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时代如何发展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报刊社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人民教育》记者 施久铭 董筱婷)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素质教育,令人振奋,也引发思考。在全国“两会”前夕,《人民教育》记者采访了柳斌、李希贵、唐江澎三位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亲历者,共同讨论素质教育的历史脉络、内涵变化、实践方向等重要话题。

素质教育最早的提出者,教育部原总督学、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提出有三个背景: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国民素质被认为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民族复兴乃至立足于先进民族之林的非常关键的问题。二是当时国家正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加全面有效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三个背景是素质教育作为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概念提出。

柳斌指出,当时提出的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从概念上说,“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相对应的,“应试教育”则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基础教育。

30多年来素质教育到底取得了哪些成绩?三位嘉宾各抒己见。柳斌认为:全国大多数的校长教师、机关干部,基本上接受并认同素质教育这个理念,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另一个很大的成绩是推动了各项教育改革,尤其是考试制度的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经过多年发展,素质教育从过去以唱歌跳舞切入,深入到了学科教学、学科教育的过程之中,这是一个重大改革。另一个成绩是考试评价改革。随着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推进,选择性增加之后,推动了基层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在全国政协委员、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看来,2017版的普通高中课程修订提出了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让老师们从学科角度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关注终身带得走的素养。这是素质教育在今天的深化。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发展”素质教育,“发展”什么?素质教育被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

李希贵认为,素质教育发展主题没有变,但是从发展的时代要求上来说有一些内涵上的调整。他表示,认知能力和职业能力可能是未来社会特别需要的素质,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探讨的一个方向。

唐江澎认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智能化时代给学校教育的变化非常重要。

柳斌指出,今后要在发展实践能力、合作共识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加强,这些方面应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到素质教育里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学生从“作业困局”中解放出来 柳斌
柳斌: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评价体系
柳斌谈素质教育
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
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到底是什么关系?
专家解读核心素养(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