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林岗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小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的提问,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的目的的一种情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小学生的情绪,它能促进学生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在情境中融为一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一 、创设问题情境的特点。

1、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实际,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到学数学是非常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学数学,使学生能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设计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李叔叔从市场买来一个大西瓜,分给10个小朋友,小朋友们高兴极了。于是李叔叔就随意的一份一份的切,全部分给了小朋友。这时,我对学生说,李叔叔这样分法公平吗?为什么?同学们都说不公平,应该要平均分。就这样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及认识的学习活动就开始了。

2、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如果学生不进行有效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就无法获取知识,也就无法应用知识。因此,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上课开始,教师请座号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请座号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这时教师设疑:怎么有5个同学的两只手都举起来了?这是为什么?从而创设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要设计富有趣味性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拟人化的世界或者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给学生讲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孙悟空捧着一个大西瓜说,八戒和沙师弟二人,一人吃这个西瓜的三分之一,一人吃西瓜的四分之一。八戒就摸着自己的大肚皮说,我肚子大,要吃西瓜的四分之一。这时教师对着学生问:“同学们,八戒吃了西瓜的四分之一就比沙师弟多吗?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深刻。

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是指在问题的设计中要保留开放的状态,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并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习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就会将学生置于猜想、探索、发现的情境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情境中,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例如在一堂数学训练课中,设计了两个主题:一是“20元消费安排”,教师给出了游乐项目,价格和各项目的相关规定等信息,让学生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游乐方案”;二是“派车计划”,面包车每次可乘坐9人,小轿车每次可乘坐4人,可以派面包车或小轿车,也可以两种车同时派,把30人送回家可怎样派车?怎样派车使用效率最高?整堂课以学生自主设计、合作交流、相互评价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学得主动,思维也得到空前活跃。

5、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生活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均能找到其原型,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为此数学教学就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各种商品的价格。如25.20元、948元、20.08元、3.90元、78.00元等,然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像25.20元 、948 元、20.08元、3.90元、78.00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它们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变?(3)这些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而商品的价格却没有改变?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能253整除的数”时,可出示一组数字;26825237357350(或由学生随便说一个数字),教师一看这些数字就很快说出它们能不能被253整除,而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是要经过计算才知道,这样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说出来。于是老师告诉学生是因为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也能很快掌握的,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的强烈愿望,饶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提高。

2、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活情境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求,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审美能力。

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改编了“猴王分桃”的童话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猴王在果园里为小猴分桃子。猴王说:“我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直嚷嚷“太少,太少了。”猴王又说:“我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吃,怎么样?”小猴听了还是嫌少,试探地问:“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面,显得很慷慨大度地样子说:“那好吧!给你们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接着教师意味深长地问:“同学们,你们说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的性质。

3、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圆锥装满水倒进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注意观察可以倒多少次?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培养和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

在教学“行程问题”时,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相遇”、“追及”、“相离”,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更容易理解“相遇”、“追及”、“相离”呢?课堂上立马活跃起来。通过讨论汇报了一些建议,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结对上台表演。这样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刻。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小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使小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http://res.hersp.com/content/1323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学数学论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论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