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人性教育(秘密一
 
 

秘密一、孝道教育(爱要不要回报? …

爱要不要回报?

纪实片《含泪活着》这部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父亲,为了能让女儿接受国外一流的教育,为了能将女儿培养成材,为了尽到一位父亲应尽的责任,也为了改写家族的命运,15年在日本过着“黑人”的生活,忍受着孤独、思念和痛苦,每天打三份工,节衣缩食,将所有的钱寄回家,这是他对家的责任和担当。15年的付出也终于有了回报,女儿在美国成了一名医生。

看完这部影片后,在被影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爱深深感动之余,我更想说的是这位父亲无疑是庆幸的,至少他的付出没有白费,最终孩子也没有让他失望。反观现实生活我们所看到的却更多的是失败的例子。

“孝”字从字形构造变可看出其意思:下面一个“子”字,上面一个“老”字,代表着孩子背负老子,可如今更多的却是老子背负儿子。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就不断的为孩子付出,付出得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习以为常,孩子总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钱不够了就大吼,甚至几十岁的人了还在靠父母养活,“富二代”、“啃老族”成了这个时代的特色产物。更令人心痛的是不仅这一部分人毫无羞耻感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更有一部分人在旁羡慕不已,万分感叹、万分抱怨怎么不能选择出生。

虽然我们不一定像这位父亲一样离开孩子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去打拼,但我们又何尝不对孩子寄予厚望,又何尝没有默默的付出?如果说“为了能将女儿培养成材,为了尽到一位父亲应尽的责任,也为了改写家族的命运”这样的爱也有着明显的功利色彩,那么更多的恐怕还是一种自然而然、血浓于水的亲情流露。为了孩子,父母可以付出一切,如果在危难关头,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是那么的平常而自然。这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

2月下旬的一天,索非娅由于工作出色而被允许休假一周。为了缓和母女之间的关系,索非娅决定带女儿去阿尔卑斯山滑雪。但不幸降临了,她们在雪地里迷了路,对雪地环境缺乏经验的母女俩惊慌失措。她们一边滑雪一边大声呼救,不想,呼喊声引起了一连串的雪崩,大雪把母女俩埋了起来。出于求生的本能,母女俩不停地刨着雪,历经艰辛终于爬出了厚厚的雪堆。母女俩挽着手在雪地里漫无目的地寻找着回归的路。

突然,索非娅看见了救援的直升机,但由于母女俩穿的都是与雪的颜色相近的银灰色羽绒服,救援人员并没有发现她们。

当罗莎琳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医院的床上,而母亲索非娅却不幸去世了。医生告诉罗莎琳,真正救她的是母亲。索非娅用岩石割断了自己的动脉,然后在血迹中爬出十几米的距离,目的是想让救援的直升机能从空中发现她们的位置,也正是雪地上那道鲜红的长长的血迹引起了救援人员的注意。

我相信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所有的父母都会毫不犹豫的在生与死之间做出选择,用自己的生命的结束去让孩子的生命得以延续。汶川地震中那位用蜷缩的身体护住孩子的母亲在临死之前所留下的那条短信“孩子,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不也依然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作为一种亲情的自然流露,不求回报的爱无疑是伟大的、纯洁的、也是必需的。可当我们面对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难教育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爱是否有问题了呢?难道爱真的不需要回报?

    不求回报岂能有孝?

孩子回报父母就像父母照顾孩子一样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令我不解的是,现阶段只要一提到回报二字,父母总觉得有些难为情,甚至有些难以启齿,难道要求回报的爱就不再纯洁了、不再伟大了吗?我们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怎就不能提回报?

传统的“孝道”本身就在要求回报。子游曾今问孔子什么是“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奉养父母的就是孝了。可就是狗、马也都能有人饲养它们。如果对于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去以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从孔子这话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几层意思:其一、孝包含了“养”和“敬”两个方面,孩子不仅仅要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同时要尊敬父母。其二、“养”与“敬”,其“敬”更是孝之根本。当我们不求子女回报的时候,孩子也就渐渐丢弃了对父母奉养和尊敬的意识,最终导致的便是孩子的不孝。或许我们是不需要孩子来奉养我们,可连孩子对我们最起码的尊敬也要丢弃吗?当一个孩子连父母都不懂得尊敬的时候,又怎么可能形成其它做人的最基本道理?很多父母都在抱怨,为什么孩子总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很少去考虑我能为父母做点什么,对父母的爱近乎抱以麻木的态度,原因正在于我们只会一味的付出,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以下事例我们都不会陌生:

事例一: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辈分最小的是核心人物。现在“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一家人全都围绕着孩子转。吃饭的时候,父母忙着给这个孩子拈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忙着给这个孩子拈菜。

事例二: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只差把天上的月亮都给摘了下来。假设这一事情可以办到,我相信还是会有很多父母愿意去做。

事例三: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在教训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赶紧袒护。孩子做的都是对的,“孩子还小、还不懂事,干嘛要这样为难他?”

事例四: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做。有保姆的保姆做,没保姆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

可又有多少家长意识到其中的危害?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子孙女又比孩子的父母要更宠孩子,这样一来,小孩子成了整个家庭的核心人物,从小就习惯了接受,一切都接受得那么理所当然,一旦不服自己的愿望,便骄横、任性、耍赖。这样的孩子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便是你为我做了什么,很少会去考虑我该为大家做点什么。孩子成了自私、固执、任性的综合体,又何来孝道?

无孝岂能有教?

一个缺乏孝道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这样的孩子即便再有多大的本事,父母会欣慰吗?在我国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三位母亲从集市上采购归来,各自提著装满蔬菜的篮子,边聊天,边向村里走去。一位母亲说:“我儿子可听话了,书读得很好,将来说不定有大出息。”另一位母亲也自豪地夸赞著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脑子可灵了,别人都说这孩子将来会发大财的。”可当第三位母亲说“我的儿子厚道,知道疼人”的时候,前两位母亲听了却不以为然。母亲们走累了,盼望著快到家。村口到了,三位母亲的儿子正巧都在村口玩,见到母亲归来,前两位母亲的儿子无动于衷。只见第三位母亲的儿子飞快地跑过来,接过母亲手中的篮子,并向母亲道了声:“辛苦了,母亲。”第三位母亲对另两位母亲说:“咱们三家我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的确,即便你的孩子再有多大出息、再能赚多少大钱,又怎么比得过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呢?何谓“教”?从字形的构造便可看出左边是“孝”,右边是“文”,就是要通过文化来使得孩子孝道教懂得奉行“孝道”,这样才能达到教化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的目的,其字体构造本身就包含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塑造孩子的秉性,从而使得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只有懂得孝道才能进一步形成其它教养。正如清代王永彬 在《围炉夜话》中所言:“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孝”是一切善端的根源,一个时时心存仁孝的人,凡是天底下人所不应该有的行为,都不会忍心去做。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的核心。正如孔子所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但人伦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没有人伦就没有人类。因此,行孝只能从人伦做起。而人伦的核心是血缘,在血缘关系中又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最为亲近,没有谁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没有父母就不会有孩子,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谁都否定不了。而对于任何人来说他的父母对他的付出都是最多的,因此,尽孝对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来说,只能从父母开始,否则就有悖于人伦道德和一般的社会规则。一个连对自己付出的最多的父母都不懂得尊敬和感恩的人,我们又怎么能够奢望他会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懂得敬意、懂得感恩?又怎么可能形成其它做人的基本道理的?可以讲,现阶段我们的孩子暴露出来的问题的根源正在于“孝道”教育的缺失。所以,孝道教育是人性教育的核心。

