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郑莉蓉

(长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近年来随着国内离婚率不断增高,单亲家庭个数也在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单亲家庭中子女教育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受到了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的重视。该文综述了有关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历程,列出了研究测评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与前景,揭示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表现出综合性、现代化与实用化,分析与提出了单亲家庭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方法。

关键词 单亲家庭 父母教养方式 影响因素

一、综述的目的和意义 现今是一个人才型社会,大众对人才的看重也使得人才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人才的定义也不仅仅局限于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些领域有所专长,还要求具备良好的人品和社会适应能力,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身体。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不可或缺,这意味着父母对于子女采取何种教养方式,会影响子女今后各方面的发展。父母通过对子女实施不同教养方式,把社会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传递给儿童,使其内化,引导自身行为规范,完善自身。家庭教育如此重要,使得社会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就不得不思考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对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研究众多,相应地,对其影响因素也有很多分析。

又由于我国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数量上升,社会关注焦点被引向单

亲家庭中的父母教养方式中。为了说明我国单亲家庭数目上升状况,可以通过数据了解我国离婚率,进而了解我国现状。根据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到1979年我国登记结婚633万对,诉讼获准离婚29.9万对,离婚率4.7%。到1996年,我国登记结婚933.9万对,诉讼获准离婚113.2万对,离婚率12%十七年间,离婚率上升了4倍。对于单亲家庭的出现,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在此,不进行一一赘述。家庭的完整并不是教育好子女的唯一条件,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把家庭因素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充分发挥其有利面。作为单亲家庭,家庭结构等方面不同,教育方式也就不同。那么我国单亲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到底受到怎样一些因素的影响呢?怎样才能通过解决一些不利因素来促进父母采取良好的教养方式呢?对于单亲家庭的子女教养问题,必将引起社会各层面的关注。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综述有关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历程,列出研究测评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从而提出研究的不足与前景,揭示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表现出综合性、现代化与实用化,分析与提出单亲家庭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方法。进而为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育方式的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单亲家庭

有关单亲家庭的概念,西方学者有如下的几种界定,Schlesinger对英语国家进行了18年的研究,他将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局、抛弃或未婚所形成”。(1980)在费纳(Finer)报告,即英国单亲家庭委员会的报告中,单亲家庭被定义为:“一个没有配偶与之生活(或同居),并与其未婚的没有独立的年龄在16岁以下,或年龄在16岁到19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一块生活的父亲或者母亲所组成的家庭”(艾略特,1992161页)。《单亲家庭》一书的作者埃利斯k凯施莫认为单亲家庭的定义应该是:“一个收入单位 ,其中只有生亲或养亲一人,带着需要抚养的在学或学龄前子女的家庭”。

我国同西方一些国家关于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对单亲家庭子女年

龄以及单亲家庭子女能力方面,中国关于单亲家庭概念中子女没有年龄划定,只笼统地提出处于未婚状态,因而其年龄可能低于我国的法定成人标准18岁,也可能高于18岁,甚至20岁、30岁,已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西方的年龄划定在未成年或为独立。

关于单亲家庭的定义,我国目前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在《婚姻家庭大辞典》中,是这样描述单亲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父母离异而成”(198848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单亲家庭的界定是“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我国台湾学者把单亲家庭分为广义的单亲家庭和狭义的单亲家庭,所谓广义的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与其未婚子女共组的家庭,其中包括户长、分居、配偶死亡、或配偶遗弃家庭,或因工作关系,配偶分人两地或户籍分开两地,也可能来自情妇或未婚妇女及其子女。下一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和一个或一个以上18岁以下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儿童时通常所采取得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概括,是父母个人修养的体现,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目前,在国内各界学者对其定义不同,而且对于教养方式的称名也不同,有的用“养育方式”,有的称作“教育方式”。教养方式,应当既有养育之意,又有教育之意,二者兼顾。

3、父母教养方式类别

人性的复杂性、隐蔽性,使得父母教养方式很难被分类。父母教养方式的划分在国内,最常见的是将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划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在单亲家庭中,单亲父母的的主要教养方式也是在这4种方式类别中。

