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提早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一、6岁是儿童入学的最佳年龄

身心发育正常的儿童,6岁左右是入学的最佳年龄。人的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到6岁左右脑重已从出生时的900克增至1200克,约为成人脑重的90%(成人脑重为1400克)。这时,大脑半球的一切神经通道几乎都髓鞘化了,所以身体受到外界刺激后,可以很快传到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也可以很好支配身体各器官协同活动。因而,从解剖生理学的角度来看,6岁左右的儿童基本具备了入学条件。

6岁左右的儿童,心理过程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虽然仍占主导地位,但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已开始发展;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已积累了20002700个口语词汇;会叙述大人给他们讲过的故事,在叙述这些故事时,不仅言语流畅,还会配有一定的动作、表情、语气、语调;会唱很多完整的歌曲,朗读儿歌或背诵古诗;有的还掌握了不少常用成语等等。这些为他们学习小学语文奠定了基础。

6岁左右的儿童,对数字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不仅能懂得一个和几个的含义,还能懂得几个和第几的不同;流利地从1数到100,甚至更多;不仅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能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一组一组地数;有的还能理解2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合,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会背乘法口诀,等等。这些都为他们学习小学数学打下了基础。

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较长时间参加各种活动,掌握了列队、前后左右看齐、踏步、前进等动作,一次集中活动时间可以长达20分钟;他们还掌握了不少舞蹈、体操、简易书写和演算等方面的技巧,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动作的敏捷性、注意力的集中性和持久性,并将通过想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水平提高到了相当水平。他们的思维相当活跃,会根据平时观察,想出许多问题,如“星星为什么只有晚上才出来?”“阴天,太阳到哪去了?”等等。大人给他讲一个故事,他会接二连三地提出一串问题;能正确说出自己、父母和其他家人的名字、家中及父母手机的电话号码、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等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观察力、想象力也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已知道一天是什么意思,能区分昨天、今天和明天;正确辨认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多种不同的颜色。这些也为他们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

这个年龄的孩子,个性正在形成,初步有了独立而主动的社会道德动机,和支配、评价自己行为的能力。比如,他们已经懂得了,幼儿园上课时不应该吵闹;如果有的小朋友违反了纪律,他会主动向老师“举报”或对违反者提出批评。只是自己的坚持性也还比较差,过一阵就会不知不觉地也加入了吵闹者的行列。他们已初步学会了使用书写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并在家庭、学校的影响下,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这些都使这时送孩子入学阻力变得很小。

现在有一种倾向,一些家长总想把低于入学年龄的孩子送进小学去读书,的资料说,有的学校未满6岁的低龄儿童已占到全班人数的25%。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这些孩子入学后,开始一段时间,学习还算不错,到了后来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原因是孩子低龄入学,学习任务与孩子的思维发展不相协调。在整个学前期,幼儿都处于具体思维阶段,即使在学前末期也只能有抽象思维的萌芽。如果孩子思维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大人强行让其接受暂时无法理解的事物,孩子就可能产生思维障碍。另外,低龄儿童一般自制能力较差,上课时贪玩,注意力不集中,不仅当时的学习成绩差,还很容易养成不良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以后的学习。

当然,孩子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孩子的成长发育中,的确有生理年龄(身体发育)与心理年龄(心理发育)分离的现象。由于成长的环境条件不同,有的孩子5岁半就懂事了,自理、自控能力和6岁的孩子差不太多,提早一点上学也可以。自己的孩子究竟几岁上学好,家长一定要慎重考虑,我的体会是提早也要有“度”,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二、入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

对孩子来说,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跨出的一大步。孩子一旦进了小学,就开始了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系统学习,就要自觉服从和执行学校的行为规范,学校和家长还会根据他们的学习表现,来决定对他们的态度——如果品学兼优,他们会得到称赞和奖励,否则就会常挨批评。6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下,有了上学的愿望,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还不能一下子就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因为,即使到了幼儿阶段的末期,儿童有目的有意识进行观察、注意、记忆、想象和抽象思惟的能力,以及意志行为,还都比较差。这与新的学校生活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不断发展和解决,推动着这一时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但这种矛盾出现时越小、解决得越早,越有利于孩子尽早适应学校生活。

