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第十一章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第十一章

    在编写湖北省地方教材《信息技术教育》时,我使用了若干年前的一个发明:课本、学本、练习本的三位归为一体。学生利用这样的教材,既可以当课本,也可以在上面记笔记,还可以做练习。孩子们告诉我,这样,他们的书包里就少了两个本子,给书包减了负。

    我的少年是在极度困难中度过的,说实在的,要每门课都配一个笔记本,我配不起。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只好将一个本子分成几截,一截记政治,一截记物理,一截记化学……可是却常常为中间到底留多少空页而犯愁。而只有语文、数学这样的大学科,才可能用得上一个笔记本。一次意外,我那些可爱的笔记本,在水中泡了汤……伤心啊,我差点流了泪。突然,我有了一个想法,我怎么不在书上记笔记呢?这不仅能保留课堂上的所得,而且也能帮助我,度过那买不起笔记本的困难日子啊。

    转眼间,我有了孩子。孩子们大了,上初中了,也需记笔记了,也会记笔记了。我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

    “不行,叔叔,我们老师要求每门课一个笔记本。”

    “好,我们来算个账好吗?”

    “算什么账?”

    “时间账。”

    “时间账?”

    “ 以语文为例,你看,我们一节课大约要记8分钟的笔记,一星期有7节语文课,一学期只按17周计算,这样,我们就要花952分钟,约等于16节课,两个多周哩。”

“那有什么好办法?”

“在书上记笔记。”

“在书上记?那不是同样要花时间吗?”

“你注意没有,老师讲课时的板书,总是大标题、小标题一起板书的,是吗?”

“是的。”

“如果在书上记,这些需要记录吗?”

“嗯,不需要。”

“书上的生字、需要记吗?”

“也不需要。”

“如果是数学,可以省略的笔记就更多了。”

“那也节约不了多少时间。”

“如果每节课少用4分钟呢?”

“呀,节约了8节课……”

“这节约下来的时间干什么?”

“不知道。”

“你可以看书呀,可以认真听老师讲解呀!一个学生,会不会用这个时间,就是聪明与不聪明的分界。”

“我可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呀。”

“你可以从今天开始想,从明天开始用嘛。”

“好。”

“如果你一门心思做笔记,往往就会忘记了老师讲的重点在哪里,有过这种情况吗?”

“是的,有时想把笔记记完整,老是把听讲忘了。可是,老师允许我们在书上做笔记吗?”

“你做笔记,又不是专门给老师看的。”

“老师要检查呀?”

“老师为什么要检查呢?”

“怕我们不认真听讲。”

“对呀。”

“我们再算算负担账吧。”

“负担账?”

“你的书包有多重?”

“不知道。”

“称一称不就知道了?”我将她的书包用小称称了一下:9斤!当我把她所有的笔记本拿出来后再称,书包重:72两,减少了18两。

“你每天来回三次,计算一下,你要少背多少重量?”

“呀,叔叔,您还真会算账哩,不过,那不可以锻炼身体吗?”

“长期这样,你只炼了一边肩膀,会变得不对称哩。”

“呀……”

“当然,我们还可以算经济账……”

“叔叔,账不算了。我们在书上该怎么记呢?上面没有空位呀?”

“你看,如果是需要记录的不多,就在书的白边上记;如果多了,可以单独增加新的页码。”

“增加新的页码?”

我将一张白纸,裁得与课本的书页一样大,插进了她的语文书,“你看,这能不能记录呀?”

“可以,蛮好,还可以用糨糊粘上。”

“对,还可以编上页码。”

“编上页码?”

“对,编上页码后,在目录里标出来,便于自己查询。你看这新粘的一页,在书本的第3页之后,后面又是第4页,我们就叫它第35页吧。”

“啊?35页,这真是创造。”

从此,我的孩子们,课本上有了35页、95页、115页、725页等等。

在书本上记笔记,不仅让孩子节约了听课的时间,而且留住了教学难点的分解细节,留住了老师讲课的精彩,也把我的几个孩子,送上了进步的坦途……

后来我才知道,毛泽东、鲁迅这些伟人,都是这样读书的。今天,你问了吗今天,你问了吗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学生,这种行为是一种教育资源。这种教育资源不仅需要教师分配,也需要学生主动争取。您的孩子会主动争取吗?作为家长,您引导孩子去主动争取了吗?“今天,你问了吗”常是把孩子从学习逆境中挽救出来的一个法宝。教育的差异,本质上就是资源利用的差异。

