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许建国老师论家庭教育 三

    择校问题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尽管教育也在艰难中随之发展,但没有能够使曾十年停滞的教育和人口骤增的需所产生的矛盾化解,让人们的渴求得以满足。教育的发展使教育内部产生严重分化,同时又进一步刺激着人们在原有渴求中增强了选择教育的激情,这种激情最终终表现为对还在继续分化的学校的一种主观判断和选择。随之,天下父母们都跟着教育变革的节奏,循着教育部门提供的旋律,从让人眼花缭乱的教育键盘中,选择最理想的音符,由此刮起一股择校风,愈演愈烈,以至成为教育部门不好对付、政府很难管理的社会性问题。反过来,由家庭大军刮起的这股狂风,又使家庭中的父母们,在选择面前感到了迷茫。

   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必然的。一个落后挨打的中国,好不容易获得新生,却又霜打雨淋般地经历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阶级斗争和历时十年的“革命”风暴,本来就瘦骨嶙峋的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直至大的无业青年队伍对知识的渴求又为教育的肌体增添了活力,然后,它又必然地上演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大战,那壮观又残酷的场面使我们猛然醒悟,教育的落后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滞后因素,而经济的复苏过程又不能不使教育一时很难适应。在这两难之间的现代青少年,就不得不经历“拥挤”的考验。这就是“择校风”之所以能够刮起,而且越乱越猛的重要的历史背景。

   教育的“拥挤”一次次地提醒父母们,未来社会的竞争,暗示着必须及早为竞争做实力准备。这种准备几乎是从子女一诞生就应该想到。未来竞争的胜出,取决于在通往竞争的道路上的每一个环节的付出和努力,就像球赛的最后胜利取决于每一局、每局的每一个得分都必须认真把握,不敢轻率放过一样。父母为子女铺设通往成功之路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严酷的人生公式时时刻刻展现在父母的脑子里和体现在父母的行动上:“白领待遇来源于出色的能力,出色的能力来源于较高的学历,更高的学历来源于更高的学府”。然后倒着数,就是重点大学,重点高中,名牌初中,热点小学,很像样的幼儿园,以至学前教育,园前教育,生前教育,硬是把未来社会竞争的准备工作,延伸到了母亲对子女的孕育之中。父母们这样的推理逻辑本没有错误。父母们都使用择校手段去挑战正在发展中的教育。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也讲,国家教育部的干部,凡有子女上学的,有哪位干部不为自己的子女择校?同样我们说,省、市、区、县、乡、镇、村干部又有谁能在子女择校方面例外呢?政策之外,情理之中,感情之下,如果有人不为自己的子女择校,反而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政府如何通过宏观调控,增强薄弱学校的活力,扩大名牌学校的容量,规范父母择校的机制,好在政府正在逐步去做。同时又要父母们思考如何为子女择校,明确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子女最理想的,择校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由于诸多非常复杂的原因,比如,社会需求,教育发展历史,经济条件的优劣等等,学校不但被设为很多类型,而且各种类型又分为若干档次。同一类型的学校在实际上又拉开了比较大的距离,使学校与学校之间在管理、师资、设备、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这样,每遇升学季节,摆在父母和子女面前的就有很多选择的空间。但是,至少在同类型的选择方面,父母遇到了如何在一个子女和若干所学校之间,划一根让自己满意的连线的问题。

  令人担心的问题终于发生了:几乎每年有90%的父母像追随空气和阳光一样追随名牌学校。只要招生时间将至,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着手了解情况、打探信息,逐步构建有实用价值的人际关系,不惜用多年的血汗钱,求爷爷、告奶奶,最终连自己都成了招生专家:什么学校,招多少学生,内部掌握的分数线,校长尊姓大名,招办主任何许人也,都能如数家珍,说得明明白白。目的就是把子女送进名牌学校,这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把高分学生送进本来就只收高分学生的学校,自然是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高分学生因为家境贫寒进了非重点学校,三年后照样金榜题名,却引人深思。非重点学校有高考中“状元”的,常常使世人感到不解。同时,来年这所出“状元”的非重点学校,又门庭若市,出现拿着领导的条子和货币来求告入学的。就其所下功夫,多数情况下,非重点学校自然是远远大于重点学校,因为入校时学生的分数起点就相差甚远。由此看来,分数偏高而没有进重点学校,用不着悲观,惋惜,产生吃亏感。