以“敬”为本,加强孝道

正如前文所言,孝道的根本在于一个“敬”字。我们不需要孩子对我们物质上的回报,但必须教会孩子懂得尊敬、懂得感恩。对于,孝道教育,家长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1、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电视上“给妈妈吗洗脚”这个公益广告里面,一位母亲给自己的母亲洗脚,她的孩子看到了以后也给这位母亲抬来了洗脚水,“妈妈,洗脚!”。这个广告令所有家长为之感动不已,可我们反过来想想又有多少家长为自己的母亲洗过脚呢?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就是奉行孝道最好的榜样。 正如《大学》所言:“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实很多事情,只要顺序对了,也就不会出问题了。吃饭的时候,父母先给自己的父母拈菜,孩子看到后就会学着去给爷爷奶奶拈菜,渐渐的孩子也会明白拈菜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尊敬体现的是一种态度。正如子夏问孝,孔子的回答一样:“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对于孝道而言,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不算难,难的给父母一个好脸色,亦即给父母一个好的态度。我们作为家长在面对自己的父母的时候,我们做到了给父母好脸色了吗?很多时候,父母在给我们提意见之时,我们总表现得不耐烦。儿媳妇在孩子面前讲公婆的坏话甚至辱骂公婆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你对自己的父母都这个态度,孩子对你会是怎样的态度?所以,培养孝孩子的孝道精神得从我们家长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做起。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态度做到了,孩子自然会做到。

2、长辈要有长辈的样。

孩子之所以不孝,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娇宠也不无关系。很多孩子应有的规矩都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袒护下形成的。作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必须明确溺爱并非真正的爱,在孩子面前你是长辈就是长辈,孩子就是要对你有最起码的尊敬,不能让晚辈在你面前没大没小。“越级指挥”更需要智慧。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定不能让孩子破坏长幼有序的规矩。

3、让孩子在家务锻炼中体会父母的辛劳。

适当的家务锻炼会让孩子从中体会父母的辛劳。从小到大,父母为孩子不知洗了多少次衣服、做了多少顿饭,然而,孩子并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我们何不让孩子也来体验一下呢?只有当他们为父母也洗几次衣服、做几顿饭时也许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含辛茹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才会渐渐明白父母的不易,从而产生敬意。

4、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

对于这一点,应该夫妻配合,找适当的时机,父亲在母亲不在的情况下很真切的跟孩子谈母亲的辛苦和不容易。母亲在父亲不在的情况下真切的跟孩子谈父亲的辛苦和不容易。时间长了,孩子渐渐的也就懂得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和不易,也就会懂得尊重和体谅父母。这一招,我让我班上的学生试过,效果很明显。

5、让孩子学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

像《弟子规》、《三字经》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里面也都包含了很多孝道的内容。对于这一点,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进行比较有效。因为那时孩子还没有定型,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小故事,学一些有关孝道的规矩,这样,可以在孩子心中播下“孝”的种子。从我对班级里面孩子的观察来看,很多很听父母话的孩子,小时候要么父母都带这孩子学习过这些内容。还有的孩子小时候都在国学班里面参加过学习和训练。

6、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物质奖励。

现在的富二代之所以演变为“啃老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小物质奖励过多,让他们渐渐形成了父母就是提款机的意识,而在这一过程就是物质金钱吞噬情感的过程。孩子体会不到父母对他们的爱与关心,他们体会到的仅仅是父母与孩子间的买卖关系,“父母是在拿钱买我们的听话”。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精神鼓励远比物质鼓励重要,孩子在精神鼓励中体会到的是父母的支持和爱,而这也正是孩子最需要的,在此过程中,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孩子当然懂得尊敬父母。

其实,孝道教育是可以在父母与孩子交往的点点滴滴中渗透的。儒家的孝道精神所倡导的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但孩子如果不懂得要尊敬父母,这情感又怎么流露得出来,更不用说自然流露了!情感固然需要情感才能唤醒,父母要用自己的情感来感动孩子,但感动也并非盲目,父母一定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明白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在父母与孩子这对关系中,孩子就是要懂得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在父母面前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由此推而广之,也才能真正做到“长幼有序”,尊重长辈、明白规矩。

 

秘密二、情感教育(孩子的冷漠让我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动物界的生存法则,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社会领域被一部分人追捧。“情场如火场、商场如战场、人生如赌场”、“看住下家、盯着上家、防着对家”,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智慧”。

人就像一部机器一样,整天都在不断的运转,理性化思维逐渐挤压了人们的感性思维,更是来不及停下来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感动,当感动被渐渐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人们成了冰冷的“社会异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的冷漠令人堪忧!

冷已变成“Cool

自打周杰伦出道以来,“Cool”便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不是说说而已,是不遗余力的朝此方向努力。周杰伦第一次领奖的时候就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眼睛斜着,丧着个“苦瓜脸”,不善言辞,完全一副漠视一切的状态,真有一番冷眼看世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风范,果然如其代言广告中的广告语一样“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说实话,我也蛮喜欢周杰伦的,此人孝顺、积极向上,敢拼敢闯,从不向命运低头。他和方文山合作走向成功的故事完全可以作为励志教育的经典案例。

可孩子们不知怎么搞的,都乱不清楚周杰伦哪一面。周杰伦眼睛斜那是天生的,丧着个苦瓜脸、不善言辞是个性使然,同时,也是因为刚出道,不老练,所以难免怯场。这些本应属于“周氏缺点”,但却给了孩子们很不一样的感觉,恰好迎合了这个时代冷的特征,使得孩子不断的去模仿。

为周杰伦申辩

很多家长都责备周杰伦,可问题在周杰伦吗?就周杰伦本人而言,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其作品也多半属于积极向上的,像《听妈妈的话》、《蜗牛》这些歌曲完全就是教育孩子的很好素材。可孩子为什么不学这些却误学“周氏缺点”呢?

周杰伦本人也在不断纠正自己的缺点,除了眼睛斜那是天生的改不了外,现在也多半是面带笑容、侃侃而谈,并且不断在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典范,周杰伦已不再那么的冷。可孩子们却依旧以冷为“cool”。

孩子的冷,问题不在周杰伦,在于时代的冰冷。周杰伦出道时的“周氏缺点”之所以让孩子误以为“cool”,正在于在周杰伦出道以前孩子已经对这些东西有了心理认同,只不过还没有找到“形象代言人”罢了,而周杰伦的出道时表现出来的东西恰好迎合了孩子的心理,于是“周氏缺点”也在无行中变成了“cool ”的特征,时代也就造就了孩子们心目中的炫酷英雄。还真有点时势造英雄的味道。

 

“孔雀开屏,自作多情”

作为时代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人们追求物质的欲望愈来愈严重,功利化的趋向愈来愈突出,利益成了衡量一切行为的最先前提和最高标准。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和熟人讲真话”,更不要说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帮助了。还是各扫门前雪吧!

