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南平市关工委家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2(课件稿)

范阳善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学习讨论。今天我们学习讨论如何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残疾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要点,青少年依赖和虚荣心理问题调适。

(一)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一个话题:如何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实际就是不断地对付和解决“自己”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意识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历来被认为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精髓。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及其作用

    1、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一个古老而又难解的谜。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以用语言报告出的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是受意愿的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如早晨起床后的穿衣、洗刷等;在更高的哲学水平,意识是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如思想、幻想、梦境等。

对意识的研究由来已久,各种观点很多,著名的有弗洛伊德,他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并据此提出了本我(相当于无意识,由人先天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性本能和死本能及各种欲望组成)、超我(是要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是由本我派生而又能根据现实的可能力图满足本我需要和调节本我及超我的调节者)、自我既要尽力满足本我,又要应付现实,还要遵从超我)。

2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则是指人对于自己的认识,或者说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它包含对自己的存在,自已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自己与周围人们和事物的关系,自己的思想行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事物的真正含义诸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自己也说过,“我饿了”,“我难受”,“我高兴”,“我爱她”,“我怕他”,“我比他强”,“他不能这样对待我”,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我们也写过或读过不少日记、自传、自我总结、自我鉴定、甚至检讨等等这样的一些材料。所有这些要表达和反映的都是一个关于“我”的概念或命题:我是谁?我要什么?我怎么了?我应当怎么样?我能做什么?我要向何处去?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表现。

3、自我意识的构成内容及表现形式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互相关联的方面:一是物质的或生理的自我(接近本我)。即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如温饱感、饥饿感、劳累感、舒适感;二是精神的或心理的(接近自我)自我。即个体对其心理过程的知觉、理解以及由此产生情感;三是社会的或文化的自我(接近超我)。即个体对自已的社会角色以及自身与客观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如个人认识到的自己在同学、恋人、师长心目中的“我”。

在表现形式上自我意识可以体现为: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动员、自我鼓励、自我命令等。归纳起来主要是自我认识、自我意向和自我体验这三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上述内容和形式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分,辩证统一地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构成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复合体。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动物、包括高等动物黑猩猩在内,是没有自我意识的。这是人类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的智慧高于动物的一个主要原因。

4、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最重要的作用是对人的调控作用。正常人正是借助自我意识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以调节和控制,使思想和行为作出符合现实环境的反应,并尽可能地不出问题。如在公共场所,当人们头脑中产生抽烟的念头时,可能会考虑到抽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不良后果,因而克制了抽烟的念头,这是积极的自我意识的调控作用。反之,如果一个人减弱甚至丧失了自我意识的调控作用,就很难作出正常的行为反应。比如一个正在热恋中的男青年,看到女友和邻居吵得不可开交时,想到的不是如何去劝架,而是如何帮女友吵架争口气,于是也加入争吵,甚至使用暴力去伤害邻居,结果被追究刑事责任。

自我意识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调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形成,标志着个性的成熟度,而且人们的性格缺陷、犯罪和精神疾病等社会问题相联系。正因为自我意识有这种功能,人的思想和行为才具有自觉性,人也因此能够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人所特有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能够把自己的身体与外界的事物区别开来的阶段(大约1岁左右就有所表现),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二是意识到“我”,能用“我”这个代名词的阶段(大约3岁左右)。能区分“我”与“非我”意味着自我意识的真正产生。三是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对行的外部表现作出相应评价的阶段(大约小学阶段)。四是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品质,能对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政治思想品质作出评价的阶段(大约中学阶段),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最高阶段。尽管在这方面青少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但自我意识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得到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已是必然。

自我意识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有以下特点:

1、学前期(幼儿园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一是自我评价从依从性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多面性的评价。幼儿初期对自己的评价带有依从性,往往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复述,比如“妈妈说我是好孩子”,“老师说我做得好”等等。而6岁左右的幼儿则不仅能从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还能从对自己外部行为进行自我评价逐渐发展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即开始发展了社会情感的体验。这时的幼儿往往会因为得到成人的表扬而高兴,会因为他人的不良行为而生气,也会因成人的非难而委屈,还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伤心,甚至会因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而羞愧,等等。三是自我控制能力有所发展。幼儿的坚持性的控制力到5-6岁时有已有一定的发展,尽管总体来说自我控制能力还是比较弱。