我们和邻居之间关系很好,可是邻居与别人的关系就不怎么样。上世纪80年代,家里换煤气需要自己用自行车将煤气罐驮到煤气站去更换,换了之后还得自己驮回。因此,自行车就得配备一个专制的铁挂件才好放置煤气罐。邻居刚从农村来,自然就没有这个东西,恰好我家也没有。煤气烧完了,她只好用绳子将煤气罐绑在自行车后座上,艰难地推着车子走到两公里外的煤气站,回来时,绳子脱落,还差点出了事故。我问她,您怎么不向另一邻居借铁挂件用一用?她回答我:“我怎么向她借呢?”

“怎么?说您要换煤气呗。”

“我才不向她借。”

“借东西用一用,有那么严重吗?”

“我怕她瞧不起我。”

我惊愕,原来是这样。作怪的自尊心却让自己累了个半死。

因为自己身处相对弱势,需要向别人求助时,心理上总有一种难言的障碍,既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伤了自尊,又怕自己克服不了羞涩感,破坏了心理平衡,宁愿自己受活罪,得一个心里安稳。

我也常站在这样的立场上去揣摩学生的心理,那些学习成绩不好,与其他同学相比具有相对弱势的学生,是不是与我的邻居一样有类似的心理问题?他们在向老师或者同学求教时,是不是也有不能克服的心理障碍而不愿意问别人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用两年时间,向不同的班级里的94位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做了调查。38%的同学告诉我,他们没有发现问题,或者问题太多,不知道从何问起;21%的同学说,他们怕老师,不敢去问;27%的同学说他们不愿意问;也有9%的同学因体谅老师太忙而不好意思打扰。我将21%27%9%三个数加合后重新计算,发现在这三类学生集合后的群体中,474%的学生是因为“不愿意”而不问老师。

他们为什么不愿意问老师呢?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因为老师鄙视过他;有的是因为怕老师会瞧不起他;有的是因为没有交际能力,不愿与老师打交道;有的则是自己压根儿不愿意问老师,不愿意学,而不去低头……

这时候,我突然醒悟,原来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本来他们是可以不差的。他们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开发,在于自己的心理障碍没有被突破。也就从那时起,我每周抽一点时间,专门与学生探讨心理问题,试图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从而走出学习的困境。只可惜,我不是学习心理学的,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却甚微。

我的六个孩子们在智力上同样具有弱势。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拔尖,有的学科甚至拉腿。他们在向老师和同学求教时,会不会有这样类似的心理障碍?如果会,必须马上预防,否则孩子大了,心理障碍出现了,就跨不过困学的门槛。

怎样预防呢?我给孩子们规定了每天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今天,你问了吗?”

至于孩子们问谁、问什么,让他们自己去落实,只要养成了爱问的习惯,我就不愁他们学习成绩上不去了。

一次,孩子问我,“看好”这个词怎么解释。

这是一个随着改革开放而进入人们生活的一个新词语。尽管字典上暂时还没有,我还是可以做出解释的。可是一想,何不让孩子自己去找别的老师,锻炼一下他求教的能力呢?我告诉他,“这个词我恐怕说不准,你敢去找丁伯伯问吗?”他望着我没有回答。孩子显然有些胆怯。

“我相信你敢去,将来还敢出国走向世界哩!”

“不用你说,我的孩子敢去。”妈妈继续鼓励他。

只有九岁的孩子(读初一),勇敢地去了,一颠一颠高兴地回来了。他告诉我,丁伯伯好渊博啊……

“向别人求教,是自己的一种美德,你知道吗?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是愿意帮助别人。所以,多问不仅不丑,而且是勇敢的表现。”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尤其风马牛不相及地强调了他的“勇敢”,为的是让他继续坚持问下去。

孩子的“提问”、“求教”的习惯,是靠大人的刻意培养而逐步养成的,有了这种习惯,就可以弥补孩子智力的不足,从困学走向优学,走向乐学。为了进一步检查孩子“今天,你问了吗”是否落实,我会在当天晚些时候问他“今天向谁问了什么”。如果他问的是老师,我一定抽时间向老师致谢,实际上也还有另一个目的:证明孩子的话是否有假。不是我不相信孩子,因为仅有任务布置,没有检查,任务是不可能完全被落实的。而这个任务被落实,关系到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关系到孩子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形成,是大事啊。

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逐步形成习惯,孔子不是也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而习惯却能决定品质,人的品质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今天,你问了吗”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又发现,这其中也有一点讲究:你问谁?什么时候去问?问什么呢?