我们其实也并不比孩子好多少,我们不也是功利化倾向突出吗?孩子在受到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渲染的同时,更受到家长功利化倾向的渲染。家长的功利化思想,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给孩子,活着就得成功;为了成功就要打败对手,另外,还潜藏着一个逻辑:那不成功怎么办?不成功就是白活,就是一无是处。

另外,“读书就是要考上××学校”的意识,家长比学校有过之而无不及,考试对人才的选拔功能他们也非常清楚,望子成龙心切使得家长一天跟孩子谈得更多的还是学习,而选什么时机谈,孩子愿不愿听则很少关注,而一谈还是“你一定要考上××学校”。这样,就又变成了功利化教育。

任何情感一旦带上功利化色彩,其分量将大打折扣,不可能令对方感动。就连我们家长自己谈恋爱时都讨厌带功利化的爱,孩子又怎么可能接受你这种功利化的爱呢?这样一来,感动的是家长自己,并非孩子。

中国“零点调查公司”曾对3-5岁孩子是否快乐作过一次调查,问孩子:你幸福、快乐吗?10%的孩子回答快乐.80%~90%的孩子觉得不快乐。而问家长:你的孩子快乐吗?却有80%~90%认为快乐,10%认为不快乐。

家长与孩子这一相反的回答,告诉了我们: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事实上,我们是在功利化的驱使下使得我们付出得多,但抓住的时机很少。感动是需要抓住场景、充分利用场景的。

面对以下场景,作为父母你是如何做的呢?

1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件他很感兴趣的事情以后,你是表扬他呢还是认为无所谓,还是认为与学习无关,完全是浪费时间,批评他一通?

2、当孩子让你带他一起去郊游的时候,你是否因为自己工作忙而一拖再拖,或是害怕影响孩子学习而告诉孩子应该把这些时间拿来做功课?

3、当孩子考试考差了以后,你是否一味的抱怨孩子,或者表面上说没事,下次再努力,其实脸色却很不自然?

4、当孩子放学后,高高兴兴的冲进家门,给你讲学校里面发生的趣事的时候,你会不会跟孩子说我现在正忙着?

5、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你是仅仅花很多钱给孩子买贵重礼物呢还是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礼物并且不忘给孩子写一封饱含深情与期待的一封信?

6、当孩子上床睡觉的时候,你是否会过去给孩子道一声晚安或给孩子一个笑容?

7、当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外地忙着挣钱吗?

相信各位父母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从这些答案中大家也自然而然会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冷漠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之所以冷,是因为缺乏情感热度的支撑,缺乏情感热度的支撑就感受不到温暖。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是孤独的、是恐惧的,他们最需要的不是考试分数、不是礼物、不是父母为支撑这个家的到处奔波。孩子毕竟是孩子,父母所关注的,未必都是孩子所需要的。

在父母功利化教育的驱使下,往往教育适得其反,孩子与父母的矛盾越来越多,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冷漠。结果便是“拿自己的热脸去贴孩子的冷屁股”,父母也便成了“孔雀开屏,自作多情”。

双温暖,才是真温暖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缺乏感动的教育往往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情感教育必须要了解孩子真正所需,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才能有效果。

教子成功的家长告诉我们,双温暖才是真温暖!他们的秘诀是:

1、别让生活成为“一杯白开水”

平凡的生活的乐趣往往就在于它够平凡,但平凡并非平淡。如果家庭给孩子的感觉就像“一杯白开水”,孩子又如何能找到情趣?又何来的温暖?

那些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对孩子无论是表扬也好批评也罢,无论是生活中的一次对话还是一个表情,无论是一个眼神还是一个微笑,总能够让孩子在其中领悟到父母对他们的真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情感的支撑。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使得生活充满了味道。这样,孩子才会用心来感受父母的这份爱,也才会为这份爱而感动。

2、告别“七年之痒”

一位家长这样说道:“我们夫妻俩曾经做了约定,就是有摩擦在孩子面前绝对不能表现出来。而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的,连我们夫妻之间也基本不会吵架了。”

夫妻关系如何直接决定一个家庭的温馨程度。在一个夫妻关系甜蜜、互敬互爱的家庭里,家庭成员都会充满幸福感和甜蜜感,而孩子在其中也更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成长起来的孩子基本都是很乐观、开朗,很健康的孩子。

从现实情况来看,孩子出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源于父母间关系出了问题。在夫妻之间都是冷战、暗战、兵戎相见的家庭里,孩子在父母之间的冷漠中必然变得冰冷,成长起来基本都是问题孩子。

如果所有的家长都能够像卡尔•威特夫妇一样,也不至于会造就出这么多的问题孩子。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最开始的一段这样写道:

所有的父母们都渴望生下天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我和我的妻子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有一点我很清楚,世上事往往难如人意。在儿子未出生之时,我和妻子都沉醉在即将为人父母的激动之中。

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在妻子还未怀孕之时,我们就开始充分注意自己的精神和体质。我和妻子在衣、食、住上都非常朴素。为了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不总是闷在室内,我和妻子时常到户外散步走动,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那样很容易使我们的心胸舒畅。我和妻子的性格都很好,对身边任何琐事始终是心平气和,很少有感情冲动的时候。在那段日子里,我们的生活是安宁和称心如意的。我想,在这种情况下生下来的孩子一定会身心健康。

我们经常运动,无论到哪里都是悠闲地??着去,不到非常必要的时候绝对不坐马车。我们都对未来的儿子充满信心,而妻子的性格也很开朗。我们时常到田野散步,或者去周围的山坡上徒步爬山,我还经常和她一起去摘野花呢。在一次短暂的徒步旅行中,我和妻子进行了一场极为有趣的谈话。那天的情景和对话至今仍然保留在我的记忆中。

看着田间迷人的风景,我不由感叹起来:“天哪,你看,这里多美啊!”

“田园风光当然迷人!”

“美在哪儿?”妻子笑着问我。

“这是上天的鬼斧神工”,我兴致勃勃地高谈阔论起来,“岩石是力量的象征,它们强壮、坚不可摧;花草则是柔美的象征,它们那么清秀、漂亮。”

“是啊,这绝对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妻子说道。

……

我和妻子的感情一直很好,几乎从未为什么小事争吵过。我认为,为了未出生的儿子,我们也应该和睦相处。

只可惜,家长们在经历“七年之痒”后,激情渐退,矛盾渐多。而“七年之痒”之时,又恰好是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之时。“七年之痒”,“痒”的是父母,“痛”的却是孩子!

3、孩子才是家庭最大的事业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平时表现一直都比较好,可有一段时间却故意犯很多错。后来,在与他沟通的过程中,他告诉我:“其实,我是故意的。这一久以来,爸妈经常不在家,给我找了个保姆,把我丢给保姆照管。我很想他们,却又见不着,我就只好犯错误,让老师来请家长,这样,我就能见他们了。”

听了这话,我真不知该说什么好,或许,我可以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而不能以自己犯错误为代价来做傻事。可如果他的父母仍然认识不到严重性,一直去忙自己的事业,我对孩子的教育又能收到效果吗?

孩子在被忽略中成长,怎么可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温暖呢?缺乏爱和温暖的孩子能成长得好吗?正如一位教子成功的家长所言:“整天忙于工作和事业而忽略孩子的家长,是世界上最傻的家长。作为家庭而言,孩子才是整个家庭的未来。你官做得再大、钱挣得再多,孩子出了问题,未来整个家庭又能怎样?”

