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里运河 清口枢纽遗址

 清口枢纽遗址位于运河之都江苏淮安境内,历史上是黄河、淮河、中国大运河三条河流的交汇之处,也是中国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枢纽工程之一,被誉为“中国水工历史博物馆”。





.



.



清口枢纽是一个水利工程遗产区,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清口枢纽作为一项重要的遗产区被列入名录。其4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53处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密集。这里有洪泽湖大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80处,以及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遗迹、遗存50多处。二是多样。该地区的运河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形态多样,几乎涵盖了大运河本体遗产的全部类型,有河道、堤坝,也有祭祀河神、风神的祠庙等。三是复杂。清口的运河文化遗产积淀丰厚,各种遗迹纵横交错,名目繁多。四是系统。这些遗迹环环相扣,内在联系极其紧密。



.



.



.



清口水利枢纽的基本格局是由明代著名治水专家潘季驯奠定。明代以前,清口一带已有一些水利工程,如高家堰、南运口等,但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当时京杭运河与黄河、淮河在清口一带交汇,以及附近明祖陵的保护工程,使得当时治黄、治运和治淮工作显得错综复杂。这种情形下,潘季驯于万历六年(1578年)第三次出任河道总督,对黄、淮、运进行了总体规划。

潘季驯的规划思想是“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合河淮而通入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强调将黄、淮、运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既要看到三者间的区别和矛盾,更要重视三者间的联系。这标志着16世纪中国在跨流域规划方面,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潘季驯规划思想的核心是“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根本目标则是确保漕运的畅通,即“保漕”,根本出发点在于“蓄清、刷黄、济运”。至明万历年间,清口水利枢纽格局基本形成。



.



.





.

历史上惠济祠几经易名,康熙南巡时,封惠济祠祭祀的泰山碧霞元君为天妃,将这座建于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的惠济祠改名为天妃庙。据推测,因此老百姓将泰山碧霞元君称为泰山娘娘、泰山奶奶,天妃庙被老百姓俗称为奶奶庙。






.

2012年考古发现天妃坝石工堤,其为明清时代清口治水的最重要实物见证。天妃坝的发现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古运河变迁、运口位置、黄淮交汇形势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天妃坝坝体顶层为条石,下有多层砖工,再向下为两层条石,每块条石高约四十公分。



.



码头三闸(惠济闸、通济闸、福兴闸),俗名头闸、二闸、三闸,是明清时期古运河上著名的古闸,也是清口枢纽一带的漕运锁钥。三闸包括正、越闸,结构型式基本相同,均为单孔,宽七米有余,闸高十米以上。历尽五百多年的码头三闸,曾为国家岁转漕运和黎民百姓的生命安全起到过巨大的作用。它是个要冲险地,又是个天险奇观。





.

在《中国大运河》申报文本中对清口枢纽是这样评述的:“针对黄河夺淮,改变了淮河水系的状况,清口枢纽集成了与水动力学、水静力学、土力学、水文学、机械学等相关的经验型成果,建筑了水流制导、调节、分水、平水、水文观测、防洪排涝等大型工程,成为枢纽工程组群,完整体现了明代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济运保漕的工程意图,是人类伟大创造精神的成果。淮安清口枢纽体现人类农业文明时期东方水利水运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其整体性尤为突出,河道闸坝、堤防、疏浚、维护、水文观测等工程共同组成运河大型水利枢纽,堪称人类水运水利技术整体的杰出范例。”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段视频几张照片,带你看懂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淮安段
“陶渊明杯”中国文学艺术大赛| ​栾芳芳:永远的清口枢纽(散文)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许晨作品丨走进清口的沧桑
【古今中外】大运河,流淌在两千五百年的时光里
厉害了,淮安又上中央一套了!
世界遗产在淮安:3200公里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处综合性遗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