有问题,首先要问自己。这一问题我可以自己通过努力解决吗?比如说,对于一个不认识的字,你是去问别人还是自己查字典?一道几何题不会解,是先经过自己思索还是先问别人?如果什么问题都问别人,是容易养成依赖性的。而依赖性一旦形成,再想把学习成绩搞上去,那也是不可能的。数学家陈景润说,“不要一遇不懂的东西,马上去问别人,自己不动脑筋,专门依赖别人,而是要先自己思考一下,这样就可以依赖自己的努力,克服其中某些困难,对经过很大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虚心请教别人,这样往往得到更大帮助和锻炼。”因为你思考了,对于困难有了更深的了解了。

韩愈说:“圣人无常师,比己强者,等于己者,不如己者,均可以问。”求教别人,不要计较别人是什么人,只要别人能解决你的问题,你就应该去问他,应该向他学习。即使在问别人时,别人给了一点脸色,使你受了委屈,也没什么,因为你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学会了心胸开阔,还让别人平衡了心理,何乐而不为呢?我的那位邻居,之所以不愿向别人借挂件,其实是自己心胸狭窄,没有去借,怎么知道别人不借给你?怎么就知道别人瞧不起你?

当然,向别人求教时,最好是在别人有时间时。有时对于你提出的问题,别人也一时答不上来,这时候,要注意给别人下台的机会,“张老师,这个问题您没有准备,明天来问好么?”这样的话,应该教孩子说。这不仅是礼貌,也是为下次来问打基础哩。

要问问题,就问最核心的,而且一问到底。不要问一半留一半。

人都有懈怠心理,发现了问题,懒得去问,或者问了一半,别人答不出来,也就不再去问别人,这只会前功尽弃。

有一次,我与一位同事下乡走访,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怎么分路。恰好,来了一位老乡,同事上去问了一句,我们就向右转弯走了。不到10分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分叉路,我们以为又向右转,结果多走了近5里路,搞得一身臭汗才到达目的地。

假定当时同事多问了一句,假定我不懒惰也上去补问一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图含信息千万图含信息千万

我们处在一个读图时代,图片越来越重要,即使是学生的课本,上面也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图。一幅图,会看的,只见点、线、面与色。但是,图仅仅是用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吗?您的孩子会看图吗?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读图意识呢?

我手上有一本九年级的科学课本,翻开书,上面有大量的科学图片,精致至极。在只有153页的教材里,竟有156幅图片,这是以往任何教材都没有的。毫无疑问,这样的设计适应学生自学,以学生为本的教材,学生是欢迎的。我在感叹之余,也在想,这些图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不止一次地走进科学课课堂,看我们的老师是怎样使用这样的教材,怎样利用这些图片的。可是,令人满意的教学不是很多。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在简单介绍过这些图片之后,就匆匆忙忙去处理其他文字内容了,他们将文字看得比图片重要得多。我问老师们:“你们怎么不在图片上多下点工夫?”他们告诉我:“图片很直观,任何学生都看得懂。”

我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图片吗?”

“喜欢,只是包含的内容不多。”

“内容不多?”他们坚定的回答令我吃惊。

“不就是几幅图画?”对于我的质疑,他们用反问来回答我。

在与他们继续的交谈中,我还发现有的教师认为课本中图片太多,花花绿绿,占的篇幅太大,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冲淡了教材主题,压缩了教材内容,也冲淡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知识体系不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图片的教学,我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今天,初中生的年龄也就十多岁吧,即使上到九年级,也只有15岁左右。有些家里没人带孩子的,孩子们上学年龄更小,读到九年级,很可能只有13甚至12岁。像这样年龄的孩子,是文字还是画面能首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当他们的注意力被吸引之后,兴趣又能在画面上停留多久?他们真的就能读懂这些包含深刻科学道理的图片吗?