当家长们重新对着这句话来审视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是否会有些许的内疚呢?并且,从现实来看,越是事业成功的父母,在这方面的问题越为突出。职务越高、事业越大,承担的担子也就越重,而与孩子亲近的时间也就越少。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个班级里面经常出现高水平、高成就的家庭的孩子反而大都不如普通家庭的孩子的原因之一。

所以,当“成功人士们”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的时侯,难道不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一个称职的父母吗?可以肯定的讲,作为一个高官(或高管),你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个父母你是失败的。不是上帝要给你“关一扇窗”,而是你自己太在乎自己的位置了!或许你会说,你很难找在孩子与事业之间找到平衡,可我要说的是你真正找了吗?你真的就一点时间也挤不出来吗?不是,是你经常会习惯性的给自己找一个接口,“我成功了孩子才能过得更好”。事实上,你早就已经很成功了!主要还是你放不下你梦寐以求的东西。人就这个样子,拥有的越多,越是放不下。当你赢得了一切你梦寐以求的名利的时候,你却输掉了自己的孩子!

4、别给孩子“雪上加霜”

那些教子成功的家长总会在孩子最失落的时候给予他们最强有力的情感支撑,让孩子在失落中感受到父母的期望、支持与宽容。

对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们的靠山,他们在受到伤害后最希望的就是得到父母的保护。可生活中,父母由于方式不当,往往给孩子带来的却更多的是伤害。

当孩子考差的时候,需要的本来是鼓励和支持,可父母给的却是指责和抱怨;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需要的是理解和宽容,可父母给的却是谩骂和教训;

当孩子知道家长会上会被点名而担心父母的指责的时候,父母又果然没让孩子“失望”,正是这些错误的爱的方式,使得孩子与家长越来越对立。

我们来看看同样是面对孩子考差的情况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

甲:“考得这么差,真是不争气,家长会也被点名了,一天就只知道玩,给我站着好好反省。”

乙:“说实话,爸爸很生气。但爸爸觉得你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如果你少玩一点,你是可以考得很好的。你知道爸爸一直对你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因为你有这个资质。只是因为你太大意了、缺乏自控力。爸爸希望你能好好总结,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去休息吧!”

同样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甲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更加的失落、更加的逆反。而乙则在孩子最失落的时候,给孩子指出问题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期望、和宽容。两种不同的方式教育的情感热度完全是不一样的,效果自然不同。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是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决不可表现出你对孩子的失望和不赖烦,这样,只会使得孩子更加的抵触,甚至是“破罐子破摔”,更加的颓废。懂得教育的父母总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失落而非失望,他们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其实抱有很高的期望,而孩子也并不差,只是因为没有控制好自己,而犯了不该犯的错。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才会愿意去反思自己的问题,也才会理解父母,进而将失败的痛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5、爱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

下面是从一位优秀孩子表达对父亲的爱的信件节选出来的一段话,从信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位父亲是如何让孩子刻骨铭心的记住他对孩子的爱的:

亲爱的爸爸,

感谢您在我成长过程中一直坚持给我写的那一张张纸条,正是那些小纸条让我明白了我成长过程中的错误,也正是那一张张小纸条,让我在最失落的时候感受到了您对我的支持和宽容以及鼓励。

感谢您一直坚持在周日晚我要回寄宿学校时送我到公车站,正是在那一个个不断重复的每周1000米的路上,您让我看到了您对我的期待。到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公车已经渐渐远去了,而您依然定定的站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公车的场景,那充满爱和希望的眼神让我知道了您对我深深的爱,也让我看到了您平凡中的伟大!

记得那年冬天,下起了大雪,您忽然出现在了校园门口,手里提着一床毛毯。我跟您说过,“打点钱在我卡上就行了,不用亲自送来。”可您还是来了,当时,我还有些不高兴。可到了今天,我才明白了您为什么要亲自来……

这是一位很懂情感教育的父亲,甚至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位高明的父亲。面对孩子的错误他懂得宽容,也懂得必须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为了给孩子台阶下,他选用了写纸条的方式。在孩子失意的时候,还是以写纸条的方式来鼓励孩子,这样就避免了孩子面对父亲时的尴尬。而纸条孩子又是可以保存起来的,当孩子每次打开纸条,都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温暖和支持。

每周坚持送孩子到公交车站,就创造了一个与孩子沟通的时机,而期待的眼神总会让孩子于无声无息之中就感受到父亲“望子成龙”的心切。在大雪天把毛毯亲自送给孩子,一方面是对孩子的关爱,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想见见孩子的情感真实表达。这样的爱的表达,孩子怎会不感动?!,就是块石头也被捂热了!

6、过犹不及,当心灼伤孩子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刺猬取暖

一群刺猬,想在冬天的时候挤在一起过冬。但是,离远了相互借不到热气,离近了,相互身上的尖刺又会彼此扎进对方的身体。经过很多次的磨合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留着群体的温暖。

情感教育虽然要的是“双温暖”,可父母如果不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孩子缺乏相对的成长自由空间,那就会很容易伤害到孩子。比如:有的家长老是不放心孩子,像防贼一样盯着孩子,孩子去上培训班要陪同、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要陪同,这样的热度,温度就过高了,很容易灼伤孩子。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情感的适当距离。爱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舒服,而不是反感。像死盯着孩子之类的事情,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相信自己、不尊重自己,孩子一旦反感,你付出的越多,离你的教育目标就越远。

总之,掌握教子秘密的家庭里,亲子关系之所以很好,正在于父母一直注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温暖,真正做到了亲子间的“双温暖”,也难怪这些孩子会很听父母的话。这也正是“与孩子双温暖”的秘诀所在。

作者题外话:家长必读人性教育情感

 

秘密三、审美教育(李白居然成了古惑…

李白居然成了古惑仔

这个时代,总有一些不同凡响的论调出现,不怕你不会说,就怕你不敢说,只要你够胆,保你够吸引眼球,保你够红。“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够胆吧?!够吸引眼球吧?!“谁说的?这个人红了没?” “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檀作文说的,是人都在问是谁说的,这檀兄能不红吗?!”

吃软饭、打群架、混黑社会、梦想是在闹市拿刀砍人……这样的古惑仔形象居然能和“诗仙”李白划上等号,亏他想得出,他不仅想得出还一本正经的坚持认为,李白是唐朝排名第一的古惑仔,并且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的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论据充分:  

檀作文认为,李白崇尚侠客,但侠客在古代一直存在争议,往正面说就是义士,往负面说就是流氓。从当政者角度来说,这些侠客始终是安全隐患,不利于社会治安,他们肯定是不喜欢的。檀作文说,在这样的争议中,李白依然向往侠客,这说明他本身就想当古惑仔,“李白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我刚把头发编起来,还不懂世道的时候,所交往的人都是著名的古惑仔,都是豪侠英雄。这首诗写到后面,我们就知道古惑仔是干什么的了,‘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这就是李白的理想,在闹市拿刀砍人。当然他是行侠仗义,并借此扬名立万。”

李白不但这么想,还这么干了。檀作文介绍说,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就吹嘘自己做过两件事,诗的大意是:我从四川出来,顺江而下,到了维扬(今扬州一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花了三十多万。怎么花的呢?只要有哪个公子哥儿落魄了,没钱吃饭了,我就管吃管住――黑社会就是靠这个组织起来的,我管你吃、喝、住,没事就算了,到了我有难的时候,你要过来帮忙。这说明李白还是很有心计的,是有领袖气质的大古惑仔。

檀作文还从李白的《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中发现李白打过群架,“李白在诗里说,当时我们是斗鸡徒,而且还成立了自己的组织,结果得罪了当地的黑社会。他们就纠集了一伙人来找我们的麻烦,我们寡不敌众,眼看我小命不保,幸亏兄弟你大发神威,杀开一条血路,这才解了我的长安北门之围,没让我死在黑社会手里。”檀作文由此认为,李白不但组织过黑社会,而且组织里的弟兄都很讲义气。

哎呀,我的妈呀!行侠仗义的侠客就是古惑仔?!“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就是要在闹市拿刀砍人?!请客吃饭就是很有心计,就是有领袖气质的大古惑仔?! 这些说法也太古惑了吧!

