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落实两个“转变”实现三个“互动”迈开课改新步伐

姚彩萍

随着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历史要求我们广大师生必须尽快更新观念,及时赶上改革的步伐。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组织教学时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崭新时期的道路上,教师和学生都必需打破教与学的陈旧模式。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深感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大部分学生表现为:被动地接受知识、简单操作和硬性记忆,缺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不能发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变”,学生要实现三个“互动”。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创新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思考和实践的任务,同时也是为了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因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各种新观念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小学数学的学习,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严重挑战。本人认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教师应该做到:

1、要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2、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构建数学知识的体系。另外,还要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要改革教学评价。

4、教师应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促进者,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建构数学知识的体系。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古至今教师所扮演的单纯的教师角色。可现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的提出,大大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你还想说点什么吗?在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可以说:想看看老师的不同算法吗?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同时,我们可以说:欢迎老师加入你们的行列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 “互动”之一----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具操作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还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来源创造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如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时,从做风车引入,让学生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再用正方形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风车,当风车转起来时就形成一个圆……让学生在折叠、比较、测量的动手实践过程中知道了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区别与相互转化。再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新内容时,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只有大胆采用“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才能充分体现出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四、学生 “互动”之二----自主探索。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届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正如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一样,对知识而言,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思维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教师讲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只有让学生亲自做一做、试一试,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教师要先设计好问题探索过程和要求,使学生带有目的性,任务性去进行探索,不做形式,要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得当的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创新。

五、学生 “互动”之三----合作交流。

合作精神是未来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标里指出的“合作交流”是针对传统集体教学的弊端而产生并逐步推广开来的。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的被动局面,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较好方式。可要真正做到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不“为了合作而合作”针对小学生年龄小、自律性差、合作意识淡薄等因素,本人是这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安排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以4~6人为一组,成员以异质分组按好、中、差搭配,成员之间要有明确分工,落实具体任务,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在一定的时间内互换角色,使得每个人在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锻炼与提高,全球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安排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当学生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我会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使学生明白怎样完成学习任务。

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如何交流;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主人别人的优点、缺点。千万不要为了急于汇报结果而把正在进行的“交流会”终止,也不能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还要对各小组开展交流的发言顺序作出合理的安排。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道路上,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采用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只有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有机结合、共同进步,才能在课改前进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谈数学教学中课堂交流的有效策略-中国教育论坛网
浅析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课题结题报告(附开题报告)
数学课题实施计划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