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徽州牌坊----祁门六都三坊

      打从“乡愁”成了时髦热词,不知怎的,忽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牵挂起散落山野的那些乡土建筑来,古桥,路亭,高大威仪的古祠堂,还有那些处境尴尬的古民居,尤其是一向心仪的古牌坊……

 


     怕是得有许久了吧,心里总揣个念想,惦记着遍访徽州古牌坊。前些年陆陆续续访得一些,除了寡淡乏味的标志坊,以及早期未曾多拍细节图片的若干,余者大部已在博文里作过介绍。新近的这个鸡年正月里又寻得一些,如外顺便还重访了一些。一路上虽餐风露宿,倒也不觉辛苦。
       此行徽州乃自祁门入境。祁门仅存四坊,六都独占其三,不消说在祁门,即便放眼古徽州府所辖六县,如今能余三座以上牌坊的村落,也已为数寥寥了。

六都位于祁门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古时又称“善和里”,为程氏族人世居之地,开基于唐,初兴于宋,明中叶臻鼎盛,人口曾逾3000之众

我们是晌午前抵达六都的,停好车刚拨通电话,便瞭见不远处朝我们招手的小程了。

小程去年刚刚大学毕业,现在合肥工作,我们是头天傍晚在渚口倪氏宗祠碰到的,那天他陪姐夫姐姐也是四处巡梭访古,闲谈中得知他家是六都的,自是格外欣喜。

进家落座喝茶闲聊片刻,便在小程引领下走街串巷。想不到的是,待一圈儿转下来回到家中,小程妈已经张罗了一桌丰盛饭菜等着犒劳素昧平生的我们,其不由分说的实诚劲儿,直叫人无法推辞。

   


      六都背倚群山,村前横亘一道和溪,过桥后直面一座砖坊,名曰世美坊,为进村的总门坊,四柱三间三楼,两侧置撇山青砖影壁,整座牌坊雕饰不多,显得典雅大方。



      关于牌坊建造年代,诸多资料都称“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但清光绪《善和程氏宗谱》中,有一则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十月程复所撰《世美坊程氏世居记》,可见此时已有“世美坊”,故清道光年间当为重修而非始建。



       穿过世美坊,小程带我们走了没几步,往右一拐进了偏巷,再一番折来折去,手朝前一指说,这里有一座牌坊。

天呐,若不是小程领着,真想不到这么个污秽糟乱的旮旯里会藏着一座明代古牌坊。

 


      这是一座两柱单间三楼石坊,顶部已残,下方额枋当镌六字,因刻痕较浅加之风化剥蚀,仅隐约可辨“进士程文”四字,前二字不辨。上方大字板布满水渍霉斑,所镌何字亦无法辨识。



       牌坊另一面处在前方人家的后院,我们让小程领着原路退回去,征得主人同意,从人家屋里穿堂而过,来到后院再行细察。

房屋主人是对老夫妇,非常热情,但并非坊主后人,对这座牌坊也只知其名——“桂林坊”,其它的,则不甚了解。

 


       经仔细辨认,牌坊下方额枋首字为繁体的“乡”字,第二字仍是不辨。

后查得,桂林坊系为举人(成化十三年乡试)程文所立,坊上大字板镌“桂林”二字。古时,乡试按例在农历八月举行,适逢桂花盛开,考中称折桂,故以“桂林”指乡试。有了这个提示,心下便有了几分着落,事后在电脑上放大辨认,第二字果为“贡”字。


桂林

鄉貢進(右读)



       离开桂林坊,小程又带我们进了一家古宅。屋内整洁利落,一望便知主人的干练。

墙壁门窗都与世美坊一样刷了大白,虽多了几分明亮,但古韵亦随之褪色。木作雕工不多,但有限的几幅倒也透着几分精致。

 




      随后来到承恩堂,一眼就被其显而易见的明代特征所吸引,却未料到完整的仅是它的门脸儿。




  

 

       

据史料载,六都原来共有18座祠堂,除一座汪姓祠堂外,其余均为程门总祠和各宗支的支祠。至于那座汪姓祠堂,估计应与程、汪两族的联姻有关。在徽州名门大姓中,素有“一程二汪”之说,两族联姻在明清两代十分普遍。六都清代的4座节孝坊中,就有两座是为程门族人之妻汪氏而立,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只可惜,当年星罗棋布的18座祠堂,如今仅剩4座,恰恰在这硕果仅存的4座祠堂中,偏偏规模较小的3座保存尚可,而规模最大,明初始建、弘治七年重建的这座“承恩堂”,门外看貌似完好,里面却坍塌殆尽。更令人痛心的是,承恩堂最近的一次修缮是在1998年冬,也就是说,坍塌成眼前这个情景,只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实在让人无语。