客观的讲,檀作文的学识和文笔很不错,值得称道,但总不至于要拿李白来开涮吧?!按檀兄的说法,之所以说李白是古惑仔,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增加书的趣味性,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李白,“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李白是一个天才艺术家,是一个儒雅文人,把他向高大全的形象想象,但实际上李白不是如此。为了写这本书,我在文献方面,把《资治通鉴》从头到尾读了两遍,《李白诗文集》读了很多遍,包括李白的所有材料都找出来了。讲的时候可能带有一定的调侃,但所有材料的使用都经过最严格的考证。”不要说,此说法站不住脚,就是站得住脚,作为家长我们也不得不为此担心,会不会因此书而使得更多的孩子加入古惑仔的行列?当父母阻止的时候,孩子如果说:“加入古惑仔有什么不好?李白就是大唐第一古惑仔!”如果这个孩子就是檀兄的孩子,不知檀兄做何答复?即便还原历史的真相,恐怕也该考虑一下对下一代的负面影响吧!从此角度来看,檀兄多少对下一代有些不负责。当然,究竟此书是还原历史争相为重还是吸引眼球为重,无需多言,读者心中自有答案。我想按檀兄的学识,就是不把本书其名为这样一个标题、不把李白说成古惑仔,而是说成《大唐第一侠客李白实录》之类的,肯定也能写得很好,但不至于会对孩子有太大的误导。孩子毕竟是孩子,辨别力有限,吸引眼球的同时作为成人我们要负责!增加趣味性无可厚非,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更多的是走向庸俗化,恶搞成风,就不得不令人担心了。很多高水平的学者居然也在玩转型朝此方向发展。为什么要转型?说白了还是大众好这一口,而最好这一口的恰好是8090后。现在的时代,已不再是作品引领大众阅读,而是大众胃口引领创作的时代。作品的庸俗化透露出的是大众审美的庸俗化。大众审美为什么会庸俗?因为审美缺失。这是一个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的时代。

不知李白作何感想?

作品的庸俗化透露出的是大众审美的庸俗化,大众审美的庸俗化背后所透露出的是竞争压力所带来的审美缺失。从文化层面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极令人遗憾的事,但我想从人们的生存状态来说这才更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我国曾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开始到唐诗、诗词、元曲都曾享誉世界。而诗词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民族审美能力的艺术新式之一。我们的古诗词充满了各种美:首先是结构美,五言、七言、对仗、赋比兴的运用懂充满了结构美;然后是韵律美,甚至我们的古诗词都是可以唱的;最为重要的还是意蕴美和人性美,无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哲理诗都充满了无尽的韵味美,寥寥数语,便可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图景。寓情于景、寓理于景,便又可让人从中感悟丰富的人生哲理、体会耐人寻味的人性美。然而,现如今,又有多少人在写诗、多少人在读诗?居然诗仙也挨了一棒子,如果李白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心丑了还会温柔吗?

 “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可心丑了还会有温柔吗?懂不懂得审美直接关乎一个人的生活情调、人生态度、精神境界的塑造。懂审美的人往往能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美好,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而影响到其精神层面,从美好的事物和人性中使得自己的心灵得以进化和熏陶,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样的人必定是一个温柔的人。不懂审美的人,则往往生活缺乏情趣,活得乏味、苦闷,从而形成怨天尤人、愤世嫉俗的消极人生态度,尤其是误把丑当作美的人更会使得自己的精神遭受污染,这样的人还能温柔吗?恐怕跟多的是凶残、冷酷。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越来越美丑不分,就是因审美缺失所造成的颓废消极的人生态度和转而沉迷于丑陋的事物而造成精神污染所致。

审美教育贵乎依据天性

本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人的天性。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蒙昧状态的婴儿对美丑不同的人的反映:在婴儿面前站着一个面带微笑的长得漂亮的人逗婴儿,婴儿会显得很高兴,但若站的是一个长得很丑,乌鸦见了都会掉眼泪的人都婴儿,婴儿则会吓得大哭。对于我们而言,也不乏这样的体悟,遇到相貌好的人,无形中态度要好些,遇到相貌丑的人,态度总会要差一些;在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我们自然会心情愉悦,而在一个很肮脏的地方,我们自然会感到很不舒服。然而,遗憾的是,从我们的孩子来看,这种天性却渐渐泯灭了。

天性渐渐泯灭有社会风气的影响,因为整个社会都在朝庸俗化发展,但父母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令很多家长不解的是,社会的不利影响我们也已经意识到了,我们也一直在帮助孩子培养审美能力啊,可为什么没效果呢?可家长又是否思考过我们的方法是否有问题呢?社会竞争之激烈不仅影响孩子、同样也影响家长,并且家长的感触更深刻,所以,孩子从小就被安排了去学各种各样的东西,最好是学习成绩一流,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走的是整个一培养才子、才女的路线。乍一看,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可起到的却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这样的教育安排之下,孩子反而更加美丑不分,更难教育。

在应试的压力之下,孩子每天从早到晚的在校学习,回到家以后又要忙着补课、做作业,好不容易有个双休日,反倒是赶场式的忙着上各种培训班。这样一来,孩子成为了一部机器,审美的天性没被挖掘出来,反倒被压制了。审美境界固然与艺术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懂得去欣赏达芬奇的“蒙拉里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意识的培养。当孩子生活的一切都被机械式的安排以后,是不可能主动去挖掘身边的美,体会到身边的美的。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的那样,“人类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相脱离的现象:感性脱离理性使人变成动物;理性脱离感性使人变得僵死。”而孩子就是在父母的机械式的安排中被僵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琴棋书画都学了,但为什么还是很苦闷的原因所在。本来这些东西的学习应该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心灵的陶冶和净化,可因为孩子对这些东西的学习往往也是被安排了的,也是僵化的,所以,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本来学校学习负担就很重,课外的这些被家长安排的学习就只能算作是雪上加霜了,并未起到正面的净化心灵的作用。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觉得生活很无趣,就会去寻求刺激来解脱,而丑陋的东西往往又能满足孩子寻求刺激的需求,这样一来,虚拟世界中的暴力、*,社会生活中的酗酒、赌博、吸毒等恶习这些丑陋的东西就占据了孩子,在这些东西的污染之下,孩子审美取向渐渐也就出现了偏离,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美丑不分的原因。毫不客气的讲,孩子审美的缺失就是被父母机械的安排而压抑形成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活得健康、快乐,感受不到生活的美何来快乐?美丑不分何来健康?我们都说是为了孩子好,可结局却是孩子的不健康、不快乐,又何来的为孩子好?审美既是天性,就当尊重天性,切不可机械式的安排。如果我们能多陪陪孩子,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多带着孩子一起出去走走,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在尊重孩子兴趣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美好,自然会去感受之美、生活之美,琴棋书画的学习也才能够真正达到其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之功效。这样也才能让孩子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美好,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而影响到其精神层面,从美好的事物和人性中使得自己的心灵得以进化和熏陶,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审美教育贵乎依据天性!