为此,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游戏与学习的不同,认识孩子将面临的巨大变化,提早帮助孩子在心理、习惯和能力等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

(一)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的一种特殊结合,是随心所欲的。虽然它从内容和过程来说,归根结底也是反映现实的,但游戏由儿童来扮演各种人物的角色,用玩具或游戏材料来代替真实物品,是在想象中完成的现实活动。学习则是一种真实的现实活动,虽然儿童在学习活动中也有想象,但那是在现实活动中进行的想象。学习必须严格按社会要求和科学规律进行,学习过程中的想象活动也必须按照客观规律进行。

(二)游戏往往由直接需要和直接兴趣引起,出于主观意愿。游戏的动机和直接目的不在于获得一定的客观实际效果,而在于求得一时的心理满足。孩子们可以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不想玩了或没玩好立即放弃。学习则不然,它不仅可由直接需要和直接兴趣引起,也可由间接需要和间接兴趣引起。儿童必须意识到学习是他的一种社会义务,不能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或没学好就不学了。

(三)游戏中各种心理活动的无意性可以充分发展,学习则要求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发展起来。例如,在课堂上儿童必须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要根据老师的指示去观察图片、板书和其它直观教具。教师还要求儿童正确、牢固地掌握已学过的知识,思考和回答问题时遵守各种规则。这些都是在游戏中所没有的。

(四)游戏总是通过具体行动来实现,并要借用玩具或游戏材料作为想象活动的物质支柱。学习则更多依靠头脑中的活动和言语交往来进行。在学习中要把游戏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直观感性知识加以提高,达到系统化和概括化。

总之,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总的来说是以游戏为主,每天愉快轻松、无忧无虑。可是一进小学,不仅学习的环境变了,学习的方式变了,还有了学习进度上的压力和质量上的要求。原来下午有午睡,现在也没有了。这些都会使一些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到陌生、紧张、不适,有的还会食欲和抵抗力下降,进而影响到学习。这就要求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幼小衔接,在入学前提早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在孩子入学后的一两个月,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三、孩子入学前需要做的准备

(一)入学心理上的准备。

一要让孩子有希望成为一个小学生的强烈愿望。父母要在孩子入学前的半年,就开始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关上学的事。要让孩子懂得每个人到了6周岁,就该上学了,这是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法律规定;每个人都要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才能走向社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也许孩子并不能完全听懂这些大道理,但这些道理非讲不可。家长必须耐心讲给他们听,早早把这些基本认识灌进他们的小脑瓜里,只是讲的时候要讲点方法,讲点艺术。比如:家长可以讲讲自己当年是怎么急于上学的,入学后都发生过什么样令人难忘的事;也可以讲讲那些已经有孩子在念小学的家长,在怎样议论孩子上小学之后的进步;还可以借同事之中,谁家的孩子考入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表示出自己的羡慕和对孩子的希望与信心,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迫切想上学的愿望。

二要让孩子对学校生活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有所了解。家长最好能选个合适的时间,带孩子到附近的小学去参观一下,同时告诉他,一个人一上学,就标志着他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长成了一个大孩子;学校生活要比幼儿园的生活丰富得多,有趣得多——学校会开很多门功课,组织很多种活动,他会认识很多新老师,结识很多新同学;上学后,不久他就能戴上红领巾,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戴红领巾是件非常光荣的事,等等。孩子看了、听了以后,会感到上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并对入学后的生活变化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三要帮助孩子克服“贪玩厌学”或“畏惧入学”等不良心理。贪玩的孩子多是家长抓早期教育较晚或方法不当造成的,这时要赶紧补救。补救的办法是抓紧入学前的有限时间,对孩子进行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强化培训,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孩子对学习的信心。