   真正值得研究的、数量最大、最让人不解的是子女分数不高,而父母却硬着头皮要送子女进那些偏不愿意收低分学生的重点学校,这是最难解决的矛盾。

   试想,在以高分学生为主体的名牌重点学校,教学上起点比较高,课堂讲课容量比较大,课程进度偏快,授课涉及面广,要求相对严格,升学目标偏高,大多都是冲着上一级的重点大学,这是一方面;另外,高分的学生一般是文化课基础好,课堂领会比较迅速,完成作业又比较快捷,与名牌学校的要求正好合拍。而低分学生,差距比较大,课堂听不懂,领会比较慢;与同学学习不能同步,考试总在后头,作业深更半夜写不完,心理压力大,精神上抬不起头。这种学生可能遇到老师更多的批评,遭到同学更多的歧视,久而久之,学习兴趣消失,个性趋于孤僻,心理障碍丛生,最终导致混天天,磨时间,语言少,逃学多,脱离学生群,情绪一落千丈,结果是背离了父母送子女进入这所学校的初衷,子女的整个人生都可能发生不良转折。届时,苦心酿苦酒,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欲转无路,欲进无力,出路何在?!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只是程度不等罢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略有“脸面”或过于自尊的父母,为子女择校并非出于对子女前程的考虑,而是为了自己在单位、家庭、亲属、同事、朋友面前能有面子,能仰起头,能说得起话。其实,一个人的成长既有普遍规律,又有个性轨迹,学校教育又有自己的方圆,抛开如此严肃的现实,把父母的虚荣摆在首位,一味与别人攀比,这就无异于用子女的煎熬和苦恼,去支付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失误和心理上的亏损,也等于拿教育的规律编织家庭教育的闹剧。人生就是选择,而选择则意味着对将来的负责。平时不负责任,升学时猛然醒悟、忙作一团,显然为时已晚。

  要为子女选择合适的学校,基点应该放在自己的子女毕业时的现状——身体、心理、学业基础、适应能力、个性、爱好、兴趣、理想、志向及家庭地位和经济状况等诸多方面。随之对学校作概略了解,当子女在这所学校感到自己有压力又有信心的时候,相对地说,这所学校就是比较适合的学校。

  经常可以听到父母抱怨,子女平时学习尚好,是临场发挥失常导致成绩不佳。据调查,这种发挥失常情况数占总人数的114%,而114%中,真正属于学习好而发挥不好的只占95%,其余均属基础差的缘故,只是父母并不了解而已。名牌学校的效应无力救助基础差的学生。

   择业同于择校。当子女从学校毕业选择工作单位的时候,父母也要把基点放在对自己子女的估价上。从小事起步,用务实精神,把基础打好,以逐步发展的原则,进入社会创业。切忌好高骛远,更不能攀高无力,就低无意,空混青春时光。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北大高材生吴奇修。他任市级计委副主任,因“为人正派,办事爽快,一尘不染”而被称赞。1989年他回到乡镇,因深受群众爱戴而没有离开。1995年,他又报名到了一个最落后、最贫困的村里任村长。有人说他离官位越来越远,他却认为距离北大精神越来越近。在他的带领下,不仅大大改变了这个村子的落后面貌,而且,也找到了中国农村发展经济的好路子。他自己却始终只领取公务员的工资。他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自然是当之无愧的。择校、择业,一切取决于自己。

  还有的父母非常迷恋于让子女补习,这确是一个弥补过失的好办法。但是,恐怕只适应于学习基础好而考试发挥不正常,学习基础比较好而一时粗心大意,完全可以考好却遇到身体不适等情况。对于原本学习基础和行为表现就比较差的子女,通过补习出现奇迹的可能性极小。基础差并不是在毕业前一年中才差的,一般都是三年或更长的时间,由于综合性因素而造成,仅仅通过一年时间,仅仅依靠单一项目进行“加工”,去攻克升学堡垒,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父母的良苦用心完全在人们的理解之中,而父母一味追求理想的目标却不能令人同情,父母的悔恨之心和还在燃烧的希望之火,会再一次遭遇灰暗的袭击。可见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实施全程操作显得何等重要。