 

秘密四、性格教育(唐僧师徒皆成佛 …

唐僧师徒皆成佛

唐僧师徒性格可谓大相径庭,在深山遇到妖怪变化的美女之时,唐僧的第一反映是:“施主还是快些回家吧,在外面危险。”孙悟空的第一反应是:“妖怪,化成灰我也认得你,吃俺老孙一棒。”沙僧的第一反应是:“这女的是妖怪还是村姑啊?算了,问问师傅和大师兄再作定夺。”八戒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美眉不错,干脆留下作他夫婿得了。”如果让家长选择,你愿意让谁做你的儿子?恐怕很难做出选择,因为他们都有毛病。家长可能更多的回答会是把他们几个的优点都结合起来的儿子就好了。我们都希望孩子集众人的性格优势于一身,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唐僧师徒四人尽管性格迥异,又都有各自的缺点,但最后不都成佛了吗?没有谁的性格是完美的,缺点必定伴随着优点,关键在于怎么去避免缺点和充分利用优点。

什么决定性格?

很多家长都在着力培养孩子的性格,可最终却往往以适得其反的结局收场,问题出在哪?就出在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地球人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可若问什么决定性格,家长知道吗?要打造孩子的性格,如果不知道什么决定性格就难免偏离靶心。什么决定性格?气质!性格可以改变,能够打造。那气质能改变、能打造吗?气质是天生的,改不了,也打造不了!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也无所谓优劣。

胆汁质的人直率、精力旺盛、刚强,但易冲动、性情急躁、感情用事。代表人物:张飞、李逵。

多血质的人有朝气、充满活力、喜欢交际、适应环境的能力强,但注意力易转移、兴趣不稳定、不细心、做事往往是三分钟热度。代表人物:孙悟空、王熙凤。

粘液质的人沉稳、有耐力、自制力强,但优柔寡断、缺乏灵活性、因循守旧、缺创造力。代表人物:唐僧、刘备。

抑郁质的人温柔安静、多愁善感、敏感,但孤僻、不善交际、“爱多心”。代表人物:杜甫、林黛玉。

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形成与之对应的积极性格和消极性格,没有谁的性格是完美的。胆汁质的人呈现出坚毅刚直,强悍豪爽,爱打抱不平,但喜欢激烈地攻击对方的性格; 多血质的人呈现出活泼好动、爱观察思考的性格,但粗枝大叶、缺乏毅力的性格;粘液质的人呈现出内向、做事有耐心、细心,但速度很慢,又缺乏果断的性格;抑郁质的人呈现出温柔、细心但又敏感过度的性格。

别逼着公鸡下蛋

脱离气质类型来培养一个人的性格,无异于“逼着公鸡下蛋”,不但形成不了积极性格,反而会造成孩子的性格混乱。为什么很多父母着力培养孩子的性格却使得孩子反而朝更极端的方向发展?就是因为在干“逼着公鸡下蛋”的事情。

很多家长经常都会听到老师的反应:“你这个孩子老是静不下来,经常上课插嘴,太没纪律意识了。”根源往往是这个孩子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的,好动、反应也比较快,这并不代表这个孩子就没有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其实,恰恰相反,这个孩子往往思考是很积极的,是大好事,只是不懂得控制一下,等老师提问了再回答而已。可是,很多老师的教育确是:“太烦了,上课时给我闷着。”家长在听了老师对孩子的反应后听进去的也变成了这个孩子不守纪律,所以,一顿臭骂以后,要求孩子:“上课一定给我们着。”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这个孩子成绩反而降得一塌糊涂。老师、家长让其闷着的同时,也把孩子充满活力、爱思考的性格优势给压抑了。

还有的老师和家长会说某个孩子笨,反应慢、做事磨蹭。根源很可能是这个孩子是粘液质的人或抑郁质的人,反映相对要慢些、做事也相对要磨一些。事实上,只要是正常人,这个世界上就无所谓聪明人还是笨人,只有先明白和后明白的人。可是,家长却经常会对这样的孩子反复训斥:“你怎么这么笨、就不能快一点吗?”,极力去强迫孩子快起来。可问题是,孩子快起来了吗?没有!气质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很快。快不起来的同时,还给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遭受严厉打击,慢慢的,孩子就真认为自己笨了,这样一来,正常的孩子都让家长给催笨了。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身边某个孩子的性格好,就极力去将自己的孩子朝那个孩子的样子去打造。如果两个孩子的气质是同样的,问题不大,但若两个孩子的气质是相反的,一个粘液质、抑郁质的孩子你硬要拿多血质的孩子的性格来塑造他,结果往往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自尊自信遭到打击,变得更抑郁。

依“性”而“格”

性格不是不可以塑造,但关键是要依据孩子的气质类型来充分挖掘孩子容易形成的优势性格,同时,避免孩子形成消极性格,这才是性格培养之正道。社会不会只需要一种气质类型的人,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岗位,发挥其优势,都有用武之地。家长一定要认识到“上帝是公平的,给你开一扇门,就要给你关一扇窗。”每个正常的孩子都有其适合自己岗位的性格优势。胆汁质的人有冒险精神、有闯颈、就很适合象实业家、记者这些职业。多血质的人神经过程平衡而灵、活跃好动、表情外露、善于交际的确适应性要强些,像记者、管理人员、律师、公关与人事工作很适合他们,但像做手术之类的职业恐怕就稍显不合适。 粘液质的人神经过程均衡,但灵活性差,表现为安静稳重、善于忍耐,但反应缓慢、不够灵活,他们能够较好地克制自己的冲动和勃发,很适合做需细心谨慎的工作,如文秘、行政主管、收银员等。 抑郁质的人细心谨慎、感情细腻很适合做护士,甚至很适合做艺术家和哲学家。

每种气质类型的人只要放对位置,都可以发挥出其优势,比如,在班级里面,很多老师都会采用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来安排工作的方式来提高活动效率。大扫除时,那些要花力气的短时间能完成的工作,分配给胆汁质、多血质的孩子去做;像拖地板等需要细致和耐心的工作分配给粘液质的孩子去做;像擦玻璃这种需要很细心的事情则交给抑郁质的孩子去做。在班委的任命上,宣传委员、文体委员让胆汁质、多血质的学生担;收发本子、点名、管理班费等工作让粘液质、抑郁质的学生做。通过气质类型的明确分工。就使得每个孩子的优势发挥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不行的孩子,只有放错位置的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孩子气质类型所对应的优秀性格特征,同时,注意培养孩子,让孩子避免与气质类型对应的消极性格特征,而不是盲目的采用“逼着公鸡下蛋”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具体而言:

一、对于胆汁质的孩子,家长要鼓励其“冲”的天性,让孩子充分发挥勇敢的优势,同时要帮助孩子提升修养、学会控制情绪。

1、家长要支持孩子的兴趣。

这类孩子胆子大是其优点,支持孩子的兴趣,可以让孩子充分挖掘赶拼敢闯优势。如果家长因担心他们受伤而去制止,一方面,制止不了,本来他们就是牛脾气,另一方面,还会使加剧他们与父母的对抗,会变得更暴躁。家长要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支持的同时去指导他们要注意些什么才不会受伤。