(二)入学物资上的准备。

一要在家中给孩子安排一个适宜学习的空间。如果有条件应当给孩子一个独自使用的房间,并重新布置一番,让它不仅是孩子的卧室,更是一间书房。要在光线明亮之外安放一张高矮适中的桌子,配上一把适合他身高的椅子,除自然光外桌上还要配一盏有护眼功能的台灯。书桌旁最好能再设一个供孩子自己使用的小书架。再在墙上开辟一块“学习园地”,上面设有“成绩单”、“习作展”、“红花台”等栏目。如果没条件单独给孩子一个房间,也要给孩子挤出一块地方做“学习角”,像上面说的那样摆上书桌、椅子、书架等必要家具。孩子对于属于自己的这样一个小天地会感到很新鲜,很喜欢,并由此对入学产生一种期盼心理。

二要在正式上学前,带孩子去商店,让他自己挑选书包等学习用具,买好后再让他背上书包在众人面前走一走,回到家以后教他把书包放在固定的地方;去书店购买一些孩子入学后要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还可以为孩子选购一些根据中外名著改编、配有汉语拼音的故事书,回来摆在他的书架上。这会让孩子进一步增强求知欲,盼望早一天入学,早一天有能力运用这些工具书,阅读这些故事书,让孩子真正意识到:我长大了,该上学了,并为此而自豪。对学校的憧憬还会使他按捺不住,掰着指头算时间,盼望早日成为小学生。

(三)行为习惯上的准备。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初入学的儿童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学要带齐学习用品,上课前要把它们放在指定位置;听到铃声立即走进教室,在自己的座位坐好;教师进入教室,宣布上课,立即起立向教师问好;坐的姿势要端正;听课要精力集中,发言要举手;要遵守纪律,不做小动作,不随便和旁边的同学说话;写字、翻书动作要轻,不要弄出响声;等等。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比前两项准备更重要,却很容易为家长所忽略,是目前一年级新生普遍缺少的。很多教育专家都在强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让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第一步;孩子在小学能不能有一个良好开端,关键是看他有没有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们学习上的差距,都是他们行为习惯不同造成的。专家呼吁,学前教育要从以教授孩子特长为中心转向良好习惯的培养;多识一些字,可能使孩子在小学初始阶段学习有点优势,但对以后的发展并没有过多的影响;而良好习惯的培养则对孩子近期学习和将来发展都有突出作用。“习惯好,受益终生”,家长在孩子入学前一定要重点解决好这个问题。

一是让孩子明白,他今后的学习和以往的学习是不同的,以往的学习并没有和玩耍完全分开,今后的学习必须与玩耍分开,“学就是学,玩就是玩。该学习时必须专心学习,该玩耍时才能尽情玩耍。”为了让孩子对这种专心学习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孩子入学的前一年(至少是前半年)就要在他的作息时间表中添上“学习”这项内容:每天为孩子安排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开始可以15分钟,之后逐渐延长,但最多不超过40分种;每次时间一到,就要让他坐到自己的“书桌”前开始学习——读书、写字、画画。就是孩子当时正玩得高兴,也要让他马上停下来,立即进入学习状态。

二是要教孩子建立起效率观念,懂得做事情要讲速度,要讲质量,不能慢慢腾腾、磨磨蹭蹭,也不能快是快了,却粗心大意、马马虎虎。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时的坐姿、写字姿势很重要,不仅影响未来的身体发育,还影响听课的质量。同时,要注意强化孩子的纪律意识,告诉他:上学后,不能迟到、早退,有病有事要向老师请假;上课必须注意听讲,发言必须举手,不能坐在椅子上乱晃,不能咬手指、玩手或摆弄手边能拿到的小东李西,不能和旁边的同学随便说话,也不能接老师的话,等等。虽然这些事情孩子入学后老师也会讲,可是家长事前讲过,又与老师讲的一样,会让孩子对这些要求记忆更深刻,做起来更自觉。