2、童年期(小学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童年期,个体在同伴交往与活动、以及各种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下,自我意识进一步复杂起来,各成分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一是自我认识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刻。童年期的儿童开始能意识和反省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行为,对自己的评价更多涉及到心理品质等内在的东西。比较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试图通过获得同学、家长、老师的称赞、尊重、信任来构建初步的社会性自我。二是自我评价能力明显提高。这主要反映在儿童自我评价独立性、全面性和稳定性的发展。这方面,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与幼儿期的儿童差不多,但到了小学三——四年级以后,儿童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明显的发展,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从而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独立评价。三是自我体验继续深化。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体验日益丰富,独立感、自尊感和自信感都在明显发展,甚至开始出现成人感的萌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意志的发展,在教育和各种实践影响下,童年期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渐学会能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来调整自己的心理过程与行为,制止和抑制不正确或当时情境中不合适的言行。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有时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能够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感受。

3、少年期(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少年期,即年龄一般是在1213-1415岁,正处在发展心理学意义上的青春早期,是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少年期身心发展的本质特征是开始出现独立性,而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少年期的自我意识较之儿童期有了跃的发展,这是少年期身心各方面独立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独立意向强烈,“成人感”突出。几乎对每个孩子而言,少年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他们必须证明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孩子了。“在大人眼里,我们是小孩子,在小孩子眼里,我们是大人,但是,在我们眼里,我们就是我们。”——这是一些初中生的“独立宣言”。在日常生活中,少年们要求从大人的羽翼中独立出来,不愿意别人再把自己看作小孩子,家长或教师如果过多过细地照顾他们,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出现令家长和教师十分头疼而又莫明其妙的“少年期的反抗”。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强烈的独立性意向。具体表现在要求与成人大体上平等,开始讨厌从前一直控制着自己的父母和老师的管束,不愿意父母过分地询问自己的行动并且以反抗的形式想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希望在任何事情和行动上能有自己的见解。少年期的孩子对成年人的反抗就是这种自我主张的表现。这种反抗式的自我主张更多的只是一种不想完全受人摆布的反抗情绪,有时并没有明确的反抗理由。所以有时他甚至明知父母和老师说的话是正确的,也想顶撞一下,处处要表现自己的独立性,这是少年期自我意识的一次飞跃。二是发现自我,感知并试图确立自我的形象。青春期作为人的“第二次诞生”,其根本标志是自我的发现。首先是自我外部形象的发现。注重外表是少年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当少男少女们从镜子中发现自己的身高体重、形体容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会带着激动而不安的情绪久久地审视自己,并在意识中鲜明地勾勒出自我外部形象。这一自我发现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少年的心理体验。譬如男孩子为自已不太象一个所谓的“堂堂的男子汉”而忧虑不安,女孩子为自己发胖而有一种病态的感受等等。因为他(她)们认为自己的声望及其在同龄人中间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她)们的体格和容貌的魅力。因此,外部形象的自我发现,对少年人格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次是自我社会角色的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也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及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必须在成年人的世界中认清方向并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自我社会角色的发现,尽管还只是初步的,但它对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定向和加速的意义。三是自我评价能力有所提高,自觉性增强,但常有较大的主观片面性。所谓自我评价,是一种包括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自我认识,是指自己对本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少年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能力比小学儿童有较大提高。小学儿童由于依赖心理占优势,他们基本上按成人的思想来“思想”,按成人的评价来评价别人和评价自己。到了少年期,由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少年已能通过自我观察,进而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比较自觉地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地说,少年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在评价别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少年是先学会评价别人,而后学会“以人为镜”来评价自己的。由于他们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够,还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知识经验又不足,他们的自我评价不仅水平还不够高,而且存在较大的主观片面性,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容易偏高,“责人严、律已宽”就是典型的例子。

