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 学 习 中 生 成

——基于学习效能感的学习能力培养

萧山三中  屠壮校 张丽娟 金小英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的课程理念把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以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做到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融合。可以说,转变学习方式、生成学习能力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我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怎样学,学生就怎样学”而带来的教育质量低、学习效率差和课业负担重的问题。这些弊端导致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的学习观异化、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归因消极。为此,我校早在“九五”期间就开展了《学习方法指导》、《中学教学中的元认知理论及其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在改进教与学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学习成绩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感到学生的发展性学力还比较欠缺,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而其根本是学习效能感的提升。基于此,我校又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有效地控制学习过程、调节学习策略,增强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认识,提升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反思。真正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积极探索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反思者”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注意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交际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一.问题与任务

()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的学习观导致学习动机不良,出现学习的异化现象

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和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以及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性支持。

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不是学生学业失败,而是学习本质的异化:学生学的越多,就越被动;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越薄弱;自认满腹经纶,却觉无用武之地。我们不禁要问:在我国,学习何以成为异化人的力量?

学习的异化现象,究其根源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功利主义的学习价值观。功利主义学习价值观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中心,为考试而学,为进入名牌大学而学,为社会升迁而学,至于学习的内在价值则无足轻重,加剧生生、师生甚至是学校之间了不和谐的竞争,学生、教师甚至学校缺乏合作精神,导致个性发展的缺失。二是以教促发展的教学观。功利性的学习观必然导致以教促发展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观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他们的任务是接受知识,成为理想社会所要求的“具有理性的人”,教师则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设计所谓“最新最美的蓝图”,无视学生的实际需求,无视学生的变化发展,把学生看成没有选择权利的、被动的个体。在学科教学中,不去考虑社会、学生的变化,而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从而使教育脱变为简单的“驯养式”活动,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乐趣;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可见高中生所表现出来的学风不正与学风不振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功利性学习观的影响,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其学习行为就表现出很大的功利性和被动性,学习动机不良,学习异化现象日趋严重。

2.不良学习动机使得学习消极被动,学习效能感下降

学生都是带着对知识的崇敬,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求跨进校门的,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知识奥秘的愿望。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由于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分数,当学生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分数时,学生体验到的就是一种失败感,渐渐就形成一种期待性焦虑,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无奈感,学习起来觉得索然无味。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成就动机,一种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成功动机。过分关注学习分数,就容易强化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当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强时,他们学习起来就变得消极被动,不敢轻易尝试,上课回答问题,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轻易举手,害怕答错,不敢创新和冒险、思维受到压抑,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灌输,而没有了主动探索精神。

关注学习分数的学生容易把自己的成绩与其他人做比较,当自己成绩好于他人时,容易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天资聪明或运气不错,表现为易趾高气扬或暗自窃喜;当成绩差于他人时又容易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或运气不佳,表现为自卑自责或怨天尤人。特别是那些在一定时期内成绩持续不理想的学生,如果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就容易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严重影响到学习的效能感。关注学习分数带来的负面效应除了对当前学习的不良影响外,还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有的学生为了取得理想的分数不择手段地选择作弊、抄袭他人试卷、偷偷涂改成绩等错误行为。

因此,我们在分析了现行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后,结合学校的实际,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的自信的学习品质,选择了学习效能感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点,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倡导以学习促学生发展的教学观、重建多元化的学习指导观、创建师生学习共同感几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二)研究的任务

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一词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年提出,是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学习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即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学生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学习效能感是学习成就的良好“预测器”,学习效能感和成就归因、目标设置、学习兴趣、学习和考试 焦虑、自我调节这些重要的学习变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习效能感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这些变量对学业成就产生作用,因此建构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十分重要。高中生已经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到了这一时期,学习效能感就成了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效能感,使学习效能感有效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1 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从而决定自己学什么,以什么方式去学。在知识急剧增长和更新周期加快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已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只有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采取学习行动之前,从自身能力出发,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并做出决定,避免学习的盲目性,目标明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建立,能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困难所呈现出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学生学习效能水平高者往往学习认真,有恒心、有毅力克服在学习中各种因素的干扰,富于挑战精神,积极主动的接受教师的指导。而学习效能水平低者则相反,由于对学习的行为和效果以及教师和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够,往往表现为不认真听课,在学习过程中一通困难就打退堂鼓,影响学习行为的表现发挥。

3 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建立,能有效地提高教师教育效能感,反之,教师教育效能感又促进学生学习效能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依靠教师的帮助,才能在短时间内把丰富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施与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主观能动的反映,接受什么,排斥什么,掌握什么,舍弃什么,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的积极的配合下,才能得以成功。因此,研究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2.倡导以学习促发展的教学观

由于以教促发展的传统教学观和发展观、功利主义倾向的学习价值观的存在及其带来的弊端,我国的素质教育没有也不能落到实处,收效甚微。更多地,我国把教育与课内外教学放在了让学生“学会认知”上,而忽视了另外“三会”。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倡导并坚持“学会主体,教为主导,促进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教学观和发展观,立足于以学促发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他们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从而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国教育教学理论应走向以学习指导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素质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从重“教”转向重“学”,倡导以学习促发展的教学观和发展观,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已不重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完美的教学。只是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上。

3.重建多元化的学习指导观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学生互教互学。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仅是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的指导,更重要和更本质的是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指导,即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生存与发展为核心、质量及其整体效益为宗旨,把教育教学的研究重心,由以研究教师的教为主,转移到研究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为核心去研究、设计“教”与“学”,并致力于学生的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

4.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新课程认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加于学生,师生之间应当真诚相待,互相接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相互理解。要避免非人格的知识专制,尊重学生的存在,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关爱,形成积极而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凸现和彰显,创造性得以解放。而且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真正成为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二.习得与生成

(一)调控学习心理,提升学习效能感

1.制定合理目标,树立学习自信心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外部强化和替代强化的影响,也要受到自我强化的作用。自我强化是指个体能自发地设定目标,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目标设置对自我效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没有事先设置的目标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人们就很难判断自己做得怎么样,以及自己的能力如何。事先设立学习目标可以便人们在目标达成时,体验到成功,从而使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首先就要指导学生自主地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简明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指导其学习行为,促使其取得成功。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意识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所罗列的目标就是记住所学的知识,而有的学生则更多的包括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中的更高级目标,如综合理解与应用。我们当然重在培养学生的后一种目标意识,因为描述了多种目标的学生比只描述了一种目标的学生思维更深刻,更富有创新意识,成绩更优。   

由于学生在智力结构和发展水平上是有差异的,其成长环境和各自经历不同,他们在学习上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我校教师在协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1)目标的具体性。具体的目标通过明确地指出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和需要多少努力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并使学生在实现这些具体的目标时产生自我满足感,建立起自我效能感;而一般性的目标由于没有明确地界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所以不能为学生评价自己的能力提供基础。因此目标要尽可能的具体和有可操作性,避免模糊。

如对“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可具体制定如下:

 认知目标:①说出植物的吸水器官和吸水的最活跃部位;②描述渗透作用原理和植物细胞吸水原理,学会解释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现象;③分析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的原因和条件,列举植物的吸收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技能目标:①通过联系学习、对比学习,获得相应的学习策略;②注重实验观察、分析探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①评说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②体验合理灌溉在农业生产和实践中的应用及意义,关心我国乃至全世界农业状况,激发学习兴趣;③开展民主和谐的讨论,树立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素质和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2)目标的挑战性。太低的目标不能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太高的目标使个体在付出很多努力之后却总是遭遇失败,也不利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设置学习目标时,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而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由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在成功操作的基础上形成的。给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操作任务,因其恰好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它,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其自我效能感就可以得到提高。否则如训练任务如果过于简单,就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训练难度过大,学生感到完成它困难重重,则会降低学习效能感。

3)目标的层次性。学习目标是分层次的,可分为远大的目标、中期目标和贴近的眼前目标。我们要求学生制定各个层次的目标,如远大的目标可以是一种方向,如,“考上重点大学”。有远大目标的学生,学习更努力,学习成绩更优。想考重点大学的比不想考大学而智力水平相同的学生,学习更刻苦,学习成绩更优。学生只有远大目标还不行,还必须制定“鞭长可及”的中期目标,也就是说,要有学习各门功课的阶段性目标。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中期目标的学习计划。同时,中期目标还要分解为眼前学习任务的具体目标,教师应不仅在单元学习开始时告诉学生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帮助学生弄清学习目标是什么。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用“我们将学会……”“我能够…”等术语表达学习目标;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接下来的内容,并让学生明白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与以前所学的内容和将来要学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不断地强化学习目标,让学生重述学习目标,或者描述达到学习目标时的状态。这样能使学生始终意识到与目标间的差距,在完成近期的一个目标后,又能使学生不断地制定近期的下一个学习目标,这样能促使学习者坚持学习,缩小与目标的差距,一步步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能感。

2.开设以培养学习效能感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心理指导课程

人们在判断自身能力时,一定程度上依赖生理和情绪状态所传达的身体信息。效能的生理指标主要有自主唤起,情绪状态也影响人们对其个人效能的判断。人们常把自己在紧张和疲惫状况下的生理活动理解为自己没有能力胜任某一任务的体现。高度的生理唤起会消弱个体的表现,人们在不受消极唤起困扰的情况下会比紧张不安和内心焦躁的时候更倾向于期望获得成功。因此,改变效能信念的第四个主要途径是:增强身体状况,降低应激水平、减小消极情绪倾向,并纠正对身体状态的错误解释。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生理和情绪的调节,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他们学会一些放松技巧,培养学生乐观的情绪、在面临挫折时没有太过激烈的情绪反应,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在生理和情绪上不会因为有太高的唤醒水平而导致自我效能感的下降。

98年起,我校就开设了学习心理指导课程。该课程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结合心理学的专门知识,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课堂的轻松氛围和学生的高度参与配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情、意、行”各个环节,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展示、推销自己的机会,使之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改进其学习心理调适方法, 增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力和自强感,从而提升学习的效能感。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这一时期的个性特点、人际交往、情感纠纷、意志品质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为此我校开设了一些与学生学习心理有关的心理指导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学习心理方面:谈谈你的兴趣;意志力与成才;在学习中你会自我调控吗?考试时过度紧张怎么办;应试习惯与应试技巧;磨刀不误砍柴功。

情绪心理方面:笑一笑,十年少;紧张和放松;我健康吗;意志、认识、情感。

个性心理方面:人间有爱;你心中的另一半;女性的自我保护。

人际关系方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架起沟通的桥梁;交往过程中的人际吸引;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社会交往的一般礼仪和原则。

自我意识方面:气质和性格;把握现在,超越自我;我的未来不是梦;锤炼自己的意志;自信与自卑;心理健康与习得性无助;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的成功;心理调适的一些技巧和技术。

意志品质方面: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人生的必修课;如何对待挫折;压力冲突与挫折;心理危机自救。

根据多次调查和学生的信息反馈,无论是哪个班级的学生,我校开设的心理指导课程,始终是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有位学生在学习心得中这样说:“以前我碰到不顺心的事情,譬如考试成绩不理想等,总是埋驰怨自己运气不好,情绪十分低落,有时还会迁怨别人。自从听了心理指导专题‘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人生的必修课'、‘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的成功'等以后,我就发现我变了,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会从积极的角度来考虑,这样想想,心情就豁然开朗了。”

同时,学校还设立了校园心理辅导室、信箱,由专任心理老师担任心理辅导工作,涉及师生、父母、学生之间的情感纠纷,也有学习上的障碍(自卑、焦虑、怯场等),而这些学生往往不愿在公开场合轻易流露出自己的心理烦恼,而学校心理辅导室、信箱的开设,照顾了学生个性的差异,有效地消除了性格内向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能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而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指导形式多样,有谈话式、书信辅导式、现代网络辅导式、电话辅导式等,同时在工作中不断吸收愿意和适合参加心理辅导站工作的老师协助工作开展,并逐步做到使每一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学习心理知识,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使我校全体成员具有高标准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全校学生学习效能感的提升。以下是一过度学习焦虑反应学生的咨询案例:

  王某、女、高三理科班学生,初中成绩很好,担任班干部,活泼好动。高一时,学习特别用功,但从不加夜班,成绩是班上的十多名。高二文理分科选择了理科,由于其班上的同学相对成绩要好些,因此成绩有所下降。再加上班上的女同学晚上在寝室里打手电筒看书,翻书那刺耳的声音使她难以入睡,想强迫自已睡,心想要是今晚睡不好就会影响明天的学习,那么别人就更前进了。越是这样强迫就越睡不着。白天上课精力无法集中,情绪开始变坏,爱发脾气,记忆力开始下降,和同学人际关系开始出现裂缝。当时去卫生院看了,医生认为是神经衰弱,开了一些药,吃了后稍有好转。但过了一阵后,又不管用,反而加剧,又去卫生院,加大药剂,也不管用。心里特别焦虑,因而就更睡不着。即使是累得不行,晚上非常瞌睡,一躺到床上也就睡不着了。所以心中非常苦恼,情绪非常抑郁,同学一有什么事不顺她的心,就看不顺眼。回到家里就没事了,能入睡。周末回家就不想来学校,自己有休学的念头。这学期期中考试是班上的34名、学校的185名。自已对自已的期望值特别高,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不是只想考上就行,而是要考个好学校,考个本科学校。”

  了解到王某的情况后,我们对她进行了SCL90临床症状自评表测验,发现其在焦虑、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等因子分分别4.23.32.73。说明其在焦虑症状、频度、程度位于中到严重,强迫症状是中度,具有此项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程度是中度,程度上是为轻到中度。忧郁是轻度,表现不是太频繁和太严重。而且从王某的情况可以看出,她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心理暗示:睡不好,就学不好,学不好就肯定考不好。这是一种严重的强迫性焦虑而导致睡眠障碍,导致学习上的失败。想找个知心朋友诉说,但没有。同学都不能理解她。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教育学上说“跳一跳,摘个桃”,这个桃不能挂得太高或太低,太低易产生一种自负感,认为自己特别比别人聪明、能力比别人强,从而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太高、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也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就会产生一种焦虑和对前途的怀疑、自卑等等症状。严重的就会出现严重的抑郁,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不降——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更加焦虑。

  针对她的这种过度焦虑反应,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降低自我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使情绪放松、愉悦,才会有成就感。