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还要注意与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硬逼他学,效果是不会好的。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入学前,他的求知欲会比以前更强。只要家长引导得法,孩子是很爱学习的。在孩子入学前,家长应当更多地用一些科普常识去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市场上有很多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可选那些配有精美彩图,文字说明简捷明了的,一边讲给孩子听,一边告诉他,书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只有上学并好好学习,书才能成为他的好朋友,把一个个奇妙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这会使学习成为孩子内心的需求,并产生出极大的热情,他在学习时才能坐得住,学得进。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包括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包括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这一点又恰恰被很多家长忽略了,他们只关心孩子入学后的学习,只重视对孩子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非常随意。

比如:晚上,孩子不能按时就寝,有的想看电视就让他看了,一看就是910点钟;有的想玩电子游戏机就让他玩,一玩就入了迷。结果,孩子的生物钟完全被打乱了,成了“夜猫子”——晚上不愿睡,早晨不起床。这种习惯养成后很不好改,孩子入学后仍然这样,就会上课时头脑不清醒,什么也听不进去。

再如,孩子没有吃好早餐的习惯,上学后上午的功课很重,到不了第二节下课就会饿得头昏眼花,学习自然要受影响。一些家长只知在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时着急,却不知道问题的根子在自己身上。要解决问题,必须从自己做起,按孩子的成长需要安排好孩子的食宿。

还有,孩子的穿衣戴帽、鞋脚袜子,看上去与学习没什么关系,其实关系也不小。如果孩子从小讲穿讲戴,心思都用在了讲究吃穿上,学习就会不那么上心;如果孩子的衣服、鞋袜不合适,比如衣服很瘦小,一坐下来就箍得腰腹部很不舒服,孩子就会不时用手去拽,在座位上老是扭来扭去,自然也会影响听课,甚至养成不注意听讲的坏习惯。

家长希望孩子入学后成为好学生,就不能不在入学前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就不能忽略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四)实际能力上的准备。

1、要重视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小学的一些日常生活方式与幼儿园不同,为了让孩子上学后能生活自如,家长要提早把不同的地方告诉他,并让他学会自己动手处理一些事。

比如:上厕所,幼儿园是不分男、女厕所的,小学是分开的。要先把这个变化告诉孩子,然后带他到公共场所,去识别厕所的性别标记:男、女头像、裤装与裙装等。方便后如何使用手纸也要教,尤其是小女孩子,要教会她从前方向后擦拭,以免大便污染阴道、尿道。

再有,一定要教会他自己穿衣服、系裤带、鞋带;还要让他记住:上学后,下课时间,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上厕所,然后才能去玩;遇到特殊情况,上课时想上厕所,要敢举手告诉老师,不要怕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再比如,孩子入学后,中午饭可能需要孩子自己带饭,这就要教孩子学会早晨别忘了热饭,中午要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放学别忘了把餐具带回来;如果是学校提供午餐,就要教孩子学会独立打饭、吃饭,收拾餐具;如果是到学校附近的“小饭桌”用餐,又要教会孩子怎样自己照料自己,吃饱吃好,还要让孩子学会辨别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

还有,孩子上学后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公文包”,要让他在入学前就养成自己整理玩具、衣物的习惯,并教会他按课程表整理好第二天要用的课本和作业,把暂时不用的留在家里,检查铅笔盒里的铅笔、橡皮、尺等是否都处在随时能用的状态。在教孩子做这些事之前,爸爸妈妈要先示范,然后让孩子动手试;他动作慢点,做得不够好,不要紧,可多次反复练习;对他的每一点细小进步都要多加鼓励,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千万不要“看不惯”,讥笑、催促,更不能包办代替。

