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之现状
 

    提起劳动,新中国成立后受过教育的人大多都还记得自己“学工、学农”的经历。起早贪黑割麦子、收稻子、摘棉花;开车床、修机械等等大量的学工、学农的“学习”,成为一个时代里不少学生经常的学习生活。很长时间里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如今的学校已经很少再去组织学生割麦子、收稻子了,但是各种形式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仍然普遍存在着。 

  存在的问题 

  小佳是个爱琢磨的中学生,见到没见过的东西就想拆开看看。可学校劳技室的设备陈旧不堪,小佳几年前就摆弄遍了,根本引不起他的兴趣,于是索性逃课,不上劳技课了。其实,像小佳这样对劳技课没兴趣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投入不足,不少地方劳技设施相当匮乏,多年不变的几样设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在一些农村地区,学生们参加的劳技课就是下地干农活,这样的劳技课不仅对农村乃至城市学生没有丝毫吸引力,更让孩子们厌学。 

  毫无疑问,劳技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中,劳技教育这一学科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笔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许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校长的“无奈”:明明知道学生喜欢上劳技课,知道劳技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在升学率等压力下,只能挤压、牺牲劳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许多学校,领导、教师对劳技教育只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这使得不少学校的劳技教育课名存实亡,跌落到了“小五”的地位;苦于经费不足,许多学校的劳技教室自建立至今就没有再多添置新的设施,面对一堆“破铜烂铁”,学生何来学习兴趣?更有不少学校,把劳技课当作随意安置各种人员的阵地,老、弱、病、残、差都集中于此。劳技课自然没有人喜欢了。 

  劳技课的新变化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礼品得到了各国官员、教练员、运动员的青睐。这些礼品是我国中小学生纸模服装创新设计邀请赛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一件件由学生自己设计剪裁的纸模服装,满载中国学生的情谊,由中国奥委会官员、中国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带到雅典,受到了高度称赞。国际奥委会官员评价说:纸模服装纪念品非常有新意,而且有中国特色。 

  近些年,尽管存在种种困难,但仍有不少地方,如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北京等地坚持劳技创新教育,无论是在传统的金土、木土等项目,还是新开发的陶艺、纸艺以及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项目)的挖掘开发上,都赋予了时代内涵和新的载体形式。同时,引进新理念,在内容、模式方面不断拓展和突破,既传承了我国坚持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劳动教育,又凸显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的技术教育。通过看似简单的劳技学习操作过程,使学生受到思维方法、合作交流、技术理解等方面的科学训练、体验和积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已经成为劳技教育的总目标。 

  与综合实践课的关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劳技教育不再作为单独的学科课程设置,而是把原来的劳技教育学科归类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的一个学习模块,有的称学习板块或学习领域。 

  在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领域,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一起,被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它强调劳动实践与技术实践,以改变过去那种坐在教室里以获得劳动知识为主的教育状况。学生通过相关的主题活动,在实践与体验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实践与劳动中,获得相关劳动知识,认识劳动与技术的价值,培养对劳动与技术的态度。 

  在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仍然作为一门综合的必修课程单独开设,但是技术作为高中必修课的八大领域之一,被单独列了出来,作为技术领域的两大主要内容,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也作为单独的课程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有关专家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实践中的冲突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是新的和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的时间,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标准的小学、初中部分,一直没有出台。没有标准、没有教材、没有载体。而几年的实验结果也表明,目前遇到了较多的困难和困惑。比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板块目前还无法找到一个统合课程的内在机理,在理论上还欠成熟。除劳技教育的规范性、技术性、操作性、工序性比较强,已具备独立课程形态外,其他方面作为一个实际课程领域实施,有些牵强。 

  从教学来看,旧的学习秩序打破了,新的学习秩序却还未建立起来,第一线的教师、教研员和行政部门的领导面对教育教学的现实,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有关专家经过实践的探索,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路:以劳技教育为平台,充分发挥劳技教育的主体性、引领性、学科性的优势,恰当地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整合发展其他教育资源和学习板块,以基地为载体,重新构建劳技教育学科,突出它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其更丰富、更丰满、更成熟,进一步发展这一学习领域。 

  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新课改中,中小学校劳技教育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但在未进入课改和单独进行改革的省市,如上海市等,依然将劳技作为一个学科大力推行着。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区,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还存在着不知如何进行的现实困难。 

  如此看来,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问题,将是摆在综合实践课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关链接】 

  建国以后,我国开始了加强劳技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提出了“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方针。1957年毛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8736日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大纲》规定,初中劳动课每学年2周,每天按4课时安排,3年共计144课时;高中劳动课每学年4周,每天按6课时安排,3年共计432课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劳技教育明显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978年后,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引下,劳技教育学科和课程地位得以确定。1993年后,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劳技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段时间里不少人在提到教育方针时,都称之为德、智、体、美、劳。 

                                       《中国教育报》2005516日第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发劳技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与劳技教育的衔接
参与有你|“好种子”劳动课程开课啦!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之五
大学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北大教授这样建议
书记校长谈|“五育”并举 传承辟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