  2、用放松训练来排除紧张焦虑,通过肌肉的紧张和松驰,保持心境的平静、轻松、愉悦。

  3、自我暗示。自己在心中反复说:“今天的学习任务都完成了,今天的心情比较好,情绪不错,现在我很累了,肯定能睡个好觉。明天醒来,一定是精神饱满、精力旺盛,学习欲望和学习效率一定很高。”这样坚持下去,一定会提高睡眠质量。睡眠问题解决了,焦虑问题也就解决了,那么情绪、学习效率等多方面都会随之好转起来。

  4、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是凉的,即使是再困,也很难入睡。因此,睡觉前用温水洗洗脚,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促进睡眠。

  5、合理渲泄。把自已的苦恼向别人倾诉,把自己的烦恼告诉自己的朋友。如果你觉得别人不能理解你,找不到知心朋友来倾诉,你可以找心理辅导老师,或者也可以写日记,参加锻炼或散散步,或哼自己喜爱的歌等等。

事隔一周,她又来到了心理辅导室,说这一周总体情况还可以,睡眠比以前好多了,情绪比较轻松,上课注意力能集中起来。但是,昨天晚上的物理又考砸了,我害怕又会回到从前。也担心同学会更加不理我。

“心病还需心药医”,焦虑、失眠主要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一定要注意调适自己的心态,保持心情平静。晚上躺在床上可以采用“放映式”记忆法回忆当天复习的知识。这既是一个放松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睡前可以喝一杯热牛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然,要正确看待考试结果和人际关系,要科学看待考试分数。只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考试和人际交往,那么就有可能顺利通过考试和搞好人际关系。人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是会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因此要有“一颗红心,两种打算”的准备。这样,心理压力就会减轻、焦虑也会减缓。

3.指导科学归因,消除习得性无助感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克服困难,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不断认识了解事物的过程。当学生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无法突破时,常常心甘情愿放弃努力,甚至产生“我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这种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的想法。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经历连续操作失败后都产生无助感,但教师应认识到无助感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有巨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对这些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我们则应及时采取强有力的预防与应对措施,帮助学生学会对失败进行合理归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何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因为个体解释和推测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即从行为结果阐述行为被激发的原因,实际上是对过去经验的一种总结。而自我效能感是在对过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达到学习目标所需能力的评估,即判断自已有没有能力来完成将来的任务。因此,归因所作出的解释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获得。

韦纳(Weiner)从三个维度(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将人们的成败归因归结为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的难度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把失败归于努力不足这种内在的可控制的素,不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并且有助于学习寻求帮助,作进一步的努力以争取成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于能力不足这个内在、稳定且不可控制的因素,则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也不愿意作进一步的努力。

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学生以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即将学习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或者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学生学会正确归因后,他关注的是自己的努力。他成功了,归因于自己付出了努力,失败了,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归因于努力与否是一种可控的、内部的归因方式,这种归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内在的动机,形成认识失败,应对失败,不受环境影响的正确态度及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成功动机水平的不同程度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归因训练,引导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方法不当或努力不够,这有助于把学生从失败中解救出来。因为当学生把精力放在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一时的成败,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他明白,自己每付出一份努力,都是在朝向目标前进一步,因此,即使面对困难,他也不畏惧,也要设法克服,为了实现目标,他敢于尝试错误,敢于探索,所以他的努力、态度是积极的,学习起来是主动的,这时的学习动机是持久的、内在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以下是一例教师运用归因理论于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论文和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归因体会:

高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教师)

现阶段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普遍感到困难,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水平的总体提高。针对这一普遍现象, 我们根据归因理论,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这一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归因分析,得到了一些初步结果,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为后继的数学教学提供一条借鉴之道,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数学学习困难的归因分析

我们对高一、高二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对数学学习困难的归因在学习策略、学习态度、教师教法与学习心理方面有较大的共识。在对年级变量的主效应分析时发现年级在学习心理、思维品质、他人影响、学习动力、情绪与遗传等五项标准分上差异不显著,而在学习态度、教师教法二因素标准分上差异十分显著,在学习策略、学习环境二因素标准分上的差异显著。在学习态度因素上,高二年级的归因倾向明显强于高一年级的归因倾向,在对性别变量的主效应分析时发现:性别在思维品质、他人影响、学习动力、情绪与遗传等四项目因素的差异不显著,而在学习态度、教师教法等二因素标准分上的差异十分显著,在学习策略、学习心理、学习环境等三因素标准分上的差异显著。在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这两个因素上男生的归因倾向强于女生,而在学习策略、教师教法、学习心理这三个因素上女生的归因倾向强于男生。                                                                                

二、对策研究

从前面的归因我们可以看出,造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教法及学生的学习心理等,这些因素都是可控的、不稳定的、内部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同时,我们也看出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性别对同一因素的归因倾向也有明显的差异。高一年级的学生更多地认为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因素是学习策略和教师教法,而高二年级则更多地认为是学习的态度。在性别差异上,女生更倾向于学习策略,教师教法及学习心理,而男生则更多地认为是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

无论是高一的还是高二的学生都有认为学习策略因素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第一因素。因此,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即知识的连贯性、题目的灵活性、思维的严密性、方法的多样性,要防止机械的死记硬背,提倡有意义的学习。而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地注意学习策略的指导(如解题策略、复习策略、记笔记的策略等指导)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形成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结合数学教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培养;第三、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培养数学学习能力,采取小步走,多指导训练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做法是进行变式练习,变式是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在,非本质属性不常出现;第四、通过课外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可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学法最好安排在起始年级(高一)开设,时间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一课时,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总之对数学学习策略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从归因分析中知道,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数学学习困难的第二因素,数学学习态度是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信念、情感与行为倾向,客观地分析影响学习态度的因素,可为态度教学建立科学的立足点。要改变数学学习困难的状况,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数学内涵,体现数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奥妙,展示数学本身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学习过程中最大最可能持久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好奇或心理上的满足。在数学教学中注意以下原则和方法:

第一、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学生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哪怕是对他们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 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能为其提供热爱数学,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都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第二、展示数学的美感,毕氏学派试图从数和数的比例中求得美与美的形式,终于从五角星中发现了“黄金比”。从古希腊到现在都有人认为这种比例在造型艺术中有美学价值。例如课本中推导椭圆方程,首先得到 ,但因它不符合数学美的“简单性”要求,因此,必须简化得到 ,它比原来方程简单多了。我们椭圆具有对称性,那么相应地方程理应有某种对称性。所以令a2-c2=b2  (b>0),于是得到 这就是椭圆的标准方程。妙得很!a正好是椭圆长半轴的长,b正好是椭圆短半轴的长,符合“对称性”的要求,体现了美与真的统一性。

第三、根据课程内容,适时介绍一些数学史。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

同时,教师还应抓好管理教育,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环境。如在班中开辟学习园地、兴趣小组等活动。

3、探索和研究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从归因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第三因素,特别是高一学生更倾向于这一因素。实践证明:数学课一味的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学生常感到学习数学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而逐步丧失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厌恶和抑制则日盛一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提出一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包括具有层次性的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即不以单纯的感知作为出发点,更不以直接告诉现成知识结论为出发点,而是通过创设问题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

