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房山河北镇的文物古迹(二)

房山河北镇的文物古迹(二)

 

 


    乘公交833路、948路、房13、房20、房21、房22、房23、房24、房25等河北辛庄站下车,北行过大石河,稍东行从河北镇派出所东侧的一条小路上山,去往山上的河北烈士碑亭(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该碑亭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80位烈士而建,1946年首建石堂寺,今已无存,1971年重建于河北村西的小山上,周围遍植苍松翠柏。碑方首,方座,青白石质。碑文中好几处引用“毛主席语录”的地方都加了引号,还有“为彻底消灭帝、修、反,解放全人类而努力奋斗”等文革时代烙印非常鲜明的地方。


碑阳首题:

革命烈士纪念碑

碑文为: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东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历史进入了毛泽东思想的新时代!

憶过去,悼念革命先烈,在那『长夜难明赤县天』的岁月里,你们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以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毅然肩负起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重任。为了消灭日寇、埋葬蒋家王朝,你们不畏艰险,前仆后继,在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征途中,剖头颅,洒热血,创造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用鲜血谱写了一首首毛泽东思想伟大颂歌。你们『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你们不愧是毛主席的好战士,祖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你们『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你们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永远激励着革命人民继续革命勇往直前!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永远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为彻底消灭帝、修、反,解放全人类而努力奋斗!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的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一九六四年四月于石堂寺,一九七一年四月重修迁址于河北村西

中共河北公社委员会

   河北公社革命委员会









  碑阴首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烈士銘誌,以下是“王凤祥、段志利、张桐……”等80位烈士姓名。



  回到河北镇派出所门前,东行去往河北村村委会,其院内原为“天官庙”:这是一处像有寺庙的地方,因为庙前有古柏、古楸树,对面又有“大戏台”。于是我们跟村里的老人一打听得知,这里原来是“天官庙”。我们以为他记错了,因为一般应是“三官庙”。老人却说:记得清清楚楚。这“天官庙”在三十多年前被拆除了,但是每年的传统庙会,还保留了下来。现在在西侧的影壁墙上建有“天官”的龛位。






东行,河北镇政府院内有铁瓦寺(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圣泉庵(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铁瓦寺因殿顶铺满铁铸的瓦而闻名京城。坐北朝南,背倚山岩,前临大石河。寺后清泉汩汩流淌,沿暗沟而下,从院前的石窦流出,汇于大石河,别有一番景致。


  门前有两棵古槐,进入院内,影壁前有两棵古柏。铁瓦寺原本只是胜泉庵的一座小寺院,由于历史的变迁,圣泉庵已经面貌皆非,依据遗存判断,圣泉庵前为山门,山门左右各有钟楼、鼓楼,共有三进殿堂。岁月轮回,圣泉庵现今只剩下后殿三间,硬山筒瓦过垅脊。殿前有一棵四人合围、高过四十米的古银杏树,为一级保护古树。另有一棵古柏。













铁瓦寺自成一院,高居于原圣泉庵后殿后的一个高台上。从圣泉庵后殿东侧绕行,拾级而上,穿过竹阴遮蔽的小径,便到达铁瓦殿山门,门前石碑一通。铁瓦殿建于明正德十年,清康熙十八年,北京地区发生八级以上地震,次年又发生余震,将铁瓦寺造成严重破坏,当地乡绅担心铁瓦寺日后倒塌,合力修复,补齐了在地震中破损的铁瓦,砌合圻裂的殿壁和殿顶,恢复了铁瓦殿的原貌,使铁瓦殿保存至今,石碑就是记载这次修缮的过程。圭首方趺,碑身艾叶青石质,碑座为汉白玉质。碑阳额题双钩“万古流芳”,碑文首题:重修铁瓦殿记,碑文为:予乡胜泉庵后有佛殿一楹,以铁为瓦而殿因以名焉,内布佛尊像,有流泉经其下……自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年)岁坤舆震荡,而殿宇……吾乡父老虑其渐就剥蚀,鸠众重修……落款:旹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岁次辛酉月谷旦。

碑文:(摘自猫耳山老师的博文中)

重修铁瓦殿记

□乡胜泉庵后有佛殿一楹,以铁为瓦而殿因以名焉。内布佛尊像,有流泉经其下。乡之人漱润灌溉,莫不取资于是,倘所谓杨枝甘露之遗者耶?

