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国孙氏一脉承 千年古韵数龙门

蘇蘇原创图文作品

摄影/后期 by: 蘇蘇

文字创作 by: 蘇蘇

  座落在富春江龙门山下的千年龙门古镇,独享上好风水滋润,在山清水秀中尽显清淡、安逸静美。古镇独处一隅,一方受龙门山之护佑庇荫,又得剡溪与龙门溪双泉清水滋养,出落得俏丽雅静,恬淡洒脱,怡然幽好。如此上佳风水宝地,无怪乎早在东汉时期,才子严子陵游玩此地时,观后赞不绝口,留下 “此处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 之佳句,因此,古镇也有幸而得佳名 "龙门" 。


古镇四面环山,周边大的山峰呈龙抬头之势,昂首于小镇的西隅,镇的东南有龙门山脉生生不息地延绵,而在镇的北端,又得剡溪与龙门溪合水交汇。如此优势难得好风水,想必当年镇的创建始祖在寻地时,一定是煞费苦心了。


这座古镇是名符其实的古镇,有逾千年历史,也早已名声享誉在外。笔者素来喜爱游历古镇,借学友丽水聚会之便,辗转杭州,经富阳,抵达龙门,实现了心中眼观雄山之佳色,闻秀溪之清音,熏染龙门之灵气,触摸千年之人文的愿望,实乃快慰我心之旅。

  初到龙门,在镇外就被大片荷塘吸引了眼光,拖住了脚步。时值九月浅秋,荷花的繁盛期已过,却只见还有些许晚开的荷花,亭亭玉立的几朵愈发显得娇艳多姿,将那满塘的熟透莲子与早谢的枯叶点缀得有声有色。

荷塘边是少有的清静,此时早已没了跟风赏花的游人,却不知他们已然错过了荷塘此时的另一番风韵。晚开的荷花寥寥几朵盛开在塘间,葱绿枯黄中几处亮红,只觉恰恰好,多了反倒有些乱了,缺了些意境。荷叶绿的绿得油亮,枯黄的黄得有韵,大家各自显摆着自己的好,将浅秋的池塘装扮得琳琅别致,叫人不舍得离去。


听客栈老板娘说,附近乡里八村为了吸引游客,都将好好的稻田用来播种荷花,怪可惜的。听后也不免产生几分惆怅忧情,有些感慨。毫无悬念,这种不合适的过份热度旅游开发装饰,是极不可取的。废掉上好田地必定留下恶性后遗症,农家之根本,任何时候都是万万不可丢弃的。不知有关负责人士是否已经注意到这点弊病? 或许他们正在采取补救措施吧。

  登上镇外的点将台,放眼眺望心仪已久的龙门,心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雀跃欣喜。看过去,满眼一片稻田绿色葱茏,不远处的白墙黛瓦翘檐清晰可见,炊烟袅袅上升。


安静的村镇与微风中摇摆起舞的稻穗相呼应着,一幅鲜活绝美的田园油画铺展眼前,如此景色感动得让人眼睛竟有些湿润了起来。

  镇口的古樟树,少说也得千余年了,依旧绿荫如盖,生机盎然。它是活着的见证,亲眼目睹了龙门的岁月流金与千年沧桑。

  看着墙皮斑驳的房舍古宅,用心追溯古镇千年历史。在笔者心中,龙门” 不仅仅只是一个地理名称概念了,更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文化概念。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祖辈就定居在此,后来孙权的父亲离开龙门定居南京,实际上孙权本人并没有在龙门居住过。孙权的第三子回到龙门定居,励精图治全心打造龙门,孙氏家族在此繁衍壮大。孙权的第七子定居广东,后裔中有孙文等杰出子孙。


孙权后裔聚居于龙门,已逾千年。全镇现有两千多户人家,有七千多人口, 镇民的90%以上都姓孙,成为江南一大望族。龙门镇亦成为孙氏家族的“世外桃源”,镇上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唯美色调格局大气,成为江南最大的古村落。