第二环节是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例如在二项式系数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要研究二项式系数的一般规律。我们先通过杨辉三角看看N为特殊值时,二项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猜想,猜想是发现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诱导,如学生猜想第一项与第末项二项式系数相等。教师指出这位同学找的是等量关系,是否完善呢?有学生补充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第三项与倒数第三项二项式相等……。教师指出在研究等差数列性质时,我们也发现了首末两项,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它们和相等的规律,当时我们使用了什么术语呢?(相信学生能领悟)。在二项展开式中,与首末两端“等距”的两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再进一步论证。由“猜想”得到证明,可以写成性质形式。这样指导学生亲自探究、发现等活动不仅重温某些技能和概念,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第三环节是组织分水平的变式训练。学生的练习必须注意防止一味地机械模仿,应使练习的思考性具有合适的梯度,并向学生提供用各种形式给出问题条件的机会,逐步增加创造因素,提高训练效率。

第四环节是连续地构造知识系统。结合必要的讲解,适时地指导学生归纳出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方面的一般结论,将其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或对原有知识系统进行改造,使之包容它们。

第五环节是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调节。对学生必项掌握的知识技能,订出具体明确的目标分类细目,便于检测。教学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和讲解。

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从归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心理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第四因素,特别是女生更倾向于这一因素。由于在学习上屡遭挫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挫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学生不断成功,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水平,逐步转变挫败的心态,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因此,作为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成功圈套”中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消除心理障碍和心理压力,产生自信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状态下进行学习。

归因理论在我学习中(学生)

二年来,在专家和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归因理论,逐渐养成了对周围事件结果归因分析的习惯,给我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以前,我英语成绩一直不太理想,总是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为此我非常苦恼,甚至有“破罐子破碎”的念头。学习了归因理论后,我能较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学习了。如我对自己英语学习失败的原因分析如下:①学习不够努力;②上课不专心;③对英语兴趣不大;④没有好的学习计划;⑤没有好的学习方法;⑥英语较难等等。这些原因大部分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即可改进度较高。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自己是有能力学好英语的,从此,我制订了学习计划,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好的学习方法,上课专心听讲,通过一学期的努力,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一件事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任何事情,只要自己有信心、有决心、肯努力,那么一定会取得成功!

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学困生的学习效能感

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亲身学习经历获得的,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学习效能感。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因此,提高学习困难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基本方法是,提高他们从事学习或其他活动中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使那些认为自己能力差的学生树立起自己有能力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建立起努力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从根本上提高其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

采用赏识与鼓励。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犹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教师和家长就是火花,起的作用就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学困生,就是一种赏识的眼光,这种赏识的眼光不仅表达了对学困生的尊重、信任,而且还表达了教师的期望,在这种赏识的眼光下就能够发生罗森塔尔效应。因此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困生,教师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进行及时的称赞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校平时就要求教师努力做一个有心人,仔细寻找、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在学困生获得成功时,一定及时给以鼓励、强化,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学困生只有在表扬和鼓励中才能树立自信和自尊。我们在操作时尤其鼓励那些取得同样成功但付出更多努力的学困生,并努力创设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敏锐地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适时鼓励,适时进行中肯的分析,让学困生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已的长处,兴许别人在某些方面比你强,但自己也有比别人强的方面。这样能让学困生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能逐步克服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的效能感。但赏识赞扬也必须实事求是,而且必须真诚地发自内心,否则一些敏感的学生还以为你只是顺口说说,因此对你的“赞扬”不但不领情,反而对你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你的教师形象。

努力调适学习心理。调适好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下进行学习,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我们提倡的“五心”学习法,是爱迪生一生成功的秘诀:即开始学习要有决心;碰到困难要有信心;研究问题要专心;反复学习要耐心;向别人学习要虚心。用“六到”学习法可以调适懒惰、拖沓的不良学习态度。所谓“六到”即心到,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眼到,要勤看,在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口到,要勤问勤背诵,熟记一些必需知识;耳到,要勤听,发挥听觉器官的最大潜力;手到,要勤写,抄写记录是读书关键;足到,要勤跑,实地考察或请教别人,验证理论,丰富实践知识。我们让学困生对照以上做法,寻找与自己的差距,努力调适学习心理,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自己的学习意志。

调动情绪,榜样激励。我们通过调动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尽可能为学困生提供成功的经验,促使学困生形成“我能行”的想法。通过为学困生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对差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并适时鼓励,让他们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能逐步克服对学习的畏难情绪。通过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尤其是那些与学生的情况相似的榜样,让学生观察榜样在学习上的成功,并从其身上观察到好的学习行为,并对这些学习行为的背后特征进行总结、概括。借此从理性层面上加强学生对好的行为的认识。如对遇到困难不退缩、想尽各种方法以解决问题的学习行为,学习榜样毅力坚强,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使他们相信如果自己进行尝试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成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还要降低对其学习的标准,或用言语向他表明老师是非常相信他会取得学习成功的,但要注意,言语说服本身的效果并不太好,但是结合榜样的示范就能发挥较好的作用,能增强他向榜样学习的信心,从而通过自身努力促使成功。

学习效能感的自我评估及训练

学习效能感要通过自我评估来加以判断。为使评估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最好先了解一下自己大脑的工作阈限。如果学生的学习有效时间限度在40-60分钟之间的话,那就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划分成若干个小小的学习单元,各个单元中间有5分钟的自我评估及休整时间,若是在自习课上,这种休整可以是调整呼吸或闭目养神。同时,必须准备一些简单易行的“学习效能感评估日志”(如下表),随时加以填写,其中的“学习任务”应有整体的计划。

这里的学习效能感是指自己对学习效果、练习或测试成绩的估测,用等级分110标出;“实际效能”是指实际的学习、测试效果,也用等级分1~10标出。要强调的是,“学习效能感”的预期值应该定得既符合实际水平、又稍微乐观一点,并力求逐步有所提高,以示向造成自我挫败的观念、态度进行挑战,这才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预防考试焦虑。这样的评估应每天进行,每周还要做一次小结,并画出学习效能感变化曲线图,连续四周,即可获得对自己学习效能感的准确评估。

由于学生在自我评估时,既考虑到自己的学习行为的特征,又考虑了对现实中学习的评价,因而就能够更好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学习的优缺点,并对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进行诊断矫正,据此确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采用案例分析时效果会更好,即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匿名学生的学习案例,学生根据该案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找出其不足之处,并列出一个矫正计划。通过这一活动,可使学生知道如何矫正自己的学习行为。当然,学生参与分析案例时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一方面,在单元教学之前,教师可根据预测结果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就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与学生共同协商,帮助学生结成“互助对”,互相弥补对方的缺陷,相互促进。这样有利于防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出现防卫心理、焦虑心理、应付心理等不良心理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意识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发展。

如果在自我评估后,已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行为后,学习效能感没有明显提高,则表明自己没有能够选择正确的应试策略,或者在策略的执行上存在问题,但这同样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评估指标。这里尤其要注意这种学习效能感的反馈应该是自己学习行为表现上的缺陷,而不应该是自身的弱点或基础性的缺陷。