□殿之名,乡之父老习闻已久。而贞珉无考,不知经始于何年,使后之人徒袭其铁瓦之名,未得其创建之意,□可叹惜。虽然余尝闻夫金之为物也,至坚而历年也;最久作者以之志以有终古不敝之思乎?

自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年)岁坤舆震荡,而殿宇□无□裂之患。吾乡父老虑其渐就剥蚀,鸠众重修,治其缝,补其罅,瓦以合,而殿以新焉。呜呼,昔人成此亦綦劳□,惜记载无传。是以奕世而后湮没而弗彰然,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

厥工告竣,爰志诸珉以诏来者。□昔人之□,斯殿之存得以终古而不敝矣。是为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岁次辛酉月谷旦邑后学弟子赵明奎薰沐拜手题。










   碑阴额题双钩“碑阴题名”,碑文已漫漶不清,应该是皆为人名。


  山门为小门楼,硬山筒瓦,清水脊,门楣上有题字:铁瓦禅林。门楼左右有古柏各一。







  进山门两旁各有配殿二间,清水脊、石板顶,殿前各有一株古柏,院中间为铁瓦殿,是一座圆形的建筑,高6米,直径近6米,殿墙刷成铁红色,券形门窗与大殿的圆柱形和谐相宜。攒尖式殿顶,铁质塔刹,顶尖由宝珠收拢,顶上自塔刹垂下六条铁质屋脊,将顶面均分成六个扇面形,顶面铺盖铁瓦共458块,每块瓦长0.31米,直径0.13米,重约4公斤,总重量约1882公斤。铁瓦大部分铸于明代,个别是清康熙修缮时补上的。一些铁瓦表面有铸字,如“菩萨顶正德十年造”、“五台山菩萨顶铁瓦寺”,这些铸字提示了铁瓦寺与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渊源以及铁瓦寺的明确建造时间。
















铁瓦殿后台上有一个洞窟,目前看不到洞内。


  铁瓦殿造型奇特,是房山佛教建筑的一处奇观,以铁瓦建造的殿宇,在北京地区也极为罕见,因此弥足珍贵。
   

  东行至李各庄村,加油站的北侧有李各庄三关庙(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关于寺庙名称,官方登记为“三关庙”,而山门上写的为“三圣寺”。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年间曾重建,解放后曾作过小学,2004年由现住持吕女士发起,将三圣寺逐渐修复,后院东西配殿是由丰台的一位施主修复。该寺院目前为佛道合一。坐北朝南,二进院落。门楼为硬山筒瓦,过垅脊。前院内为天王殿三间,硬山筒瓦过垅脊,两侧有配房,东侧为寮房四间,西侧尚未修复。后院内有古柏两株,一棵活的古柏老牌为一级保护古树,新牌为二级保护古树,另一株已枯死。正殿为大雄宝殿三间,硬山筒瓦,前出廊,左右朵殿各二。正殿为佛教殿宇,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筒瓦,前出廊,为道教殿宇。东配殿为“三官庙”,主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还有天官、地官、水官,还有佛教的几位佛教祖师。西配殿为“三圣庙”,主奉三世佛,左右是十八罗汉。后院内的正房及配殿屋脊均采用“砂锅套”,且脊端处用的是箍头脊,有点不合规制,像是过垅脊改建的。

















再东行到达檀木港村,村北的山坡上有檀木港玉皇庙(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庙建在全村最高位置,背靠大山,前面是大石河,主供玉皇大帝。解放以后曾作过小学。到了80年代末,小学逐渐迁出,老建筑逐渐残败。2010年前后,村里来了个老道,要在原址重建寺庙,在平整土地过程中,老的玉皇庙遗址被彻底拆除。2014年春天开工,但未办理任何手续,后被定性为违建,并且还与工人产生了经济纠纷。寺院内那两棵笔直的松树,虽然不算粗壮,却是旧庙唯一的“遗迹”了。目前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结构,一进院布局,穿过山门殿,里面两侧是钟、鼓楼和配殿各三间,正殿三间,两侧有朵殿。