2、决不能以刺激的方式去教育胆汁质的孩子。

由于他们已经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暴躁、发怒,如果家长再去刺激孩子,只会使得孩子与父母对立,更加容易暴躁。家长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平和,以柔克刚,以理服人,才会收到效果。

3、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理智控制力。

家长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选择一些冲动冒失不计后果而失败的实例让孩子感受冲动的危害。还可以平时以开玩笑的形式,让孩子记住“冲动是魔鬼”这句话。

4、切勿在旁人面前指责他们。

脾气暴躁的人如果觉得自己丢了面子,会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教育只会加剧对抗。

5、打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

对于这类孩子,家长不宜采用过于严格、权威的教育方式,应该打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平和一些、也更乐观一些。

二、对于多血质的孩子,家长要支持他们“动”的天性,让孩子充分发挥思维灵活的优势,防止孩子“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和缺乏专注力而分心的现象。

1、肯定孩子的想法。

这类孩子思维比较灵活,支持他们的想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2、不要表扬过多。

这类孩子在生活中做事会比其他气质类型的孩子快,人际关系也会比其他孩子要好,他们受表扬的机会远比其他气质类型的孩子要多。生活中,他们也不缺表扬,但如果表扬过多就会加剧他们很浮躁的意识,越来越骄傲,做事也会越来越粗心大意,无法细心谨慎。

3、培养孩子稳定的兴趣。

多血质的孩子兴趣很广泛,但都不持久。家长要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习惯和耐心,跟孩子定好协议,在一件事情没完成之前,绝不提供物质帮助,让他们去玩新玩意。

三、对于粘液质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支持其“稳”的天性,让孩子充分发挥稳重的优势,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果断的作出决定的习惯。

1、与多血质孩子不同,家长要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

粘液质的孩子往往喜欢上什么就不会去关注其它的东西。家长要带着孩子去尝试新事物,帮助他们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

2、给孩子创造获得赞赏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滋味。

孩子对成功的体验有助于他们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在孩子自信心增强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去培养更多的兴趣,参与跟多的活动,在活动中就可以下意识的去培养孩子做事的灵活性。

3、鼓励孩子自己喜欢和力所能及的事情,支持他们与同伴交往。尤其要支持他们去多与多血质的孩子交往,因为他们恰好可以互补。

4、让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尽量张扬个性。

5 多与孩子交流,常与他谈论全家的工作和生活,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进入大人的共同思维中来,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6、以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但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计时,家长可以与孩子比赛,看谁先弄完,随时提醒孩子“我快超过你了。”,然后,故意输给孩子,这样,就能渐渐改掉孩子做事磨蹭的习惯。

四、对于抑郁质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支持其“细腻”的天性,让孩子发扬温顺、细致、富于同情心、聪明、体验深刻等优点,并克服其容易沮丧自卑、消沉、怯懦孤僻和优柔寡断的缺点。

1、表扬才是硬道理。

这类孩子很敏感,总害怕自己做的不好或做错事。所以,家长要多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真的很棒,这样,会使得孩子更加乐观和勇敢。

2、多带着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让孩子多接触不同场合的人。 这样有助于克服孩子怯懦孤僻的性格。

3、不要去替孩子做决断。

这类孩子喜欢问父母应该怎么做,家长一定要引导、鼓励他们自己去决断,这样,才能克服优柔寡断的性格。

4、家长要打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

由于这类孩子很敏感,易受伤害,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才有助于孩子走出敏感。

家长要注意的是,虽然上面提供了各种气质类型孩子性格培养的方式,但必须坚持一条原则:无论哪种性格培养,都必须依据孩子的气质类型来操作,绝不可矫枉过正,这样才不至于造成孩子的性格错乱。

五、忠道教育(孩子对任何事都无…

孩子对任何事都无所谓,怎么办?

前不久在网上一个论坛里看到一篇叫做“孩子对任何事都无所谓,怎么办?”的帖子:

大家或许感觉孩子很优秀,上课认真,作业完成,成绩也不错,那都是和老师的教育鼓励分不开的。但是知女莫若母,我却知道孩子身上的惰性,她对什么事都无所谓,只要做好常规动作就万事大吉,除非有老师特别吩咐,她才会去做,但做的时候也不讲究质量,任务观点,能过就好。比如早上吃饭她就是细嚼慢咽,穿个衣服也三挑四捡,你在旁边催得要迟到她也无所谓;一张画,她不会考虑呈现的美感;竞选大队委员,准备好竞选词也不背熟,临时又紧张结果忘词;小主持没选上,她说我以前当过了,这次不当也没关系;特别是弹钢琴,每天只要是琴凳上坐过就算,到老师那回不出来也不难为情,钢琴老师几次提出“好像奖励也不是批评也不是,好坏无所谓的,该想个什么办法让她积极点。”可我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篇帖子道出了很多父母共同的心声,以一种无所谓的状态对待人生的确是很大一部分孩子的生活写照。不用说那些各方面表现都极差的孩子,就是帖子里面提到的平时被认为优秀的孩子也大有人在。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面非常听老师的话,感觉很乖巧。可有一天,她母亲却突然跑来告诉我:“老师,我太担心我的孩子了,这样下去,这个书怕是读不成了。”听到这话,我十分好奇,表现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会读不成书了?这位母亲接着告诉我,“这个孩子很会揣摩老师的心思,所以,在老师面前总是表现出老师喜欢看到的一面。可回到家以后,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对什么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类孩子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忠”就是傻吗?

其实孩子也并不是真的就对一切都无所谓,比如帖子里面就可以找到很多有所谓的地方:比方说老师特别吩咐的就有所谓,吃饭、穿衣就有所谓,再比方说选大队委、选小主持就有所谓,只是选不上了才无所谓,为什么没选上还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孩子其实对名、对利、对面子、对享受还是很有所谓的,无所谓的是有没有尽力不管、结果不管。所以,“无所谓”所表现的是孩子热衷于名利、面子、享受,为了这些可以伪装自己,人对事对己都不尽心尽力,甚至“己欲立而整人,己欲达而损人”,对于得不到的又自我安慰,“我无所谓。”的这样一种人生态度。

这部分孩子的问题我们很少会将其与“忠道”教育的缺失联系在一起。因为在生活中恐怕我们也只有在夫妻关系上才会用到忠与不忠的词语了。“忠”这一宝贵的思想因为人们的误解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甚至都把“忠”和傻看做一回事了。在传统思想里面“忠”的含义的确包含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和“三纲五常”之类的糟粕思想,当然是傻。但这些糟粕内容是与封建政权的维护相结合变为死板的礼教才形成的,并非“忠”的本意。然而遗憾的是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往往干着倒洗澡水连婴儿一起倒掉的蠢事,“忠”这一思想也被我们倒掉了。

事实上,孩子的无所谓状态按传统观点来看就是不忠。何为“忠”?从字形构造来看,心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换言之,心摆正了就是“忠”。《论语》里面按孔子的思想“忠”就是实践“仁”的积极方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诚然,在现在看来,这句话本身也有问题,因为你喜欢的别人未必会喜欢,哪怕是再好的东西你强加给别人,如果别人不原意,那是自作多情,至少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但这应该属我们的一种误解。我想这句话应该是从一种态度上来讲更合适些。《论语》中曾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很明显,此处“忠”之意就是对于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心尽力的去做。所以,忠的本意应该是: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并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和“三纲五常”,也并非自作多情、不尊重他人。

何以不忠?