于是,我与他们一起做了一个实验,让12个已经学过这一教材的九年级的学生,花10分钟专门看课本第三面的“图11比较天体的大小”,然后请他们说出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问题。这不是难事,因为他们都学过了,而且一幅图片看10分钟,时间也足够了。实验的结果是,他们学到的知识有:

红巨星是恒星的一种,半径在165?010m,密度只有水的百万分之一;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中子星也是恒星的一种,体积很小,半径的典型值为10?04m,而密度可高达10?016g/cm3(这都是图中已经注明了的)。在太空中还有褐矮星、白矮星,红超巨星。地球好小……诸如此类,一共说了14个知识点。

同学们发现的问题有:

褐矮星怎么跑到太阳旁边去了?白矮星真的是白的吗……一共发现了7个问题。

应该说孩子们还是很不错的。可是,这是一幅“比较天体的大小”的图片,却没有一个人将“红超巨星”、“红巨星”、“太阳”、“褐矮星”、“白矮星”、“地球”的半径依次排列出来,比较其大小的;没有一个人发现,图中所有星体的背景是黑色的;没有一个人追问,这些星体之间密度大小是按怎样的顺序递变的!

显然,孩子们没有读懂这幅图,甚至没有看懂这幅图的主题;他们更没有充分收集到这幅图片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没有发现这图片中与教学相关的其他信息……他们的心还在图外!他们只看了热闹,没有看出门道!

我遗憾,这幅图没有充分发挥作为教育资源应有的引导和教育价值。

这是谁的责任?适应了传统中以文字为主教学的教师,应不应该负责?像我们这样一批老教师有没有帮带的责任?

为什么我们的师生都不重视图呢?暂且不说升学考试考不考这样的图,就说学生在对图片进行了如此简单的学习后,他们到底能获得多少知识,提升多少读图能力呢?现代社会对学生到底有没有读图能力的要求呢?

思绪如网。我的恩师杨先昌教授曾对我说:“教师自己首先要认真读图,要教育学生认真读图,图中有千千万万的信息,时看时新。”

这一番话,启发了我购买一套精致的图册,内容是恐龙与物种进化。平日里,我常常引导六个笨孩子们看上面精美的图片。尽管最小的家伙还只有三岁,可是他们几乎每一次阅读,都有新发现,提出的问题,让我这个具有大学学历,而且热爱古生物的理科教师,几乎都没了招架之力!这本图书,不仅吸引了我的笨孩子们的注意,培养了他们对古生物和卡通三维画的兴趣,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通过看图,通过交流自己看图的体会,初步掌握了一些阅图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久,《读者》(当时还叫《读者文摘》)上载有一幅三维画,我怎么也看不出来,而我最小的孩子都能告诉我,那图是什么。我感谢恩师对我的教导,我庆幸自己听了老师的话,很早就开始着力培养孩子的读图能力;我感谢那精美的图册,它教给我孩子们最初的读图方法。

有了这样一次收获,我又立即投入新图的阅读教育,买了好多连环画,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哪吒闹海》……希望他们在搞懂故事情节的同时,收集这些图画中文字没有表述出来的自己却十分感兴趣的信息。而我的孩子们就是在这些连环画里,完成了对我国优秀古典文学最初的阅读,也实现了从看图到读图的最初转变。这种转变对于他们的学习,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记得,那年全市统考,化学中有一道综合题是电解硫酸,同时向电解液里滴加氢氧化钡,试题的旁边,附有一幅电解时的电流变化曲线图,显然,这是解析几何在化学中的应用。求解这道题,不仅要应用化学、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应用物理学原理,这是一道明显的多学科知识的交叠题。考试中,90%的学生在这道文字加图题面前举了白旗,而我的笨孩子,却轻松地完成了这道综合试题,得到了满分8分。

是不是我私下给他讲了什么?不是。是不是他以前遇到过这样的考题,也不是,而是他具有读图的能力。考完试后,他甚至告诉我,通过那幅图,还可以求出电解时消耗的总电量,可以计算出产生了多少阴极气体。他还说,电解氢氧化钙溶液时通入二氧化碳,也可以编成这样的考题。

我惊异地望着他,你怎么知道?