三、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1、国内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我国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多从单纯类型论角度界定父母教养方式。起初的研究零散取向单一,主要从儿童的性格、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养方式。进入90年代后,国内学者开始将新思路、新模式运用到家庭教养的研究中,并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即从系统论思想出发,深入探寻父母教养方式的内在结构,强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整体把握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综合体。研究从亲子双方特征入手,关注家庭环境、关注父母所处的文化背景,探讨了父母因素、儿童因素、家庭结构与文化背景等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也有研究开始深入发掘亲子双方内在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作用,看到了母亲血型、父母意识和父母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开始进一步探索它们的内容和结构。还有研究关注亲子外在特征的影响,发现儿童的性别、年龄因素影响父母教养行为的某些侧面,其气质和消极行为等特征显著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国内学者也作了大量关于不同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对比研究。张文新、林崇德对不同群体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存在一定差异。父亲的过分保护对女生的自尊存在极其显著的消极影响,对男生却没有;母亲的过分保护对男生自尊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对女生却没有。同时,不管父亲的过分保护,还是母亲的过分保护,对城市青少年的自尊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对农村青少年却没有。张文新就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母亲对独生子女的过干涉过保护高于非独生子女。。我国学者也分别从父母文化背景、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及父母的婚姻质量等方面,研究了影响家庭

教养方式的因素。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性别、受教育水平、职业以及子女的年龄都会影响教养方式。

2、国内关于单亲家庭教养方式的测评

早期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测评多采用观察发,通过考察父母态度、情感、行为、教育观念与儿童发展,分析父母的教养方式。后来多采用问卷发,分为自评问卷和他评问卷。自评问卷是父母自陈量表,由父母自己填写;他评问卷是子女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价,有子女填写。问卷会要求填写者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回答一些问题,或对答案进行选择,研究者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汇总,分析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

1)自评问卷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台湾陈富美教授根据Robinson问卷修订,该问卷采用5点记分法,共有59道题,分别从权威、专制和放任三个维度考察父母的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问卷:由台湾国立大学教育研究所林惠雅1995年编制。

家长教养方式问卷:1998年由杨丽珠、杨春卿按父母教养类型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不一致型五个维度编制。

父母教养方式Q分类卡片:按71的顺序将最符合到最不符合自己情况的卡片分成7份,该卡片包括91张描述儿童抚养态度、观念和行为的句子。

2)他评问卷

Steinberg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由参与、心理自主、严格/监督3个因子共21个条目组成,其条目少,方便施测,且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品质。

CRPBI问卷:西方20世纪50-60年代中较有影响的问卷,由Schaefer编制,把附件炎分为三个维度:接纳-拒绝,心理自主-心理受控,严厉-放纵。

EMBU问卷:1980年由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由我国岳冬梅等人于80年代引进并修订。该问卷包含11个因子。

3、国内关于单亲家庭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单亲家庭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离婚后果分析,约占所有研究的2/3。在这些分析文献中,又侧重于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因素分析,包括子女社会过程中,离婚对子女认知水平、智力发育、心理适应以及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在所有对子女影响分析结论中都带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即离婚对儿童的认知水平,智力发育有消极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离婚可引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对单亲家庭父母主体的研究较为少见。

目前我国对离婚家庭问题的分析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对于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中,会采用量表对离婚家庭和完整家庭的孩子进行对照研究。在具体的操作中,如“性别角色理论”和“交互理论”等国外的理论也经常被应用。

四、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1、父母因素

目前,国内学者对单亲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单亲父母一方着手,如从单亲父母外部因素进行:性格、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职业、经济收入、处事态度等。其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况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且从已有研究来看,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父母职业的差异对其教养方式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在教育方式中的溺爱、忽视、专制、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倾向性比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强,而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具有更多的民主性,母亲的受

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其教养方式有显著影响。而对于父亲,有研究显示,其受多方面影响,对儿童自我概念等的形成和发展重要影响。单亲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利于其形成积极的教养方式;相反,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其教养方式相对消极。而一般情况下,父母接受的教育程度较高,所从事的职业也相对稳定,如知识分子和公务人员等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接受过较高的教育培训。受教育程度高和从事较优稳定职业的群体基本上是同一类人,因此其教养方式也相似。同样,接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和身为商业服务人员以及工人的父母,二者的交集也基本上是同一群体,其教养方式也接近。