据孙氏家谱记载,从三国孙权时期到民国二十八年 (1939年),孙氏已繁衍到六十五世孙了,算上现在的几十年,恐怕有约七十世了。千逾年下来,各房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一代又一代的房屋建筑,规模不断扩大,龙门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演变成为今日的孙姓古镇。

  一路沿龙门溪的潺潺流水漫步而上,感觉龙门的脉搏律动。鹅卵石铺就的村道逶迤绵长,两岸人家错落,房舍鳞次栉比,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仙居画意。


溪水萦绕,古樟苍翠,漫步其间,身心在不知不觉中随之而轻盈愉悦起来。走着,走着,便忘了疲累,便忘了时间。

  徜徉于古镇的小巷,时不时不由自主地被墙壁上的描绘装饰所吸引,仔细端详,细细品味。它们有古朴类型的,有田园风格的,有现代韵律的,还有古典官场画面的。这些装饰仿佛在诉说着龙门的昔日古今过往,倾诉着龙门的千年沧桑岁月时光。

  龙门之美,美在人文,还美在青山绿水之间。她背靠巍峨雄浑的龙门山,山上树木葱郁茂盛,来自龙门山瀑布的龙门溪,缓缓穿村而过,汇入剡溪,二泉携手相融潺流二十里,一路欢唱汇入富春江。


这些青山绿水是恒古不变的弦律,潺潺流水声伴奏着和弦,给恬适的田园生活带来灵动乐感,完美绘制出 “小桥、流水、人家、古韵” 的鲜活古镇生活画卷。

  龙门镇有多处造型典雅的牌楼,其中有一重要之处便是这 "義门" 牌楼了。牌楼上斑驳的雕饰,演示着一个关于 "義" 的佳话。


明朝嘉靖二十三年,龙门地区遭遇罕见天灾,庄稼颗粒无收。危难之时,义士孙潮挺身而出,慷慨解囊,倾其家产,救济灾民,渡过难关。他的无私义举,让乡邻们感激涕零,让朝廷、官府感佩。修建 "義门" 牌楼表彰弘扬义举,这座有形的建筑,在龙门人心里筑起一座无形的丰碑与道德观。


"義" 字成为龙门人心中的操守道义,"乐善好施”、“积善人家庆有余” 成为孙氏家族千百年矢志不渝奉行的持家之道,这也是龙门人文历久靡香的独特魅力所在。

  "承恩堂" 是赞颂四十一世孙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孙坤功绩而修建的。孙坤在担任永乐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时,负责督造巨舰,完成八十余艘,郑和当年下西洋的船队就是孙坤所督建的。孙坤因功绩卓越,晋升为奉议大夫、郎中等职位,但积劳成疾,卒于官朝。明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皇帝下旨"褒封三代",孙坤之子孙惟和感念皇恩,不忘父德,报朝廷恩准,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出资修建承恩堂,以激励孙氏后人不断进取。


"承恩堂"前有《工部》牌楼,是龙门镇主要景观之一,也是孙氏后人引以为豪的先祖风范。

  穿村而过的龙门溪泉水,流经千年,承载着龙门的史话变迁,润养着这方沃土。村舍傍溪而筑,村民择溪而居,世袭耕读传家遗风,民风质朴,邻里相亲。对外来观光的游人问路,必是笑脸相迎,指引耐心。


进到镇里第一印象,深切感受到这就是一座不加雕饰的真实古镇。溪道两岸都是住有当地原村民的古居,没有店铺,没有商家市侩习气,没有买卖的烦杂,这里远离纷乱的困扰。


在这里能真正体会到山乡古镇的真实原生态韵味,而这浓浓的古镇淳朴风情人文,才是让人最最着迷的氛围,才会让人不得不流连贪恋而彻底忘返。

  革命先烈孙晓梅故居(1914-1943),民国二十九年九月(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镇江县委任妇女部长,共长江工委成立后,任工委委员。民国三十二年五月(1943年),不幸被日军宪兵队逮捕,面对敌人威逼利诱酷刑,她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孙晓梅烈士是龙门人心中的骄傲,是龙门孙氏的好女儿。