  当然解决择校问题的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增加教育经费拨款,缩小校际之间的距离,防止和惩治教育腐败,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所以,作为父母,每当遇到子女某一学段毕业,需要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时候,一是一定要为子女入学进行筛选,从子女现状、学校水平、距离远近、经济能力等方面权衡利弊;二是择校的基点是对自己子女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与别人攀比,稀里糊涂地跟着风潮走;三是打消杂念,真心实意地为孩子的前途着想,心平气和地做出相对合理的选择;四是坚信通往成功的道路绝非一条,坚信子女终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使父母的付出得以回报。

  父母教育子女似乎应该记住这样的奉劝:不要把目标定在天上,因为去天上的起点在地上;不要把目标定在嘴上,因为嘴上的话语会被风刮走;也不要把目标定在纸上,因为任何文书都很容易被撕毁;更不要把目标定在墙上,因为那不过三天就会视而不见。要把目标定在心上,定在行上,定在地上,定在手上,然后去想、去做、去一步步地实现。这样,家庭教育就获得了成功的希望。如果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看作是一种经营,那么含辛茹苦的日积月累就是成本,思想观念所引发的方法就是运作,子女正常表现和健康就是品牌,而子女在学业上的提升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就一定是自然而然的丰厚回报。

 

人生教育问题

 

   人生是一种经历,经历充实着人生。有人生就有人生感悟,相反,没有相应的经历,就没有相应的人生感悟。一般地说,一定年龄段的人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人生感悟。超出年龄段的人生感悟固然不是坏事,然而,滞后于年龄段的人生感悟,特别是既滞后又错位的人生感悟,就一定成为生命的悲哀。

   在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生活贫困的岁月里,人们的生命在一种艰难的环境里诞生和成长。环境本身让人们深切地感悟到了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人们常常用悲哀、伤痛、煎熬、不幸、痛苦、灾难、坎坷、危机、紧迫等等这些令人不快的词汇,表述着人生的历程。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也往往是在人生的艰难历程中去寻觅和感受。于是,“知足常乐”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不少人的人生哲学和自我安慰的理论根据。当经历过人生痛苦而又找不到解脱的时候,又只好去寻求宗教,以向神灵倾诉,用神灵寄托来获取自己的心理慰藉。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不曾料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与过去相比又近乎走进了“天堂”。多数人的人生便开始在另一种环境中经历,人们又被浸泡在用幸福、欢乐、愉快、鲜花、笑声、幸福、舒适、温馨汇聚成的春风里。社会竞争的剧烈,竞争导致的生活不平衡,为生活奔波的劳累,为追求幸福带来的不幸,已经是在享受人生的主旋律的经历中的一个插曲。打造精品子女的意识,也在人们延续这种幸福的过程中诞生。

   家庭教育中一个非常欠缺的问题,就在这种生活逻辑中,展示在天下父母们的面前。

   我们不想用套式文章那样的格调,去充分肯定正面的东西之后,轻轻涉及一些不痛不痒的负面缺憾。我们只想说,现在的子女在人生感悟方面不仅迟钝和麻木,而且还在于,由于迟钝和麻木,失去了对人生感悟的能力。尽管有一些“早熟”的子女,对人生的感悟已经超出他们的年龄,但人生感悟滞后于自己年龄的,恐怕是大多数子女的通病。这里有一首散文诗,较好地描述了这种现象:

                我们的孩子并不懂得

                人生总是正负两面

                辉煌中孕育着更多的艰辛

                成就里包含着太大的缺撼

                幸运中存在着可能的不幸

                鲜花的背后常常都是平淡

                幸运和不幸各有自己的天地

                超额消费了幸福

                留下来的多是灾难

                提前经历了不幸

                等待的将是花环

                哪个成功者没有经历过艰苦

                饥饿常常唤醒奋战

                哪个无度的享乐

                最终不是接纳苦难

                哪个为了正义的挫折

                最终不是与成功相伴

                父母的人生多是艰苦的经历

                父母和子女都各有各的理念

                父母最上口的是“话说当年”