     承恩堂原系六都程氏仁山门祖程弥寿旧居,后传至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进士、河南布政使程泰,原称“永安堂”,隆庆年间改称“承恩堂”,为仁山门程氏支祠。

祁门善和程氏尊东晋新安太守程元谭为祖。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士族纷纷南迁。东晋大兴初年,程元谭以镇东军谋、襄州刺史身份,出任假持节新安太守。任职期间,程元谭悯农爱民,尤其大兴三年(公元320年),曾捐出自己的两千石粮食赈济灾民,深受民众爱戴。故当其任满离任时,民众争相请留,晋元帝获悉后下诏褒奖并让其留任新安太守。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程元谭卒于任上,享年七十八岁。晋明帝赐葬新安郡城西十里驿路旁(今歙县郑村镇向皋村冷水铺),并赐其子孙宅田于黄墩(今屯溪区篁墩村)。



       自此,程元谭便被新安程氏尊为始祖,而篁墩,则成为新安程氏的发祥地。

南梁时,元谭公十三世孙、南梁将军程灵洗“拒侯景,有全郡功,赐谥忠壮”(《南史》有传)。



       至唐乾符年间,灵洗公第十三世孙、唐御史中丞程澐拒黄巢,东守密岩,其子检校户部尚书(虚衔)程仲繁佐父镇守浮祁,先是镇守祁门,挈家驻祁北善和。后又移驻浮梁兴田,仲繁第三子程令洭奉母还居善和,“故程氏定居善和,实自令洭开始”。

令洭有二子,长子承津,居上村,为仁山、松山、学山、圭山四门祖;次子承海,为中村、林村、柏溪三门祖。

 宗支传续梳理至此,善和程门在徽州程氏中地位如何,就不难看得出来了。



      细读清光绪《善和程氏宗谱》,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录入宗谱的人物传略中,为官、务农、从教、从医者众,唯独经商者寡,这在明清时期以“徽商”闻名天下的徽州大地上,无异于一缕卓尔清风。

古时的六都,一村之中就有书院4所、义学3所、私塾5所,由此可见,尊儒重教、耕读传家是善和程氏多么看重的家族门风。

几分教育几分养成,素质也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造就的。清光绪《善和程氏宗谱》中专门有《村居景致》卷,详细记载了村中的祠堂、牌坊、亭阁、寺庵、桥梁等等美好家园建设的林林总总,足见族人生活之品位。

遗憾的是,宗谱中记载的这些明珠般点缀村落的景致,如今尚存者不过片鳞只甲。



      珠浦桥是村中幸存的古桥之一,保存完好,但因毗邻建造新房扩大地基,桥铭被架空水泥板所遮掩。


  

           隆庆五年中秋月吉旦 雍正六年季冬月永和堂重修

 

接下来看到的是“大宪伯”坊。真感谢小程的善解人意,把这座牌坊作为此行的终点,让我们以心花怒放收官。是的,行走乡野,还有什么能比看到如此精美的古建遗珍再高兴的呢!



      坊为四柱三间五楼石坊,明嘉靖年间所立,明显看出上方石色偏红的斗拱脊檐为近年修复补配,大字板以下部位为原构,其浮雕、高浮雕及镂雕十分精彩。古时,负责提点刑狱的按察使又称“宪臣”,“大宪伯”即对按察使的尊称。

该坊又称程昌牌坊,坊主程昌(公元1475-1551年),字时言,号和溪,又号桂峰,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进士,授蕲水知县,在任政绩卓著,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升任山西道监察御史,正德十三年兼管云南、四川、陕西诸道,次年又巡按广东,所到之处,皆不惧奸佞,执法严明,甚得众望。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升任四川按察使,兼提督学政,德望更著。





      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因次子殁,程昌伤感不已,乃致仕还乡,自号真闲子,布衣疏食,足迹不入公门,惟闭户修书,其著有《大学古本注释》、《四书注释》、《发蒙近语》、《家规事录》、《祁阊志略》、《程氏宗谱》、《窦山公家议》等诗文若干卷

家居期间,仰其德望,上至徽州知府,下至乡梓士绅,皆纷纷前来拜访,求政问难,莫不以其一言而定夺。一时间,往返县城与六都间的乡道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小小祁门县,大大六都村”的说法由此不胫而走。





       说实在的,访古这些年,每看到此般古建精品,总是心绪难平,浮想联翩。

记得曾看到过一个资料,说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年),祁门牌坊还保有130座。这个数字的出处是否权威姑且不论,准确程度也姑且不论,按古徽州牌坊曾有一千多座的粗略概数而计,除去据说各有200余座的歙县、婺源,余下四县平均下来各有100余座是合乎情理的。

譬如六都,旧有牌坊15座。一村如此,况乎全县!





