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 儿童发展心理学 课程考试试题(卷)

12级孙夕然

摘要: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外心理学家在家庭教养模式的建构及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家庭教育和儿童的社会化提供相应的理论和试验依据。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教养模式的建构;儿童社会化;影响因素

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不同,Darling Steinberg 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言语表达的集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顾明远等人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养就是指由家(主要是父母) 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

一、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缘起

在西方,19世纪以前,社会还不存在关注儿童需要的观念。儿童的存在是否有意义取决于他们是否能使成人快乐,当父母无力照顾孩子,他们就会被遗弃。19世纪的北美殖民地,儿童不仅需要承担无穷无尽的家务劳动,而且必须服从父亲这一家庭主要权威。不服从被认为是有罪的,要遭受惩罚。传统和宗教影响着儿童教养活动。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们对待儿童的方式有了一些改善。这一方面归功于洛克、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作品的传播,另一方面归功于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的思想的影响。洛克的白板说鼓励父母和教师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最适宜的经验,他的观念仍对当代儿童教养产生影响。卢梭认为儿童需要自由成长,受他思想影响的裴斯泰洛齐强调了母亲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心理学家霍尔坚信,天性良好的年幼儿童,如果不被过多指导,能够成长为有自控力的个体。虽然19世纪末人们赞成父母的爱和感情对形成儿童人格的作用,但20世纪一开始,奖励和惩罚的原则被大力倡导。儿童的教养遵循着严格的时间表,母亲被告知要期望孩子的服从,不理会孩子发脾气,限制他们的身体活动等等。进入20世纪20年代,华生的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出现,并对儿童社会化过程及家庭教养产生重大影响。两者都相信个体的早年生活对随后发展的重要性。华生从刺激反应的理论出发,相信儿童生活早期稳定行为的重要性。他认为良好

的行为必须从一开始就形成条件反射;弗洛伊德则相信有害的早期经验会伤害儿童的发展,儿童的个性成长不能被抑制,需要让儿童表达而不是抑制情绪。20世纪40年代起,儿童的养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父母被鼓励要让儿童快乐,让他们感受到爱,鼓励儿童学会自制。

二、家庭教养模式的建构

20世纪40年代,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儿童的发展与父母养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自的研究提出相应的理论,建构相应的模型。西蒙兹(P.M .Sym onds 1939) 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以接受—拒绝,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行为。他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孩子倾向于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如果父母接受孩子,则孩子情绪稳定,兴趣广泛,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要求[2] 。而后的霍夫曼(H offman) 和亚龙(Yarrow) 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温暖会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使儿童易于内化道德规则。韦克斯勒等人的研究认为,处于温暖环境中的儿童易于对处于困境中的人表示同情和帮助,即他们表现出更积极的利他行为。

众多研究表明,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起着积极作用,他能避免父母使用强制性方式,并有利于儿童的高自尊。而如果父母以消极的情感方式包括体罚、冷漠的拒绝、威胁等对待儿童,则会阻碍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对社会规则只是刻板的而不是灵活变通的遵守。鲍德温(A .L.B aldw in,1955) 则把维度划分为:情感温暖-敌意,依恋-干涉。他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继鲍德温之后,鲍姆林德(D .B aum rind,1967) 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具有权威,而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是通过亲子间的交流建立的;宽容型的父母给孩子自由的行动空间,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甚至听之任之;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他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儿童个性的形成并非由父母的某个行为维度决定,

而是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可以根据不同父母的教养类型而对限制作不同区分。权威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都对儿童加以限制,但,前者的限制是“严格而合理的”后者的限制却是“无目的、不合理甚至惩罚性的”因而限制对儿童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

[3]

此外,马克比(M accoby) 和马丁(M artin) 在鲍姆林德研究基础上,根据父母对儿童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这一时期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也作过类似的研究,表明母亲采取拒绝、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和压迫的教育态度,将使儿童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和富有反抗性等。

三、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社会化进程的双向互动观及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等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这时候学者们不仅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也开始探讨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试图把父母教养方式放在更为广阔的宏观系统中加以研究。

