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村课改面临三大难点

张雁华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历时多年,它所涉及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既涵盖了思想观念的革新,又包括课程教材等物质方面的建设;既注重新的教学方法的导入,更关注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的生成;既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育,更重视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彰显。时至今日,新课改的实际成效如何呢?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新课改进展得怎样呢?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如此等等,不仅成为广大农村地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更应该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时刻牵挂的中心工作。

毋庸置疑,新课改在各个实验区的开展成效十分显著,广大实验区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因此焕发出新的活力,特别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地区,新课改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彰显。可是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新课改的操作,虽然不能说举步维艰,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是相当多的,我们千万不能等闲视之。据笔者研究,农村地区新课改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经费:捉襟见肘

建立 “ 以县为主 ”的教育管理体制以来,各类教育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职责不清而引发的各种扯皮现象也接踵而来,如乡政府和村委会对地方教育的支持力度明显弱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加之农村地区的财力有限,绝大多数县区都是保吃饭的财政,能够做到按时发放教师工资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一般的县区恐怕再无财力支持学校的发展了。如此的财政现状,再来拨一部分资金保证新课改工作的开展,更是难上加难。仅靠学校本身的财力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学校所收取的学杂费充其量只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可是,新课改工作的展开确实又需要相当数量的经费支持,比如教师培训、必要的教育教学软硬件添置等,无一不需要一定量的花费,这部分钱从何而来呢?

师资队伍:结构失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都是由民办教师来支撑的。今天的许多农村中小学中,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教师仍旧在“ 挑大梁 ”。不少地方的中小学,由于地方经济及人事制度的原因,已经连续多年没有再进一名大中专毕业生。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的典型特点就是结构失衡,其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失衡、学科结构失衡、学历结构失衡等。所谓年龄结构失衡是指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教师偏多,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数量少,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学科结构失衡是指农村地区教师中能胜任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师很少,即便有也都是非专业出身的,绝大多数都是“ 拉郎配 ”;学历结构失衡是指农村地区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特别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同志,几乎都是当年的初高中毕业生,后来基本通过补偿教育获得中师文凭,其中鲜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如此的师资队伍现状,要保证新课改的有效实施,不能不说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教师培训:与实践有距离

推进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而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知识存量不容乐观,可以说他们底子薄,基础差,缺少同化新课程的必要的“ 知识链 ” 。而眼下的新课程培训基本模式均为:首先是教育理论专家宣讲新课程理论,接着是教学专家示范课引领,最后是广大教师通过所谓的“ 校本培训 ”来解读新课程,并进行实际操作。这样的模式本身没有问题,特别对于城市以及教育发达地区的新课程的实施,应该说颇有成效。可是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讲,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教育理论专家宣讲的新课程理论他们能听懂吗?教学专家的示范课特别是长期执教于城市学校的教学专家的示范课,对农村地区的老师究竟有多大的示范价值呢?普通教师在 “ 校本培训 ”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方式在农村地区新课改中才能取得最佳绩效?不思考这些问题,不了解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实际,不采取有效的方式,农村地区的新课改就很难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课程教学怎能还卖“瓶装老酒”?-教师·维基 星光计划 教师小组-互动小组
学校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报告
教师业务学习计划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示范课岂能变成“表演课”?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