      据程氏宗谱记,旧时六都的15座牌坊中,计有功名坊10座、节孝坊4座、门楼坊1座。尤让人惊叹的是,10座功名坊全部立于明代,最早者系为洪武朝兵科给事中程福善所立“黄门坊”。

程福善,字原佐,明洪武时任兵科给事中。下层坊额镌“兵科给事中程原佐”,因其办公衙署处于皇宫午门外,宫门又称黄门,故大字板刻“黄门”二字。此为六都第一座牌坊,已圮。

黄门坊虽是六都村的第一座牌坊,但却不是六都程氏的第一座牌坊。早在南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程鸣凤便获策射第一,中得武状元,时任徽州知府魏克愚特为其在祁门县城立“状元坊”,惜该坊早在明代已圮。





     六都的衰落,缘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和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的两次大火,前者虽损失惨重,但彼时家族兴旺,财力充盈,很快便恢复了元气。但嘉靖十三年的那次,除承恩堂外,将族人耗费巨大财力重建的家园“一燎殆尽”,致命痛击之下,程氏家族日渐衰微,雄风不再。

 

 

石坊残照里,繁华如梦去。

斗转星移。今天的六都,人们似乎过得又富足起来,几乎家家旧屋变新楼,里外都透着光鲜。但是,看着“承恩堂”凋零破败的断垣残壁,看着“桂林坊”不堪恭维的所处环境,总觉得昔日善和程氏家族的那股精气神,没了。





      和溪桥头,一截倒置的残碑吸住了我们的目光。仔细辨识,这是一通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和溪桥碑记的上半部,碑首镌“永垂不朽”四个大字,正文首行曰“溪之东有桥名和溪者建自前朝正德初祀与珠浦……”,碑的下半部不知去向。





      好在这通碑记在清光绪《善和程氏宗谱》第三本卷之一《村居景致》中有录,摘抄如下(括号内为笔者加注):

和溪桥记:溪之东有桥名和溪者,建自前朝正德初祀,与珠浦、广济、四涧同日告成。曩时,春夏之间,人多病涉。我祖静乐公(程昂)鸠工伐石集众建造,关锁水口,通利要津。桥成,一境咸德之。厥后,和溪公即以此为号。公历任显宦,叠膺旌节,生著忠绩,殁入乡贤。是公欲藉桥而传,桥实因公而显也。本期苞桑永固,中流仗砥柱之观,不意岁月相传,历久有岩墙之懼。同治壬戌(公元1862年)春甫议修葺,未果而倾。癸亥(公元1863年)兴工复造,越乙丑(公元1865年)而始告成,较旧尤加崇固。三年中督匠课工,殆尽心力,敛资筹用,备竭营谋。送往迎来,既不便四方托钵自颠贯末,悉仗我一姓捐资。幸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而贫瘠之地多慷慨之风,除公祠支祠捐助外,秩下无论有力无力者,均喜量力解囊,毫无难色,其鄙吝成性一钱如命者间不数见焉。则此桥之成,足征吾村运气之转乎?祖宗之德泽未泯,继和溪而起者后应不乏人乎?夫董理始终,勤劬不惜者,则烈菲、桥梓、西园昆季也,余仅参末议耳。因工毕勒石,诸父老命记其事,余不文,谨述数言以志验云。

仁山门静乐公十三世裔孙琼谨述



       细读之下,颇为动容。继而更觉得,当下六都的程氏后人们,才真真地应该好好读一读这则建桥碑记。岂止这则碑记,包括整部宗谱,都应该仔细地一而再地认真捧读。

很多年了,宗亲文化被我们视为封建糟粕而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什么,非常值得深思?以六都程氏为例,且不论整部宗谱气正风清的教化之功,仅就“善”“和”两个字,足够掂量一辈子!

小程一直默默地陪着我们,明天,他就要离家返回合肥,他的父母,以及村里绝大多数的青壮年,也都要陆陆续续奔赴打工地,再一次的归巢,将是下一年的春节。



       再录上《善和程氏宗谱》中的一组数字吧:

宋明两代,善和程氏中进士7人(含武状元1人);元明两代,中举6人(其中武科1人);明清两代,全村共有贡生24人(其中明代9人、清代15人),太学生51人(明代10人、清代41人),庠生104人(明代45人、清代95人)。自唐至清,九品以上官宦98人,其中五品以上者10余人。

离别时,脑子里依旧跳跃着宗谱里那些醒目的数字——18座祠堂,15座牌坊,20处寺庵,9座古桥,6座亭阁,坛、塔、墓……

失去的,已不可能再生,幸存的,更应倍加珍惜。尤其那座承载着程氏先祖无限荣耀的“承恩堂”,能不能修复有期。

六都,我等着你。


(1702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祁门六都三坊 | 小小祁门县 大大六都村
徽州牌坊|祁门牌坊之三,六都世美坊
安徽祁门姓氏趣闻
图游徽州114:严潭(祁门溶口)
徽州堂樾的祠堂与牌坊
徽州纪事——篁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