河北镇三十亩地村西北的山上有张良洞(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立体房山网”认为在河北镇檀木港村,是汉代遗址。我认为应该是位于三十亩地村。另外,“汉代”应该是错误的:汉留侯张良曾在此修行,应该只是一个传说而已,汉代的张良不可能到过这里。这处文物有可能起源于元代,是全真教在京西山区的一处遗迹。兴盛于明代,据传,明代笃信道教的正德皇帝曾到过此地。张良洞被列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是因为其洞中有多处的明代前、中期的墨迹遗存。

去往张良洞的路,以前应该是从三十亩地村上山。但现在由于那里有一处部队驻地,不能从那里上山了。要绕道从东港村或佛子庄乡陈家坟村上山。我们是从陈家坟村村委会沿沥青路前行约200米,路东侧有一处健身广场,过了广场向东走上一条水泥路约1.3公里,在水泥路回头弯处(起点处东侧有一处养羊人的房屋)开始向东进入山谷,一直沿山谷内的小路上行约1.5小时,到达一处废弃的大羊圈(羊圈内有一棵粗大的核桃树)。从大羊圈上面右转(直行实际无路)继续上行,经过一处稍向西行的回头弯,走上山脊路。过一道南北向的山脊(山脊的最高处有一处岔口,有小路北行是去往铁坨山的)继续东南行到达一处三岔口(我们从其北面过来,东行是从东港村上来的小路,南行去往张良洞)用时75分钟。从这里南行约20分钟到达张良洞(南行约5分钟,路西侧有一处路口,有明显的土路上行可以到达另一处洞穴,被网友称为“张良洞上洞”,其实就是一处进深并不大的羊圈,其北侧的山崖下有很高大的人工垒砌的平台)。

西班各庄村去往陈家坟村路旁的象鼻山:




徒步起点处东侧的养羊人的房屋:

石梯:


一线天:

水潭:

废弃的大羊圈:


回头弯处西望走过的山谷:


从东港村上来的三岔口:


从这里上行,去往张良洞上洞:


羊圈:


山崖下的平台:


到达张良洞:






  张良洞坐西朝东,洞前有几棵树龄不大古槐,是一个典型北方溶洞。大洞内面积有几百平米,中间有一个用青砖砌起来的供台,上面原本供奉着道教几位主神神像,现已身首异处。供台后面有三口井,深约2米,直径约1.5米,最右边井西北角有通向地下溶洞的狭窄缝隙,由此可钻往地下的小洞,有人曾探洞进入里面500m未到尽头,可见其深,明代的墨迹皆在其中。

洞前的槐树:



洞口的石磨盘:


供台:





石槽:

石像:









供台后面的三座井:



南井:

中井:

北井:

进入地下溶洞的缝隙:


洞内的一处窄过道,经此到达较高大的洞厅:


墨迹大都是明代前、中期的。

以下几处墨迹在大的洞厅内左侧:

天顺八年(1464年):


成化元年(1465年):


成化十二(?)年:

   大清道光九(?)年(1829年):这是真的大清道光时的?还是现代人后刻上去的?




右侧路旁有一处钟乳石:


内侧顶部,宣德四年(1429年)四月吉日书  钦承到此:




内侧下部:大清顺治七年:


以下几处墨迹在大洞内右侧:

成化二年(1466年)九月:

成(化?)二年


宣德四年(1429年):


天顺八年(1464年):


以下三处墨迹我们未能看到,照片摘自网上:

宣德四年(1429年):


成化元年(1465年):

成化元年(1465年):


河北镇的文物较多,有的很偏远,限于篇幅,这篇文章只介绍了108国道大石河北侧的几处文物古迹。其他的会在后文中介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建常识】何为瓦作
道教发源地:上清宫
秦岭72峪之“库峪铁庙”:铁瓦铁庙铁菩萨,人称“铁顶太兴山”!
昌乐文物普查新发现“尧沟北郭村-老宅院”
张良庙
紫柏山下张良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