4、青年初期(高中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青年初期是指1516岁到1718岁这一年龄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它是一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也是开始严肃考虑未来生活道路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自我分化更加明确,自我矛盾开始加剧。少年期的孩子开始能够把观察的对象直接指向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这说明少年期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分化。但是少年期的自我分化更多的是在自我认识上,更多地局限于对自己实际状况的意识。青年初期的自我分化则更多地是在自我意向上,更多地指向于理想状况及其与实际状况的关系上。也就是说,青年初期的孩子在认识自我方面,分化成了两个部分:一是“现实的自我”;二是“理想的自我”。这种分化使青年期比少年期有更强的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总想促进现实的自我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青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分化,使原来统一的、平静的内心世界变得动荡不安起来,因为理想的自我并不一定与现实的自我一致,理想往往高于现实。这种自己实际情况和自我理想之间的差距,很容易使年青人产生自我矛盾,导致内心的冲突,从而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压力或挫折感,并导致行为上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的分化和自我矛盾的加剧是青年心理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特征,表现在心理的各个层次和各个侧面,普遍地经常地甚至强烈地困扰着青年。可以说,青年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地产生自我矛盾,同时又不断地与自我矛盾作斗争的过程。二是要求深入地了解自己,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与少年期相比,青年初期的孩子对分析、认识、评价自己有着更为浓烈的兴趣。有人曾对高中孩子是否经常关心和考虑自己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考虑和间常考虑自己的总人数达到95%。自我关切的结果,是青年的自我形象趋于明确、稳定,自我意识日趋成熟。青年初期孩子的自我关切特别表现在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一般地说,少年时是孩子考虑个人生理卫生、性爱及个人形体美的高峰期。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转而对个人的职业和个性特征考虑得更多。这说明初、高中孩子自我关切的内容、层次有很大不同。青年初期的孩子精神生活丰富了,对周围人特别是领导、老师自己的评价尤其敏感,一句很平常的话都可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反应。他们还会经常从一些名人、伟人的传记中摘引一些警句来鞭策自己进步。这些都充分表明高中孩子对个性发展的关切,标志着青年期自我意识跃上了一个新的水平。必须指出的是,高中孩子在要求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同时,又不愿意让别人太了解自己。而强行压抑自己,又加剧了内心的紧张并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因此,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情绪,自由地解放自己,写日记就成了青年人最方便、最安全的办法。因此可以说,日记是高中孩子要求深入了解自己的产物和证明。也正因为这样,日记成为研究青年心理的难得的资料。三是自我评价能力开始成熟,自尊心十分突出。个体进入青年初期后,自我评价能力有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更强。儿童基本上是重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少年独立性有明显的增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青年初期由于对自我的深切关注,使个体具有比较独立的自我评价体系,他们已不太容易受到成年人的意见所左右。(2)自我评价比较全面。这一时期的个体已能够多角度地评价自己。有人研究了高中孩子对自已优缺点的评价问题,显示93%的孩子能对自己的优缺点作出不同程度的评价。他们既能注意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又能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自我评价比较细致、客观、全面。(3)自我评价日渐深刻。他们能从内心品质特别是个性品质上去分析自己、评价自己,并且道德评价能力有很大发展。他们对自己行动的过失,不仅能从行动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价,并且能够进一步评价自己的动机和产生过失的思想根源。同时不仅能从实际生活范围内来评价自我,而且能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的要求中来分析和评价自我,展望自我的未来。(4)自我评价日趋稳定。由于知识的增长和自信心的增强,使青年的自我评价有相当的主见。他们一旦形成对自己的看法,往往不易改变,即使遭到非议,也要固执地坚持下去,外界的评价对他们影响不大,这与少年儿童的自我评价有鲜明的区别。四是自我评价的日趋成熟,为高中孩子的自我教育提供了内在基础。青年初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促进了青年自尊心理的发展。自尊心是不甘落后,同时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的一种情感体验,是推动人积极向上的一种动力。青年初期自尊心表现得特别敏感和强烈,他们喜欢受到别人的注意和尊重,渴求外界对自己的肯定评价,而不善于听批评意见,希望在家庭和学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而最担心别人不重视、不信任自己。这时期的个体最反感的就是别人瞧不起自己。在这种心理驱使下,青年的自尊心往往表现出矛盾的两重性:一方面,有时会有过高评价的自我概念,导致优越感;另一方面,有时又会因过低评价自已而失去信心,陷入自卑的烦恼。在青年初期的自尊心理中,自信与自卑往往就这样交织并存,并且很容易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这是青年初期自我意识的一个又鲜明特征,它表明青年初期的自我意识还不十分成熟的,没有达到全面而深刻的水平。由于这一时期自我意识的水平有很大提高,加之个体社会生活范围扩大,生活的独立性显著增强,能承担的社会任务增多,对人生问题的考虑就更为主动和经常化。因此青年初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