孙氏一门自古多豪杰,从东吴大帝孙权起,明朝孙坤,义士孙潮,到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都与龙门孙氏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厚重的孙门家族史,凝聚成龙门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与魅力人文,值得仔细研讨。

  进入龙门镇老街,走在长长的鹅卵石街道上,有了穿越之感。古街古巷里清风徐徐,凉意舒适,农家小院矮墙上放着的簸箕竹箩,被风吹雨淋出了沧桑; 街上的鹅卵石经过千百年的荏苒,已被岁月彻底浸润,很是圆滑温婉; 街巷两旁的店铺,有的仍然保留着古时的老招牌,那是店铺的荣耀所在。


店铺里的光线都很暗淡,有旧式的算盘搁置在沉重的老式柜台上,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顺理成章,毫无刻意之嫌,因为千年来,它们本就是这般模样。

  镇里的古建筑类型齐全,有民宅,有明代的砖砌牌楼,有塔、有寺,还有祠堂和数十处厅堂……这些宝贵的建筑在历经千年沧桑和战乱之后,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实属难得。


尤其喜欢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喜欢以鹅卵石修饰的墙垣民宅。数百幢明清古建筑由一条条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串联着,形成迷宫网状,散发着山村的粗犷与原始味道,真是喜爱至极。

  镇里还有一处景观值得一提,唤作 "砚池夜月"。实则是一近似方形池塘,孙门前辈将其想像成一方砚台,以此昭示孙氏后人读书上进。寒窗苦读考取功名,乃是家族的最大希冀所在。村人认为高中状元,得取功名才是光耀门楣的事。

砚池清水,随风靜起涟漪,倒影在水中的紅柱回廊、古居房舍清晰可见。入夜后,圆月挂上树梢,天上一个,水中一个,一切都是那么空灵美好。池边书生疾书的铜雕像,依然鼓励激励后生之辈学知识学做人,这种借自然之物寓示家族信条,该是一种怎样深刻的深思远虑、殷殷真情!


砚池夜月不仅有深厚文化内涵,也是极为赏心悦目的一处景观。不大的池面清波荡漾,偶见几条小鱼儿游过,池边垂柳依依,鲜花芦苇簇拥,粉墙黛瓦的村舍与家酿米酒的酒肆咖啡屋,将这砚池装点得恰到好处,不拥挤也不喧闹,到了池边发发呆,只觉静怡安好。


  镇里建有两座孙氏宗祠,孙氏厅堂四十余座,还有砖砌牌楼,古塔和寺庙。放眼一观,只觉满眼都是珍贵的古建,有些目不暇接。内屋舍房廊廊相连,门套门房挨房,长街曲巷连贯相通,暗含奇门遁甲之术,时常迷失方向,大白天遇见 "鬼打墙",转来转去一个地方竟然走了四趟,就是转不出去。


一条条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串联着镇里的迷宫,这或许就是孙氏先人有意而为之,修建时就有其深不可测的意境。这座迷宫式古镇,有着很好的防御功能,歹人入内是很难逃离现场的。


转来转去无果,只得向村民求助,经村民一句话指点,便很快找到出镇之路了。出镇方法涉及龙门机密,此处不便泄露,望请读者谅之😛😛。

  龙门面筋是龙门独有的一种小吃,在面筋里裹上肉馅,放入滚烫的油锅炸,浮上油面的就是熟了。一般都是食客点了马上下锅炸,放入纸碗,用竹签扎起吃。店家一再强调要趁热吃才香,可是刚出油锅的食物是不敢入口的,等到凉下来,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还有一种特色食品就是红糖滋补茶,"唐方"是镇上孙家百年老字号,品尝之后感觉不错,就买了几罐快递回家了。红糖在熬制中甜香扑鼻,加上不同配料就产生不同滋补功效,有藏红花的,桂花陈皮的,茉莉花菊花的,生姜枸杞,等等。记得几年前第一次喝这种茶还是在台北的茶室,当时就买了不少。没想到有缘在龙门遇见百年老店了,记下地址加上微信,以后就可以时常喝了。