2、要重视行为自控能力的培养。

孩子入学后,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首先是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自控能力。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靠高度自觉来完成。一个孩子如果能上课认真听课,课后按要求完成作业,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是学前没有基础,功课也不会落下。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年级的学生每次测验成绩都是满分这很正常,要是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在95分以下,那就意味着“不及格”。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家长首先要教会孩子懂得“服从”,也就是在家听家长的话,上学听老师的话。训练的最好办法是:从孩子懂事起,家长就把对他一日生活的要求制度化,并明确定有“约法三章”。如果过去没有这样做,不妨在孩子入学前做一下,至少就学习明文提出一些要求,并附有奖罚办法。比如:要求他学习时必须专心,不能想别的事情,不能边学边玩;在规定时间内,学会该学会的东西;只有完成了“功课”才能得到奖励,否则就要接受处罚。家长也要确实说话算话,严格按“约法三章”去办,对孩子奖罚严明。要让孩子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只有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完成好规定的学习任务,才能获得父母的赞扬,之后轻松愉快地随意去玩,否则父母会不高兴,原来答应自己的一些的事,也就不会得到兑现了。同时,家长也绝不能在孩子学习时随意打扰他,并要注意提醒不知情者:“孩子正在学习,说话、做事都要轻声一点”。这样,孩子会从中感到学习不仅是件很严肃的事情,而且在全家的生活中是件大事,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时的自我约束意识。这样,在孩子入学后,他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学校的各项纪律要求,特别是在课上能够比较用心地去学习了。

3、要重视学习自立能力的培养。

有些孩子入学后,虽对学习抱有良好的态度,也能遵守行为规范,但是缺乏基本的学习能力,不善于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学习效果。例如:上课时坐得老老实实,可是却常常没听懂老师说的话;在学习算术时,很长时间内还保留着数指头和逐一计算的方法,不会口算或心算;在教师提问或考查时不会开动脑筋,而是瞎猜一通,或者重复别人的答案,等等。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入学前对他进行学习自立能力的培训。一要帮他克服对父母的依恋心理,让他能每天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愉愉快快上好课;二要让他上课时能坐得住,不东张西望,眼睛盯着老师,耳朵注意听讲,头脑跟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三要教孩子把老师讲的功课记在心里,把老师下课前布置的事(用笔或用脑)记明白,回家能清楚地向父母表述;四要把孩子的生活重心转移到学习上来,孩子课后时间的支配也要“以学习为主”,黄金时段用来预、复习,只有完成功课才允许他做其他事情。训练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这些事孩子都能自觉去做,不用父母提醒也能完成得很好。

学习自立能力的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本应该在早期教育的各阶段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抓好。如果孩子在此前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那就更需要在入学前的这段时间进行强化训练。“亡羊补牢”,也能收到一定效果。我就为这样的孩子做过这种强化训练,先后辅导过几个5岁半的儿童。这几个孩子的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比较重视,可是苦于自己精力、能力上的原因,对孩子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欠缺,还误认为自己的孩子脑瓜笨,学习数学挺吃力,因为他们当时计算10以内加减法都很慢,而且要掰手指才行。到我家后,我对她们进行了2个月的强化训练(每天24小时不等),孩子就有了让他们父母和周围人感到震惊的进步,不仅认识了几百字,能背几十首古诗和儿歌,能借助拼音看故事书和熟练进行百以内加减法口、心算,而且学习兴趣大增,回到家里也愿意学习了,有一时间就缠着父母和他一起看故事书,问这问那。我的体会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极大,培养孩子学习自立能力并不难,问题的关键是训练要得法,即训练要因材施教,抓住每个孩子的特点;着眼点不要放在让孩子识多少字、做多少题上,而要放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教会孩子学习方法上;要用不断的鼓励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勇气,用成功的体验去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所以,我认为,孩子入学前这段时间非常宝贵,家长一定要珍惜这段时间,抓紧时间帮助孩子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在方法得当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学习自立能力方面的突击式强化训练。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经过学前培训,小学一、二年级的功课都学过了,上学以后会不好好听讲。我的体会是,孩子上学后能不能认真学习,不在于他课内该会的功课是不是都会了,而在于他是否养成了“好学的习惯”。其实,家长的教学和学校的教学,无论是在内容的系统性上,还是方法的多样性,都是不能相比的。如果他养成了好学的习惯,上学后就会被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所吸引。而且会因为基础好、理解快,有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得到更多成功的快乐,使他越学越爱学。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学前强化训练一定要讲科学,一要目的明确,重在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会说”与“会读”要以“会说”为主;“会认”与“会写”以“会认”为主。二要方法得当,尽量结合生活教给孩子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而不是抱着课本,急着让孩子去学那上面所有的东西、更不要使用学校要用的教材。