三、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自我意识是通过良好的教育获得发展的。在不同的教育条件和影响下,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因此,重视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1、少年期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少年的心理发展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等矛盾,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也具有典型的两重性和不平衡性。这使少年成为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进行自我意识教育的最佳期。对少年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既要尊重其独立性,又要善于提高其认识能力。独立性是少年期的本质特征,但少年期孩子强烈的独立意向与其实际认识能力呈现不平衡状态,这是少年自我意识最突出的表现,也是少年期孩子心理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家长和老师对少年期孩子的教育中有两种态度要注意避免:一个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事事都要管头管脚,其结果可能是孩子与大人对立,干脆一切都不听你的;也可能是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养成依赖性。另一个是标榜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或者因孩子对抗而懒得管他,从而采取放任的态度,其结果往往可能是导致孩子人格偏执,品德不良,或者干脆破罐破摔,甚至胡作非为。因此,这两种态度必须加以避免的。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两者兼顾。一方面,家长和老师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独立自主和自治的权利。凡是少年自己能做的事,不要管得太多太死,让少年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但发挥独立性不等于放任,必须予以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要重在提高孩子的认识能力,促使他们明辨是非,从而避免意气用事地盲目自我主张。方法上可以支持孩子同自己的伙伴讨论问题,鼓励孩子与父母或老师毫无保留地交谈自己心中的疑虑,以及鼓励孩子写日记、搞创作等,来提高少年期孩子的自我认识水平,使孩子的独立性与自我认识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看待少年期孩子的“反抗性”问题。少年的反抗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对辈分不平等的反抗;二是对不合理事物的反抗;三是对合理事物的反抗。上述三种反抗中,前两种反抗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有第三种反抗是需要家长和老师教育引导的。事实证明,少年期的各种反抗性,可以产生也可以消除,可以加剧也可以缓解。这也说明少年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孩子是可以教育好的。二是既要加强对少年的教育引导,又要增强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由于少年期开始由他人控制自己为自己控制自己,也就开始有了实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如果形成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孩子就能自觉地发展和塑造个性中的优良品质,克服和改造不良品质,使个性发展置于自我意识的主导之下。所以家长和老师要为少年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创设有利的情境。最佳的情境就是让孩子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参加同龄人的集体活动。这种集体活动和人际关系,对少年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与同龄人集体的性质密不可分。实践证明,好的同龄人集体可以大大增强少年的自我教育积极性,消极的甚至不良的少年集团对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则有相当大的负面作用。有研究报告称,有严重品德不良行为的少年中,参加校内外落后集团的占85.1%。可见,良好的同龄集体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家长和老师既要教育孩子积极参加同龄人的集体活动,又要注意增强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防止受不良团伙的负面影响。三是既要表扬,又要批评,促进少年期孩子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评价和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自我评价先别人后自己,先外部后内心的发展规律,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少年自我评价的能力。如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和榜样,或者通过对反面人物的批判,使少年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教育,获得评价正反两方面人物的行为和内心品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与自己行为和品质的对照,促使少年逐步获得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同时,家长和老师要有意识地对孩子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作出评价,评价要有表扬也要有批评,实事求是,这也是促进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过多地受到表扬的孩子,往往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经常受到批评的孩子,往往会过低地评价自己。可见家长和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可能左右少年的自我评价标准。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恰当地作出评价。如对优秀的孩子要注意避免过分频繁表扬,而应适时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对问题较多的孩子应注意多发现并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用发扬优点的办法使他们克服缺点。

