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校合作教育的理念与思维

 

一、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1、系统—生态理论

     系统—生态理论认为,学校、社区、家庭都是互相关联依存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亲密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学校环境和师生关系,必然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家庭与学校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教育系统的运转。

     2.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资源,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教育问题时,科尔曼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对儿童成长有价值的那些社会规范、社会网络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关系。”“社会资本”强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所有学生都易于获得成功。对于包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学校,科尔曼建议,通过加强学校与社区,家长与教师以及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来增加其社区的“社会资本”。

    3.动机期望理论

     在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中,家长自我效能感增强与否受到他们能否成功地加入教育资源体系之中,并认识到自身对子女教育的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动机是期望、手段和期望回报的产物,它强调人的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家校合作的研究中,外部因素是指环境和教师的期望,前者是指社会、家庭和学校对教育的期望。这种期望能否得到满足,在于能否使家长与教师、学校进行成功的合作与交流。

    此外,重叠领域理论、学校公共关系理论也都为家校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家校合作的理念

    1.和谐教育的理念

     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指把教育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并使其置身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运行中,通过合作、协调、创新等手段,实现教育系统与社会、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家校合作教育则集中地表现了教育和谐的这一理念。

     教育即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它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演化过程,是在家庭、学校、社会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实现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都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一般而言,学校教育的知识性、科学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远优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显著之处在于教育效果的长期性、潜在性等。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禀承和谐教育的理念,家校合作教育在承认和尊重三者差异性之同时,本着求同存异,扬长避短的精神,通过不断协调与整合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危机,实现教育系统整体的优化、和谐发展。

     2.全景教育的理念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校合作往往容易走向以“升学为本”的模式,家校双方只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把孩子当成锻造的对象。这样的合作无疑与全景教育的理念不相符,与家校合作教育的宗旨也大相径庭。

     所谓全景教育,乃是明确地以人的全景发展为基本宗旨的全视野、全思路的教育。全景教育理念以人的全景发展为目的,强调教育的时间进程和教育的横向布局的全景性。在横向布局上,它包括教育形式的全景性,即不同的教育类型以多样化的形式、彰显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形成一个充满张力的全景性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的全景性,即教育内容充分地体现教育的全面性、适切性、差异性和多元性;教育活动方式和过程的全景性,即针对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具体情况、教育形式、内容及其与教育全景的逻辑与价值关系,充分考虑教育活动方式和过程的适切性、多样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等。

    3.责任分散的理念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教育的共同责任主体,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赖于多元责任主体间的协同互动,教育的责任也理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

     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责任的失衡,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实际承担的教育责任不合理,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失衡使得本应由学校—社会—家庭共同筑构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面临断裂与解构的危机,减退或消解了教育的整体功能。

     教育是一个统摄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维系统,教育责任必须合理地分担。家校合作教育正是基于一种共同的责任意识,筑构“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方向和内容上的一致,实现教育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互补作用和多渠道影响的叠加效应,形成一股责任分担而又融合的强大合力,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

 

    三、家校合作的教育思维

      1.开展家校合作的校本研究

       家校合作,并无固定的模式可依。每所学校的特性和需要不同,校长和教职员工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认识和技术准备不同,家长文化、教育素养和对学校的态度、能力不同等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家校合作因校而异,不可能用同一个内容、同一个途径和方式解决所有的问题。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策划和组织。所以,开展家校合作的校本研究,选取最适合本校的家校合作内容、方式、途径,以期达到最好的家校合作效果。

     2.构建家校合作的模式

     在家校合作的模式中,有“以家为本”、“以校为本”和“家校互动”等的合作模式。“以校为本”的模式,是指以学校为中心延伸出去的能够满足家长需要的各项合作。其分析框架及合作活动类型包括内外环境分析、策划和组织、分工和指导、执行、评估,从内外环境分析到评估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校内外环境分析”是指分析影响家校合作的学校环境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办学宗旨,家长的能力、需要、态度等)和校内因素(教师的态度、交际能力、工作量、学校文化,管理形式以及人力、财力组成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确定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的层次。

     策划和组织,是根据对校内外环境因素的分析,认清学校推行家校合作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订家校合作的目标和政策。分工和指导,是指制订家校合作的计划后,实施合理分工,聘请有关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执行阶段是指确保家校合作活动能得到社区和家长的支持,从而成功地实施。评估阶段是对前面过程的检验和评价。

    3.选择家校合作的策略

    一般来说,家校合作策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直接策略;第二类是与教学和学习活动并不直接有关,但能支援教学活动的中介策略;第三类是与教学活动无关教育活动的边缘策略。实施直接策略,要求家长在家庭中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指导家庭作业,进行语言、音乐和艺术活动等。实施中介策略,要求学校与家庭广泛接触沟通,促使家庭协助教学活动,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施边缘策略,要求家庭提供青少年学生基本的生活条件,要求家长参加家长委员会、教师———家长协会,要求学校帮助家庭联系社区资源,提供给家庭和学生

一些服务和赞助等。

     实施家校合作策略,同时要辅助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家长参与教育决策、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和把家长视为一种教育资源等,以期促进家校合作教育目标的实现。

    4.设计基于网络的家校合作系统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合理的家校合作信息系统可以明显地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创建家校合作的教育信息系统平台,其目的在于改变家校合作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改变以往的合作手段。学校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把家庭和学校紧密联系起来,弥补家校合作双向互动在技术方面的空白,让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有效进行提供一个全新的空间,并开辟一个家校合作的新领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41beea0100vo6s.html

 

 

 

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笔记】家校合作:让每个孩子未来都精彩
临沂四中班主任培训五建立与家长良好的合作关系
凌宗伟:家校合作不等于学校对家长的颐指气使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策略研究
家校合作: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家校合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