                子女却不屑一顾

                说那不过是老生常谈

                需要花钱向父母伸手

                却不知那是父母的血汗

                穿戴的标杆绝对不是爹妈

                要照准摩登靓女和风光帅男

                明明父母经济拮据

                却还要追求富人的风范

                其实那是子女不知

                自己的人生经历

                还没有到达那个年龄段

                吃喝要跟着广告走

                连父母都不敢带孩子走进食品商店

                子女的人生目标

                最缺正确的价值观

                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人生怪圈

                要么是作家、科学家

                要么是跟着歌星、影星的足迹

                经常在众人面前展现

                什么叫不幸

                什么叫严寒

                什么叫饥饿

                什么叫灾难

                为什么外出打工

                为什么沿门讨饭

                为什么求人借贷

                为什么要拣破烂

                他们心里总是装着侥幸

                他们的世界总是网络般虚幻

                转动旋扭就有一套别墅

                轻轻点击就出现座花园

                梦幻里丰盛宴请

                闭目中钱就出现

                嫁个富翁享不尽的荣华

                娶个阔姐就能随心如愿

                他们把整个人生

                看作是可以随心的翻掌

                他们把整个人生

                当成是魔术师的变幻

                生日的party

                使他们只顾着偷吃禁果

                却忘记了母亲难日里撕裂的呼唤

                奖金的诱惑

                使他们总想在一夜之间拥有资产千万

                化妆品的推销

                使他们为隐匿自己的本来面目

                近乎疯狂地装扮

                父母的轿车

                使他们弱化了走路的能力

                一生都似乎离不开软垫

                社会腐败的滋生

                使他们物欲横流,价值扭曲,道德失范

                宠物的提升

                使他们忘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

                也需要关怜

                产品的虚假

                使他们在憎恨过后

                却悄悄学会了欺骗

                他们很难懂得

                父母那本书的后记里

                写满了人生艰辛和遗憾

                只顾着描绘自己的人生

                却满是虚无缥缈的前言

                他们忽略了父母的额头皱纹

                包含着太多的失败

                只顾着勾画自己的未来

                却满是不切实际的幻灯片

                他们看不见父母头顶的银丝

                珍藏着智慧和实践

                只顾着用电脑代替生活

                不知道每天都少不了柴米油盐

                他们只顾着享受人生

                却总是把人生的份量

                看得太轻太淡

                他们在人生面前的幼稚

                足以让父母惊叹

                然后引导他们感悟人生

                这样方能消除他们

               在人生道路的隐患

   这未必是一首完美的诗,诗中所涉及的问题也未必能表现子女们的主流。但是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子女在认识、体验、感悟人生方面存在极大的缺陷。作为父母 在这种倾向面前不得不进行反思,自己为自己提出向子女进行人生教育的问题,比如珍惜生命,认识死亡,生老病死,价值取向,婚恋嫁娶,家庭营造,生离死别,交往礼仪,男女有别,饮食起居,闲暇情趣,享受生活等等,都要在家庭教育中予以相应的重视。

  珍惜生命教育显得格外重要。要教子女知道,生命永远不会有第二次,如果一个人到人世间来是可以把握的事情,那么,生命的消失却是非常被动的。人生既美好,又坎坷,既漫长,又短暂,既能主动驾驭,又被社会制约,既有欢乐享受,又有磨难相伴。生命的惟一性决定着它的价值,生命的局限性决定着它的珍贵,生命是一条抛物线,起始,高潮,降落。生命的载体是时间,生命的内涵 一是生活,生命是一条长河,流淌,起伏,浪花。认识生命的分量在于认识死亡,认识死亡的意义在于认识生命。所有这一切关于生命的概念,其实并没有自觉地、有计划地对子女进行过教育,以至于有些子女认为失去生命只是“睡了一觉”或是“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玩”。明知抽烟、吸毒有害于生命,也置生命于不顾去糟蹋自己。人们所讲的安全意识,其实就是生命意识。十分轻率地用暴力对待别人的生命,用自杀对待自己的生命,就是尚未构成生命意识的表现。一位自杀未遂的学生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如果当时用与人交流的办法稀释痛苦,如果当时知道以后的生命如此美好,无论如何也不会走自杀的道路。把生命转化为死亡,就是把自己的痛苦转嫁成别人的悲伤,本身也是一种罪过。尽管死亡不可避免,但死亡的前一天仍然属于生命享受,仍然要按生命存在去生活。因此,要让子女知道,应该为自己拥有生命而自豪,而自醒,而自我珍惜。即便是身体残疾,即便是身陷逆境,即便是病魔缠身,即便是贫穷得无法生活,但依然拥有生命,拥有生命就要珍惜,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死亡观。