2、青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对青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重视和利用自我意识分化的有利条件,并防止其消极面。自我意识的分化,使青年初期的孩子具备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的可能性,这就为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家庭和老师应该十分珍惜由自我分化所提供的这些有利条件,经常给孩子以鼓励和支持。其次,由自我分化所引起的我矛盾,对青年的发展来说,是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时了解孩子的自我矛盾,帮助他们解决自我矛盾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切忌简单粗暴。因为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可能把青年推向消极的道路。面对青年的自我矛盾,家长和老师一要积极地孩子的理想自我,避免他们在矛盾中放弃对理想自我的追求;二要引导孩子通过自我校正,发展与社会客观要求相符合的理想自我,防止在矛盾中对现实社会采取否定和对抗的态度,甚至产生反社会的行为;三要启发孩子把理想自我与求实精神统一起来,尽量缩小自我设计的超前性与主观条件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差距。在孩子出现不正确或太不实际的理想自我的情况下,要适时帮助孩子调整抱负水平,引导孩子顺应现实的客观要求,修改理想自我的标准。二是引导青年初期的孩子较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避免不恰当的或夸大了的自卑感和优越感。青年初期是自卑感和优越感最容易出问题的时期。由于青年初期的孩子更加强烈地关心自己,使得他们急切地希望自己一切都超过别人,常常梦想一呜惊人,或者成为众人敬仰的名星。这种“理想的自我”往往与本人的能力有较大差距,这会使他们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或使自己陷入神经质的状态。在有自卑感的青年初期的孩子中,家长和老师要特别注意两种类型的孩子:一种是因理想主义倾向而产生的自卑感。他们一般具有中等以上的能力,对本身有着极高的要求。但一旦遇到挫折,就觉得自己一切都完了。另一种是因价值观错误而产生的自卑感。如因自己脸上长粉剌,或女生肥胖,男生瘦小,自己的东西少于别人,自己的东西不新潮等而产生的自卑感。这些在成年人眼里算不了的问题,但在青年初期的孩子眼里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家长和老师要努力提高这些孩子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际上有优越感的孩子也存在这种情况。本来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自己却觉得在这方面胜过别人,于是就行产生了自以为了不起的优越感。适度的自卑感和优越感,既是生活的动力,又是培养自信心所需要的。但在自我意识强烈的青年初期,往往一点点的自卑感和优越感也会打乱孩子的整个人格价值。因此,家长和老师都要注意引导青年初期的孩子全面地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三是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自我意识进一步获得坚实内容的积极发展的持久动力。理想和信念一旦变为青年的精神需要,就会超越他们眼前的物质需要,推动他们用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力量去克服困难,促进心理的飞跃发展。这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切实体验。无论个体或国家都不能没有理想和信念。当代青年的理想和信念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进行教育指导,一方面要对他们提出的各种有关问题予以有说服力的回答,另一方面还要使他们的理想、信念符合实际并有正确的方向。必须再次强调的是,发展青年的自我意识并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还是家长和老师的以身作则和人格榜样。家长和老师严以律已的人格魅力是对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最有效的帮助。

(二)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二个话题:残疾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家庭教育要点。

一、残疾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

(一)一般心理障碍

1.自卑: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认为自己总比健全儿童矮一截,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由于升学、就业等某些限制以及社会传统的偏见,残疾儿童容易对未来丧失信心,有的会自暴自弃,不思奋发。
    2.孤僻:由于生理缺陷,而游离于普通儿童之外,喜欢独处,只爱与同类残疾儿童交往。 
    3.多疑:对人际活动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面对周围事物,不管与自己有无联系都会表现疑虑、反感等情绪,并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充分流露。  
    4.依赖:一些残疾儿童在家庭受到过多的照顾,养成依赖的习性,其中盲童依赖性最强,即使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做,一味地依附于他人,自主自立能力很差。 
    5.虚狂: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对人不礼貌,好表现自己。 
    6.过度激动: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被曲解时,极易激动,举止冲动,待人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

㈡行为偏差 
    1.偷窃:这在听觉障碍儿童及智能低下儿童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的思维质量带有明显的缺陷,同时听不到和不理解社会舆论对此行为的评价。
    2.打架及其他侵犯性行动。

 ㈢青春期心理障碍  
    1.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 
    2.关注异性的变化,产生对异性爱慕、追求的动机,出现“单相思”,学习无心,或恋爱不成而苦闷,自暴自弃。

二、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要点

1、听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一是要积极寻求早期干预,家长要主动参与儿童语训,在专业人士协助下制定培养方案;二是充分利用游戏的价值,重视同伴交往的作用,发展儿童听力技能和语言交往技能,使其能进行一定的社会交往,逐步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加强对儿童的认知训练、理解力训练、运动训练和情绪训练。

2、视觉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一是家长要及早干预,根据不同残障程度,发展儿童的听觉和触觉,以耳代目、以手代目,提升缺陷补偿。二是对于低视力儿童,家长要鼓励儿童运用余视力学习和活动,提高有效视觉功能。三是对于全盲儿童,家长要训练儿童其定向行走能力,并增加与外界接触机会,增强其交往能力。

3、肢体残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一是早期积极借助医学技术加强干预和矫正,使其降低残障程度,提高活动机能;二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用乐观向上的心态感染儿童;鼓励儿童正视现实、积极面对困难;三是教育儿童通过自己努力,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获取信心。

(三)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三个话题:青少年依赖和虚荣心理的调适。

关于青少年依赖心理

1、什么是青少年的依赖心理?