学习效能感的评估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自己学习状况及心态变化的有关信息,而且还能产生自我调节的积极反应,如改变自我评价的定位标准、改善自己的学习策略、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及学习时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等等,故能有效地预防学习焦虑,因此对学习效能感的自我评估是学生自已练习学习效能感提高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指导学习策略,生成学习能力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策略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运用。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自我效能水平。这是因为,学习能力水平的增强是学业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基础。在学习中,如果学生知觉到任务很难,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应付起来很困难,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效能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具有使这些消极的知觉转化为积极动机的策略和技能,那么持续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努力程度就不会降低,所以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学科教学,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如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问题表征策略和监控策略等),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如何运用简单的步骤成功地解决一类问题,使其学习效果更佳,从而增强学习效能感。

1.一般学习策略的指导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是学习好的保证。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将遇到许多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只有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并能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上了高中,我该怎样学习?”这是每个学生进入我校后都在思考的问题。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解决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上的困惑,我校教师一直来在注重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努力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指导。我校教师编写的《高中生学习指导》,汇聚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金玉良言,我校教师的指导学习的宝贵经验,荟萃着历年来全国各省市及我校高考状元的学习诀窍。其主要内容有:①入学的思想准备;②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③为什么要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④学习方法五原则;⑤学习经验面面谈;⑥学习方法概况;⑦各科学法指导等。

《高中生学习指导》是我校学生们学习的锐利武器和良师益友,是学生学习的“金钥匙”,它让学生自己能开门入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最佳学习途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能感,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了高中阶段的学习,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埋头苦读形似十分刻苦,可成绩并不理想,有的学生看似轻松成绩却能名列前茅。究其原因,学生成绩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的元认知能力高低有关。由于元认知训练的核心是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而学习效能感又是学生元学习能力的核心。为此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自觉地向学生传授元认知和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各科学习中去,并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强化这些知识的应用,同时在解题过程中通过自我提问方式,使学生不断接受元认知方面的自我训练,减少学习的盲目性,促进学习效能感的提高。如我们充分调动了课题组成员,一起编写了《解题过程自我提问思维训练》,内容包括各门学科各章节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自我提问法,即对解题活动前、解题活动中、解题活动后的整个过程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问和自我反省。

2.以学科为主体的学习策略指导

具有较强学习效能感的学生,能在确立学习目标之后,选择最适合于达到目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各门学科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感。

如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指导,由于数学是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学习数学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数学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数学主观判断,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培养、激发并不断提高其良好的数学学习效能感,促进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我校数学教师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指导,通过指导,消除了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提高了数学学习信心;促使学生能对数学学习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提高了数学学习的监控能力,促进了学习效能感的提高。

阅读指导。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有不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很少读数学课本,他们基本上是采取听课后模仿练习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的,不会也不愿读数学课本,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数学教师将阅读训练分为三步:

第一步:明确告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的基本策略。主要有:读标题猜内容,猜用途(自我提问,这一节课文讲了什么?有何用途?);带着疑问浏览课文,找出重点、难点、并细心体会(自我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这样?);回顾概括(自我提问,课文讲了什么?怎样讲的?为何这样讲?我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

第二步:心理示范,根据上述策略教师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选一篇适当的课文逐步进行示范,特别要将自我提问部分表达清楚,使学生初步体会策略的要点。

第三步:实际训练,按策略要求逐步进行,开始时教师可以适当作出提示,经过几次训练后,可由学生独立进行练习,直到学会为止。检验学生是否学会这些策略,一是看他们是否有了课前自学的意识、习惯,二是通过提问看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对自己学习效果评价水平等。

必须强调指出,阅读策略的第一步:“读标题猜内容、猜用途”十分重要,但往往被学生忽视,这一步的主要作用是置疑,没有疑问就不会有学习的愿望,没有学习的愿望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学习的动力也就不可能深入钻研,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训练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讲清道理,提出严格要求,使他们真正形成习惯。

概念学习指导。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从字面上理解概念的含义(有的甚至死记硬背),不能自觉地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去深入理解概念,更不会主动地从等价性角度去重新定义一个概念。

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数学教师设计了一个概念学习训练程序,通过示范讲解后,由学生模仿练习,以下是一个实例:

[出示概念]

椭圆的定义:平面内的两点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大于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初步领会阶段]

1.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还不十分清楚,再认真读一遍)

2.概念中关键的字、词、句是什么?(从头至尾认真地读一遍,推敲每一个字、词、句)

3.现在,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概念吗?我说得准确吗?(哦,还差一点,再看看……)

[深入领会阶段]

1.这个概念的实质是什么?我能找出一些实例吗?(找一根绳、两个图针,试着画个图)

2.变化概念的条件,弄清概念所含对象的范围,范围清楚吗?(比如,2a不变,变化 ,怎么样?)

3.能举出一些反例吗?(比如 =2a >2a,怎么样?)

4.过去是否见过类似的概念?那些概念与这个概念有何异同?(比如,圆,怎么样?)

[巩固,应用和提高阶段]

1.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呢?能找到了一些应用的实例吗?

2.我是否也能设计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呢?

3.这个概念能否换一种方式进行定义?两个定义等价吗?(比如,椭圆的第二定义)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一个概念的掌握一般要分为三个阶段,往往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全部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阶段,可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之后才能达到,我们并不指望学生在一节课之内掌握一个概念,而是强调学生必须掌握概念学习的策略,只有这些策略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了,他才能利用这些策略监控概念的学习过程,使概念的学习更加深入,从而提高学习的水平。

解题思路指导。学习数学必须解答数学问题,光看书是无法学会数学思想方法的,这一点十分明确。但是反过来,解答了许多数学题就一定学会了数学思想方法吗?不一定,只有当一个学生通过解答数学问题真正领悟了数学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并能自觉地运用这些策略去解答数学问题时,才能说他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从我们的调查了解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是通过简单模仿来学习数学的,缺乏一般解题策略知识,更谈不上自觉运用解题策略去解决问题。这表现在他们遇到熟悉的问题时,很快就能解决,遇到陌生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动碰西碰,无法推进。独立解题能力很差。这给学生自学带来很多困难。我们将解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理解题意阶段、思路分析阶段、解答阶段、回顾反思阶段,每一阶段都有若干自我提问组成。

反思习惯培养。通常情况下,学生课后都要完成一定量的数学作业,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做完作业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做不科学,恰好失去了一次绝好的训练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机会。因此,我们设计了“回顾、练习、反思”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每次作业中写出“回顾、反思”,内容主要是对所学知识、方法的评估,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甚至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等。下面样例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作业水平,这是同一次作业中,四位不同的学生写的“回顾与反思”。

样例1 A、讨论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与以前的圆、椭圆大致一样,利用“ ”。

(Ⅰ) >0,相交,两个交点;

(Ⅱ) =0,相切;

(Ⅲ) <0,无交点。

略有不同的是① 时,无交点,② 时,只有一个交点,这两种情况下,直线与双曲线联立后所得方程无二次项,这样就只有一个解,即一个交点。

B:求弦长与圆、椭圆可以认为是一样的。

①两点距离公式,②设而不求法,③焦半径公式,当然在用韦达定理时得注意“ ”。

C:对于第16题,把题目一改,两定点改为 可得方程

 时,为圆的方程。

 <0时, 时,为椭圆的方程。

 >0时,为双曲线方程。

样例2 设双曲线C ,直线l ,把它们联立,得 

 时, >0 lC相交;