四、几个需要家长提早思考的问题

孩子入学不仅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会给父母以及家人带来很多新的课题。为此,家长还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 择校最好能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情况。

孩子入学后,将要受到的教育,不再以家庭为主,变成了学校占主导地位。孩子不能选择出生的家庭,却有选择学校的机会,其中包括他自己不能做主,社会也很少给予选择机会的小学。当然,孩子越小,择校的自主权也就越小,机会要靠父母去争取,选择权也操在父母手中。可是上什么样的学校,有时却会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社会现实就是如此,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质量,不仅差异客观存在,而且有时相当悬殊。择校要考虑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能不考虑其他一些条件。

一般情况是,如果你想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就很难就近入学。父母在下决心的时候,一定要想好孩子如何接送,午饭怎么解决。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差不多要坚持6年。如果家里没有汽车,是父母骑车接送孩子,就有个天气不好时怎么办的问题,特别是冬天,天很短,如果下大雪路会很不好走,可能想打车都困难。不光大人要遭罪,孩子也要顶风冒雪,弄不好就会病了。再有同一个学校,不同的班,学习成绩差异也很大。同一个班,不同老师做班主任,学习成绩也会有变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一所重点小学。教育产业化的趋势,使家长有了实现这种愿望的可能。于是,很多父母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愿意花钱把孩子送进好一点的小学。对学校教育有点了解的家长都懂得,孩子入学,光择校不行,关键在择班。一要看班主任的能力水平;二要看同学的整体素质。可是择班比择校更难。因为择校只要求家里经济状况允许,择班则需对想去的学校内情非常了解,还得有过硬关系才行。所以,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在择校之后往往在择班上就无能为力了。孩子能分到一个什么样的班,只能听天由命,看自己的造化。所以,有时会出现花了钱,却误了孩子的憾事。家长总以为把孩子送进一所名校,孩子的前途就有了保障,自己就尽到了责任。其实,问题没那么简单。我在东北育才学校小学部担任副校长时深有体会,有的家长真是花了钱,还误了孩子。孩子自理、自控、自立能力差,不仅功课跟不上,还经常生病。有的孩子不愿意过寄宿制生活,不但不理解父母的苦心,还对父母产生了怨恨。我在做代理家长时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家长本是工薪族,咬牙花钱把孩子送进了一所也算是知名的学校,结果班里不少同学的父母是大、小“老板”,学习不用功,花钱如流水,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好。所以,父母为孩子择校,还是综合考虑问题为好。

如果孩子自幼体弱或是自理、自控、自立能力差,就不要送到寄宿制学校去。如果附近的学校不是很差,孩子还是就近入学比较好。这样冬天和夏天,孩子上下学都可以少受罪,孩子、大人都能节省出不少时间。家长在孩子入学时,不要光算“经济账”,还要算一笔“时间账”。孩子的时间是很宝贵的,特别是到了高年级的时候,你会发现让孩子把时间都耽误在路上多么可惜。那些有能力为孩子择班的家长,在择班时不仅要考虑老师的条件,还应当很好地考察一下各班的生源状况,估计到同学间的相互影响。

(二) 面对将遇到的困难要提早找到对策。

有孩子要上学的家长,一般都30岁左右,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工作相当忙。孩子上学后,家长在工作和家务上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第一,是孩子上学后的每天接送问题。出于多种原因,现在孩子上下学都必须有人接送。特别是那些为了上一所好学校,跨学区入学的孩子,学校都离家较远,不接送根本不行。如果家里有老人并已退休,身体又好,能帮助接送孩子,最好不过。如果没这个条件,问题就大了。一般来说送还好办,只要大人早起一点、辛苦一点也就行了。难题主要出在接上,孩子放学的时间一般都也比家长下班时间早,家长只好提前下班去学校。可是天天提前总不太好,再说每到周三,孩子3点左右就放学了,家长总不能也提前那么多就下班。如果接了孩子,把他送回家,自己回单位上班,孩子才6岁,一个人留在家里,大人很难放心;可是带到单位去也不是个办法。如果既不能不顾工作,又不想舍了孩子,就得及早另想办法。