(一)父母与子女的自身因素

马丁(1975)发现,父母和儿童的性别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法,与孩子异性别的父母比与孩子同性别的父母对孩子更仁慈,少严厉且更允许孩子自由。还有研究指出孩子的行为特征,如活动量,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活动过度的儿童的母亲比正常儿童的母亲有更多的指令和否定性[4]。此外,儿童的气质也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容易与母亲发生冲突,这就增加了母亲的控制,继而增加了孩子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安德森(A nderson)等在“谁影响谁”的亲子互动研究中发现,母亲和正常儿童在一起显得平静而肯定,而与行为问题儿童在一起时则变得具有强制性。这也表明儿童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母亲的行为。而我国学者陶沙等研究了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变量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其教养方式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具有更多的民主性,更多使用说理方式给孩子一定自由。在工厂、服务行业工作的母亲比其他行业的母亲更多使用专制、溺爱的教育方式,而较少使用民主[5]

(二)社会文化因素

众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会文化因素对家庭教养方式也有影响。如:巴斯顿的研

究发现美国、法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在集体价值取向的日本母亲鼓励并引导孩子注视他人的行为;而在个人价值取向的美国和法国,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行为没有明显的反应。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家长对待青少年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在美国,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可以使儿童与青少年向着积极主动的、友好安定的方向发展;而错误的教养态度则导致儿童攻击性、反抗性的增强。而在日本,父母如果采取保护的、非干涉的、合理的、民主的和宽大的态度青少年就会富有积极性和态度友好;反之,如果父母采取的是拒绝的、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和压迫的态度青少年就会适应能力差,精神不稳定和富有反抗性等。林磊、陈会昌等的研究表明,不同社会中,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定时期的社会特征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教养方式的选择。张文新比较了城乡两种文化背景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城乡差异,城市青少年的父亲对孩子有更多的情感理解与温暖;城市母亲与农村母亲在对孩子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没有差异但对孩子的干涉、保护、否认拒绝、惩罚严厉更多[6]

(三)社会经济地位因素

Cham berlin(1974)Lytton(1980)M inton Levine(1971) 等的研究表明,白人中产阶层的父母更多地对儿童使用建议和解释,更多的对儿童的需求做出反应提供积极而非否定的反馈;而较低阶层的父母更倾向于使用强制和权利介入对儿童自由更多加以限制。马克比(M accoby)提出了中上层父母与低层父母在四个方面的显著差异,前者更强调幸福,后者更强调服从、整洁、尊重权威、不惹麻烦前者倾向于允许、民主、用诱导法劝诫儿童后者对孩子设置了更多的限制,有不少专横标准体罚儿童;前者与后者相比与孩子交谈的多使用的语言方式更复杂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对孩子显得更温暖更富有感情。Kohn 指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尤其是为自己工作的可能更强调儿童要有理想、好奇心和创造性。

四、国内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80 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家庭教养方式。起初的研究零散取向单一,主要从儿童的性格、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养方式。进入90 年代,国内学者开始将新思路、新模式运用到家庭教养的研究中,并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关颖等专门探

http://3y.uu456.com/bp_5ke8i4yoa04x67i2pul7_1.html

 

          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数据;国内学者也作了大量关于不同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对比;参考文献:;〔1〕赵汗青.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发展进程.商丘师;〔3〕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4〕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5〕陶沙.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6〕李龙辉.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人际信任及自尊


        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儿童社会性得分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从而看出亲子关系的民主、平等、和谐,使孩子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影响。陈微认为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个性、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温暖而民主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不利于儿童个性发展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

        国内学者也作了大量关于不同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对比研究。张文新、林崇德对不同群体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存在一定差异。父亲的过分保护对女生的自尊存在极其显著的消极影响对男生却没有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对男生自尊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对女生却没有。同时,不管父母的过分保护还是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对城市青少年的自尊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对农村青少年却没有。张文新就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母亲对独生子女的过干涉过保护高于非独生子女[7]。安伯欣对初一到高二五个年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的对比研究表明父母的惩罚、过保护和父亲的过干涉、拒绝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感受强于女生[8]。我国学者也分别从父母文化背景、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及父母的婚姻质量等方面,研究了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性别、受教育水平、职业以及子女的年龄都会影响教养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汗青.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发展进程.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6. 2〕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 辽宁师范大学学(社会科学版)19973.

3〕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6.

5〕陶沙.36 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3.

6〕李龙辉.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人际信任及自尊的相关研究(硕士研究生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

7〕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硕士研究生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http://3y.uu456.com/bp_5ke8i4yoa04x67i2pul7_2.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个步骤,学会处理家庭模式中的”坏关系”
江苏“妈妈晕倒在地,孩子冷漠就餐”事件,叫不醒溺爱的父母
家长们!别再抱怨孩子性格不好,其实都是你们影响的
拒绝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别让你的教养方式打消了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