=0 lC相切;

<0 lC没有公共点。

 =0时, lC只有一个公共点。

lC相交于 ,求 可用韦达定理,或直接把AB坐标算出来。如果l经过双曲线的焦点,则 可用焦半径来处理。

样例3:①一条直线与双曲线最多有两个交点;②直线与渐进线平行时,它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直线与渐进线重合时,它与双曲线无交点。

样例4:直线与双曲线交点及交点间的距离的问题,大致跟直线与椭圆交点相同,一般可用联立的方法。

比较上述四个样例,可以发现:样例1反思条目多(达到11条),概括程度也高,特别是最后一部分,将一个简单练习题进行推广,使之成为一个一般化的命题,难能可贵。

样例2反思条目也较多(达到7条),但概括程度不够高,基本局限在本次作业的范围内。

样例3对主要问题概括程度较高,但反思条目偏少(只有2条)。

样例4内容空洞,反思条目少,概括程度亦低。

样例1代表作业的最高水平,这样的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很强,他们能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思维,使之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这样的学生占班级的人数的10%左右。

样例2和样例3代表作业的正常水平,但他们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前者能注意到思维的细节,比较全面,但还不善于进行有效的概括,后者正好相反。这两种学生各占班级人数的40%左右。女生多偏重对细节的反思,男生多用概括语言。

样例4代表作业的最低水平,这样的学生自我监控能力比较差,还不知道怎样把握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的学生约占班级人数的10%左右,需要教师加强对这些学生进行学习监控训练与具体指导。

3.因人而异的学习策略指导

由于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习,尤如医生用药,不能千人一方。学生也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特长,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方法。如下是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中的解题策略指导:

1: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对诗句作具体分析。

以下是教师对学生解答此题的指导策略: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鉴赏的内容。

第一题鉴赏语言(动词)运用的准确性。一般同学都知道要根据动词的施体即“残阳”的特点来分析,但在具体分析时又说不准确。这时应引导学生想象,并联系地理知识来说明,因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象“铺”在江上,很形象,与形容阳光直射时的“照”不同。

答到这一步,应该说已基本到位,但对成绩较好的同学来说,还可进一步从整首诗出发来更准确地描述这一道残阳的特点,从后两句不难看出,这残阳是秋天所特有的,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能否准确把握这一特点,也关系到能否准确地解答后一小题。

第二题鉴赏思想内容。

对题中的一问题,程度较好的同学会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意象的特点上去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从“残阳”的平缓、“露”的晶莹圆润和一弯新月的美好(把它比作精巧的弓)上可以看出作者对九月初三夜景的留连往返。而程度一般的同学可能离开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断章取义,认为“残阳”是萧条的,“瑟瑟”不从颜色(碧绿色,江面上有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深深的碧色)而从“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瑟瑟发抖”等对“瑟瑟”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认为是描写白居易遭贬的心境。这时,就必须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从诗歌意象的特点具体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也应当引导学生体会“可怜”一词的含义,在这里显然是古代常用的“可爱”之意,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可怜”。因此,这首诗蕴涵着的是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2The thought came to me ________ he had no time to prepare for theinterview.

A. which          B .because       C. if             D. that

以下是一些学生对这题的解题思路及教师的分析指导:

学生甲:一看到这个题目,先分析句子结构。有两个句子,那一定有一个是从句。“The thought came to me”肯定是主句,那“he had notime to prepare forthe interview”肯定是从句。它跟“came to me”没有关系,那一定跟“The thought”有关系。“The thought”是名词,名词后跟从句,哦,那是同位语从句,所以选择D

分析:学生甲的英语基本功扎实,解题思路正确。做单选题,分析句子结构是关键。有时候,我们在答题时,可以调整句子结构,把“came to me”放在“he had no time to prepare foethe interview”之后,那么,这道题就非常简单了。

学生乙:看到这个题目不知如何答题。“he had no time to prepare forthe interview”句子成分完整,所以排除BC。“which”和“ that”,“ that”用得多,那就选D

分析:学生乙答案虽然做对,但事实上对这个题目一点儿都不懂,英语语法掌握不好,没有解题思路。做单选题,分析句子结构是关键。有两个句子,那一定有一个是从句。“The thought came to me”肯定是主句,那“he had notime to prepare forthe interview”肯定是从句。它跟“came to me”没有关系,那一定跟“The thought”有关系。“The thought”是名词,名词后跟从句,要么是定语从句,要么是同位语从句。在分析“he had no time to prepare for the interview”,句子成分完整,由此可以判断是同位语从句,“which”不能引导同位语从句,所以选“ that”。学生乙应加强五种基本句型学习。

4.研究性学习策略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已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我校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了一些适宜的课题。其中的部分课题举例如下:

①探索温室栽培作物产量提高的措施;②探索作物种子的保存方法;③植物激素的应用研究;④       病的遗传调查; ⑤植物杀虫方法的探索; ⑥走进克隆动物;⑦搜集生命起源的资料;⑧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⑨通过调查,对社区的生态系统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⑩调查转基因生物的利与弊;⑾剖析光化学烟雾的原理,设计减少汽车尾气中废气的各种方案;⑿查找资料,了解饮用水的成分及对健康的影响,并对学校饮用水状况向校方提出建议;⒀收集有关化肥资料,了解不同化肥的使用范围;⒁设计若干实验来设想人工固氮的途径;⒂调查常用电池,寻找新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⒃分析酸雨的来源和成因,提出相应对策;⒄了解冰箱的基本结构和制冷原理,分析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⒅鲁迅散文风格研究,鲁迅散文特色研究;⒆伟人的胸襟;⒇印染布料分配不同染料的利润问题;卫生用具的利润问题;棉纱厂纺纱利润问题等等。

我校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课题先让学生进行登记,经过师生审核论证,如认为课题具研究价值,又是可行的,该课题就可作为学生自主研究的课题存档。

通过让学生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下,自主发现并选择对生活、自然、社会中好奇的问题和课题,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追究和研究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达到获得体验与知识,开发潜能与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比其他学科更能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探究过程,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我,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也容易发现,一旦发现学生有良好的行为就及时真城地赞扬,这样学生良好的不断重复并形成良好的行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效能感。

研究性学习课题一例:转基因生物的利与弊

高三(7  朱立军  周峰  顾将来  韩钦等

一、研究目标

收集近期报刊、生物学科杂志和网络等媒体资料信息,了解转基因生物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提高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广阔性、创造性,开阔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转基因作物已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大面积种植,转基因微生物已被大量用于商品化生产各种药品,转基因动物的研究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是转基因生物技术而造成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正面的推动作用,也有负面的风险;既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也可能因管理或处置不当而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既能提供巨大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又可能对社会、经济、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通过研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

1.转基因生物对人类有利的方面

人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基因重组,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相互转移,可以培育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如

1)可以培育高产、抗逆的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抗除草剂植物;培育高营养作物,解决营养缺乏问题;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人类所需的各种口服疫苗;利用转基因植物消除环境污染等等。