第二,是孩子的三餐问题,也需要家长提前安排好。一般来说,早晨孩子上学的时间比家长上班的时间早,如果父母过去习惯于每天晚睡,第二天起得也比较晚,那就要改改过去习惯。不管晚上睡早睡晚,早晨都得早早起来,给孩子准备早餐。如果家长经常因为自己头一天睡得太晚,第二天早晨起不来,耽误了孩子吃早饭,或是让孩子到街上的小摊对付一口,那就会损害孩子的健康,影响孩子的学习。还有孩子的午餐和晚餐,也同样重要。孩子的午餐有的可以在学校吃,家长只要别忘了给孩子带餐具就行了;有的要安排在学校附近的“小饭桌”去吃,就要事先找好,认真选择,仔细看看条件,特别是饭菜质量和饮食卫生如何。孩子的晚餐,如果父母能按时下班,一般没什么问题。怕的是父母不能按时下班,回来得晚还要现做饭,结果晚餐要到7点以后才能吃上。这样孩子要么就要饿着肚子先做功课,身体处于低血糖状态,学习效率不佳;要么就会因为吃饭晚,做功课也晚,睡觉更晚,早晨又得按时起床,结果老是睡眠不足,最终影响的还是孩子的身体和成绩。

孩子上学后,夫妻双方必须有一个人,适当做出一点牺牲,多抽出点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这是做了父母的人必须付出的代价。能否按孩子的需要,统筹安排自己的时间、精力,尽量让工作和家庭两不误,是对每一位家长的一个考验。谁能做到两不误,谁就是生活的强者、真正的能人。

(三) 家庭教育新阶段的新课题也要提早研究。

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家长要想能很快适应新阶段的要求,就要对家庭教育新阶段将要面临的新课题提早进行研究。孩子刚上学时,功课并不重,只要智力正常,都能得满分,即使有差距,也不会很明显。我的体会是,即使是学习不用心的孩子,每天与同学之间拉开的差距也只是一点点,就像民间愿意用“一根线”来形容夏至到冬至的昼夜长短变化一样,一点也不显眼。如果家长当天能发现,要补很容易。怕就怕家长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点差距,没能及时发现、及时补救,并找到原因,防止它一再发生。家长要想让孩子成绩好,就要从孩子一入学就对他抓紧、盯住,不仅不让他落在别人后面,还要想法让他能每天有“一根线”的优势。如果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被落下了一点,那就督促他及时赶上去。为此,家长最好能在孩子入学前,买一套教材自己先看一看,了解一下孩子入学后第一学期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照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估计一下他学起来会在那个地方略有困难。这样在孩子入学后,自己在辅导学习时就能心中有数了。

万事开头难,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难”并不在功课上,而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家长对孩子的课后辅导,要注意发现他各门功课有没有知识点的遗漏,更要把功夫下在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孩子入学后,学习习惯的养成,涉及到在学校和在家里两个方面,而且在校的时间比在家多。家长既要掌握他在家的情况,又要了解他在校的情况,才能配合老师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又涉及到一个家长如何经常与老师沟通并默契配合的问题。这些,作为孩子还没有上学的家长,都还没有切身的体会。最好能在孩子入学前,主动找一些孩子比自己大的家长,听听他们在辅导孩子学习、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上的经验教训,以便自己到时候能少走一些弯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就是习惯培养
身边一个女儿培养非常优秀的例子(深度好文 )
培养学习习惯,我为什么把写字作为第一重要的事
家有一年级新生,爸妈一定要做好这些准备!(干货长文)
谈幼小衔接
很多家长不让孩子上幼儿园大班,都改上学前班,你怎么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