1、父母无所谓。很多时候,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通过孩子可以照出父母的样子。照照孩子这面镜子你会发现,孩子的有所谓和无所谓跟父母何其相似。父母不也同样对名利、对面子、对享受很有所谓,对没有尽力无所谓、结果不如意了又自我安慰:“我根本完全无所谓。”?舞台剧《混世》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关于人生态度选择的问题:“像别人一样麻木地、自欺欺人地生存着?还是勇于正视残酷的现实,痛但清醒地为着梦想而生活着?”然而,当面对残酷的现实,总觉得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作着我们的命运,让我们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又有几人能选择后者?父母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态度。孩子的无所谓源于父母的无所谓。

2、教育无意识。孩子从小喜欢什么,家长就创造条件给他什么。喜欢玩什么就给买什么,可家长却忘记了告诉孩子玩也得玩出点什么名堂来;孩子想学什么,家长就给他学什么,可却忘记了告诉孩子报了名后如果学不到真东西就不要想再学其它的;孩子小时候做事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家长没有想办法帮助孩子迎难而上,反倒是不了了之;孩子好不容易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尽心尽力的去做的时候,却又被父母强制叫停。如此一来,孩子渐渐也就形成了对事不尽心的态度。

3、过早的让孩子意识到未来有出路。很多家长经常讲这样的傻话:“你一定要好好学,毕业以后我就送你出国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后公司就交给你了。”毕业以后就可以出国了,孩子还会好好学吗?连公司都是孩子的了,孩子害怕未来没出路吗?孩子在这种语言的暗示下又怎么会尽心尽力的学?

4、负面思想的灌输。家长受“老实人吃亏”观念的影响,从小就教孩子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多长几个心眼。这样一来,孩子对人也不尽心。不尽心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忠”的反面:奸诈。一个人当心摆不正位置的时候,心里就开始有小九九了,这就是奸猾的开始。很多家长经常会感慨“为什么如此小的孩子竟有如此重的心机?”问题就在此,孩子在这种反面思想的教育之下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奸诈,也难怪最后“己欲立而整人,己欲达而损人”。

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对“忠”这一思想的曲解和不重视造成“忠道教育”的缺失。

无“忠”岂能有“厚”

我们讲“忠厚”,有“忠”才能“厚”,又讲“厚德载物”,有“厚”才能“载”,正如《忠经》所云:“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这是说,无论天、地还是人,没有比“忠”更为重要的了。天、地之所以广大能包容万物,正在于其能尽心尽力、毫无怨言的奉行自己的本职,大地之所以能承载万物,也正在于其能尽心尽力、毫无怨言,奉行自己的本职,而人的道德表现也离不开“忠”这一基础。“忠”代表至公无私,是天地间最高的德行,不但足以立身,兴家,且为立国之基。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是不可能立身的,当然更谈不上兴家,如果民众连对国家都没有尽心尽力的态度,又何谈立国?

我一直在想,那些自以为深谙人情世故的“聪明人”在自己发现已经步入晚年的时候,心里是否会有一丝丝的不甘,是否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上帝曾经给了我很多机会,但我却没有珍惜,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也许我会在“像别人一样麻木地、自欺欺人地生存着?还是勇于正视残酷的现实,痛但清醒地为着梦想而生活着?”之间做出另一种选择。我们或许已无法对抗命运之神,但孩子才刚刚开始自己的命运之旅。为什么不让孩子换一种活法呢?家长必须从培养孩子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忠道”思想。

对事,家长要懂得订立限定性条件,让孩子知道凡事你不做则以,做了你就必须整出点名堂来。当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学舞蹈自己也要学,舞蹈还没学会看到人家在学钢琴就要学钢琴,钢琴还没学会看到人家在学书法又要学书法的时候,决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必须让孩子学会了再去选择其它的学习,否则,以后想玩什么、学什么都免谈,这样孩子才会用心去对待,在学到真东西的时候也才能形成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给出指导意见,但同时,必须让孩子反思是否尽心尽力了,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遇到困难而半途而废就是因为不愿花功夫而导致的,如果家长不引导孩子反思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做这件事半途而废,做其它的事照样半途而废,时间长了,也会形成对事不尽心,完全无所谓的态度。另外,家长不要过多的去干涉、打断孩子正在用心做的事。比如:有的孩子看到父母打扫卫生,孩子也就自觉的去擦玻璃了,本来这是好事,可有的家长会马上让孩子停下,“划着手怎么办?”,有的孩子对某个课外活动很感兴趣,正挖空心思的想把事情做好的时候,父母会说:“功课都忙不好还瞎忙这个,别整了,做功课去。”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难得有对事尽心尽力的表现,本来是对孩子形成尽心尽力的态度的很好的教育机会,却被父母给错过了,甚至反倒使得孩子形成了对事不尽力的态度,要知道,没这个态度,功课肯定也是做不好的,擦玻璃也未必就会划着手,即使真划到了也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与培养孩子尽心尽力的态度相比,划着一下手有算得了什么?

对人,一定要从小灌输孩子用心对待身边的人的思想,哪怕是孩子遇到了那种对他不用心的孩子而吃亏了以后,也不能和孩子一起抱怨,或是责骂孩子怎么这么“傻”,“居然会上这种人的当?”家长必须让孩子明白世界上好人是占大多数的,你用心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用心对待你,即使现在吃了点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后懂得防范就行,但并不能因为自己吃了亏就去变成欺骗别人,成为对别人不尽心的人,自己已经很讨厌这种人了,难道自己还要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社会环境固然复杂,教会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是应该的,但不宜过早的灌输反面思想。“忠道”教育出来的人是善良、正直之人,才能承载一切。“奸道”教育出来的人,必是阴险狡诈之人,家长再给他创造多少条件,他也惜不起这个福。

对人尽心的确会吃一些亏,但有这样一句话不无道理:“别人欠你的,老天会还给你。”对一时一事而言,你是吃亏了,但世界上必然是好人占多数,“路遥之马力,日久见人心。”你长期对人尽心尽力,大家必然是记着的,生活中必然有很多人帮助你,你的人生旅途将随处亮着绿灯,这大概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另一种注解吧。《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的成长历程难道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更何况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很多时候本就无所谓谁占谁的便宜,别人的好与坏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子,气喘吁吁地请求驮了相对少量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一些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正乐得轻松呢。”不久,驴子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对人尽心尽力,实际上就是在对自己尽心尽力。

所以,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不仅仅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诚然,作为家长,即使是“江洋大盗”我坚信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奸诈之人,但我们如果不重视“忠道”教育,就很可能把孩子培养为“江洋大盗”。

孩子形成了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自觉践行“忠道”,才能“立身、兴家、立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项目是宝宝早教的首要?
过度期望:教育孩子的最大误区
早教转向性格培养竹兜备受家长青睐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李玫瑾)
3岁前,孩子的早期教育,家长该怎么做?每个年龄段学习内容不同
关于早期教育与幼儿性格的培养的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