依赖,是指凡事都依靠别人的一种缺陷人格。有这种心理的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凡事都听从他人的安排和建议,如果失去了对别人的依靠,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人格倾向,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乃至步入社会都会产生很大的障碍。

据心理学研究,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立,形成依赖型人格。

2、青少年应该如何面对依赖心理?1)认知矫正法。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但不应该让这种需求和渴望控制和主宰自己的一切生活。人总要成长,总要与外界交往,要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假如让依赖需求牢牢地控制了人的一言一行,那它就不再是单纯的需求和渴望,而会成为过分依赖的心理问题。其实每个人天生都是会有自我生存和自我独立的本能的,只要我们敢于实践,这种本能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展现出来。(2)习惯训练法。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方法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己作决定的。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发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应提出改进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可以采取控制技术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3)重建自信法。重建自信法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治愈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有效方法。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时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重建自信的方法首先是自己要给自己鼓励,相信自己可以做好想做的事。同时,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是请他们热情地鼓励、帮助你。通过多次反复这样的训练,可以增加自信和勇气,改变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3、父母应该如何面对有依赖心理的青少年?1)适当放权,让孩子有自己做主的机会。生活中有很多需要选择的机会,一些大的问题需要父母帮助做主,但一些小问题可以适当放权,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如在合理的价位下,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买什么衣服、鞋子之类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学习美术、摄影还是学习钢琴、跳舞等。而不是全部由家长替孩子决定好了,强迫孩子去接受、去学习。日久天长,孩子的生活大部分都由自己来选择,遇到棘手的问题,他就不会因为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而苦恼了。(2)不要事事亲为,让孩子锻炼自己动手。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的可以一概不用操心。以至现在很多孩子十几岁了,还不会自己洗衣服、不会收拾自己的卧室。作为家长,应该适当地改变这个观念,孩子迟早要独立,教给他生存的技能强于给他提供现成的享受,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从小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独立意识,就能从心理上摆脱对别人的依赖。(3)不要过分关注,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很多家长自从有了孩子开始,整天的心思都在孩子身上,生怕孩子出什么意外。孩子没有一点自由的空间,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失去自我意识。因此,家长要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能够自己思考、自己行动,只要知道他没有什么危险就可以了,而不必像保镖一样地跟着他。

关于青少年虚荣心理

1、什么是青少年的虚荣心理?

虚荣,是为了取得荣誉或引起别人的普遍关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情感。虚荣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虚荣是一种消极心理,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虚荣心追求的是不真实的光荣感或荣誉感,是一种暂时的、虚假的心理需要。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这可以通过许多正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但是作为成长中孩子,被尊重的需要往往是与他人相互对比之后而形成的,而这些需要又常常是脱离现实的,于是便希望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这就形成了虚荣心。

2、青少年应该如何面对虚荣心理?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对低级庸俗事物就越不会在意,所谓“虚荣者注视自己的名字,光荣者注视自己的事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包括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清晰的认识,过高估计自己的长处,过低估计自己的短处,都会产生虚荣心理。承认自己的长处,坦白自己的短处,虚荣心理的基础就会大大削弱。(3)努力奋斗赢得真正的荣誉。虚假的荣誉不属于自己,终究会被别人遗弃。与其追逐一个虚假的泡沫,不如立下大志,通过奋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荣誉。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真正的荣誉就会降临。(4)走自己的路,不怕被人比较。社会上的攀比之风都是爱面子或害怕别人议论所致。其实,做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对得起自己和别人,就问心无愧,不必计较别人说什么。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会觉得更坦然。

3、父母应该如何面对有虚荣心理的青少年?1)晓之以理,让孩子认识虚荣的危害。孩子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对于物质的诱惑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在物质的攀比和追逐中,孩子容易失去理想,失去奋斗的意志,而滋生贪图享受的想法。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认识虚荣心的危害,要让孩子知道,与别人攀比,并不意味着就拥有了较高的地位,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才是真正的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2)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勤俭持家,实事求是,不图虚荣,让孩子从小树立勤俭节约的习惯和意识。同时要注意孩子的心态变化,教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买东西,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3)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实际上我们的社会还有许多生活很困难的人,可以让孩子多了解普通人的生活情况,并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教育和培养孩子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品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心理特征(李伟胜)
孩子的成长阶段
少年概述
青春期的孩子抑郁且内心孤独,家长应该怎样让他感到温暖?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0-12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家长值得一看!(内附解决方法)
孩子为何如此叛逆?身为家长的你真的想过原因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