还有从单亲父母的内部因素研究的,如血型、教育意识、性别、观念等。父母的性别差异对他们采用何种教养方式有显著影响。母亲的教养方式更趋于温和,和孩子的沟通比父亲多,而父亲一般扮演“严父”的角色,对孩子更加严厉。研究表明,母亲比父亲更多地使用鼓励、理解方式进行教育,与孩子的关系更为和谐,也更注重儿童的自我教育。11其实,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深受文化传承和教育期待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严母慈”的形象,随着文化的传递一直保存了下来。社会在对男女进行教育时,也在无形中塑造男性的刚强和女性的温婉。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中,父亲和母亲延续了传统文化和教育期待中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色特征,从而也影响了父母对儿童教养方式的差异。对于血型因素,有研究表明,母亲的血型会影响其家庭教养行为。12而对于父母意识和父母教育观念,研究认为它们往往体现了父母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模式。13但是从已搜索到的文献来看,关于父母内隐因素的研究还不多,也不够深入,这也是以后研究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向。

2、儿童因素

随着亲子互动双向模式的兴起,研究者注意到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影响,而是积极地以自身的特征影响着亲子交往过程。对于儿童特征的研究有从外在因素入手的,如儿童的性别、年龄等。研究显示,儿童的年龄对母亲教养行为的参与程度、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表达等方面有显著影响;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关系。14但是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较窄,且主要集中于学前儿童,并不能充分说明年龄因素的影响。如果条件允许,能够追踪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纵向研究,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其实,父母教养方式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的问题可能会导致父母教养方式发生变化。

有从儿童内在因素进行研究的,如儿童的气质。自尊、焦虑等。儿童的气质一直是心理学的研究热点,部分研究者对儿童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儿童的气质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主要结论是易养型的儿童易于引发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的儿童可能会引发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对于3-7岁的儿童,易养型气质的儿童,其单亲父母的情感温暖、关心理解因子明显高于难

15养型气质的儿童。另有研究表明,儿童较高的适应性、积极乐观的心境和较高的注意持

久性易引发母亲民主的教养方式,那些高活动性、低适应性、高趋向性、较高或较低反应性、消极心境和中性注意力分散度容易引起母亲不良的教养方式。16其实,从已有研究可以推论出,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气质的相互影响是强化循环的。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形成积极的气质类型有促进作用,而幼儿积极的气质因素也有助于父母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但二者具有怎样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3、单亲父母与儿童两方面因素

我们探讨国内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不能单从父母或者儿童的角度分析,其实,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双方的影响都是同时存在的。即父母与孩子在一定活动过程中始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在研究时要考虑父母一;4、外界因素;有研究从客观环境来研究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如家;家庭系统外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带来重;五、对研究的分析与思考;经过对近年来我国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1、研究方法相对单一,重量化而轻质化;从已有研究来看,关于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是势在必行的趋


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在研究时要考虑父母一方的因素,还要考虑儿童特征对教养方式的影响,才能使结论更全面、更客观。总多研究表明,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其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儿童年龄对父母采取教养方式存在影响。有研究显示,对于学龄前不同性别的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并未分化,但儿童的气质类型显著影响父母教养方式。17

4、外界因素

有研究从客观环境来研究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如家庭环境、单亲父母所处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等。研究表明,母亲的教育观念与其职业差异显著,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其教育观念的重要因素,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水平的母亲的教育观念总体上优于其它教育水平的母亲。18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单亲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不同。研究表明,北京和宁夏汉族学生单亲父母教养方式基本一致,而汉族学生与宁夏回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回族学生父母对其子女有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倾向,汉族学生的母亲对子女有更多的拒绝与否认倾向。19有学者研究表示,城乡两种文化背景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有显著影响。城市青少年的父亲有更多情感关怀;城市母亲与农村母亲在情感关爱父母没有太大差异,但其干涉、保护、否认拒绝、惩罚严厉更多。20

家庭系统外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带来重要影响,但是由于这些因素非常庞杂,且作用机制相对隐性,研究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对研究者的研究精力和研究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因此这一部分也成了研究的薄弱环节,尚有许多问题待研究者进一步考察。

五、对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经过对近年来我国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大致的梳理和粗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研究者在这个研究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基于以上的梳理和分析,针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足,提出以下简要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相对单一,重量化而轻质化