“我猜想的。”

是的,这图上的点、线、面都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只是这道题是考中学生的,因为要顾及试题的深度和难度才选择了部分简单的内容。电解氢氧化钙溶液时通入二氧化碳,也的确如此同解。

不容易,看出这些真不容易。

我的笨孩子,你说的这些都是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啊。

读图,首先要读什么?读点,读线,读面,读色,读相互之间的关系。

读点。从哲学上看,面是线运动的产物,线是点运动的结果,点是一切图形的基础。当然,在图画中,特殊的点又具有独立的意义。你能读懂点的含义,就有了最基本的阅图技能。点的重要性,在几何学里是再清楚不过了。引导孩子读图,不能不关注点。前面说的电解硫酸,同时向电解液里滴加氢氧化钡的试题,难住学生的首先就是那几个折点。那几个折点代表了溶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读线。点与线之间的特殊关系,构成了平面几何的基础。图画中任何直线与曲线,都具有自己特殊的含义。这里我们不说几何吧,还是以九年级的科学教材“图11比较天体的大小”为例,那上面的弧线、直线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我问学生,学生回答不出来?因为,老师没有认真引导,因为学生没有主动探寻;因为几位年轻的老师告诉我,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样教这科学课程!处在课程改革最前沿的科学课难教啊!

读面。图画中最主要的是面,面所包含的意义最深刻,信息最丰富。“图11比较天体的大小”中的面有14个,各个面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我与学生互动中,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就是在于对面的认识。他们不知道这些面具有什么信息,不知道这些面对自己建立知识体系有什么作用。

读色。单色图比较简单,复色图中颜色的变化就包含着特殊的信息了。“图11比较天体的大小”中太阳为什么是金黄色?褐矮星为什么是褐色?白矮星为什么是白色?红超巨星为什么是红色?地球为什么是蓝色?图画的背景为什么是黑色?是不是宇宙空间的本色?这些问题,在配合我实验的12个同学里,没有一个人问及,而接受我听课的7位教师,没有一个人谈及。科学图片上的颜色,决不是简单的提醒色!

读不同图形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读图的高层能力,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读图能力。“图11比较天体的大小”中,不仅比较了所有星体之间的颜色,而且经过两次放大,比较了相关星体之间的半径。可惜的是,我们的教学放弃了这一资源的利用,因此也导致学生忽视了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我教化学,是需要引导学生画实验装置图的。为了测试学生的读图能力,我让学生花5分钟仔细看了“用浓硫酸与乙醇制取乙烯气体”的实验装置图,然后请他们合上书本,将刚才的图画出来。结果,在640人参与的实验里,有621人没有达到要求,错误率达97%。这些同学都或多或少地犯了原则性错误:长颈漏斗没有插入溶液,气体导管留在烧瓶里过长,伸入集气瓶里又过短,酒精灯灯焰离烧瓶底距离不对……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学生对图形之间的关系不敏感,还没有意识到图形就是语言,就是信息源!在他们的头脑里还没有图形意识!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检查他们的读图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他们多看图,多欣赏美术作品,包括广告,还要让孩子多绘图。

今天,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许多用文字叙述的地方,用图形代替了表达:在公共厕所门前,使用的是高跟鞋和烟斗;在交通路口,使用的是行人快速奔跑或不动;在大会堂使用的是燃着的香烟上打叉表示“禁止抽烟”;在计算机上使用一个桶,表示“回收站”;用一个打开的文件夹,表示“我的文档”……图形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便利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交流。既然这样,我们怎么能不重视对图形的阅读呢?我们怎么能不关心孩子阅读图形呢?

说到这里,我们的家长是否着力开发了孩子读图的兴趣呢?借用一幅图,与他一起观察,去发现孩子的读图能力。控制闲思控制闲思

“闲思”是一种习惯,控制得住“闲思”也是一种习惯。“闲思”是“闲”时思考的问题,是去思考那些相对于学生的中心任务来说并不重要的话题。“闲思”并不坏,只是不该在某些时候出现。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治理“闲思”的毛病,让孩子“忙”起来,无暇“闲思”。

文章来源:张小央和讯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女学霸:地理满分笔记曝光,精美程度堪比教科书!老师抢着打印
复习笔记透露着孩子的认真和用心
(活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高考地理最难的无非就这31种带图题,掌握好读图技巧才是高分关键
识图、读图、画图、作图——几何入门教学建议(福州市初一岗培)
【学习笔记】学生要参加市里编程比赛,夜里十一点还在修改作品,作品很惊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