这儿有孙氏宗祠

明前半园戏台及广场

那曾经的繁华荣耀

留下深深烙印

是孙氏家族的精神

"德""義"二字

耕读持家之道

乐施好善大义

先祖遗訓

掷地有声

战国孙氏一脉承

千年古韵数龙门

  画出千年古镇风韵,是致力于美学、练习基本功的首选。在古镇的小巷里墙前、古旧窗棱下、溪水边、鹅卵石小径深处,都会发现年轻学子们聚精会神地描绘他们心中理解的古镇,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龙门的风骨与神韵。

  为了拍到这只漂亮的、上下翻飞不停的蝴蝶,在砚池边屏息静气,足足候了近二十分钟才搞定🤗。

  龙门药墨之家,得 "药王" 思邈真传,后代代相传至今。画中与堂前坐立的灵猴,曾救过孙氏药墨先人一命,被世代供奉于堂前,以表答谢之意。

  来到镇外,穿过青黄一片的稻田,一座造型简洁的教堂伫立在田野之中。心中不免有些好奇。仔细端详这座教堂建筑,它没有欧洲教堂的气派与优雅,也没有唯美雕塑与油画装饰,更没有高耸入云的钟楼塔群,有的只是质朴与自然。


走上前来,大门已紧闭上锁,教堂看门人热心开门,并指点参观之道。教堂主厅不小,足以容纳千人之众,心中油然生出一些柔软,在如此偏远一隅之地,这西方之教竟能传播于此,真是罕事。看门人介绍每个周日,村里的天主教徒都会到此做弥撒,牧师从富阳驱车过来,从未间断。龙门镇有一百多户人家信奉天主教,教堂的修建完全靠教徒们的捐款。


走出教堂,回头再仔细端详着这座 "恩门堂" , 感觉它的人文气息,心中充满一种让人无法释怀的情愫。

  龙门镇外还有一隅世外桃源,一座在青山环抱,绿树成荫之中的水库。水库的水质极为清亮,它是谱写龙门田园牧歌的保证。无论天有多旱,有了这座水库,稻花飘香的季节便可安然。


镇外稻田起浪,溪流浅唱蛙声成歌; 村中酒香浓郁,厅堂精致吟诵诗礼。乡野情趣与诗书礼仪两相交融,生动地勾勒出龙门耕读人家的魅力人文与精气神。

  镇民的生活是悠闲自在的,三五位老人凑在一起唠着家常,神情闲淡,慈祥平静。老年活动室里,一伙儿凑到一起玩儿上了斗地主,其乐融融。

  夜色降临,在深长的弄巷幽静的庭院里,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这五彩缤纷的龙门之地上演。到了烹饪晚餐的时辰,空气中飘来梅干菜炖肉的香味,引起一阵肠胃的热情共鸣。


时间一天一天平淡过去,伴随着柴米油盐,狗吠鸡鸣。这有滋有味的生活,在这千年古镇继续延绵着,生生息息,一代又一代。

 

作者简介:  作者蘇蘇(微名/笔名)为高级资深商务管理人士,出访世界各地,足迹遍布五洲六十国度有余。退休后重拾笔耕摄影爱好,将各地见闻经历以图片游记散文诗歌形式呈现,与读者分享各地见闻与精彩故事。作品图文均为原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孙权后裔居住的千年古镇,一个家族的世外桃源,龙门古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106-浙江省富阳市龙门镇)
龙门古镇:孙权后人居住的千年古镇
浙江古镇之龙门古镇 (寻找那逝去的古村落)
90%以上的居民是孙权的后裔,极为罕见的聚居地!
浙江富阳龙门古镇·公共建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