从已有研究来看,关于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还相对单一,主要采用量表测定,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但是没有统一的调查问卷,所有问卷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编制的,在调查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当然,也有很多量表是根据国外的量表进行改编,使其符合中国国情。研究时很少用质化方法进行研究,虽然也有部分研究者进入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观察和访谈,但是进行时间相对短暂,且这种观察或访谈主要是为制定问卷和量表服务,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质化研究。量化研究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大样本高效率的分析,但是不能够呈现被研究者的真实情境,分析也不够深入。而质化研究强调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通过和研究对象的互动,解释其行为并进行意义建构,能够真实呈现研究对象的现状,深入探究研究问题,是对量化研究不足的补充。而随着近代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以及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生态化取向,质化研究方法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如果要取得深度上的进展,

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是势在必行的趋势。

2、研究多是侧重理论探索,实证研究较少

关与单亲家庭父母教养观念与亲子关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上,实证研究很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较大,不同民族间的教养观念的比较研究比较少。我们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速度发展较快的地区与较为落后的地区,单亲父母的教养观念也会存在差异,而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这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而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尤其是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者之所以将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重心转向影响因素,部分原因是由于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既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那么如果要优化父母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儿童发展,就需要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就此问题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具体如何在实践操作中干预父母的教养方式,使不良的教养方式更加优化以有助于儿童的发展,却甚少有人问津。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相关研究者对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可能要加大力度,这样才能够不失初衷。由于单亲家庭的增加,对于这些问题确实该得到研究和解决,只有将研究范围扩大,将研究搬上实践操作层面,才能深入解决问题,减少家庭破裂对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3、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单亲家长教养观念的研究较少 国内关于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关注于城市,对农村单亲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虽然就现阶段来说,大城市离婚率更大,单亲家庭数目更多,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探索城市状况,这也会使研究不均衡、不全面。对于农村的单亲家庭,也要给予关注,通过探索研究,找到适宜的教养方式,使单亲家庭的子女受到更少的不良影响,而更多的发展有利因素。

4、研究对象多数是幼儿的父母,对小学生和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探讨比较少

从对今年来国内对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单亲家庭的分析,多是从幼儿的单亲父母进行的分析,而对小学生和中学生单亲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探讨较少。一是对于幼儿的问题更易受到关注,二是研究对幼儿造成的影响、如何使单亲家庭培养优化、使父母的教养方式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是重要环节。但是,在探索单亲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的同时,对于其影响的广度应该使我们研究者的视野扩大,关注并探索其后续影响。

5、研究问题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缺乏系统性

从近年的研究来看,在进行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问题不但涉及到家庭系统内父母、儿童等因素,还不断扩展到家庭系统外,关注文化背景、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家庭系统外部因素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但是研究者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处在不断探索阶段。综观已有研究,我们发现,虽然研究者意识到从微观到宏观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价值,但是却忽视了将所有研究问题整合在一个系统内进行完整的考察。生态化取向的研究方法强调的不仅仅是生态圈的范围,更强调生态圈内各系统的关系和联系。因此,研究者在关注各项影响因素的同时,如果能够将问题放在整个生态系统内,从父母、儿童等微观因素,到他们所处的社区环境、区域特点、文化背景等宏观因素,

进行完整的考察,讨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互动等问题,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将会更加充分和真实。

参考文献

王世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学海,2002(4) 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2

仁杰,张金莉.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情绪智力关系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093 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

陆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现代阅读,2011,(16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岳冬梅.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张雪筠.浅析父母离婚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61

淘沙,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钮胜芳.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与儿童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 11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

12郑林科,王树秀.影响家庭教养与子女性格的母亲血型气质研究[J].心理科学,20012 13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14淘沙,王耘,王雁苹,董奇.3-6岁儿童母亲教养行为的机构及其与儿童特征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

15张涌静,张金梅,李玲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2 16 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19981

17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6

18王耘,淘沙,李玲.家庭环境对母亲抚养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

19钱铭怡,刘桂臻,肖广兰.北京、宁夏两地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

20张文新.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

http://3y.uu456.com/bp_86k472uesx02ra71xnb7_2.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
父母离婚后, 什么在影响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适应?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家长应该怎样言行身教
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儿童性格形成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