现得更好。

  像这样一些生活里的琐事,就交给孩子处理吧!父母不可能一辈子帮子女做决定,越早熟练他,就越能让他养成自律的习惯,何乐而不为?反过来他也会关心你,会替你考虑,为你着想。

  所以,家长不妨找一天时间,答应孩子所有的要求,而后看看孩子满足的表情、感谢的眼神,以及反省的能力,也许你会发现,孩子其实也蛮懂事的。

  确实,一味拒绝只会让孩子产生憎恨心,不会令他感到惭愧。适度地满足他的请求,也许情况并不会太糟。孩子毕竟只是孩子。

 

 家庭教育小窍门:父母不要太用力

  为人父母的我,时常抽空去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参与亲子教育讲座。过程中觉得收获良多,进而督促自己和子女一同成长。

  父母经常参与研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常拿“过去”所学,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如何去适应“未来”,而无形中产生一条鸿沟。现代环境影响的冲击,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对我们的影响力极大,压力也大,所以要多多学习。

  心理学大师张春兴教授曾说了一句名言:“若把孩子的问题比喻成病,则病因常起源于家庭,病象显现在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

  提升孩子自我价值

  “父母”是一个影响人的专业,所以要不断学习,所谓“建筑师所犯的错,可以拆掉;医生所犯的错,可以埋掉;助人者所犯的错和所给的爱,它却一天天地长大,因为这是一个影响人的专业。”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应当要更包容,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或是向专业助人者请教,不断学习都是不错的方向。

  “爱”与“规范”的平衡——温和、坚定的要求;捧着自尊的要求是有效辅导的不二心法。换句话说,善用“适度要求(Firmly)+尊重接纳(Caring)”:满足个体基本的两个需要——作自己+亲密感,是教育辅导的金钥匙。

  具体而言,一个有效的辅导方法就是能让孩子觉得“被爱”+“可以当自己”——可以“提升孩子自我价值感,满足其基本的心理需求:觉得自己是棒的、好的、重要的,被喜欢、被接纳、被肯定的,是喜爱自己的”,而且“在关系中,他有自主性,可以当自己”。一般而言,孩子若和我们互动后,他仍能喜欢他自己,能真实表达自己,那我们的辅导方法应该都是好的。

  亲职教育、辅导孩子失败的原因常是因为父母“太认真、太负责、太用力”,为了孩子好,想尽办法,用打的、骂的、激将、羞辱、引起罪恶感等的各种方式来“导正”“纠正”孩子遵循父母自己所认为对的价值观(“框”)。殊不知,每个人的个别差异性大,适合父母的不一定适合孩子,因此孩子常为了要“活出自己”而和父母有冲突。

  满足孩子两个需求

  唯有父母能满足孩子(每个个体)的基本两个需求——觉得被爱,且能当自己,才能有幸福感及良好的关系。父母若能学尊重、接纳不同,不用自己的“框”去“框”孩子,父母的爱就能提供“家”的温暖与滋润,而非“枷锁”的窒息与压力。一个好的家就是提供孩子“根”与“翅膀”!

  我们的文化(“国粹”)是,挑错和完美的文化,所以父母可练习换个角度——“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盏明灯”,可学习试着放慢脚步,允许自己可以犯错,练习看到自己的好,学会“挑对”。

  吴教授也说明“具体化”、就事论事的重要性。她举了个实例:“我希望你停下手边的事,先去整理房间。我会在10分钟后回来确定你已开始整理了。谢谢!”(而非“没看过这么懒的孩子!”、“我们家怎么会有你这种这么差劲的小孩!”、“房间都不会整理,我不知道你还能做什么?”等以偏概全的说法)

  又如,“放学书包乱放——(“请把你的书包放回房间。谢谢!很棒!”)具体的陈述内容,而非含糊不清或以偏概全,则会有较佳的效果。吴教授也强调“不视为当然”,若孩子照做了,不要视为当然,要马上回应、增强之。表示感谢、欣赏之意能满足人基本需求,让他觉得他是好的、被肯定的,常常好的行为就会固定下来,因为人都是需要知道自己是好的、被肯定接纳的。

  另一个“国粹”(“框”)是我们往往太注重成绩、成就,而致身心上的压力。华人喜欢比较,太强调成绩、智育、“Doing”的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常忽略“heart、情绪、需求”等层面,难有“全人”的发展。

  如果能明了吴氏凹洞(U型”模式)——情绪接纳与处理,则能增进亲子间的良好关系。它是重情绪接纳后的问题处理模式,先接纳对方的情绪,再找机会处理问题。父母要了解情绪不表达,不代表没有情绪;情绪不处理,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学习接纳、允许有适当、合理的负向情绪存在;不压抑负向情绪,学习用适当方式表达负向情绪。父母能重视情绪的接纳与处理,不但帮助孩子成“材”,也助其成“人”。

  了解孩子个别差异

  总而言之,昔日当小孩的我们,常要学习如何做个好孩子,“听父母的声音”;现在长大,又要学习如何陪小孩,以小孩为重,如何“听孩子的声音”,那谁来听我们呢?现代父母像个夹心饼干,过去父母教我们的,已不适合现在的孩子,所以常听演讲,获取新知,才能给孩子适合其生活时代的教育。

  从此刻开始改变,永不嫌迟。总之,要孩子快乐幸福其实很简单,诀窍就是父母不要太用力,了解孩子个别差异,尊重、接纳、允许他们和我们是不同的,捧着自尊适度要求,满足孩子基本需求——觉得被爱,又可以当自己,如此,能创造孩子快乐,父母轻松辅导孩子的双赢局面。

 (来源/南洋商报)

http://www.jiaokedu.com/youer/270228.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与“规范”的跷跷板——心理学教你如何有效、轻松辅导孩子
带领父母了解滋养孩子生命的艺术教育
书藏方针
欧洲森林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探讨
幼儿教育大家说
孩子犯错怎么办?“吼叫式”与“南风效应”教育,哪个方法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