2)提高动物育种效率;建立多种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而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转基因动物技术可改造动物的基因组,使家畜、家禽的经济性状改良更加有效,如使生长速度加快、瘦肉率提高,肉质改善,饲料利用率提高,抗病力加强等;可以决定后代性别;是对多种生命现象本质深入了解的工具,如研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细胞发育的潜能性,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胚胎发育调控,肿瘤,神经与发育等;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对濒危物种的挽救;生产人体或动物进行器官或组织移植时所需的器官和组织;转基因动物可作为医用或食用蛋白的生物反应器等等。

3)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中去,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通过这种技术,人们可以获得更符合人类需要的食品品质。例如西红柿非常不易贮藏和运输,科学家将一种能抑制西红柿体内成熟衰老激素基因的基因移植到西红柿细胞内,就培育成了耐贮转基因延熟西红柿。

2.转基因生物可能对人类带来的不利因素

基因工程虽然打破了传统育种之间的界限,但也会使人们对这些产品表示不安和担扰,由此引发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争论,也是可以预料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或生态平稳产生不利影响。一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界中释放将污染自然基因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其潜在威胁不亚于核扩散。有些转基因生物(如转基因农作物、动物和微生物等)进入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后,植物通过花粉传播,动物和微生物通过杂交,会将转基因特性传给其他动植物和微生物,使其他动植物产生病虫害,严重的会因此搅乱原有的生态平衡、生态秩序。

2)转基因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可以致癌和其他遗传病。其中转基因技术转基因工程和转基因生物最引人关注。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到2000年,全世界共有50多种农作物基因工程产品被正式批准投入商品化生产。目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人的注意。英国的研究人员普斯陶伊在1998年通过新闻媒介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研究结果:实验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10天后,其肾、脾和消化道都出现了损伤。该项实验告诉人们,转基因技术会给人类(通过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带来危害。

3)转基因生物可能对人类社会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克隆技术、遗传工程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将一切自然物加以人化,也在将人予以物化。随着诸如克隆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克隆人或人体器官技术,人体和动物之间的基因交换或移植技术,当代社会出现的人体器官移植、器官捐赠、精子买卖、代理母亲(代孕)等现象已经将人体的一部分作为物或商品,而克隆人的设计、生产、销售、储藏和买卖,则将人本身(而不是人体的一部分)作为物或商品,这有可能引起新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人身商品化、侵犯人的尊严等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严重的会造成新的社会伦理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动荡。

4)基因武器可能对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危险。基因武器是指运用遗传工程技术,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出来的新型生物制剂。就是说,通过采用DNA重组技术改变细菌或病毒,使不致病的细菌或病毒成为能致病的,使可用疫苗或药物预防和救治的疾病变得难于预防和治疗。由于人类不同种群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将不同基因组合的种族作为基因武器的攻击目标是完全可行的,这种新型武器被称为“种族武器”。

四.思考讨论:面对转基因技术这样一种其利弊远未能分辨清楚的新事物,轻率地拒绝或者武断地接纳均有失明智。难于选择的无也是这个时代中的人们必须面对的。或许,在科学家们达成一致的意见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让公众了解新的技术,同时,有关方面对新技术的社会、伦理后果的研究应该得到加强和重视。我们相信,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不是无谓的磨嘴皮子,而必将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三.支撑与保障

(一)创新学习评价机制

评价制度一直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校教师们已深深地认识到:传统的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依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很不相适应,因此改革评价方式,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我校教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为创新学习评价机制,让师生从分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光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特殊表现,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发展,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我校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使“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正面激励的口语式、笔谈式、评语式等,笔谈式往往比口头式少了很多情绪化的东西,容易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一般以简短语录式为主,可以发挥教师 “写”的优势。用或幽默或深情的文字让学生自我感知,从而养成较为固定的心理品质。终结性评价一般采用评语式,我们在学生的学习已进行了一个阶段之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全面的评价。以下是我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的一些经验:

1.关注个别差异的评价

评价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也就是说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习成绩较差、动手能力不强、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促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使其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增强其学习的效能感。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好,实践能力强而又自傲的学生,则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使其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2.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

我们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知识的储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多的是关注学习的本身,即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评价对象,突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3.以动态的眼光进行评价

我们的评价是动态的,是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到学习终点的评价。教学伊始,我们要求教师向学生说明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学生据此制定各自的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学生的优势在哪,帮助他们继续保持这些优势;能够以理解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答案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并用清晰的、建设性的语言告诉学生当前水平与学习目标间的联系,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缩小与目标之间差距的建议,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改进的策略。有效的教师反馈是学生改进学习计划的必要条件,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帮助学生分析与目标的差距,不断地修改学习计划,逐步完成各个分级目标,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4.允许学生参与评价

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够主导自己的学习,即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学习计划,逐步完成学习目标。然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大多数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为此,有必要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以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及时地改进学习,而不必完全依赖于教师。让学生参与评价,有利于学生利用评价信息来管理学习,明白当前学习状况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以不断地改进学习计划,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参与过程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促进学生发展。

5.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
  斯多德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需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外在的承认可以促使学生自身价值的提高,使人获得能量和动力,使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得以提升。因此,评价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激励、促进的功能,而并非对成绩做简单的判定,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魅力。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学,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个学习者可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场所,在那里他们使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我们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有助于增强学习成果。2、能给予学习者照顾及帮助。3、能鼓舞及颂扬学习精神。4、能培养学习者对学习的责任感。

1.营造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尽力为教师的成功创造条件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表现为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所作的主观判断”,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受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依靠教师的帮助,才能在短时间内把丰富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只有在学生主动的积极配合下,才能得以成功。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我校领导尽力为教师营造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如校领导在工作始终确立“正己、爱人、宽容”的做人工作原则,从管理中实践了从权力模式向民主模式的转变,工作中做到理性与情感相结合,在决策上能让民主决策落到实处。“善于倾听”、“严于自律”是我校领导工作的特色,“巧用激励,促使成功”是我校领导的激励手段,使整个学校的工作环境洋溢着亲和力和凝聚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此外,校领导还尽力为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积极开发与制作教学课件,创造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等创造一切条件,以此来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学习效能感。因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习动机等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良好的教学效能感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的信心,增强事业心,他们会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卓有成效地组织教学,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让学生不断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乐观、自信、奋发进取,最终必然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另外,教师在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效能感时,他们必然要运用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等言语说服的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学生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如果教师有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效能感的亲身经验和教训,那么,就一定能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使学生乐于接受,接受后效果良好,可信度必然很高。由此可见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学习效能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营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能使学生在积极向上、宽松和谐、充满活力的氛围下学习和生活,并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教育,便于更好地认识现实,认识自己,提高学习的心理承受力和调节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使学习效能感的提高。为此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操作措施,如通过提高班主任管理艺术、倡导班级民主管理方式、讲究批评和表扬艺术等营造了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班集体心理氛围;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引入竞争机制等营造了乐教乐学、紧张活泼、和谐民主、追求成功的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氛围;通过渗透“心育”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主要指班级文化)等营造了班级间友好竞争、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使能在学习、生活中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在与同学公平竞争的过程中,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并进行合理性地分析,剔除不合理不必要的焦虑,不断检查并矫正自己的认知方式。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促使了学习效能感的提高。

四.成效与展望

本课题是我校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项教育改革,学校是边实践边探索,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已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具体体现在:

(一)显著的成效

1.学生会学、善学,学习能力全面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由于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发自内心的需求,因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2)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坚持性。由于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强调学习的过程性,注重对学生良好归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将学习的失败原因归结为学习方法不当或努力不够,便于学生自己从失败情绪中解脱出来。使得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不会畏惧,而是敢于尝试错误,敢于探索,并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是持久的、内在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3)促进了学习方式的改变。该课题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改变,因此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中策略使用的意识,使不少学生能在学习中自觉主动地运用调节和选择的学习策略,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有序有机的学习思维训练,极大地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等待答案、不会预习复习、不会自我提问、不会自我校正的状况,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贮存、转换和应用的方式,提高了对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更有预测性了,有了较有效的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的行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后继学习的针对性,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铺平了道路。

4)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由于我校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学习心理的个别辅导方面,本着热情、保密、教育、信任的原则,努力做好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并进行详细记录和进行效果分析,因而提高了指导工作的实效,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心理辅导室并不是因为有心理问题,而是调节学习的紧张情绪,用学生自己的话说是“和指导老师聊天特别放松、开心,而且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如我校04届高三(4)班缪丹同学由于在中考时发挥不佳,削弱了她的学习效能感,进入我校后起初成绩仅位于班级中上水平,学习效能感不高,在学校任科教师的关心和指导下,她学习进步很快,成功的学习体验和教师良好的归因指导,提高了她的学习效能感,提升了学习能力,最后在高考中以665分全省第15名的成绩被北大录取。以下是萧山教育信息网对缪丹同学学习事迹的报道:

三中学生上北大不忘母校培育之恩

811,以高考665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三中毕业生缪丹及她的父母给学校送来了一面上面写着“上北大不忘母校之恩,谢老师三年培育之情”锦旗,以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三中为了激励学子奋发上进,刻苦学习奖励缪丹同学5000元人民币。
  缪丹同学说,在三中的三年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三中老师们不但是良师更是益友,他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走进学生的心里。面对激励竞争,学生们都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到了高三。她讲到高考前一周,她很焦虑,书也看不进,大脑一片空白,她三次去找她的班主任何老师,何老师是学校里6位持有心理辅导上岗证书的老师之一,每次何老师都耐心地与她交谈,对她循循善诱 ,进行正确的引导,渐渐地她的心平静了下来,恢复了正常的心态,高考中发挥出色,圆了她的北大梦。

缪丹同学说,在三中三年老师们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刚进三中时,缪丹的成绩在年级第89位,她的语文成绩并不突出。高中的第一个暑假来临了,想不到政治教师何建明老师给她从图书馆借来了一大撂书,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有学语文的工具书,也有语文的教学参考书等等,激动地缪丹同学一个假期就钻在书堆里,以报答老师的这份深情。每一次考过,老师都要找她分析考试的得与失,帮助她树立新的目标。在最后一年,为使她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她住进了数学老师沈爱芬的家里。缪丹也不负众望,在高考中数学考出了150分满分的好成绩。

2.教师会教、善教,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在课题研究前,教师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教师系统地讲,学生全面地听”的课堂灌输模式,课堂效率低下。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校采取了多种渠道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专业的发展,例如:鼓励教师经常参与学术交流、脱产进修、短期培训等,邀请市、区等专家作专题讲座;同时,还时常为教师们提供一些书籍资料,如《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学习策略》、《学习论》等等;并组织科研沙龙,探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知识与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在专业知识方面,拓展了教师的知识广度,重建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为学习提供知识与智力上的支持。如今,我校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习惯、合作精神、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文化氛围和技术上的支持,使我校通过课题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几年来,有10多位教师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位教师被评为萧山区首届学术委员,40多位教师分别被确立为杭州市、萧山区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和优秀科技人才,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3.学校可持续发展,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

该课题的研究是我校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突破口,为我校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落实教学行为提供了实验场。教育的发展具有继承性,也就是教育的方法、规律具有极大的迁移性,对于迁移的方法和规律只有被教师所内化,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这种内化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充分实践的过程。比如我们在该课题的研究中所倡导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生存的理念,让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意识到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方式方法,能监视自己的心理活动,能够从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所产生的后果中获取反馈信息,进一步评价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能够依据是否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来调节自己所采用的学习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等,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渐内化了这些理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档次,连年来,我校升入大学的人数也逐年递增,升入重点大学的比重逐年加大,如2001-2004年我校高考情况如下表:

01-04届高考情况一览表

我校的以上高考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的地位,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提升了学校的品牌。

(二)后续研究展望

尽管我们在三年的研究时间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由于诸多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该研究还不能尽如人意,有许多不足留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1.      进一步关注教师的教学效能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他们的教学过程和对教育过程的一般定向。教师的效能感还是他们是否愿意采用和坚持新的教育实践的最佳预测因素之一。教师对自己教育效能的信念,影响着他们对班级学业活动的组织和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和付出努力,困难学生是可教的;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如果家庭及各种环境对学生学习不支持,学生对学习没有动机,教师也无能为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效能感的提高,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提高也需给予充分的重视。否则,缺乏牢固教育效能感的教师对工作没有较强的献身精神,对教育工作会采取某些逃避性应付手段,易于发生“职业倦怠”现象,甚至离开教学岗位。

2. 进一步关注学校的集体效能

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是以整个学校这一大范围为背景的。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就必须关注整个学校集体效能的提升。如果整个学校成员集体判断自己对学生学业成功无能为力,就更可能传递出一种群体学业无用感,并弥散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学校成员集体认为自己在促进学业成功上大有可为,就会使学校处于有利于学习自我效能感发展的积极氛围中。

    为了提升学校的集体效能,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校长具有强有力的领导能力、为学生制定高学业标准并相信学生能够达成、让学生学会自己控制自身的学业表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

3.创建开放性学习型组织

随着学校迁建工程的启动,我校还将凭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借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该课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构建开放性的学习型组织,挖掘学校人力资源的最大潜能》课题研究与实践,以充分挖掘学校的科研潜质,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全校师生能围绕共同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和学习,增强成员的凝聚力,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把学习变为自身的内在需要, 提升成员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力,保证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保证教师的思想、行为尤其是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提高师生的学习效率,以促进师生效能感、学校集体效能感的提升,努力实现学校发展新跨越。

当然除此之外,学校还将关注家长在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中的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家长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会产生影响,善于支配自己学习活动的学生,其父母以示范、引导及奖励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这些家长为学生设置较高的学习目标,而且在家校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伙伴间的定期交流系统。

    总之,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通力协作。令人欣喜的是,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之外,也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其他适应性指标,在这种环境之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引起更多学校的关注。我们学校在过去几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把研究引向深入,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

2.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心理科学》  《中学生学习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2003年第26  4

5. 徐小松《开展为了学习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5  P50

6. 董奇,周勇:《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7. 胡志海,梁宁建:《学习不良学生元认知特点研究》心理科学, 1999

8. 牛卫华,张梅玲:《学困生和优秀生解应用题策略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1998

9. 裴利芳:《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因素分析》心理学动态,1995

10.童世斌,张庆林:《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研究》心理学动态,199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文芳:两大方法,六大策略,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有效教学讲座一之十(有效教学综述)
如何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
强化体育课堂中“自主合作创新”策略的研究
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凌宗伟:“抗逆教室”:为学生成功提供全面的支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