   生存技能教育同样显得重要。经历人生的惟一办法就是自我生存。人与人的生理差别是命运造成,但是自我生存的能力强弱却决定着自我生存的水平。现在的问题是,子女在上学期间过分偏于梦想,而不善于自己动手做好眼前的事情,多是想入非非如梦如幻,父母出于子女学习紧张的想法,又排除障碍,剥夺子女历练生存能力的机会,以至于子女到了独立生活的阶段不会生存,陷于被动和艰难的境地。人生是一个非常复杂、多有变幻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又要有摄取物质的生存能力,学会珍惜时间、宁静致远、清廉自守、公正无私、勇担风险、虚怀若谷、广交朋友、善与人处、辨别是非、礼貌待人、尊老爱幼、见义勇为、追求真理、拼搏进取,还要经历人生的不同时代、不同感受、不同人生之路。这一切都依赖于自己的生存能力。人生有多种多样的活法,比如英雄式、百姓式、个性式、过程式,也同样取决于自己的生存能力。一位尚在高中三年级的女学生说,她非常热爱生活却不会生活,她非常乐于助人却不知从何助起,她非常愿意做事,却有心无方,她非常想走向社会,却不知向哪里走去。她多次问及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会这样,以至于18岁的她在父亲出国、母亲出差的情况下,不会为自己做饭,不会放太阳能洗澡水,不会在灯泡坏了之后叫别人帮忙,也不会用洗衣机洗自己的衣服。

    她在日记中写到,“生命诚宝贵,生活真窝囊,为了讨说法,必须问爹娘”。所以在子女被学业所困扰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对他们进行生存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婚恋嫁娶教育也是父母的重要责任。按中国老百姓的说法,人生基本做好三件事:事业有成,婚恋嫁娶,孝敬父母。婚恋嫁娶是人生一个重大活动。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子女懂得婚恋嫁娶,就成为家庭教育中对子女进行人生教育的重要课题。令父母不安的事情是,现在的子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对待性容易轻率,对待婚姻也不慎重。共同生活而未必打算结婚,只追求一时的所谓“幸福”,不在乎那张“纸”,只顾畅饮爱情的七彩果汁,却不想它会不会变成无味的白开水,尽情享受学生时代的“准夫妻”生活,却不打算为此有任何付出,这种极不负责任又极不慎重的婚姻理念,已经在当今学生生活中成为一种暗流。可怕的是快感淹没了理智,时尚取代了道德,不少子女忽视了婚姻的真正内涵。实际上,这种不敢直面婚姻,不愿走进婚姻城池的现象,必然是社会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匮乏了,产生了对婚姻的恐惧感。同时也说明当初的爱情充其量只不过是阶段性的性伙伴,所谓山誓海盟也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真正的爱情意味着终生的相伴。拥有纯洁的负责的爱情,才会有充实幸福的人生。

  人的生命永远属于社会,融人社会的程度,贡献于社会的大小,也充分显示着人生价值。所以父母对子女的人生教育中还要从宏观上把握子女在未来社会中的融入能力。不要回避社会阴暗面,逆境不仇视,顺境不玩世,始终保持豁达大度,百折不挠,敢于拼搏而又能屈能伸的精神状态,使他们的人生闪闪发光。

  人生浩瀚,人生广阔。人在青少年时代接受了正确的人生教育,成年后必将成为人生篇章的成功之作。

http://www.sdslhc.com/jiazxx_view.asp?id=89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家庭教育八大思考许建国
我的教师人生感悟
读书交流稿
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学生胡斌的人生感悟
致家长的一封信
不要和任何人走的太近包括父母子女 #人际关系 #人生感悟 #认知思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