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為什麼好心也會辦錯事?
為什麼好心也會辦錯事?
一位父親的苦果
想當初,我出於望子成龍的渴盼,又基於我有繪畫的特長,決定指導五歲的兒子早期學畫。但是三年的苦心執教,他始終沒有達到我所期望的高度。於是,我中止他學畫,施展我會拉胡琴、吹橫笛的本領……。一晃又是三年,他基本掌握了使用這兩種樂器的要領。但是,不逼,他就不練;逼急了,就馬馬虎虎應付一陣子。結果,常常鬧得父子倆都不高興。我意識到對樂器不感興趣的兒子,絕對不可能成為一名音樂家。於是,再決定引導他向文學方面發展。……然而他的表現又使我大失所望:雙手捧著書,卻閉著眼,叫醒他,一會兒又睡了——他對文學實在不感興趣。
這時,他已是初二的學生。我對他說:“我想聽聽你的心裏話,你到底喜歡什麼?”兒子膽怯地說:“我喜歡游泳。”我們家附近有好幾個大窯坑,每年都發生淹死人的事,可是年年夏天都有成群的青年男女在這裡游泳,連業餘體校的游泳班也常在這裡訓練。我怕兒子溺水,所以經常嚴厲要求他:“不許下窯坑游泳!”可是他偏偏喜歡水,背著我到窯坑去,久而久之,蛙泳、自由泳、仰泳的基本要領他都掌握了,還敢從十幾米高的橋上往下跳。我吃驚之餘,又後悔沒有早發現他真正的興趣,便帶有責備地說:“你膽子真大!有這種愛好為什麼不早告訴我?”兒子眼淚汪汪地說:“我不敢。”
一個星期天,我帶著兒子到體校找游泳教練。他了解我的來意後,又詢問了一些簡要情況,十分惋惜地說:“水性不錯,耐力好,潛力大,爆發力強……這些優點我早就在窯坑訓練時發現了。但是,年齡偏大了,不規範的泳姿基本定型,很難矯正。唉!是棵好苗子,只是太晚了。”
當時,我的心情真是五味俱全。回到家裏,好久好久沒有說話。雖然兒子沒為此埋怨過我,我只默默咀嚼自己種成的苦果,它的苦澀實實在在是難以明言的。
好心為什麼辦錯事?
這位父親的苦澀恐怕有不少父母領教過,不僅僅是特長學習、還有學校的選擇、以及專業和職業的選擇,父母們“強扭的瓜”成了“苦瓜”,孩子更是嘗盡了苦頭。然而當父母們醒悟的時候,對孩子來說,往往是為時已晚。為什麼這位父親會好心辦錯事呢?
首先,期望沒有取得孩子的認同。父親讓孩子學畫、學樂器、學文學,並不是孩子所愛,而是基於自己的專長和興趣單方面要求孩子做的。在父親的潛意識中,認為孩子應當服從大人,孩子的事應由父母決定,所以習慣於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事實上,孩子的發展不是父母一廂情願的事情,父母再好的期望只有取得孩子的認同,才能轉化為孩子的行動。
第二,要求嚴厲而不計後果。父親讓孩子學畫“苦心執教”, “逼”著孩子練樂器,“嚴厲要求”孩子,“不許下窯坑游泳”……其實父親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父親依然束手無策。這種不計後果的教育要求,反映出父親教育能力的缺陷,這就是沒有反思和糾正從自己的無效的教育行為,及時調整自己的期望,採取其他辦法以達到教育目的。
第三,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當父親對孩子的期望屢遭破滅,最終追問孩子“我想聽聽你的心裏話,你到底喜歡什麼?”的時候,父親才知道孩子喜歡游泳。父親與孩子朝夕相處,竟然多年來不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興趣和特長,孩子背著父親練游泳到技術純熟的過程,父親竟全然不知--這該怪的不應是孩子,而是父親本人,他為了孩子所做的一切與孩子的需求大相徑庭,教育孩子的勁兒沒有使到點子上。
第四,不和諧的親子關係。父親問“有這種愛好為什麼不早告訴我?”孩子的一句“我不敢”道出了多年來父親與孩子關係的生疏與不和諧。如果父親與孩子時常交流,孩子與父親親密無間、無話不談,孩子的的願望或許早就可以實現了。
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
在生活中,有關孩子的事告知孩子是父母的義務,而聽取孩子的意見一方面表明發表意見、作出選擇是孩子的權利,同是也是對父母教育行為的基本要求,即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不能忽視孩子的意願。具體來說,應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正確認識孩子是一個基本前提。孩子是正在發展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成為一個有自己的意見、要表達自己的意見、能表達自己意見的人,是清楚表達自身需要的最理想人選,具有一種作出適合自己的判斷的潛能。父母別低估了自己的孩子,應當相信只要給予適當的支援及尊重,孩子會理智及負責地提出建議與作出決定。
適當放棄自己的權利。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同時也就意味著處於強勢狀態的成年人必須放棄某些權利。比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準玩”,告訴他,如果學習夠好了,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同時限定玩的時間。把每一個“否定”變成一個“機會”,把決定權從父母手上轉移到孩子手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父母要求“必須做”的事。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父母由對孩子支配、管理、“我說了算”,轉變為與孩子平等商討問題。當孩子做什麼事時,如果簡單地、瑣碎地命令他“做這”、“做那”,會令他興趣索然不想去做。如果試著用詢問的口氣“你願意做這件事嗎?”“怎樣才能做好呢?”即使是很小的孩子,當他領會了父母意圖的時候,讓他自己思考一下,雖然那種結果成人並不一定令人十分滿意,但至少能培養孩子以自己的意志、主動地處理事情的能力,而父母的作用是幫助孩子調整那些不適宜的選擇。當孩子在參與自己和家庭事務的決定中意見被採納,得到父母的重視,他會感到自己的重要,與父母是平等的,這樣也更容易形成融洽的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本文原載《莫愁》2008年11期)
文章来源:关颖的博客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blog.china.com.cn:
80/guan_ying/art/828136.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認識自己的頓悟智慧大全
父母是孩子的向導
可許則許  事實引證
鍛鍊大腦潛能的 10 個方法
老师直言:“愚蠢”的家长做6件事,是“逼”我们放弃你的孩子
【启蒙教育】别让孩子把学习当“苦”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